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马尧  吴彬 《地下水》2014,(5):4-5
为探究新疆准东基地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可实行方案与地下水水位下降状况,采用Processing MODFLOW软件,对项目区进行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经过模拟流场形态与观测值以及对地下水动态进行拟合,提取地下水梯度场、降速场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符合该地区地下水变化的地下水开采量方案。研究表明该水源地地下水开采实施方案符合该地区水资源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2.
干旱半干旱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容易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浩勒报吉水源地属于半干旱区的地下水水源地。2009—2014年间,该水源地为满足工业供水需求开采地下水6.0×104~7.3×104 m3/d,产生了负面的生态环境后果。为核查环境变化与地下水开采的确切关系,调查分析了2004—2016年气象条件、地下水开采历程、地下水位、湖泊面积和植被指数的变化特征,建立定量指标进行了地下水开采的环境影响判别。结果表明,在2008—2014年期间,距开采区中心10 km范围的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 m以上,奎生淖和敖各窖淖2个湖泊的面积萎缩约30%,水源地的植被指数对气候条件变化的敏感性增强。该水源地以往论证得到的可开采量偏大,应考虑生态环境约束将开采规模控制在3×104 m3/d以下。  相似文献   

3.
为克服地下水可开采量确定过程中确定性模型的局限性、失真和参数确定困难等弊端,合理的确定地下水可开采量,基于研究区不同区域地下水水位与开采量监测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统计方法对不同情况下地下水最大开采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64—1990年期间百口泉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在持续增加,并以1976年前增加较明显,且地下水水位均表现为下降趋势;非线性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降深与开采量拟合的结果和误差精度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基于拟合的非线性多元回归方程,可确定水源地正常运行条件下的开采量为1 391万m3、极限开采条件下的开采量1 856万m3、疏干开采条件下的开采量1 992万m3。  相似文献   

4.
渭南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在逐年增加,市区内工业生产井过于集中,开采量大于补给量,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水质受到污染等问题;与地下水开发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潮白河冲洪积扇分布区30年来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水储存量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过去30年中,区域地下水动态发生了明显变化,特点是1998年以来,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储存量迅速下降与减少。1998年以来,年降水量为以往多年平均值的76%左右。在储存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中,降水量减少导致的补给量减少约占24%,人类活动,如工农业地下水开采、应急水源地地下水开采和地表水体入渗减少等因素约占76%。由于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在南水北调的水进京后仍可能出现连续枯水年,因此,以丰水年降水进行水源涵养存在较大风险。对于已经处于严重超采状况的潮白河冲洪积扇来说,为了满足未来供水的需要,应急水源地从现在起应减少开采量或停采以逐步恢复地下水储存量。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1,(3)
为研究平邑城区集中开采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前景,在对平邑县重点区水源地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平邑县城区近十年地下水动态资料,建立年末水位与年降水量、灌溉用水量、年开采量关系的多元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计算的水位曲线与实测水位曲线进行拟合,查明了区域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并预测地下水资源开采前景。研究显示:该区地下水位受降水量、开采量及水库灌溉的综合影响,平邑城区未来地下水开采量可以达到4万m3/d,比目前的开采水平3万m3/d还有较大的潜力。研究结果对制订区域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及合理规划,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县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淄博市大武水源地是中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岩溶-裂隙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为52×10~4m~3/d。为了对岩溶地下水进行有效监测,需要建立最优的地下水监测网。文中在对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流系统确定性-随机性数学模型,运用有限元与卡尔曼滤波耦合的模拟递推算法,对大武水源地地下水监测网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显示:现有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网难以达到监测目标,最优地下水位监测网由14个监测井,每月监测一次的监测频率组成,比现有地下水位监测网减少了2个监测井。  相似文献   

8.
读者论坛     
《地下水》1992,(1)
公主岭市解决水资源的对策a.合理调整开采布局.鉴于市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所以原则上不准再凿新井.为了防止漏斗中心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使开采井报废或水量急剧衰减,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必须调整机井布局及开采量.根据各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分配开采量,降低集中开采强度.适当增加外围区的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下水资源的枯竭.  相似文献   

9.
青多水源地岩溶地下水是济源市的主要供水水源,研究其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探明蟒河口水库是否补给水源地对城市安全供水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河南某大型裂隙岩溶水源地多年逐月(1994年6月—2019年12月)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对不同阶段、不同时段的地下水位动态进行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定量确定水源地地下水位动态的影响因素,建立水位动态预测的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①第一阶段(蟒河口水库蓄水前),水源地地下水位主要受降水和开采影响。其中,第1时段(1994年6月—2005年12月),水源地开采量约2×104 m3/d,地下水位主要受降水量影响,开采量影响较小;第2时段(2006年1月—2014年8月),水源地开采量由2.2×104 m3/d逐渐增大到约6.5×104 m3/d,地下水位受开采和降水双重因素影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②第二阶段(蟒河口水库蓄水后),水源地开采量由2014年8月的6.5×104 m3/d增大到2019年6月的8.8×104 m3/d,岩溶地下水位不降反升,其水位主要受蟒河口水库蓄水和降水影响,开采量影响甚微。在不考虑蟒河口水库蓄水影响的情况下,应用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对水源地地下水位进行预测,蟒河口水库蓄水后实测的水源地地下水位高于预测水位,并从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蟒河口水库蓄水水位、水质特征等方面论证了蟒河口水库的补给效果。本研究可为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类似地区地下水动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地下水位受开采和灌溉入渗补给影响的变化规律,探讨黄土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方法,进行资源评价,给机井建设提供科学数据,七八年由宝鸡市地下水工作队和有关县,在风翔县郭店公社布设了地下水开采动态观测区,开展了水位、开采量、水温、水质观测项目,积累了部份基本资料,初步进行参数推求和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11.
文佩仙  李京生 《地下水》2002,24(1):16-18
通过对太原市兰村泉城内兰村、西张、枣沟三大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水位、水质的分析,阐述了因地下水超采造成泉域内大范围的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地区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从而导致水质污染、地面沉降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分质供水、优质优用的供水方式和做好人工回灌,限制地下水开采量等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分析塔城市辖区水文地质条件 ,认为近 2 0年来在地下水开采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降水量是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当地降水量的多年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地下水位的多年动态。保持地下水现开采量不明显增加 ,在今后长时期内可持续利用是有保证的 ,不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16,(4)
渭北旱塬区作为陕西重要的粮棉基地。该区域地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供水水源,多年来由于农灌区盲目开采、企事业单位用水集中无序开采等缘故,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导致该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针对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通过对该区域"十一五"期间地下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区域地下水开采量及开采潜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渭北旱塬区总的可开采量为14.94亿m~3,实际开采量为13.27亿m~3,开采潜力为1.67亿m~3,开采潜力指标P为1.12,渭北旱塬区地下水总体采补平衡,部分山丘地区,开采程度较小,具有一定开采潜力。研究结果对加强渭北旱塬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证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西万  董新光 《地下水》1999,21(4):153-157,145
在水文地质勘探试验的基础上,正确圈定出地下水最佳的开采地段。利用地下水模拟模型和水资源平衡模型,反复计算、验证地下水补给量和可开采量,再利用供需平衡模型,确定出地下水开采量并编制地下水开采规模。  相似文献   

15.
吉林市孤店子镇地下水位下降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孤店子镇1985年以来的地下水观测资料、地下水开采量、开采利用现状以及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计算等资料.对孤店子镇地下水位下降原因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21,(5)
富平县石川河河谷阶地区位居陕西关中腹地,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程度总体较高。本文基于1978-2012年石川河河谷区地下水监测相关基础资料,对该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和地下水开采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1978-2012年是石川河河谷区地下水开采由无序到剧增再到逐步减少的变化期。石川河河谷区工农业地下水开采量年际变化较大,自1978年始,最大的1987年开采量达7 216.59万m~3,最小的2004年开采量仅2 433.68万m~3,最大值为最小值的近3倍。2003年以后石川河河谷区地下水开采量出现大幅回落,自此以后开采量趋于稳定。2012年后地下水开采量为3 598.3万m~3,呈波动上升态势,年均递增3.16%。(2)河谷区潜水位多呈现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地区是庄里—南午、南社、县城和东上官双河村一带,动态特征表现为持续下降。造成河谷区潜水位多年来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的原因,除气象、水文因素外,与地下水的开采程度较大具有直接关系。研究结果对该区域地下水保护与可持续科学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祚顶 《水文》2004,24(1):18-21
分析了我国地下水开采状况,通过对比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实际开采量分析地下水开采情况,论述了由于地下水超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加强地下水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研究北方典型地下水超采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对地下水系统的时空影响,设计了集中开采方案、逐步减采方案和广义地表水(地表水和中水等)-地下水联合调度方案3种不同的地下水开采、限采方案;结合济宁市,利用数值模型,对不同设计方案下地下水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区域水均衡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与基准方案对比结果显示:集中开采方案使地下水位在局部出现了缓慢回升,而水源地附近水位下降明显,最大中心降幅达到9 m,地表水补给的增加势必提高了污染的风险;逐步减产方案使局部地下水位恢复程度较前一方案偏小,而城北水源地漏斗中心水位下降超过12 m,城南水源地亦下降达8 m,诱发的地表水体和侧向补给量变化的减少使研究区含水层存量反而减少;联合调度方案使区域地下水位普遍回升,最大地下水位恢复幅度超过4 m;而水源地地下水降落漏斗最大的仅增加4 m,区域地下水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涵养.  相似文献   

19.
吴江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吴江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研究,证实地面沉降在时空分布上与地下水开采量基本一致,地面沉降速率与地下水位呈明显的相关性,地下水累计开采量与地面累计沉降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运用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及一维团结理论,对地面沉降极限量进行估量,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天津市汉沽区地下水历史资料,分析区域地下水开采量、水位埋深、地面沉降变化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发现汉沽区地下水处于长期超采状态,地下水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地面不断下沉,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是引起地面沉降和水位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建立汉沽区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型,设定三个水平年地下水开采方案,预测未来地下水位埋深及地面沉降变化。预测表明,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消减,地下水位逐步上升,地面下沉趋势可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