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汪嘉宁  王凡  张林林 《海洋与湖沼》2017,48(6):1471-1479
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的大洋观测网络。深海数据的连续获取和实时传输对海洋与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意义重大,世界海洋大国纷纷致力于其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攻关。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下,中科院海洋所经过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3年多来先后组织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3次,成功布放和回收深海潜标73套次,建成了由16套深海潜标组成的我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并实现稳定运行,获取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3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在2016年航次中,中国科学院又攻克了潜标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的海洋观测难题,实现了深海数据的"现场直播",截至2017年9月,深海数据已成功连续实时回传260余天。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大洋科学观测网建设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深海观测数据的长时间连续积累和实时化传输,将提升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能力,加速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步伐,满足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全面推进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深海战略,深海科学观测网建设技术和潜标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对我国深海探测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微细光缆的固定式深海观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利用微细光缆实现深海观察的小型装置.阐述其系统组成、工作方式及利用微细光缆实现深海视频信号和数据的传输过程以及其研制的关键技术,展望了此种深海观察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深海大洋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之一,随着我国深海大洋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深海大洋数据资源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愈发凸显。本文总结了自"八五"以来我国深海大洋资料管理与共享应用的实践情况,分析了在大数据新时代背景下深海大洋数据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新需求,提出了完善深海大洋信息化顶层设计、强化深海数据资源汇集管理、提升深海大洋数据管理水平和深海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以及拓展深海大洋数据资源共享应用5个方面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深海潜标ADCP 的实时数据传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深海潜标观测是深海观测获取长周期海洋科学数据的重要调查手段,由于深海海域环境非常复杂,潜标易丢失或终止正常工作,造成重大损失.本研究基于铱星卫星数据通信模块,开发与深水潜标上安装的RDt 75k ADCP相匹配的数据解析压缩软硬件,建立一套远程实时获取潜标ADCP数据的传输系统,实现对深海潜标ADCP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对内孤立波与深海立管相互作用耦合数值模拟方法。流场采用内孤立波数值水槽方法进行模拟,结构响应采用基于薄壳理论的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采用一种将流场和结构响应数据进行实时传输的方法,实现了流体与固体之间的耦合数值模拟。对内孤立波作用下某长径比为1 200的深海立管载荷及其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内孤立波不仅会对深海立管产生突发性剪切载荷作用,而且还会使立管产生大幅度变形响应现象,因此在深海立管设计与应用中,内孤立波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表明,该方法为研究内孤立波作用下深海立管动力特性及其工程预报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我国海洋测量船上投弃式温深仪(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XBT)数据无法实时传输的现状,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无线通讯单元,结合数据压缩及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设计了基于北斗卫星的XBT数据传输系统,顺利实现了XBT数据的实时传输问题并提高了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7.
针对海底观测网络运行的具体需求,开展了海底观测网络能源监控及管理系统硬件研究,设计了一种以MSP430为主控芯片的能源监控及管理系统。通过电压、电流、温度及漏水等信号检测及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设计,实现海底观测网络节点的能源分配管理,系统参数监测及观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通过青岛胶州湾近海长达8个月的应用实验,证明设计的能源监控管理系统硬件能够实时监测电源参数,异常响应快速,运行稳定可靠,满足海底观测网络应用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国家的生存与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资源的支撑。文章通过对我国能源、资源日益紧缺的分析报道,阐述了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开发深海资源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大力发展深海工程装备、走向深海大洋维护国家安全与权益、开发深海资源是海洋强国崛起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介绍一种基于波浪驱动的水面滑翔机,其通过单纯机械设计,将波浪能转化为波力滑翔机的前进动力,克服了常规滑翔机需要自带能源的弊端。同时,浮体上安装的太阳能电池为波力滑翔机的控制、通信系统提供电源,实现系统的长时间作业。文中首先概述了水面波力滑翔机的研究现状,然后以Liquid Robotics公司所研制的水面波力滑翔机为代表,介绍其组成、动力推进原理、动力学模型、通信及控制方式,接着介绍了水面波力滑翔机在海洋观测及通信中的应用,最后对水面波力滑翔机的发展做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现状,迄今为止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在调查研究南海、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基础上,提出了分类简便、科学合理、量化的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得出南海东部海域深海沉积物有深海粘土、硅质粘土、钙质粘土、硅钙质粘土、钙质软泥、粘土质钙质软泥、粘土质-硅质钙质软泥、粘土-硅质-钙质混合软泥、粘土质硅质-钙质混合软泥、钙质硅质-粘土混合软泥。这10种沉积物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南海东部海域深海沉积物分布的实际情况,分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波束测深的地形定位是水下潜器导航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多波束测深数据的高精度快速重采样是水下地形匹配定位的前提。传统的实时抽稀方法因对多波束测深数据模型的过分简化而效果欠佳。参考Douglas-Peucker算法和点云数据抽稀方法,采用角度-弦高联合准则对多波束每ping数据进行抽稀处理,参考导航地形图对抽稀后的多ping数据基于点云离散度进行二次抽稀处理,从而实现多波束测深数据的高精度快速抽稀处理。典型的数学仿真地形和实测多波束条带数据实验表明:文中提出的抽稀方法数据抽稀率仿真地形在85%以上,实测地形在90%以上,数据抽稀前后点云构成的曲面DEM误差在3%以内,并且算法实时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现代水下技术在我国水运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水下工程技术随着各国科学水平的提高而得以迅速发展。本文从水下工程技术的专业范畴及特征着手,分析了现代水下技术在水运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介绍了国外现代水下技术的基本进展及趋势;评价了国内水下工程技术及装备水平,同时展示了我院近十年来在现代水下技术与装备和开发、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与实力;最后分析了国内水运工程建设发展对水下技术的挑战,以及发展我国现代水下技术装备开发研究所面  相似文献   

13.
莫军  李博  万峻 《海洋通报》2011,30(3):272-276
海洋跃层的快速估计对于环境的态势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跃层估计的精度和估计所用时间是两个主要评估要素.基于实测的温度、密度和LEVITUS数据库中的温度、密度进行融合来对跃层进行快速估计,可通过实测数据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补充和修正,然后利用修正后的数据对跃层进行快速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大幅度地缩短跃层估计的时间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声学定位技术是各类水下潜器的必备技术之一。重点介绍了水下长基线声学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方向,为我国长基线声学定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我国水下地形地貌探测技术水平,促进对海洋的科学认知和高效开发利用,文章综述高精度和高分辨率水下地形地貌探测技术研发进展,并分析关键技术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机载激光、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双频识别声呐、合成孔径声呐和水下三维扫描声呐等探测技术以及无人船、水下机器人和海底观测网等探测平台,可获取高精度和高分辨率水下地形地貌信息;应在提高设备性能、减小探测误差和完善数据算法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重点发展综合探测技术,从而全面和清晰地反映水下地形地貌。  相似文献   

16.
刘菲菲  郑荣 《海洋工程》2023,41(3):157-167
水下对接传输技术作为自主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简称AUV)水下能源补给及数据传输的重要方式,受到国内外的重点关注,目前采用的水下对接传输方式主要分为接驳插拔传输及无线感应传输。在探究国内外AUV水下对接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以上两种传输方式的研究现状,分析对比其在对接传输效率、发展限制因素、对接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区别。通过分析发现,接驳插拔传输在传输效率及功率方面具备优势,无线感应传输则具有更高的简易性、经济性。此发现为不同作业需求下传输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基础。通过技术发展限制因素对比得出,在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上,接驳插拔传输技术需提升系统稳定性、灵活性及费效比,无线感应传输需解决能量损耗、系统鲁棒性及涡旋损耗等问题。对两种传输技术未来发展前景及方向的预测,能够为AUV水下传输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业内普遍使用的机械式海流计功耗大,连续工作时间短,姿态测量精度较低,体积较大,存储容量较小,维护复杂,在需要长时间进行海洋观测使用时十分不便。针对这一实际问题,为提高海流计的性能,设计以STM32f103ZE处理器为核心,运用现代锂离子电池技术,存储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充电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对机械式海流计电子电路进行了重新设计。样机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功耗低,流向精度高,维护简单且可长时间在水下稳定工作,完全满足各种海洋作业中海流测量需求,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Recent advances in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 and underwat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ve promoted a surge of research activity within the area of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 new application is proposed herein for capturing and processing underwater video onboard an untethered AUV, then transmitting it to a remote platform using acoustic telemetry. Since video communication requires a considerably larger bandwidth than that provided by an underwater acoustic channel, the data must be massively compressed prior to transmission from the AUV. Pas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low contrast and low-detailed nature of underwater imagery allows for low-bit-rate coding of the data by wavelet-based image-coding algorithms. In this work, these findings have been extended to the design of a wavelet-based hybrid video encoder which employs entropy-constrained vector quantization (ECVQ) with overlapped block-based motion compensation. The ECVQ codebooks were designed from a statistical source model which describes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subband wavelet coefficients in both intraframe and prediction error imag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good visual quality can be achieved for very low bit-rate coding of underwater video with our algorithm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量遥感数据和海洋测量数据的特点,采用Kriging插值算法和三角网构建高精度水下DEM数据,应用标准偏差算法和侧扫声纳镶嵌技术制作水下地貌影像,实现多元数据处理、融合和三维显示的技术流程.应用像素级数据融合技术实现海量水陆数据的连续、准确无缝拼接,解决海洋测绘信息空间一体化表达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各国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对水下传感器网络、水下监视系统、水声预警网络的需求愈来愈迫切,海洋水声通信网络的研究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水声通信网研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海洋声信道的长延时、可用频带有限、严重的时变多途影响、功耗限制、网络安全性等.在分析水下无线通信的特殊环境后,针对水声通信网的多址接入技术进行了研究,选择适合的传输方式及相关协议构建基于OFDM与CDMA技术结合的水下通信网多载波CDMA系统;在matlab上实现多载波CDMA技术的水声通信网络节点对节点的数据传送,并得出了该系统的仿真结果:在帧长一定的情况下,随着信噪比的增大,系统的误码率会减小.在信噪比一定的情况下,子载波数目的进一步增大不会带来系统误码率的改善反而会使系统复杂性增加,降低系统的平均吞吐量,因此子载波数的选择应该在系统复杂性和效率之间折衷考虑.当水声信道上的信噪比一定时,可以通过控制数据帧的长度和子载波的个数来实现较高的网络平均吞吐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