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锡光伏产业链中的全球-本地联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童昕  王涛  李沫 《地理科学》2017,37(12):1823-1830
以无锡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当地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生产、电池元件生产、组件制造、相关设备生产、光伏设备运维服务,以及光伏用户等不同环节,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考察全球-本地联系在当地光伏产业链形成演化和技术发展动态中的具体表现。结论指出:无锡光伏产业在短短10 a之内从“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到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体现了新兴技术的全球生产网络技术加速更新和产业快速转移的新特点; 本地相关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改进为新技术突破规模化瓶颈,获取市场竞争力打下基础,并由此对全球光伏技术发展的路径产生了关键影响; 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针对能源转型的长期目标,着重探索能源消费侧的技术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2.
适宜性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生延超  周玉姣 《地理研究》2018,37(4):797-813
适宜性人力资本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效能,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出发,基于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运用1998-2014年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初级、中级、高级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等要素视角探寻适宜性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效能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① 人力资本与省域生产总值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路径依赖性。② 在全国层面,初级、中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高级人力资本则作用很明显。③ 在区域层面,东部及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高级人力资本,中部和西部初级人力资本贡献显著,中级人力资本在四个区域均不显著。这为区域人力资本培育和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政策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南通县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南通县为典型,研究了近年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农村产业结构类型的形成、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以及县域城镇化发展,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重新认识现阶段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政策意义,深化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及其对发展重点小城镇战略的支持和贡献能力的认识,文章结合洞庭地区移民建镇工程实施的具体经验,基于对当地乡镇企业和移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案例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前景,从企业联系和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和区位选择角度,论述了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动态特征,进而探讨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社会经济空间集聚潜力,并为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创意产业区发展具明显内生增长特征,知识、人力资本和技术外溢等新增长因素成为发展主要动力。相比其他以新经济为主体的产业区,创意产业区发展具一定特殊性,本文认为主要有创意资本对人力资本拓展作用、文化成为知识积累主要方式、政府具确定内生增长路径功能、空间创造“经济再生”神话和网络构成新社会模式等,这些特殊性拓展了新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0—2018年福建省统计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福建省科技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科技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科技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科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科技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长期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此,从提高科技人力资本存量、保障科研经费投入、优化科技人力资本配置方面提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很多情况下,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发展处于矛盾之中。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西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社区发展的很大压力。综合保护与发展的思想对解决这样的矛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即要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就需要调和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社区的社会与经济需求,在保护区外向当地社区提供可行的经济替换,减轻他们对保护区的依赖,从而使当地群众在自然资源管理中扮演积极的角色。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在加强依法管护的同时,运用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将保护区管理与周边社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为周边社区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促进社区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减缓了社区对保护区的压力,提高了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有的村社还组织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森林共管委员会等保护性组织,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分析,很少关注城市经济对城市化的需求效应。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满足了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化通过刺激投资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本提升作用于城市经济。中国1952~2002年的数据表明,在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化快速发展推动的经济增长可以高达6.62个百分点,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延超  刘晴 《地理科学》2020,40(10):1710-1719
在DEA-MI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就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贡献。结果发现:旅游经济效率具有典型的“胡焕庸线”空间特征,旅游业及其子行业的区域旅游经济效率以1为标准线上下波动;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空间关系也基本具备“胡焕庸线”空间特征。宁夏等西北地区区域经济效率较高,虽然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但其贡献率较大。福建等东南地区、四川和云南等沿线地区旅游业存在“人力资本错配”现象,东南地区虽然人力资本富集,但其贡献率较低,星级饭店业和旅行社业打破“胡焕庸线”的区域特征;中等人力资本在旅游业及其子行业中能正向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高水平人力资本在旅游子行业中能推进经济效率的增长,但在旅游业整体中反而抑制旅游经济效率,这说明旅游业整体上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业已经初步具备知识密集型行业特征;区域地理性、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等是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主要影响因素,制约着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健全旅游人才匹配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本效能,科学构建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孙玉环  季晓旭 《地理研究》2014,33(6):1129-1139
进入21 世纪,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教育在中国已经被提高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2001-2010 年中国31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占地区GDP比例三项指标的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结果,进行“微观”面板数据建模,具体比较和分析中国教育发展水平、GDP对教育投入弹性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教育投入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经济区域的影响作用不同。总体来看,GDP对教育投入富有弹性,尤其是对于经济基础好、居民文化素质较低的省份,GDP对教育投入的弹性通常较大。但中西部9 个省份则出现教育与经济消极互动的局面,表现为GDP对教育投入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人力资源数量、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了闽台人力资源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利用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对闽台1978~2003年经济增长的各要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是物质资本的投入,与此同时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台湾人力资本投资对台湾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经贸科学理论的孕育和形成需要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域温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全球不同地域范围内的此消彼长,地域温床不停地发生空间转移,从而导致经贸科学理论中心的全球地域转移。通过研究得出四个结论:①创新环境是决定经贸科学理论形成的地域温床;②经贸科学理论中心存在清晰的自西向东全球空间转移路径;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经贸科学理论的阶级性在削弱、理性在成长;④经贸科学理论中心的地域转移总是发生在社会生产力大变革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5,(1):48-48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发达国家大规模地向具有劳动力规模和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通常由蓝领员工承担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第一阶段。正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生产国际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但时至今日,世界经济已经走过了产品加工全球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河南城乡居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究其原因,人力资本投资城乡差异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河南城乡居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差异较大,并有逐渐扩大趋势,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根治,将直接影响到河南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根据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建立指数曲线趋势模型,分别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3个方面分析河南居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在城乡之间的差异以及与全国的差异,并利用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河南18个省辖市居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必然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形式、强度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又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从家庭决策的角度出发,劳动力的迁移改变了农户发展生计的"能力",农户生计资本的状况又决定了劳动力转移这一行为变量的选择。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定量评估了农户生计资本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不同的相关关系,其中自然资本与其具有U型二次曲线关系;物质资本与其具有倒U型二次曲线关系;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其具有正向关系。这些研究不仅是对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基础的丰富及应用领域的拓展,又为研究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海口北港岛为案例地,通过访谈、文本编码归纳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村民生计转换意愿的影响因素、形成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政策引导、游客进入、人力资本、地方情感、生计满意、经济资本和家庭压力是影响村民生计转换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2)游客进入和地方情感是推动生计转换意愿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所有单影响因素均不构成充分必要条件;7个影响因素共产生4条组合路径,按其内在逻辑可将村民生计转换意愿形成路径划分为个体认知导向、家庭责任驱使和外部环境推动;3)旅游发展初期村民生计转换意愿的形成机制中,个体认知导向逻辑有最高解释力度,家庭责任驱使逻辑次之,外部环境推动逻辑最低。常驻与非常驻村民在主观层面对生计转换意愿形成路径上的差异造成不同村民群体在意愿上的强弱分异,成为当地生计转型受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造成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高铁的开通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降低了区域要素流动的成本,带来区域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高铁的网络效应会强化中心城镇的区位优势,形成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虹吸效应”,扩大城镇发展的不均衡。传统基于地点可达性测度的“土地利用-交通交互作用”理论难以解释高铁网络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复杂网络效应。本文从要素流动的视角,基于“转移型”(具备时空排他性,例如资本与劳动力)与“共享型”(无时空排他性,例如信息与技术)两类要素流,解析“高铁网络–要素转移与共享–城市群空间结构”级联作用路径;以武汉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区,利用互联网位置服务平台提供的人口迁徙等大数据资源识别并测度城镇间要素转移与共享空间特征,综合应用空间交互模型、空间面板回归等方法实证高铁网络对要素转移与共享,以及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武汉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异质性影响,高铁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力从周边中小城镇向中心城市转移,从而对武汉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极化作用,对武汉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挑战;同时,高铁也促进了信息与技术从中心城市向周边扩散,给地区经济转型带来了...  相似文献   

18.
韦惠兰  祁应军 《中国沙漠》2016,36(2):540-548
从农户可持续生计框架出发,以河西走廊六县为调研对象,建立了农户生计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估,从而揭示了当地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无论是项目组还是对照组,农户的5种生计资本整体比较稀缺,其中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极度匮乏,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相对较丰富,因此农户生计资本单一且配置极不合理,从而导致农户脆弱性程度高。(2)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比较显著,其中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丰富的农户往往倾向于选择农业生产,而人力资本丰富的农户往往倾向于选择非农产业。(3)经定量评估对照组农户的农业兼业化程度要比项目组农户高。基于此,政府可以采取诸多措施来改善农户的生计现状,从而提升农户的生计水平,进一步转变当地农业的发展模式,缓解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19.
技术转移是西部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技术状况的总体态势和分析情况的具体分析,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公式,计算了西部各城市的广义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等级和聚类分析,总结出我国西部技术状况的空间特征,进而对技术转移的理论加以讨论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技术转移的方向和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成渝和西安地区可作为西部地区技术转移的中心地区;加快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主信息通讯网络建设,西部各省市联合建立区域技术开发区,调整人事政策、创新用人机制等措施将有助于克服西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本文最后一部分在分析上海参与西部技术转移的背景和作用之后,进一步探讨了上海向西部地区进行技术转移的方向和策略,提出了:①西北地区以“聚点转移”为主、西南地区以“分散转移”为主的转移模式;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西部不同地区采取灵活多样的转移方式,对西部高技术水平区着重转移和合作开发高新技术;③应充分挥企业在技术转移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发达国家普遍呈现出产业结构高级化特征。利用外商投资可以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天津市服务业发展以及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的分析,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天津经济的增长,同时,还对资本积累、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就业程度及人力资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技术水平进步、就业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提升又将带动天津经济增长。天津市应发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发挥天津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揽国际服务外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