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潮流的变化性较潮位要复杂得多。尽管人们多年来一直对它进行观测和研究,但潮流中的许多现象至今仍未得到正确的解释。潮流旋转中的“倒转现象”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倒转现象,就是潮流的旋转方向在一段时间里逆着原来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而旋转,然后再恢复到原来的旋转方向。这种现象在海洋里是经常发生的。值得指出  相似文献   

2.
潮流旋转中的倒转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流的变化性较潮位要复杂得多。尽管人们多年来一直对它进行观测和研究,但潮流中的许多现象至今仍未得到正确的解释。潮流旋转中的“倒转现象”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倒转现象,就是潮流的旋转方向在一段时间里逆着原来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而旋转,然后再恢复到原来的旋转方向。这种现象在海洋里是经常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3年夏季包括大、中、小潮的三门湾大范围、同步水文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三门湾近期潮动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门湾属于强潮海湾,湾顶处的各项潮汐特征值均大于湾口处.潮汐属于正规半日潮性质,潮波在向湾顶传播过程中浅水分潮增强明显.涨、落潮流历时相当,涨、落潮平均流速大小也比较接近,整体上优势流保持在45%~58%之间,涨落潮动力相对平衡.涨、落潮流矢表现出明显的往复流运动形式,整体涨落潮流向顺应三门湾的平面形态,主流向与湾内等深线基本平行.底摩擦对潮流的垂向结构作用明显,流速在垂向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致成对数型结构分布,即表层或次表层流速最大,越靠下层流速越小,底层流速最小.各个测站之间,底层流速相对集中,越靠上层各测站之间流速大小差异越大,表层和次表层各站点之间流速大小差异最大.流速梯度极大值出现在急流附近,流速梯度的极小值出现在憩流附近.海床底部的粗糙度对流速梯度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围填海工程对海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本文基于二维数值模型MIKE21,建立了东山湾附近海域的潮流模型。对比观测数据发现,大潮期间的最高、最低潮位模拟误差在6 cm以内,小潮期间的误差相对较大;流速和流向的模拟误差在9%左右,最大误差出现在转流时刻;总体来看,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在此模型基础上,研究了东山湾围填海前、后潮流动力、水体半交换时间和纳潮量等水动力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围填海后大范围的涨落流态与围填海前保持一致,大体上仍然呈现S-N走向,涨潮流偏N向,落潮流偏S向,往复流特征较为明显;从局部流场来看,涨落潮流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围填海区域南、北两侧的流矢变化较为明显,涨潮流矢由偏N向改为偏E向,而落潮流矢由偏S向改为偏W向,同时受到围填海区域岸线的遮蔽效应,围填海南、北两侧水域的流速也有一定减弱,而西侧的流速则有一定增强;围填海实施前的水体半交换时间为220.5h,实施后时间为239.4 h;纳潮量变化为–2.5%左右。研究表明,围填海工程对东山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区域附近,其对泥沙冲淤、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江苏辐射沙洲水道潮流调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改进的G·Godin潮流调和分析程序对辐射沙洲腹地水道中的29个测量站位连续2个潮周期准同步流速测量数据进行调和分析,得到9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及椭圆要素,对M2分潮潮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该海域M2分潮占优,潮流类型为正规半日潮。水道水流表现为往复流运动,主流向与岸线或水道的走向一致。流矢旋转在空间上表现较为复杂,在表层多体现为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分析发现地形因素对中、底层旋转方向有较大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对所测站位M2分潮潮流迟角和潮流浅水影响因子进行了计算分析。潮流浅水影响在沙脊及浅滩、浅沟上相对较大,浅水分潮影响随水深向下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潮流椭圆长轴方向随深度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潮流垂直结构的研究中,分潮流最大流速方向随深度的变化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的研究成果指出:较下层的分潮流最大流速方向由于受地转和摩擦的影响而偏离到较上层的最大流速方向的右方;有的则表明分潮流最大流速方向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向左偏。如果我们注意实际观测资料,就会发现上述的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较下  相似文献   

7.
频率低于惯性频率的潮流之垂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verdrup在研究西伯利亚大陆架潮汐时,得到了有关半日潮流垂直结构的重要结论:最大流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大流速方向随深度增加而右偏;最大流速发生时刻则随深度增加而提前。长时间以来,这些结论被人们用以描述海洋中潮流垂直分布的特征。后来,有不少研究者进一步做了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结果。例如,陈宗镛的计算表明:在渤海中20多米水深  相似文献   

8.
茂名港附近区域潮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茂名港实测的潮流和泥沙等资料,给出了现场观测点的垂线平均流速、流向及垂线平均含沙量等特征,同时计算了余流的大小和方向、流量与输沙量,进而绘制了流场分布图、余流矢量图、输沙方向图等,并对该区域的流场和输沙时空变化的基本特征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茂名港区的余流大致沿海岸由北向南流,余流流速值由北向南递减,且离岸较远处的余流要比近岸处的大;(2)进入博贺港区的泥沙量大于输出量,由此将导致博贺港港区的淤积,但3#测线附近有冲刷现象,1#测线附近输沙受到径流输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海草对潮滩沉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岸的库纳湾(Corner Inlet)潮滩环境中的海草带及沙滩的潮流流速、悬移质含量、沉积物组成的野外实际测量和分析,其结果表明海草对于潮滩的沉积作用具有很大的影响。潮滩中的海草足以使其底层的潮流流速减弱40%—60%、悬移质含量减少20%—35%。由于海草具有减缓潮流流速和阻碍底层细粒物质重新悬移的作用,潮滩中海草带的沉积物与其相邻的沙滩的沉积物相比较,前者含有较高的有机物质和细粒物质(淤泥和粉砂)。库纳湾的潮滩环境中,海草带往往出现于潮间带的上部和下部,因而,其潮滩沉积物的分布特征也随之表现出粗(沙滩沉积物)细(海草带沉积物)物质在水平方向上的重复更替。这种潮滩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潮滩沉积物的分布模式不相吻合。显然,这是与海草的存在及其对潮滩沉积作用的影响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大范围同步连续观测海流流速很困难,这才产生建立一定的理论及方法认真计算海流流速的要求.可是,过去沿用至今的动力计算[1],方法虽简便,但只能计算因密度分布所生的梯度流(或地转流),且存在着既不考虑风力,又不顾及湍流摩擦力,再加无运动面难以确定,即令设法作出浅海订正,其结果又往往与事实不符等根本性缺陷;而如籍Ekman漂流理论计算海流,又仅能计算因风所生的漂流,且还存在着既不考虑海水密度分布,又视海面无倾斜,再加湍流动力粘滞系量难以确定等与实际相差较远的理论依据.近代兴起的一些海流数值计算,又往往都局限于全流或深度平均流速的计算.因此,建立一种既考虑到海洋内部海水分布,又考虑到海面风力外加海面大气压力作用,顾及到海洋中湍流摩擦力,又体现流速随深度变化,而更重要的是应用起来简易的计算海流流速的理论及方法,便成为很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多研究区的页岩气碳同位素倒转现象及成因进行总结,发现目前对页岩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的主流认识有扩散和吸附/解吸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初次裂解气和二次裂解气的混合以及页岩气与水和过渡金属发生反应。此外,高地温、溶解作用和构造活动也可能会对碳同位素倒转有一定的贡献。碳同位素倒转在预测页岩气高产区及资源量、压裂效果以及页岩气藏的保存条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如扩散作用和吸附/解吸作用哪个占主导地位,初次裂解气和二次裂解气的混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导致碳同位素倒转,页岩气与水和过渡金属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还无法确定。这些争议的解决需要广大学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东海北部气旋型涡旋存在的近期观测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保仁 《海洋与湖沼》1985,16(3):240-248
本文简述了近几年来在东海北部的气旋型涡旋区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根据调查所得之温度场、质量场及实测流场的分布趋势指出:每次调查期间济州岛西南海区的气旋型涡旋运动是存在的。文中还将这几年调查所得之余流矢量连同历史上同期所得余流矢量绘在一起,结果可完整地显示出一个气旋型流场来。文中还讨论了东海北部的黄海沿岸流的基本特征。本文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关于该气旋型涡旋常年存在、位置基本稳定的论断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涌潮流速是涌潮的重要特征,一直深受涌潮研究者的关注。21世纪以来,随着声学剖面流速仪的使用,涌潮流速观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收集了2003年以来9次钱塘江涌潮流速观测资料,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型计算成果,分析了影响涌潮流速的因素、涌潮流速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涌潮流速的微观因素主要有涌潮高度和陡度、潮前流速和潮前水深、风速风向等;在涌潮河段,最大流速即为最大涌潮流速,与当地潮差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在弯道段,涌潮流速在弯道凸岸大于凹岸;涌潮到达后流速从落潮迅速转化为涨潮,没有明显的憇流现象,且涨潮流速过程存在多峰现象;涌潮垂向流速基本上比纵向流速小1个量级,在涌潮时段垂向流速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清水沟流路北汊入海口海域的潮流泥沙扩散和河口淤积延伸方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流速场分布,泥沙扩散浓度分布及淤积厚度零米线的范围及河口淤积延伸方向等方面探讨了入海泥沙对东营港的影响。结论认为如果按此口门入海,入海泥沙不会对黄河海港产生直接淤积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卓  宋志尧 《海洋与湖沼》2015,46(5):995-1000
潮流的流速分布和湍流切应力的分布密切相关。为了研究潮流湍流切应力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从潮流运动方程推导出随潮流呈周期性变化的湍流切应力随深度的分布表达式。从江苏近海现场实测流速剖面中计算得到一个潮周期内的湍流切应力的变化过程。通过将实测值与本文理论解的比较发现,计算值能很好地反映出实测值的变化特征,尤其是能正确地反映潮流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湍流切应力偏离线性分布呈现上凹和下凹的现象,以及只有在加减速转换的时候切应力才呈现线性分布的特点。最后,通过分析湍流切应力振幅及相位沿水深的变化情况,认为反映潮流周期、涡粘性和水深之间关系的参数Ri是决定湍流切应力弯曲程度及分布形态的重要参数。对于近海潮流,水深是影响湍流切应力偏离线性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渤海夏季实测潮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渤海内11个测站的夏季潮流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对不同仪器、不同时间段潮流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通过潮流调和常数进一步计算潮流椭圆要素,据此分析分潮流最大流速的垂直分布,渤海全日潮和半日潮的潮流旋转方向和潮流性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桑沟湾海带播苗前和成熟期的海流剖面资料,对最显著的M2分潮流椭圆四要素(最大流速、椭圆率、最大流速方向和最大流速出现时间)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筏式海带养殖对潮流垂直结构有显著影响,由海带播苗前的单一海底边界层,变为海带成熟期的海表和海底双重边界层。海带播苗前,M2分潮流椭圆要素在垂向上变化不大;而在海带成熟期,从中层向海面和海底,最大流速迅速减小、椭圆率逐渐增大、最大流速方向左偏、最大流速出现时间提前。湾口中部的最大流速方向从海带播苗前的南北方向转为海带成熟期的西北—东南方向,这是由水位梯度的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在潮流的作用下,流速沿水深的分布规律和河口区泥沙运动规律,是一个值得研究并急待解决的问题。近来,英国水力研究站曾对河口区细沙河床上的深水潮流进行了现场测量和分析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河口区潮流流速沿水深的分布,仍然符合卡门—普兰特对数分布规律;潮流中的悬移质浓度沿水深的分布符合  相似文献   

19.
对南海东部海域 1 997- 1 998年实测海流资料进行了分析。统计得出潮流各方向的出现频率、平均流速及最大流速、各月平均流速和最大涨落潮流速及流速和流向的联合分布 ;经调和分析 ,给出了各主要分潮流的调和常数和潮流椭圆要素 ;确定该区域属于正规全日潮流性质。  相似文献   

20.
借用河流水力学顺直河道中有两个次生横向环流的假说来解释潮流沙脊的成因,水槽实验和实际观察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正是这一次生的纵轴横向环流(即螺旋流)将泥沙从沟槽带向脊顶,建造了大致与潮流方向平行的潮流沙脊.根据底质粒度成份和分布特点.可分为粗底质沙脊和细底质沙脊两类.前者组成物质偏粗,底质分布为脊细槽粗,后者组成物质偏细,底质分布为脊粗槽细.这是因为影响颗粒起动流速的主导因素不同,前者以重力为主,后者以颗粒间粘结力为主.它们都反映沟槽中流速大于脊顶处流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