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因生理性病变或发育不全等因素,会造成“两性人”(俗称“阴阳人”)。这些“两性人”,经医生手术后,可由“男”变“女”,或由“女”变“男”。当然,这都是属于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自然界的鱼类中,也存在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性变情况。与人类不同的是:这些能性变的鱼类,却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惊变”。  相似文献   

2.
面对广袤的海洋,人类很早就尝试探测隐藏其间的“路”——海潮与海流,而这些海“路”又奇迹般地与间谍与战争相联系。起先,人们把密封的空瓶子投到海洋中,让它随波逐流而去,里面装有条子、情书、求救信、密函以及宣传品之类。喜出望外的是,不断有人得到反馈回来的信息。久而久之,海洋的“脾气”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潮起潮落和那看不见的海流变成了茫茫大海中的“海路”,而那些漂流瓶则成了人类的“信  相似文献   

3.
建设“海上中国”需要海洋人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设“海上中国”需要海洋人才王诗成(山东省海洋与水产厅)一、海洋人才开发工程的提出1.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远古时代,人类改造自然靠的是人的体力和自然力。人的自然力是当时的第一生产力。到了18世纪,人类进入动力机器的时代,机器成为这...  相似文献   

4.
生态经济学是近二三十年间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交叉科学。1970年4月22日,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地球日”活动,提出“只有一个地球”这一令人警醒的口号,表达了人们对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高速发展经济、损害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1972年,“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著名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文件明白地提请人们注意,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严重危机。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意研究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5.
谁来补天?     
天崩地裂,女娲补天——中国古老的神话竟应验着今天的现实!世界今日之“天”真的“崩裂”出“空洞”, 而这洞却是人类自己闯下的大祸。关注臭氧层空洞,关注人类的明天,就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海洋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依靠很早就与人类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但在造船和航海能力上“突破大海隔离和束缚”“有走向海洋的进取意识,同时获得与外部族群接触联系和文化交流的机遇”,则是最近几千年才具备的能力。这也是人类海洋文明的开端。它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自己的内涵,从区域走向全球,从全球走向立体。  相似文献   

7.
岁月更迭,世纪交替。伴随跨世纪的步伐,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借此良机向海洋界的同行们、相关行业的朋友们,以及和我们一道翘首期待海洋时代来临的全国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当今的时代,人类生存的陆地空间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多重压力,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境地,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人们把希望转向广阔无垠的海洋,加大了对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力度,以求利用海洋资源,缓解目前乃至下一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之所需,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新纪元。也许是“回归自然,重返海洋”的众心所向,人们将下一世纪称为“海洋世纪”或“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并预测未来的“蓝色基调”必将愈来愈浓。  相似文献   

8.
一个多么壮丽的世界,那里涌动着气势非凡的奔放!个多么富饶的王国,那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一个多么谜人的字眼,那里引发出蓝色梦幻的神奇!那就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海洋。 海洋孕育了人类,又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匮乏的陆地资源,抢占着日渐紧张的陆上空间,破坏着日趋恶劣的生存环境,终于无可奈何地陷入了为人口、环境、资源所困扰的怪圈。如何走出怪圈?回答只有一个:回到海洋中去。正像希腊哲学家撤尔斯所形容的那样:“一切取之于海洋,无穷无尽,一切回归到水中,什么也看不见。”——海洋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出路。 人类回归海洋,海洋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人类的“蓝色土地” 。从此,人类对这“蓝色土地”的抢占变得激烈起来,“蓝色圈地运动”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9.
主编手记     
《海洋世界》2008,(9):11-11
从自然属性来讲,海洋是一个天然的资源宝藏,当陆地资源将被耗尽而变作各种人类生活的“必需”之物的时候,海洋就无可奈何地从“宝藏”变成了“保障”;海洋也是一个不可控制的潜在威胁,常常在鲜有预兆的情形下给人类制造出大麻烦;海洋更是一个天然的屏障,把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分隔出不同的国家和种族。  相似文献   

10.
地中海素有“生命之园”的美称。它经历了6500万年的沧桑,发展到今天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4000米深的海渊,为人类一大宝库。然而,污染袭击着地中海,尤其是近50年来,人类正破坏着它的生态平衡,将它推向死亡的边缘。“绿色和平组织”的生物学家卡多·阿吉拉尔认为:“人类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世界上利用的能源90%以上都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随着人类不断利用这些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它将会逐渐枯竭,且其燃烧形成的产物(如CO2和SO2等)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如温室效应和酸雨),也有害于人类健康。因此,人类正面临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为满足能源需求量日益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我们必须寻找环保型的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氢能将有可能替代“化石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氢能具有许多优点:①氢能燃烧时只生成水,不产生任何…  相似文献   

12.
“海上山东”建设战略实施以来,成就斐然.随着海洋产业经济发展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树立正确的海洋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海洋的内在关系,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是人类发展经验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9,(2):8-8
人类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超级捕食者”。一项新研究发现,人类对其他生物的猎捕行为已经改造了这些生物。这种改造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速度之快让自然界“望尘莫及”。人类猎捕行为对猎物的改变速率比自然界大3倍,比其他的人为影响(如污染)大50%。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地球上还有另一类神秘的智慧动物——海底人,许多人会认为纯属无稽之谈,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海底也许真的有“人类”存在。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使用水下摄相机,在大西洋4000多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类的足迹。1963年,美国潜艇在波多黎各东海演习时发现了一个“怪物”:它既不是鱼,也不是兽,而是一条带螺旋桨的“水底船”,时速可达280千米,是人类现代科技所望尘莫及的。当时美国海军分头派出了驱逐舰和潜艇追踪了4个小时,最终“怪物”消失得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场人类“久违”的灾害,不期而遇,来势汹汹——SARS,居然在这和平、安逸的年代,成为人们交谈中不得已的话题! 值得振奋的是,面对凶猛的传染疾病,我们敢于大声说“不”!人类,似乎  相似文献   

16.
朱瑾 《海洋世界》2007,(12):12-19
欧阳自远院士在2007年10月出版的“嫦娥书系”——《超越广寒》一书中这样写道:“‘挂’在蓝天上的月亮,是夜空中看得见的最大、最明亮的天体,银色的圆盘中隐隐的花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流传了几千年,月球真是人类长期向往的地方。”人类把太空想象成是一片浩瀚的海洋,那么月球就是距离人类最近的“岛屿”。如果你想出海,那就必须先踏足这座“岛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说到智慧,人们总以为它是自己的专利,然而,近年来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表明,除了人类,其它动物也有自己的智慧,尽管这种智慧与人类智慧不可同日而语。动物是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练就自己独特的生存技巧和智慧的。这些智慧与技巧往往非常高超和精巧绝伦,有时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自叹不如。一大批光彩夺目的动物明星正在不断地粉墨登场,纷纷把各自的独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环境污染是20世纪下半叶困扰人类的难题之一,也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提到各国政府的面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作为重要的行动领域之一。1996年国家海洋局发布并执行了《中国海洋对世纪议程》及《中国海洋ZI世纪行动计划》。在已建的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基础上,加强了与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相关的科学调查研究,开展了海洋污染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屠强 《海洋世界》2008,(8):58-61
1997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将“海洋——人类的共同遗产”作为“国际海洋年”的主题的建议,要求各国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年的活动,并将7月18日定为“世界海洋日”。  相似文献   

20.
自70年代起,海岸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海岸开发给人类带来的实惠,使人们确信,今后人类活动涌向海岸的总趋势将更为突出。海岸及其毗连的陆域和海域,是人类环境的关键地带,也是海洋与陆地的作用能量相互迭加或缓冲的动态部位。这种兼有海陆“两栖”特性的狭窄空间,地理组合复杂,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