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耕地保护政策的深入执行,部分地区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突破行政界线的耕地保护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把这种突破行政界限的耕地保护模式暂时定义为区域协调耕地保护模式,并利用博弈模型对现行耕地保护模式和区域协调耕地保护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得出在使用相同的成本下,区域协调耕地保护可以实现耕地保护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李莉 《东北测绘》2012,(2):217-220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农村耕地正在减少,进一步合理利用耕地和预测耕地的变化情况正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本文在某市人均耕地现状的基础上,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比值对某市耕地压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回归摸型预测耕地压力的变化趋势,为缓解耕地压力,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吉林省各县2005~2015年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以及人口等统计数据,对吉林省县域耕地压力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整体的耕地压力由2005年的0.36下降到2015年的0.27,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是耕地压力指数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粮食安全状况不断转好。吉林省耕地压力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从2005年到2015年,耕地压力减小的县有12个,耕地压力增加的县为36个,耕地压力减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吉林市市辖区及其周围与延吉市周围,耕地压力增加的地区占大部分。2005年、2010年与2015年耕地压力呈L-L型地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西北部地区,耕地压力呈H-H型地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东南部地区,耕地压力呈L-H型地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西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未来制定粮食生产与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浅议当前耕地保护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耕地资源呈现“一多三少”的特点,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我国目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保护耕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人口增长快、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大、耕地收益不稳定、耕地保护未形成社会共担机制等原因,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有些弱化,应当寻求破解途径来解决这些困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情况,梳理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破解这些制约因素的途径.本文研究认为注重内部挖潜、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以及探索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等可以对我国耕地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耕地资源的快速、精准提取是支撑耕地保护和耕地用途管制的重要基础。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辨率遥感耕地提取已逐渐由传统的基于像元和面向对象的分类算法过渡至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化耕地提取新阶段,并取得不少成果,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梳理和分析了传统耕地提取算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耕地提取算法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深度学习支持下的耕地提取研究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全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深度语义分割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耕地提取应用中的实验流程,并归纳了主要的智能耕地提取算法;最后,围绕智能化耕地提取研究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智能化耕地提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要占用部分耕地,某种程度上是在做耕地“减法”。土地管理如果缺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这个环节,不努力做好耕地“加法”,不能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无疑会加剧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的严峻国情。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曲建光  王帅 《测绘科学》2021,46(2):171-177
为了揭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该文以黑龙江省1980、1990、2000、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重心模型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发展不平衡,4个时期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增长的趋势;耕地非农化等级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等级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的重心曲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从中心向边缘延伸的特点;耕地非农化围绕中心地区进行,其空间扩散路径在图形上呈现出一个回旋状。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耕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目前地形图与耕地的关系,探讨了改进地形图的耕地表示及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由于不同类型的耕地后备资源所具有的自然景观和土壤性质等条件不同,其评价过程中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本文基于现有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和模型,在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评价项目基础上,依据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对开垦或复垦的不同要求,对每一类耕地后备资源分别设置一套独立的权重体系,并分别划分土地适宜性等级,以期为崇阳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客观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台湾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后,台湾耕地保护政策的发展变化在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2 0世纪5 0年代、60年代,持续约2 0年,该阶段耕地保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在“平均地权”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以耕地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为代表的所谓土地改革,调整耕地租赁与耕地的所有  相似文献   

11.
江苏沿海地区耕地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解译土地利用数据提取耕地数据,运用耕地集中度指数、核密度计算等方法分析江苏沿海地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江苏沿海地区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高,但呈逐年降低趋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耕地类型以平原水田、平原旱地两类为主,呈整体交错分布、部分集聚的分布格局;②从耕地分布状况来看,呈中部、南部高,北部略低的分布特征,耕地分布较集中,且在时间序列上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耕地区域变化差异性不明显;③从耕地核密度分布状况来看,密度高值区呈现扩散趋势,密度低值区呈集聚趋势,且在进一步增强.耕地整体呈中西部、西南部耕地分布稀疏,中东部、北部分布密集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储备补充耕地项目和耕地后备资源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调查和专项用地调查标注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国土综合利用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国家相关规程及技术要求,探讨总结了储备补充耕地项目和耕地后备资源标注工作的实施流程及标注要求.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了耕地产出效益系数、耕地消耗回报系数、耕地污染替代系数和耕地利用集约化系数等指标,对湖北省现有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观念更新、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优化农地使用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宏观对策,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连续多年的高强度耕作会导致耕地层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等逐渐下降,在作物收获之后作物秸秆还田量较少的情况下尤其突出,而对耕地利用状况动态变化(种植耕地与未种植耕地的动态变化)的识别,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不同作物的轮作模式以及耕地种植强度的变化。本文以阿根廷3大农业主产省份(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科尔多瓦省以及圣太菲省)为研究区,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16天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产品,在分析不同地物类型、不同耕作模式下的NDVI动态变化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地面样本数据统计获得有作物种植农田与无作物种植农田的识别阈值,综合利用阈值法和植被指数动态变化过程分析法对阿根廷3大主产省份开展了耕地利用状况动态变化遥感识别,实现了不同年份的耕地利用状况动态变化识别。地面观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在阿根廷3大主产省内有作物种植耕地和未种植耕地的总体识别精度高于97%,但在不同的作物生长阶段,未种植耕地识别结果的精度差异较明显,在作物生长季内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的时期,有作物种植耕地和未种植耕地的识别精度几乎达到99%,但在双季或多季作物种植区,作物轮作期间的耕地利用状况识别精度相对偏低,总体精度在95%左右,主要是受16天合成NDVI数据的最大值合成法限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拥有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资源流失现象依旧严重。耕地保护的制度设计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剖析当前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建设占用未利用地纳入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管理实际上不利于耕地保护,等于变相鼓励建设占用耕地;耕地保护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缺乏补充耕地质量的差异化激励措施,致使补充耕地位置偏远、质量差。最后,提出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建议,包括取消未利用地纳入计划总量管理;耕地保护中强化对补充耕地质量的考核,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要避免建设占用优质耕地。  相似文献   

16.
引入了反事实情景模拟方法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通过重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情景来辅助评价土地利用政策实施效果。以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对粮食安全和城市扩张影响为例,构建耕地保护政策干预下的事实情景和假设无耕地保护政策影响的反事实情景,并借助CLUE-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通过比较两种模拟结果在耕地数量、产能、空间分布以及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效益和空间扩张的差异,实现对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实例研究表明,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在遏制耕地流失、提高粮食产量、调整耕地及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森 《现代测绘》2021,(z2):57-60,65
等别评定是耕地质量等别评定项目中的核心工作.传统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由于耕地数据信息量大,评定计算方法复杂且重复性强,导致评定工作难度大、效率低且错误率高.在研究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方法和路线的基础上,以ArcGIS为平台,运用Python语言进行脚本编写,二次开发了一套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具箱,实现耕地质量等别自动化...  相似文献   

18.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调研课题统一部署和安排,2001年下半年以来,部耕地保护司会同人事司重点开展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调研。 二、当前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起步晚于人口、环境目标责任制。自1990年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在全国范围由点到面、  相似文献   

19.
占补平衡是中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耕地保护政策从传统数量规模保护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保护的发展过程中,较少有研究系统地分析不同占补平衡策略的未来潜在影响作用。以中国山东省招远市为例,构建了顾及耕地占补平衡策略的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通过设计基准情景、耕地数量保护、耕地数量-质量保护、耕地数量-生态保护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5个情景,分析2030年不同耕地保护策略下耕地规模、生产力和生境质量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情景,耕地占补平衡情景下耕地数量平均提高了7.2%,粮食产量、生境质量分别平均提升了0.63%和0.70%,其中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情景下粮食产量和生境质量均高于平均水平。因此,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多种目标的协同优化。本研究为系统地对比评估多种占补平衡策略,优化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20.
我国耕地保护社会监督的现状我国耕地保护社会监督工作开展较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监督体系。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社会监督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作耕地保护标志,图件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