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泰王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东北与老挝、东部与柬埔寨、西部与北部和缅甸、南部与马来西亚相邻.东南临泰国湾,西南濒安达曼海.面积51.4万平方公里,人口5000万.泰国西部和北部都是山地,主要山脉有南北向的他念他翁山脉,最高峰为英坦昂峰,海拔2576米.西南部的丹那沙林山脉向  相似文献   

2.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地质特征与区域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雄伟  吴良士 《矿床地质》2009,28(1):104-106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为中南亚西北部的内陆国家,其北部与中国相邻,东部与越南接壤,南部与柬埔寨为界,西部与泰国相连,西北部与缅甸连接,总面积约23.68万km2,人口约426.2万.  相似文献   

3.
吴良士 《矿床地质》2011,30(3):571-574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北部和东北部与老挝相邻,东南部和柬埔寨相接,西部与缅甸为界,南部面对泰国湾,南端与马来西亚相连。陆地面积513.115 km2,人口6 476万,为多民族国家。泰国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与西部为山地,主要山脉为泰缅边界的他念他翁山脉,其向南可延至马来半岛,其中以清迈府的因他暖山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中段北坡最大降水高度带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2006年6月至2008年9月,在祁连山中段北坡黑河流域上游进行了降水空间变化的统观测.结果表明:在黑河上游流域中山区,夏季降水量从东向西呈减少趋势,递减率约为80 mm·(100 km)-1;最大降水高度带位于海拔4 500~4 700 m左右,年降水量为485 mm.该高度带与本区最大相对湿度高度层(海拔4 600 m左右)以及夏季气温零温层高度(海拔4 680 m左右)相一致.研究区域2008年夏季的凝结高度大致位于海拔4 900 m左右,个别降水日的凝结高度可降至海拔4 460 m左右.在最大降水高度带以下的高山和中低山区,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的递增率为17.2 mm·(100 m)-1,夏季降水量的递增率为11.5 mm·(100m)-1.  相似文献   

5.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中部,陆地面积297.32万km2(不包括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与锡金),北部为喜马拉雅高山区,海拔平均为5500m;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河(在中国境内称雅鲁藏布江)平原,平均海拔100~200m,是印度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地区;南部是印度半岛高原区,西高东低,  相似文献   

6.
吴良士  秦思婷 《矿床地质》2014,33(1):233-236
正斯里兰卡位于印度半岛的东南隅,为一岛国,其南北最长434 km,东西最宽225 km,全国面积约65 610 km2,人口近2000万。境内中、南部为高原山地,山丛拥立,最高峰皮杜鲁塔拉格勒山,海拔2529 m;北部和沿海地区为平原,其中北部沿海平原宽阔,南部和西部沿海平原相对狭窄,海拔均在150 m左右。岛  相似文献   

7.
基于TRMM降水数据的山区降水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天山和祁连山区为典型区,利用台站降水数据验证以上两区多卫星降水数据(TRMM)精度的基础上,借助TRMM数据分析了所选山区年降水梯度效应,并探讨了天山及祁连山最大降水高度带.结果表明,多卫星降水数据在天山和祁连山区精度较高,天山及祁连山年降水量都明显受到海拔影响,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天山降水与海拔正相关关系最好,南、北和西坡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1和0.58,多年平均降水直减率分别为11.0mm/100 m、6.3 mm/100 m、7.4 mm/100 m,最大降水高度带则分别位于海拔2 200~3 500 m和3 200~3 700 m和3 000m左右;祁连山东、中、西段降水随海拔有增加趋势,但降水梯度效应在祁连山东段明显高于祁连山中西段地区,梯度效应由东向西呈现递减趋势,其最大降水带主要分布在东段4 000~4 500 m的高山带.  相似文献   

8.
王鑫 《第四纪研究》1997,17(4):327-332
台湾本岛南端的恒春半岛,出露隆起珊瑚礁石灰岩和现代珊瑚礁海岸。隆起珊瑚礁石灰岩在地貌上的表现是多阶的台地。最高的公园面可达海拔300m,依次向下,是海拔约100~160m的笼仔埔面,海拔70~80m的埔顶面以及海拔10~20m的垦丁面。在恒春半岛的西侧,珊瑚礁台地面已经倾斜,因此高度的表现不同。ESR及14C定年表明,抬升的更新世珊瑚礁台地形成于0.5Ma B.P.前后及0.13Ma B.P.两时期;海拔10~20m的全新世珊瑚礁台地约形成于6 000a B.P.的时期。这些证据显示了地质时期里全球变迁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9.
喜马拉雅山珠峰绒布冰川流域径流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9年5-10月喜马拉雅山北坡珠峰绒布冰川流域实测水文气象数据、 50 m分辨率DEM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资料, 在HYCYMODEL水文模型中加入冰川消融子模块, 模拟了绒布冰川流域径流过程.冰川消融子模块以海拔5 180 m基站的实测日气温、 日降水作为模型输入, 把气温、 降水插值到该流域40个高程带中, 分别计算各高程带的冰川消融和裸地蒸发, 并考虑液态降水对冰面的加热作用.野外气象观测表明: 2009年5-10月流域海拔5 180~5 750 m内, 月气温递减率在0.63~0.73 ℃·(100m)-1之间, 均值为0.70 ℃·(100m)-1; 同期降水观测显示, 海拔5 180 m以下降水梯度为-7.3 mm·(100m)-1, 该高度之上降水梯度为22 mm·(100m)-1. HYCYMODEL水文模型的敏感性检验表明, 该流域径流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 降水变化引起的径流变化较小, 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10.
黑河上游祁连山区植物群落随海拔生境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基于79个样地的野外调查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等方法,研究了黑河上游祁连山浅山区、阴坡、阳坡3种典型类型植物群落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浅山区植被属于山地荒漠类型;阴坡植被沿海拔升高依次分异为山地荒漠、山地森林和高山灌丛,海拔2 500m和3 300m是它们的海拔分界线;阳坡植被在海拔3 200m截然分异为干旱类型和湿润类型.乔木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变化难于形成一定的格局;灌木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现多峰分布格局,总体上高海拔低、低海拔高;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以上生态型的各优势种分别占据不同的海拔范围,祁连山主要乔木青海云杉分布在海拔2 500~3 500m的阴坡,其郁闭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海拔3 300m以上海拔区域为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11.
根据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估算青藏高原古海拔高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青藏高原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海拔高度与年均气温存在函数关系。对青藏高原南部14个不同海拔高度的第四纪湖相沉积露头,在剖面不同部位采集了35个湖相沉积样品,结合海拔高度与年均气温的相关分析,建立了湖相沉积碳氧同位素古海拔高度计。再对青藏高原南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南部和柴达木盆地不同地点出露的渐新世、中新世早中期、上新世—早更新世湖相沉积地层,分别取样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计算不同时期的古年均气温和古海拔高度。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中新世早中期整体隆升至海拔约4000m高度,五道梁—东昆仑南部中新世早中期整体隆升至海拔约3500m高度,柴达木盆地中新世早中期隆升至海拔约2500m高度。这些资料对认识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和气候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0—2006年中国天山山区积雪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中国境内天山山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6年的遥感积雪产品积雪分布时间序列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对积雪分布的年际变化趋势、积雪分布随海拔的变化趋势、积雪频率以及积雪雪线高度的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积雪经历从秋季开始累积到春季开始消融的过程,1—2月积雪面积达到最大,7—8月面积最小.冬季积雪所占比例最大,超过50%;2)2000—2006年积雪面积年际变化略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趋势较明显,春、秋和夏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季积雪面积在海拔4000m呈上升趋势,≥4000m呈下降趋势.在海拔2000m积雪的上升趋势达到最高点;3)从积雪频率来看,存在5个高值区,覆盖频率高达70%左右.从空间分布来看,天山中段积雪最多,东段次之,西段最少.在海拔3000m以下积雪次数较少,海拔3000m以上积雪次数显著增加.月积雪次数随海拔的变化表现为:海拔4000m以上各月的积雪次数都很多,12月至翌年2月在各高程带的积雪次数都较大;10—11月和3—4月积雪以海拔2500m为界,之下次数较少,以上次数增加显著;5—9月的积雪次数在海拔3000m以下非常少,在海拔3000m以上次数逐渐增加;4)以覆盖率≥40%相对应的海拔作为各个月份的雪线高度,天山山区平均雪线海拔在2875m.夏季雪线海拔在4000m以上;冬季雪线海拔在1500m.  相似文献   

13.
两类度日模型在天山科其喀尔巴西冰川消融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辐射传输参数化方案估算太阳入射短波辐射,并以小时气温作为输入数据,在200、100和50 m 3种海拔梯度下,分别应用传统度日模型和改进度日模型对科其喀尔巴西冰川2008年夏季消融区非表碛覆盖区消融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太阳小时入射总辐射计算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科其喀尔巴西冰川度日因子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随着空间分辨率提高,2类度日模型的模拟效果都变好;在200和100 m海拔梯度下,改进度日模型的模拟结果优于传统度日模型,而在50 m海拔梯度下,无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14.
老挝南部波罗芬高原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牧  高光明  成功  李余晖 《矿物学报》2007,27(Z1):542-544
波罗芬高原又名"富琅山区",位于老挝南部占巴塞、阿速坡、沙拉湾三省境内,西北一东南长100 km,东北-西南宽60 km,呈椭圆形耸立于海拔200~300 m的缓丘之上.高原顶部起伏和缓,地表产出大面积第四纪玄武岩,经风化作用后地表形成大面积的红土风化壳,部分地段铝铁富集形成红土型铝土矿.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大通河源区冻土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大通河源区位于祁连山中东部, 属高山多年冻土区, 利用源区内冻土钻探及监测资料对源区冻土发育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冻土地温分析表明, 源区冻土年平均地温随海拔的变化梯度约为3.82 ℃·km-1, 且冻土地温与表层覆被条件关系密切. 盆地平原地带多年冻土厚度约为17~86 m, 且以海拔每上升100 m冻土厚度增加约10 m的梯度增加. 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受海拔地带性作用不显著, 更多地受局地因素的控制, 地表覆被条件成为其主要影响因素. 在气温升高以及人类活动日益增多的影响下, 源区冻土整体处于退化状态, 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以0.0075 ℃·a-1的速率上升.  相似文献   

16.
陈喜峰  陈秀法  叶锦华 《地质论评》2019,65(Z1):271-273
正1晚新生代玄武岩地质特征晚新生代,东南亚地区发生了强烈的玄武质岩浆喷发活动,形成了期次多、分布广的大规模玄武岩类及其它共伴生岩类,主要分布于越南中南部的西原高原及其周边、老挝南部的菠萝芬高原及其周边、柬埔寨东部的上川龙高原及其周边、泰国中东部和东南部及北部、缅甸北东部、菲律宾群岛东、  相似文献   

17.
<正> 特提斯域东段系指我国西部,以昆仑山南缘—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岩带为北界,川西—西昌—楚雄盆地群以西的广大区域。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包括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和南部邻区,地跨西藏、青海、四川及云南西部和新疆南部,总面积240×10~4km~2以上,区内海拔3 500~5 500m,主体是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18.
基于MODIS的祁连山区积雪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迪花  郭铌  王兴  张小文 《冰川冻土》2009,31(6):1028-1036
利用2000-2003年日资料经8 d合成的500 m分辨率MODIS卫星反演积雪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 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 以积雪频率和积雪盖度为监测指标, 研究分析了祁连山区整体的积雪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年内变化特征, 地形对积雪的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祁连山区的积雪分布极不均匀, 积雪主要沿山系走向成条带状分布, 呈现西段多, 东段次之, 中部和南部少, 山脊多, 山谷少的特征, 且海拔越高、 山势越陡、阴坡积雪的范围越大、持续时间越久. 累积降雪时间, 就全区而言为9月至翌年5月, 但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带有所差别. 海拔4 000 m以上区域存在春、秋季两个时段的积雪补给, 而海拔4 000 m以下仅有中秋至中冬一个时段的积雪补给;坡度较平缓的区域冬季和春季为主要积雪补给期, 而坡度较陡的区域则为秋季和春季;平地和南坡积雪补给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而其它坡向为春季和秋季.  相似文献   

19.
慕士塔格冰川海拔7 000 m处冰芯钻孔温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慕士塔格冰川海拔7 010 m处的冰芯钻孔温度的观测结果表明, 该处冰温变化曲线在夏末依然呈暖季型, 其冰层的整体温度(-26.17~-25.63 ℃)和最低温度(-26.17 ℃)是目前中低纬度山地冰川中最低的, 而底部冰床温度(-25.73 ℃)则是目前所有实测冰床温度资料中最低的. 在积累区, 海拔6 250~7 010 m之间冰层温度的高度效应显著. 10 m深处的温度, 冰层的最低温度和底部冰床温度随海拔而垂直变化的梯度分别为-0.83 ℃·100 m-1, -0.68 ℃·100 m-1, -0.79 ℃·100 m-1, 与气温正常的垂直变化梯度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20.
利用SRTM DEM和ASTER立体像对数据获取的DEM分析了2000—2020年兴都库什东部的冰川物质平衡,并结合CRU TS 4.04气象数据探讨了气温、降水、地形和冰湖对南、北冰川区物质平衡空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兴都库什东部冰川区物质平衡为(-0.02±0.04) m w.e.·a-1,冰川整体呈现微弱的负物质平衡状态。从坡向来看,南坡以正物质平衡冰川居多,北坡以负物质平衡冰川居多。从南、北两个子区域来看,北部冰川区物质平衡为(0.07±0.04) m w.e.·a-1,南部冰川区物质平衡为(-0.32±0.04) m w.e.·a-1。北部冰川面积规模大,所处海拔区间高,南部则相反。北部冰川区处于较高的海拔区间且冬季气温较低,导致夏季升温所产生的冰川消融的影响被削弱,冰川物质平衡的分布与降水分布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南部冰川区出现的强烈物质亏损主要是由于夏季气温的急剧升高和冰川处于较低的海拔区间。南、北区域冰前湖和冰面湖面积不断扩大的空间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该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