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由新疆气象学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和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大气统计物理研讨会”于1989年10月9日-10日在兰州举行. 北京、甘肃、新疆、江苏、广东、湖南、内蒙、四川等省市、自治区气象局及有关大专院校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丑纪范     
《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2):F0002-F0002
1934年7月23日出生,湖南省长沙人,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2月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和工作(访问学者)一年;1986年在兰州大学晋升为教授,1987年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任,1990年任北京气象学院院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  相似文献   

3.
兰州城关采暖期SO2分布特征与其面源浓度计算尉元明朱丽霞(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730020)(甘肃省环保研究所730000)针对兰州市城区处在东西向河谷盆地的特殊地形环境,按照(AirBasin)大气塘划分理论[1],将兰州市城区按一个独立的大气塘来处...  相似文献   

4.
丑纪范     
1934年7月23日出生,湖南省长沙人,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2月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和工作(访问学者)一年;1986年在兰州大学晋升为教授,1987年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任,1990年任北京气象学院院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30多年来,一直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和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动力学研究和教学,重点研究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的大气和海洋动力学,特别是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他早期将泛函分析引入数值…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新区规划气候条件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8-2007年兰州市永登县气象站观测资料及周围部分区域观测站资料,对兰州新区各项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并采用RAMS模式,模拟了兰州地区在不同气象扩散条件(有利于扩散、一般扩散条件及不利于扩散)天气背景情况下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兰州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在西固区,兰州西部的红古区和北部的中川、皋兰是污染较轻的地区,而位于南部的榆中则易受污染物的影响.利用HYSPLIYT模型,对各代表点采用相同的污染源,分析了由于气象条件不同造成的各代表点污染扩散的差异,在轻重两种典型的污染天气背景条件下确定了各代表点在24 h内的大气扩散能力与污染气团传输路线,发现兰州北部的大气扩散能力好于南部,西部好于东部,因此兰州老城区不宜规划污染企业;而位于兰州新区永登县秦川镇附近区域较位于皋兰县西岔镇附近区域更适于规划重工业企业.  相似文献   

6.
山谷城市大气边界层结构及输送能力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张强  吕世华  张广庶 《高原气象》2003,22(4):346-353
利用甘肃省—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项目“兰州市大气污染及对策研究”于2000年12月10~17日在兰州市城区用系留气球观测的大气边界层风速、风向、温度、湿度资料以及同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常规气象站辐射观测资料等,分析了山谷城市边界层大气的风速、温度、湿度结构特征,揭示了兰州市上空日夜维持的大气逆温的结构特征及其强度和分布特征的动态规律。提出了形成兰州山谷这种特殊大气逆温层的各种客观环境因素。最后还给出了在兰州市目前的小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下边界层大气的总体稳定度和Froude数的特征,由此初步定性讨论了兰州市大气边界层湍流运动和水平平流运动这两种主要输送形式的输送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由禧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院士。 192 0年 2月生于福建省福清市。 194 4年夏季毕业于当时的重庆中央大学 (现南京大学 )地理系 ,194 5年起先后在原南京中央气象研究所 ,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7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6年后还兼广州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高由禧先生 194 8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东亚自由大气之运行》 ,首先提出中国有冬季风的新概念。他先后从事…  相似文献   

8.
1989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学首次举行了“全国持续性异常气象现象动力学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专业委员会发起,并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数值模拟开放实验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和南京气象学院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会议邀请国内知名的大尺度动力学专家以及在这领域中颇有成就的一些中青年气象学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省气象学会与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邀请来我省指导工作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郑庆林,6月8日下午在省局作“月和季气候变化长期数值预报模式的研究和业务应用”学术报告,省局和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市气象局的有关业务和科研人员近40人听了报告。由于报告内容新颖,联系业务紧密,受到与会人员欢迎。  相似文献   

10.
《气象科技》1979,(2):13-13
由美国气象学会发起,1977年10月12日至13日,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得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召开了第一次院校大气科学系系主任会议,共约50人参加。主要讨论了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课程设置、财政和关于建立气象院校协会等问题。关于课程设置问题,会上集中研究了基础课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气象学会于今年七月在兰州市召开了全国天气与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是天气与动力气象专业第一次学术会议。 会议收到的论文有二百篇左右,内容涉及到天气分析和预报、大气环流以及动力气象  相似文献   

12.
《气象科技》1979,(2):11-12
美国气象会每年提出一份关于一些高等院校气象系课程设置和研究活动的调查报告。1978年发表的题为《大气和海洋科学方面的课程设置》的调查资料,介绍了对100所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气象系、大气科学系或地球物理系1976-1977年情况的调查结果。所调查的100所高等院校,90所在美国,1所在波多黎  相似文献   

13.
此书是美国气象学会气象丛书第十五卷,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J·R·霍尔顿(Holton)著,1975年8月波土顿出版。内容有探测基础、动力模式的发展、平流层和中间层的斜压不稳定、受迫波动和波—带流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平流层与中间层大气环流数值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何绍钦 《气象》1986,12(9):13-13
第九次全国云雾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学术交流会于1986年8月11—1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专业委员会主持。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国家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内蒙古自治区科协、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气象学院、空军气象学院、空军第七研究所、北京气象学院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气象部门的专家、学者、教授和干部共129人。  相似文献   

15.
李丁民 《大气情报》1995,15(1):9-14,16
李丁民博士现正在英国里丁大学大气科学系英国大学全球大气模拟计划中工作,主要从事平流层及O3研究,本文是他1994年7月回国时在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三次学术报告的一部分,由陈伯民整理。  相似文献   

16.
1993年12月,由兰州大学、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对《兰州区域气象中心数值天气增强预报业务系统》认真审查评估后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优化后的技术方案起点高,功能全,设计新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该系统是在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复杂地形条件下嵌套细网格模式基础上,自主开发研制的适用于区域气象中心和省级气象台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它突出了实现模式业务化  相似文献   

17.
南方云物理和人工降水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2月12日至15日在贵阳市举行.来自南方七省(区)气象局以及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气象学院、空军气象科研所等十四个单位的三十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会议还邀请北方的新  相似文献   

18.
兰州地区秋冬季呼吸道疾病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 1996年 4月~ 1998年 12月兰州市某医院呼吸科门诊资料和兰州气象观测站同期的温、压、湿观测资料及历史天气图 ,对兰州地区呼吸道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兰州地区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的月际变化 ,进一步分析兰州地区秋冬季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与温、压、湿及天气形势等气象条件的关系 ,并进行个例分析 ,分四季建立了呼吸道疾病发病等级预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兰州市1971~1999年地面气象和探空资料,对影响兰州市污染物浓度变化的风、温、压、湿特性及逆温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造成兰州市冬季空气污染特别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各气象要素及有关污染参数均表现出冬季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专业气象服务面临的难点和发展对策徐强(兰州市气象局兰州730020)1难点与问题1.1专业服务产品质量与用户要求有差距专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使气象服务产品进入了科技市场。作为用户,都希望每次使用气象服务产品能产生一定的效益,这也是气象服务得以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