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姚清林  马宗晋 《地震》1995,(2):117-124
为了探讨小区域内地震活动的时间规律。本文在中国大陆选择了11个地点分析其从远古至公元1990年间的破坏性地震(M≥4 3/4)的活动性。因而发现小区的地震活动规律主要表现于以大震为代表的地震活动分期上,破坏性地震的频率、集中程度与阶段性变化上,以及与所在地震区地震活动期的关系上,不同小区的地震活动特征有共性,有类型区别,更有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努尔.  А 《内陆地震》1995,9(2):184-192
哈萨克斯坦地震活动带从西往东延伸长约2000km,宽150km。在这个区域内曾发生过世界闻名的灾难性地震。外伊力阿拉套,昆格阿拉套和准噶尔阿拉套是这里地震最活跃的地区。在这里进行综合地震研究可以更具体、更准确地说明:哈萨克斯坦境内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详细部位;主要地震活动带长期的地震动态参数平均值;根据不同参数进行境内的地震区划;估计最大能级Kmax(Mmax)值并以此为依据论证和评估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程式  姚国干 《内陆地震》1997,11(4):309-315
帕米尔邻近地区(简秒西区)的强震活动频率明显高于川滇菱形块体邻近地区(简称东区)西区发生的地震主要为中,深源地震,而东区发生的地震则全部为浅源地震,西区主要的地震能量在本世纪初释放,而东区在滞后了40余年后在本世纪中叶地震能量开始强释放,东,西两区的强震活动频次呈现准同步盛衰起伏,在50~60年代相继达到高潮,80年代以后两区均趋于相对平静,在时间序列上呈现东,西交替发生的特点,往往是西区先发生强  相似文献   

4.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延军  王海涛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02,16(2):101-107,T001,T002
通过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较大范围的5级以上地震活动性研究,发现地震前空间上存在着5级地震围空和条带现象,时间进程上出现了5级地震活动增强以及GL值高值波动变化现象。还分析讨论了中国大陆几次8级地震后中国西部强震活动特点,认为新疆地区今后几年6级以上地震活动可能处于相对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5.
地震时间分布特征研究是进行地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以中国海域统一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以指数分布模型、伽马分布模型、威布尔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以及布朗过程时间分布(BPT)模型为目标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以及K-S检验结果确定能够描述海域地震时间分布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对于震级相对较小( M <6)的地震,指数分布、伽马分布以及威布尔分布均能较好地描述其时间分布特征;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如整个海域),震级相对较大( M >6)的地震可完全采用指数分布描述其时间分布特征;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如地震带),大地震时间间隔可能更加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和BPT分布。此外,文中还采用扩散熵分析法研究地震之间的丛集性和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存在长期记忆性,震级相对较小( M <6)的地震受更大地震的影响,从而在时间上表现出丛集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地震预测、地震危险性计算中地震时间分布模型选择和地震活动性参数计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对理解地震孕育发生机理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地震研究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建国  刘丛强 《地震》2003,23(2):99-107
主要论述流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震活动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异常判识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及其在地震预测方面的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判定流体的物质来源和循环过程、判断流体异常的原因、建立古地震和历史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推断地震活动规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研究认为,目前在地震监测研究方面除^222Rn和^14C应用普遍之外,其他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应用较少,从而使得许多异常难以判定,许多古地震得不到较准确的年龄。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及邻区地震活动时间间隔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地震活动时间间隔的研究历史和定义,对河北省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时间间隔分布的统计点图、间隔一频次统计图进行了分析,分析时结合不同的震级层次、不同的统计时段(长段不同)、不同的活动水平以及地震活动的丛集与孤立。统计结果显示地震活动时间间隔对数一频次统计结果与G-L关系式的统计结果类似,地震活动时间间对数一频镒也呈指数分布。最后对预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一些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震序列“转折时间t0”来判断震源区附近介质粘性系数η相对大小的方法。η的相对大小一方面反应了地震序列持续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又隐含着地震类型的信息,于是,本文探讨了将t0作为分析地震序列持续时间和估计震源区附近发生后续强震的前兆性特征参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吉林省伊通-舒兰断裂带发生的地震,我国南北地震带南段安宁河-滇东地震带的中强地震发震时间间进行统计分析,把每两个发震时间相减得到地震的时间间隔Xi序列,由Xi序列求出概率密度函数f(x)或其分布函数F(x)。  相似文献   

10.
郭和  张启明  董国胜 《地震研究》2002,25(3):262-266
统计分析了滇西地区1966-2001年36个Ms≥5.0地震序列。结果表明,滇西地震类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震级的大小也有明显的关系,并得出最大地震(Mmax)与次大地震(M2)的经验统计公式,以及最大余震的时间分布特征,最后得出滇西地震序列类型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磁低点位移预测发震时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四川及邻区是未来大震的重点监测地区,为了震情监视分析与预测,对四川地区出现的地磁“低点位移”与四川及邻区的中强地震对应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地磁“低点位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低点位移”作为一种地磁异常现象,与地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自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发生了一系列MS≥4.5地震,部分地震发生之后,四川及邻区又发生了MS≥6.0强震。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后,对四川盆地内部及盆地边缘MS≥4.5地震的预测意义进行了研究和疏理。通过给定不同的预测规则,对上述MS≥4.5地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仅四川盆地内部,以三台、梓潼等区域为代表的历史少震与弱震区MS≥4.5地震对四川及邻区未来半年内发生MS≥6.5地震具有显著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总结了2019年地震活动,从全球到局部,呈现了全球、中国和四川的地震活动概况;分析了全球、中国和四川地震活动的特征;记叙了2019年四川区域内发生的突出地震事件;追踪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四川区域内发生的3次7级以上地震的余震活动。结果显示:2019年全球M≥7.0地震活动特征呈现低频次、低强度,主体地区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周边未发生M≥7.0地震,表明影响我国地震活动的动力边界地震活动偏弱,我国大陆和邻区地震活动表现出频次低、强度弱的特点,我国大陆地震分布总体显示强度西强东弱,区域上显示M≥5级地震分布于青藏地块、西域地块和华南地块;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也偏低;四川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呈现东强西弱特征,四川区域突出地震事件全部集中在川东南区域;2008年以来,四川区域的汶川8.0级、芦山7.0级和九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持续活动。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中部浅层地壳一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月31日四川盆地中部的遂宁发生了M5.0地震,四川盆地内部的台站观测到了很强的短周期面波波形数据。本文对地震数据的Rayleigh波和Love波提取基阶群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得到四川盆地中部浅层地壳一维剪切波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部近地表剪切波平均速度约为2km/s,并且随深度逐渐增加,地壳深度在10km左右时,剪切波速度达到了3.5km/s。此结果适用于四川盆地中部以西,从遂宁到龙泉山附近,而四川盆地东部,从遂宁到华蓥山断裂不适用。该结果可为龙门山断裂附近的三维结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强地面运动计算和区域内地震定位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天然地震的次生水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是一个天然地震的多发地区,历史上天然构造地震产生了多次重大的次生水灾害,危及了人民的生命,并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四川省水利水电资源极其丰富,目前水利水电建设呈现出在高烈度地区高速度建设高坝水库的"三高"特点,若是不对水库诱发地震进行有效监测预测,则可能面临的灾害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相似文献   

16.
四川汶川系列地震距太原基准地震台约1000km,介于近震与远震之间,震相特殊,识别困难。本文通过对汶川主、余震和四川其他地区远震波形的对照,及对主要震相周期、幅度及波形特点的分析,认为PN、SG两个震相是太原地震台记录四川汶川地震的主要定位震相。  相似文献   

17.
太阳活动与四川及邻区强地震时空分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及邻区分别统计分析了不同地区Ms≥6.0的强地震发生频率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是,四川Ms≥7级地震多发生于太阳活动下降段及谷底段;四川各地的中强震(Ms≥6.0)的发生皆与太阳活动背景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地震活动图像分析预测汶川8.0级地震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回顾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中长期及年度趋势预测过程。作者根据地震活动图像特征作出了较好预测,明确指出四川石棉-冕宁和汶川-松潘一带,2008年前后,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但带短期预测特点的2008年度大震危险性,作者没有作出确切的预测。本文思考了相关的经验教训并对改进分析预报工作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9.
重力资料对2008年汶川Ms 8.0地震的中期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介绍了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的重力复测资料对四川地区震情分析研究的基本依据、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MS8.0地震提出了较好的中期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20.
论四川挽近构造体系及其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最强烈的挽近构造活动时期至少有三次。第一幕在新、老第三纪之间,第二幕在新第三纪与早更新世之间,第三幕在早、中更新世之间。它们各控制多种构造带或构造体系的活动,经过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最后铸成四川复杂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山川地貌景观。挽近时期进一步活动的构造型式有:东西向构造带、南北构造带、棋盘格式构造、新华夏系、青藏系及旋扭构造等。各构造带的发生演变及成生顺序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场及其转变方式颇有规律。总体看来,南北向挤压作用在先,东西向挤压作用在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