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震前卫星热红外环形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包括两部分内容:①描述了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Ms7.0级地震,震前几天的卫星热红外图像呈现圆形,它的NNW、NW、SN、及NE向的热旋扭面往S收敛。该地震地表破裂由一系列张扭性裂缝组成,呈左旋左列,水平位错不明显,垂直断距数厘米。垂直力对构造变动的作用较为明显;而丽江地震震源机制解破裂面II的走向NNE6o,倾向W,倾角44o,P轴方位为NNE3o、仰角75o,近于直立,综合热旋扭面展布、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震源机制解,得出该旋扭椭圆为地幔外侧右旋上涌所造成;②菲律宾萨马岛Ms7.0~7.5强震群及青海共和Ms7.0地震前热应力环椭圆的推进路径。根据这一特征得出交变潮汐力的地球动力学解释。卫星热红外图像震前应力热场的方法是临震预测地震的有效方法,卫星热红外技术辅以震源机制解和地表破裂带力学分析是研究地球动力学有力工具。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交变潮汐力和地幔旋扭上涌力是地球动力学的主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浅谈中国减灾管理的历史与未来》的上篇。全文分析了中国古减灾管理的特征现代减灾管理的进步,优势与缺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减灾管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提出了虚化与简化专业减灾管理功能与机构,分离专业技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增强政论管理的统一性,实现大量减灾常规管理的社会行业化,及适时应变的“功转”调整等减灾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姚清林  马宗晋 《地震》1995,(2):117-124
为了探讨小区域内地震活动的时间规律。本文在中国大陆选择了11个地点分析其从远古至公元1990年间的破坏性地震(M≥4 3/4)的活动性。因而发现小区的地震活动规律主要表现于以大震为代表的地震活动分期上,破坏性地震的频率、集中程度与阶段性变化上,以及与所在地震区地震活动期的关系上,不同小区的地震活动特征有共性,有类型区别,更有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TheresearchofasolutiononlocatingoptimallyastationforseismicdisastersrescueinacityQing-LinYAO(姚清林)(InstituteofGeology,StateSei...  相似文献   
5.
震前云下增温异常及其时段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清林  强祖基 《地震》2004,24(3):79-86
利用卫星热红外图像资料做地震短临预报, 主要依据的是地表大气增温异常在卫星图像上的亮温反映。 但在阴云密布的天气条件下, 这种预报方法却受到了限制, 因为卫星无法探测到地面或水面是否有增温异常。 通过气象资料分析, 得知云层或其他气象条件引起的降温并不能改变震前地表温度增加的趋势。 某些地震之前虽然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天空阴云密布, 地面增温幅度却可高达十几度。 云下增温曲线可划分为3个时段(即A、 B、 C段), 其中A段与C段分别为增温前与震后的温度变化曲线, 多与日照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特别是A段的这种关系更具普遍性。 然而, 反映震前地面增温特征的B段却与日照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可见这种持续增温、 与云量无关的波状增温等都主要不是由日照或气象条件引起的, 而是一种与地下应力作用、 气体释放、 瞬变电场等有关的震兆现象。 因此, 提高对云下增温的系统观测能力, 是改善热红外地震预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浅谈中国减灾管理的历史与未来》的下篇,全文分析了中国古代减灾管理的特征,现代减灾管理的进步,优势与缺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减灾管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提出了虚化与简化专业减灾管理功能与机构,分离专业技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增强政府管理的统一性,实现大量减灾常规管理的社会行业化,及适时应变的“功转”调整等三灾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关于城市地震救灾站优化定位问题数学解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交通网络中设置地震救灾预备站或作类似的设计时,为了通过站位优选降低站数与运行参数要求,及建立救灾到时水平的某种优化分布,需求解图的一般绝对中心问题.有关此问题的现行解法是由Edward(1978)给出的,但其中却有很大的偏差.本文从图形与公式两方面发展了Edward(1978)的工作,给出并证明了正确的解法.而后,在救灾站优化定位的例子中对新、旧解法的运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9.
自然灾害链的场效机理与区链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清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30(3):31-36,F0003
在分析2004年12月、2005年3月印尼苏门答腊9.0、8.7级巨震和2005年6月17—23日西江大洪水前后数千张卫星遥感图像,以及其他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链的场效机理与区链观。认为相邻异域链事件间不具备直接的传承关系。链事件的发生是由所在区域场的动力学环境、介质结构及诸多物理、化学因素组合的不均衡性与连续的、自然的系统演化过程决定的。前发链事件具有即时场效应和后期调整场效应,这些效应会以包含隐性、较小尺度事件的区域链接的方式向后传送。场中每点的动变皆有后效,且体现在或作用于过程、区域上,而非个别点上;或者说,作用于时空邻点上而非远程点上。各类动变效应在场与过程上的叠加与演化,会在条件"成熟"时导致较大链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结构特征、运动方式、动力环境、演化过程具有相对整体性的区域与其边界,是自然灾害链的发生背景,也是判定两事件间是否相关的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