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双轮驱动"发展模式背景下,我国建设用地扩展特征明显。建设用地变化的碳排放效应是导致大气中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运用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改进的Kaya恒等式及LMDI分解模型,对安徽省1997-2011年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建设用地扩展、人口密度变化对碳排放具有增量效应,经济增长为第一驱动因素,年平均贡献率达266.32%,建设用地扩展为重要驱动因素,其碳效应年均值为640.57万t,年均贡献率为187.30%,人口密度变化对碳排放驱动影响较小。能源结构变化、能源强度下降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年均贡献率分别为-212.06%、-58.115%。基于碳排放因素分解结果,针对性提出了碳减排的政策途径,可为政府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实现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安徽生态省建设及减排目标实现,也可为省域尺度建设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泸沽湖景区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指标体系模型对泸沽湖景区1996-2005年生态安全评价表明,景区生态安全度较高。其中1996~2001年泸沽湖区处于比较安全状态,2002-2005年处于安全状态,10年间泸沽湖景区生态安全度呈上升趋势。水环境问题、旅游用地及游客量增长率是泸沽湖景区生态安全度主要的限制因子,并提出了加强水环境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生态旅游、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的生态安全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福建省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策.本文在分析建设生态省的有利条件后,指出建设生态省需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难题,并提出解决难题的思路和措施.最后特别强调人的因素,指出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省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论福建生态省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昭昞 《福建地理》2003,18(4):1-4,8
进入21世纪,福建省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策。本文在分析建设生态省的有利条件后,指出建设生态省需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难题,并提出解决难题的思路和措施。最后特别强调人的因素,指出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省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2003—2016年的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三角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STIRPAT模型探讨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结果表明:① 2003—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均有提升,且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大于生态环境质量。长三角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城镇化水平高值集聚,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明显且空间差异小。② 长三角城镇化明显改善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对相邻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本城市而言,多维的城镇化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层面疏解生态环境压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优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人口集聚和结构优化为特征的人口城镇化,促进消耗集中、排放集中,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效率。以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城镇化,通过产业集中布局和创造经济效益,在资源配置和污染治理上发挥集聚效应,并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资金支持。对相邻城市而言,城市的城镇化“虹吸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城市的产业转型和环境规制会使污染向相邻城市转移,从而对相邻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生态经济区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新营  韩良  佟连军 《地理研究》2005,24(6):975-981
吉林省依据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阐述吉林生态省和区域生态经济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创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评价了吉林省9个地级区的生态经济竞争力。结合吉林省生态经济区划图,得出结论:中部生态经济竞争力最强,东部和东中部次之,西部最弱。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山地环境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省建设--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建设生态省的理念与要求,对福建山地环境,包括自然力主导作用下的状态特征以及人类活动主导作用下的演变特征,及其与生态省建设的内在关联进行综合评析;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生态省建设框架下福建山地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宏观生态调控的一些问题与对策,包括一些个案。  相似文献   

8.
冯海燕 《山地学报》2003,21(6):775-775
自西部开发战略提出以来,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新世纪西部开发战略的核心,西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殊优势愈加明显。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研究工作引起了有关学科领域专家的关注,相关研究报道频多,但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缺乏生态意识,往往只是被动地注意生态环境的治理,将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经济发展分割开来,结果是西部大部分农民依然面临贫困,生态环境建设的效应依然难以持续,人与地、经济与环境的矛盾依然是一道难解的命题。针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层面,《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战略,实…  相似文献   

9.
西藏日喀则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用生态安全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西藏日喀则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全区生态安全现状。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状况目前已退化到中警状态,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同时,分别计算出全区18县市各自的生态安全指数值,结果显示,除吉隆县属预警状态,其余17县市都为中警状态,且区域相对差异极为明显,东部生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文章根据日喀则地区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区域差异以及生态安全建设的需要,提出五大生态环境建设区以满足日喀则地区改善生态安全现状的需要。同时详述了各生态环境建设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存在问题和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福建省矿业开发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作用,阐述了矿业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遵循"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生态省的要求,对加强矿业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措施建议,以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兆峰  杜瑶瑶 《地理科学》2019,39(5):797-806
以中部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2010~2016年湖南省14个市(州)碳排放效率和环境效率进行测度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发现:从时间序列演化特征来看,除长沙市、常德市外,湖南省大部分市(州)的碳排放效率和环境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的贡献较大,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发挥不足,部分地区在2010~2016年间的碳排放效率有所提高,但均低于10%的增长水平;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湖南省14市(州)的效率水平差异显著,表现为碳排放效率由中部地区逐步向边缘地区进行转移和提升,而环境效率的波动性较大,整体呈现出“分散-集聚-分散”的趋势。五大能源区域中湘东地区的效率水平较高,其次为湘北地区,湘南地区与湘西地区表现为空间互补型区域,湘中地区的效率水平提升则相对滞后;从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二、三产业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生态环境、工业产业集聚和对外依存度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作用,技术进步则表现出积极的正向影响。最后,提出结合现有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水平发展,充分发挥好各地区经济规模效应,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快速流动,推动技术进步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驱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植被分布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干旱河谷发育,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通道-阻隔”作用的形成因素和生态效应亦作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上。研究表明该区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纵向岭谷区的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为了适应该区跨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生态地理地域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经济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共划分为三个温度带,7个自然地带,19个自然区和55个经济小区。  相似文献   

13.
刘洋  王娅  周立华 《中国沙漠》2022,42(6):185-193
生态移民是国家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战略目标的重要政策手段。西部地区生态移民规模较大,进行生态移民工程绩效评价,总结现有经验教训,优化工程后续实施对实现西部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克服过去忽略移民过程获得感和公平诉求导致工程绩效与移民真实感受不符的缺点,本文以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为例,建立了基于过程和结果的生态移民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绩效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工程绩效评价结果为“较差”,移民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施效果评价较低,存在问题主要为移民参与程度和对政策了解程度不够、搬迁过程操之过急、总开支大幅增加、合作社发展效益不佳、本地就业困难等。(2)经济受益水平更高的生态移民具有更高的工程绩效评价,而受益水平与移民自身经济实力密切相关。(3)生态移民工程的增收效应存在不均衡性,不同组间的移民受益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未来需要关注移民间发展差距和共同富裕问题。  相似文献   

14.
Achieving dual goal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a major issue in China. In this paper we define thre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s (green growth, brown growth and black growth)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scale and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n trace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last 40 years. Granger causality is used to tes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 linkage. We argue that green growth means that the rat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faster than the increase in GDP. When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is slower than GDP growth, brown growth occurs. Black growth occurs when both carbon intensity and economic scale increase. For China, we denote the four periods of black growth (1971–1977), brown growth (1978–2001), black growth (2002–2004), and brown growth (2004–2010).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indicate that mutual causality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exists in the short term, but not the long ter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lobal carbon reduction activit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及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范建双  周琳 《地理科学》2019,39(4):644-653
以城镇化及房地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为研究基础,首先基于变形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方法对1997~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重点考察了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从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两方面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5年中国碳排放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房地产投资碳排放系数是最主要碳排放促减因素,城镇房地产投资强度、城镇化水平和地区总人口变化对碳排放具有促增作用,且效果逐年增大。各省碳排放量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碳排放量较少的省区空间集聚程度有所增强,地区间差异在不断缩小。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显著为负,但其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城镇房地产投资强度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影响具有促增效应,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具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政府投资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显著为负,但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产业结构对本地区的碳排放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其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地区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促减作用,但是对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具有促增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碳排放水平分别呈现出显著的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连芬  赵园  王良健 《地理研究》2022,41(7):1898-1912
评估低碳试点城市的减碳效果和机制路径,可以为中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和依据。本文运用2007—2018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全面考察了低碳试点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地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其中,试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对比下降了4.7%,碳排放总量对比下降了7.3%。② 基于城市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与低碳行政三维主体行为的理论机制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从城市低碳生产维度,生产能源节约、技术进步与推行绿色建筑解释了低碳试点政策减碳效果的60.14%;从居民低碳生活维度,生活能源节约解释了低碳试点政策减碳效果的22.17%;从低碳行政维度,缩减行政支出解释了低碳试点政策减碳效果的17.29%。③ 低碳试点城市的减碳行为具有显著的异质效应。低碳城市试点不仅加快了中国的减碳进程,也为世界控制碳排放以及缓解气候变化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邓铭江  龙爱华  李江  邓晓雅  张沛 《地理学报》2020,75(7):1333-1345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大大改变了流域水循环演变的结构、路径和驱动力,后者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生存发展的水安全。日益深入的市场经济使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从一个流域扩展到流域之外更宽广的区域范围,以产品贸易为纽带的水“流动”已成为驱动区域水循环演变与影响区域水安全的重要内在因素。以流域为单元的传统水循环研究,难以揭示不同区域之间的水循环联系、双向回馈机制与协同进化机理。本文从西北内陆河流域长期大量输出高耗水农产品这一现象分析入手,采用理论解析与案例相结合方法,阐述分析内陆河流域自然水循环、“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区域间贸易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显著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继而首次明确提出内陆河流域“自然—社会—贸易”三元水循环模式,并就其通量计量模型、影响因素与生态环境效应、科学前沿进行了探索分析,以便未来西北内陆河水循环、水文水资源等研究能更多重视对驱动内陆河流域水循环的外部力量及其双向互馈、协同进化的分析,更新内陆河流域水安全、生态安全的思考范式。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艺  曹贤忠  魏文栋  曾刚 《地理研究》2022,41(1):181-192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区域。在中国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转变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在降低行政壁垒,优化要素配置的同时,产生了怎样的碳排放效应?本文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颁布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识别区域一体化碳排放效应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2010 年实施的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并经过共同趋势检验、PSM-DID、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从动态效应来看,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出现在政策实施后的第三年;从城市等级来看,区域一体化政策对高等级城市碳排放减少的促进作用大于一般城市;从作用机理来看,区域一体化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技术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而通过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碳排放。因此,建议建立长三角城市间碳减排与绿色发展的互动合作机制,构建可监测、可操作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加大长三角城市绿色科技联合攻关力度,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朱媛媛  张瑞  顾江  高喆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2):2231-2243
生态福利绩效是探析自然生态与人类福利关系、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论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尺度生态福利绩效,在识别其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探讨驱动生态福利绩效演变的因子,最后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揭示其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 ① 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呈现出“缓慢衰退→波动→快速发展”的演变特征;②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总体上呈“核心—外围”态势,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交界处“中部塌陷”特征明显;③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是在技术进步、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集聚、发展共享、对外开放等多因子循环累积和共同推动下形成的,存在内源转化与外源驱动双重作用路径,并且与碳排放强度密切相关。在“双碳”目标下揭示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有助于厘清自然生态与人类福利的转化机理以及生态福利绩效与碳排放的作用关系,可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