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郭川  陈代钊  付勇  宋亚芳  汪远征 《地质学报》2022,96(11):3924-3942
塔里木盆地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沉积演化和沉积层序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目前还存在争议。选择塔里木盆地西部良里塔格山地区一间房组为研究对象,基于沉积相和高频米级沉积旋回类型的识别及其垂向叠置样式的分析,明确一间房组的沉积演化和沉积层序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一间房组沉积时期,良里塔格山地区整体为一个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主要发育10种岩相类型和2个沉积相带(潮缘—局限潮下带和开阔潮下带);(2)一间房组发育两种高频米级沉积旋回,分别为潮缘—局限潮下沉积旋回和开阔潮下沉积旋回;(3)识别出2个半三级层序,层序界面主要为岩性转换面,其中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包括海侵体系域和海退体系域两部分;(4)沉积演化与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古地理格局、沉积微地貌及不同级次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其中古地理格局控制着整体的沉积相带分布,沉积微地貌决定着特定岩相(如瓶筐石礁)发育的优势部位,不同级次相对海平面变化则制约着沉积相的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2.
翟文亮 《江苏地质》2017,41(2):230-238
结合地质剖面和薄片鉴定结果等资料,对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埃姆斯期—吉维特早期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沉积相类型进行详细分析。基于研究区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沉积的2种相模式,总结了各类混合沉积的产出部位、沉积特征,归纳出龙门山地区甘溪泥盆系的混合沉积相模式,认为主控因素是由区域母源性质、构造作用、相对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3.
四川龙门山地区是中国泥盆系出露较好、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中泥盆统金宝石组发育由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组成的混积沉积。本研究以平武县平驿铺剖面和北川县甘溪剖面为切入点,基于实测资料和薄片观察对金宝石组沉积相开展详细研究,认为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金宝石组发育河流、碎屑滨岸、陆棚和碳酸盐岩缓坡4种沉积相,沉积演化经历了2个沉积旋回。金宝石组以相混合和原地混合2种方式形成混合沉积。相对海平面的变化、陆源碎屑的供应、碳酸盐生产速率和古气候是引起相混合的主要控制因素,波浪和风暴浪则是引起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的主要作用方式。对金宝石组沉积序列、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增进对龙门山地区泥盆系沉积古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组沉积相及储层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峰  陈世悦  袁文芳  王德海 《新疆地质》2006,24(1):47-51,T0003
在野外地质剖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新近系干柴沟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分析了干柴沟组发育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及风暴沉积等几种沉积相类型.详细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强调了三角洲相前缘、扇三角洲相前缘、滨浅湖滩坝、湖底扇以及碳酸盐岩沉积是西部地区干柴沟组有利的储集岩相带.根据生油岩及储油岩叠置组合关系,指出阿尔金山前地区、跃进-东柴山地区、大风山地区是有利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5.
新北油田北部凹陷众多,成藏条件比较复杂,尤其是馆陶组上段。通过对岩心录井、测井曲线特征等分析,结合前人研究,对新北油田北部馆陶组上段沉积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前3个砂层组划分为12个小层,研究其地层发育特征。并以单井沉积相分析为基础,对新北油田北部馆陶组上段沉积相进行重新分析,认为该段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物源来自北东方向,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决口扇等微相。在馆陶组上段沉积时期,沉积环境整体较稳定,沉积相展布变化不大,仅第二砂层组沉积时期,水体相对较动荡,砂体量、分流河道走向多变。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纪—新近纪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和岩心观察,钻、录井及测井曲线以及地震等资料,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等沉积相类型。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沉积时空展布受盆地基底的构造格架及阿尔金山斜坡带生长逆冲断裂系、北缘逆冲断层和古隆起的联合作用,沉积体系具有多样性。冷湖地区受逆冲断层作用,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马海—南八仙地区则受逆冲断层和古隆起的双重控制,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古地理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西部沙三段进一步勘探重点为岩性圈闭,但对其沉积特征的认识还存在争议.在前人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上,从沉积相类型、物源体系、沉积相分布及沉积模式等方面重新认识该区的沉积特征.新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区发育有辫状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滑塌浊积岩、湖泊等几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发育有南部金家、西部高青凸起和东南部等...  相似文献   

8.
恐龙沟地区是近年来准噶尔盆地新发现的铀成矿地段,铀成矿目的层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上段沉积相特征研究相对较低。通过钻孔岩心编录、测井曲线解释和薄片鉴定等方法,对头屯河组上段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头屯河组上段含矿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多发育平行层理,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概率累计曲线呈两段式、三段式和多段式分布。富含碳化植物碎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早期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分流河道砂体连片分布;晚期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发育,局部发育河口坝。通过对区内沉积相特征与铀成矿关系研究,认为头屯河组上段铀成矿主要受沉积相变、沉积旋回性、还原条件、砂体非均质性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9.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红柳泉-跃东地区新近系下油砂山组作了细致的沉积相分析研究。下油砂山组发育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浊积相等几种沉积相类型,分析了其发育特征及分布范围。以识别出的4个三级层序为单位,详细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Ⅰ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为冲积扇和扇三角洲、中西部地区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Ⅱ层序沉积时期,沉积相分布格局与Ⅰ层序基本一致;Ⅲ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发育范围有所缩小,中西部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范围持续扩张,分布范围较前期增大;Ⅳ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依旧发育冲积扇,中西部地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快速地向东推进,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已达研究区中心。结合构造、物源、气候等因素分析了沉积相展布及演化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地区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沉积相模式、沉积体系展布及其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潜江凹陷东南部地区新沟嘴组下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咸水湖泊沉积体系,新沟嘴组下段沉积之前发育的深大断裂、继承性古隆起对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展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席状砂、滨浅湖滩沙、沙坝等多种微相。物源供给和砂体展布都有两支,分别是汉水水系和汉川水系。由于对储层展布认识不清,致使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受到了制约。因此,开展沉积相控制下的储层展布特征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鲁克塔格地区在西北地层区划上属塔里木地层区的库鲁克塔格地层分区。其沉积特点受塔里木盆地的影响,但是又不同于塔里木盆地,区内研究程度低。依据野外露头资料,本地区奥陶系南北分区明显,北区岩性为碳酸盐岩建造,生物以三叶虫、头足类、腕足类及珊瑚等浅海生物为主;南区岩性为复理石建造,生物以深海相笔石为主。从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沉积序列、指相矿物等沉积特征可以看出,本地区奥陶纪古地貌具南低北高的特点。本地区奥陶系发育台地海相、广海陆棚相、盆地边缘斜坡相、深海盆地相、半深海相和浅海相等类型。依据各时期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总结出4种沉积相模式,即①台地海-广海陆棚沉积相模式;②盆地边缘海陆棚-深海盆地沉积相模式;③海陆过渡-浅海沉积相模式;④冲积扇-三角洲沉积相模式。本次研究对鲁克塔格地库区进一步的研究及找油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由伟丰 《新疆地质》2006,24(3):281-286
侏罗系三工河组是准噶尔盆地腹部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油气发现.利用钻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腹部地区117口钻井进行分层,在进行砂体厚度、含砂率统计的基础上,编制了三工河组一段、二段(包括一砂组和二砂组)、三段的砂体等厚图,并结合取心井的岩心观察,编制了相应层段的沉积相图.准噶尔盆地腹部,尤其是中石化区块,主要受来自于盆地西北缘及东部卡拉麦里物源的控制,三工河组二段是砂体最发育的时期,主要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是主要的含油气层系.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九瑞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之西段,南北分别与江南台隆、淮阳隆起毗邻,处于构造转折部位。已知矿床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和层控型,其中层控型矿床的空间分布受区域地质背景中特定地层、岩相及构造部位的控制,具层、相、位控矿特点。矿床周围有大片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出露,局部出露奧陶系地层。前奥陶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分布于西南及东南边缘。区内构造发育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地槽发展阶段、准地台发展阶段和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具多元结构特点。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槽型沉积褶皱回返转为准地台,形成近EW  相似文献   

14.
应用聚煤盆地分析理论与方法,对黑宝山—木耳气盆地形成的地质环境和聚煤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半地堑式断陷盆地的构造格架、充填序列、沉积相的展布及煤层的分布、变化等规律,对于缺煤的黑龙江西部地区开展煤田勘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阿舍勒-冲乎尔火山沉积盆地是一个以火山岩并伴有陆源和内源沉积物的堆积场所,即该区泥盆纪地层是以事件作用的产物为其主要成分特点,显然,对其古地理的恢复,相的划分采用传统的相序分析方法是不合适的。作者认为要阐明该区泥盆纪的古地理面貌,必须在区域地层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标志和沉积物的特点,寻求它们的物理成因和地质成因解。  相似文献   

16.
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四川盆地北部三叠系—侏罗纪发育,出露良好,是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的良好物质记录。其中,晚三叠世诺利期是四川盆地海陆转换的重要过渡期,尤其是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显著。以川北广元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晚三叠世诺利期末须家河组须一段进行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剖面发育潟湖沼泽—三角洲平原—辫状河流亚相沉积,为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体系;受甘孜—阿坝弧后盆地发育影响,始自卡尼期的海侵自诺利中后期到达广元地区;在秦岭造山带及龙门山的隆升背景下,广元地区较早结束海陆过渡相沉积,于须一段中后期向河流相沉积转变。结合对古生物化石组合研究和岩性特征及沉积相,恢复了广元地区晚三叠世诺利期须一段的古气候特征,广元地区须一段处于近海亚热带潮湿气候,这种潮湿气候从须一段一直延续至诺利期末期。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北部温都尔庙群北带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备 《地质科学》1998,33(4):406-411
乌拉特中旗以北的中蒙边境地区和苏尼特左旗以南地区的温都尔庙群北带是可以互相对比的。它们由成分成熟度高的细碎屑夹钙质、泥质沉积物和特殊的硅铁质沉积组成,缺乏代表强水动力条件的沉积构造,因而代表封闭、补偿条件不佳及水动力条件很弱的古环境特征。对该群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它们属拉斑系列,构造环境图解显示其碱度相当于板内玄武岩的最低范围或介于岛弧与板内玄武岩之间。上述古环境特征、火山岩特征及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证据表明温都尔庙群北带可能是中-新元古代华北板块北部的火山型被动陆缘。  相似文献   

18.
从桌子山剖面看贺兰坳拉谷北段奥陶系等深流沉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观察描述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贺兰坳拉谷北段桌子山剖面奥陶系各组地层沉积相特征,得到了沉积环境的垂向变化和横向迁移规律。以桌子山剖面奥陶系沉积相研究为基础,结合沉积相模式,识别出了典型的碳酸盐等深流沉积,建立了贺兰坳拉谷北段奥陶系层序地层学模式,从而为验证坳拉谷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英吉沙南阿克巴西麻扎尔一带的中泥盆统克孜勒陶组,下未见底,与上覆上泥盆统考库亚组之间呈整合接触.从剖面特征分析,自下而上可划分出海岸相及混积陆棚相(包括生物礁、风暴岩),为一典型的进积沉积体系.各相段中沉移特征明显,沉积构造十分发育,特别是上部具有点礁性质的生物礁不仅礁核、礁翼清晰,而且定殖、拓殖、泛殖、统殖等4阶段特征明显.该剖面为研究滨浅海相沉积的良好剖面。  相似文献   

20.
应用碎屑岩地震相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川中地区三叠系中、下统碳酸盐岩地震相进行了研究。地震相与沉积相的结合,通过地震剖面提供的各种参数解释环境背景和岩相条件,根据地震剖面上所通过的钻井岩相划分,使地震相、沉积相、钻井岩相分析融为一体,并在沉积和岩相研究方法上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