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徐守胜 《山东国土资源》2006,22(11):31-31,34
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增长,铁路用地管理在铁路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铁路与地方单位、个人的用地纠纷也日益增多,如何能更好地管好用好铁路用地,确保铁路建设运营需要,使其能够保值增值,任务愈加繁重。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现就铁路用地管理中的地界问题与对策提几点看法,以供商榷。1存在的问题1.1铁路用地的基准线问题铁路用地的来源早期是德、日、伪时期的征地,后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划拨用地,现在是市场经济情况下的国有划拨用地。我国早年的铁路设备落后,发展到现在的铁路运输状况是经过了多次铁路技术改造后才实现的,因此…  相似文献   

2.
在铁路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扩建改造中,新征用地的手续完备及形成时间的早晚,不仅关系到工程进度,而且对工程竣工验交后铁路用地管理及使用都至关重要。因此,铁路用地管理部门超前介入铁路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扩建改造,参与铁路建设项目建设新征用地的全过程,已成为铁路用地管理部门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详细讲述了针对铁路线路采用全数字航空摄影方法,进行铁路沿线像片控制点布设、空中加密、铁路用地图三维立体采集。充分利用已收集用地资料,差分铁路里程,转绘铁路界址线,绘制符合现状的铁路用地图。实践生产表明,采用航空摄影法绘制铁路用地图不仅能够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而且为绘制铁路用地图提供了高效、精确、大面积的生产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4.
铁路用地是铁路运输生产的物质基础和运输设施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铁路运输安全和改革发展的大局。随着铁路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管理关系的转变,尤其是铁路新干线、新网络的快速发展,对铁路用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铁路用地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在铁路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扩建改造中,新征用地的手续完备及形成时间的早晚,不仅关系到工程进度,而且对工程竣工验交后铁路用地管理及使用都至关重要。因此,铁路用地管理部门超前介入铁路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扩建改造,参与铁路建设项目建设新征用地的全过程,已成为铁路用地管理部门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而铁路用地,是铁路运输生产的重要基础,是维护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条件,是铁路经营的重要资产,是铁路改革发展的重要资本.铁路用地资产量庞大等特点,决定了铁路用地管理工作是铁路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铁路用地管理,推行铁路局内部土地使用证,是有效发挥土地管理为铁路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籍管理科技发展,铁路用地地籍管理在引入国家大地统一坐标系的测量技术手段的同时,为满足铁路用地线状分布特点和日常管理的需要,仍然保留了独立坐标系统。而铁路运营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技术装备的不断提高,铁路线路设备发生了较多拨移、变线或改道,作为确认铁路地界线位置的基准线,铁路线路的变化,对快速准确地查找铁路地界线产生了直接影响。为此,针对铁路用地参照坐标的变化情况及调整方法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日前,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审结七台河矿业精煤集团多种经营总公司侵占铁路用地一案,判决被告将侵占的3357.5平方米铁路用地归还牡丹江铁路分局,维护了铁路用地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而铁路用地,是铁路运输生产的重要基础,是维护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条件,是铁路经营的重要资产,是铁路改革发展的重要资本。铁路用地资产量庞大等特点,决定了铁路用地管理工作是铁路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铁路用地管理,推行铁路局内部土地使用证,是有效发挥土地管理为铁路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铁路用地的特性与管理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铁路用地是铁路运输生产的物质基础和运输设施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铁路运输安全和改革发展的大局。随着铁路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管理关系的转变,尤其是铁路新干线、新网络的快速发展,对铁路用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铁路用地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如何尽快解决铁路土地确权中的疑难问题,是摆在铁路用地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多年与铁路土地“打交道”积累的经验得出:铁路用地管理中地籍管理是基础,注重确权、完善权属资料是关键,二者良好的结合才能管好、用好铁路土地。故在铁路土地管理过程中,应想尽一切办法,妥善解决好铁路用地确权的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设和不断完善,铁路、公路等线路用地的土地登记工作越来越多,而线路用地不同于常规的土地登记,探讨此类用地的土地登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金温铁路为例,在对铁路用地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及地籍调查界址数据形式多样等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应用GIS,通过面向对象的编程实现界址点数据精确上图,建立登记发证的图形数据库,并应用其制图功能和丰富的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功能,制定出金华-温州铁路(简称金温铁路)用地发证图件制作的技术流程,完成土地登记制图。  相似文献   

13.
京津高铁是中国第一条高速运行的城际铁路,其安全运行对轨道的平顺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地面沉降,尤其是不均匀地面沉降会引起部分路基和桥梁变形,威胁着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大范围监测地表形变,对高速铁路沿线地面沉降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本文以45景高分辨率TerraSAR-X 数据为基础,采用 PS-InSAR技术监测京津高铁北京段沿线地面沉降,获取京津高铁北京段沿线地面沉降的分布信息,从动静载荷视角结合北京地区地下水、断裂带、地质条件和含水层系统介质等数据,综合分析高铁沿线不均匀地面沉降的原因,为京津高铁的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京津高铁北京段沿线地面沉降发展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北京南站至十里河区间,年沉降速率小于10 mm/a; 至十八里店区间,年沉降速率在10~40 mm/a范围内浮动;过亦庄站至东石村以东区间,最大年沉降速率达到90 mm/a;至永隆村以西,年沉降有所缓解,往东至坨堤村,沉降较为稳定,年沉降速率小于10 mm/a。地下水超采是沿线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动静载荷共同作用下对地面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沿线地面沉降一定程度上受到南苑—通县断裂带和旧宫断裂带构造控制,沉降量较大的路段位于粘土层较厚的大兴迭隆起。  相似文献   

14.
多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是将比例尺跨度大、尺度多的地形图和地类图套合在一起,使地形、地物、地类等相关位置保持一致,各个要素分层明确,属性齐全。该文通过南京市多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认为利用G IS方法与传统绘图方法相结合进行比例尺大跨度缩编地形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Land bridge transportation means transportation from one seaport to another by railway across continents instead of by ocean ship.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common routes for using land bridge transportation in the world. One is Asia-America-Europe land bridge, the other is Europe-Asia land bridge.Eurasia land bridge has obvious advantages over Asia-America-Europe land bridge due to its shorter distance, shorter transportation time and special freight rate. China started Eurasia land bridge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in 1980. It mainly used the mode of railway-railway combined transportati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using Eurasia land bridge and using shipping transportation from China to Northern and Western Europe shows that Euraria land bridge transportation can save time and get foreign exchange in time, and commodity turnover will be speeded up. According to the port layout and railway network structure, China's land bridge transportation projects are proposed. They are Suifenhe project, Dalian project  相似文献   

16.
Many landscapes bear the marks of historical land use. These marks can be the basis for a reconstruction of a historical land use structure as some of them are typical of different types of human activit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Austrian cadastral maps from the 19 th century present the image of the most transformed environment in the Western Carpathians as a result of agricultural activity. Land use structure and terrain forms were detected based on Austrian cadastral maps from 1848,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and field studies. In two of the test areas, the percentage of arable fields was higher among the plots with stone mounds than the percentage among the plots without them. In the third test area, the relationship was reversed. Also, lynchets, terraces and stone walls sometimes occur in plots that were not arable fields in 1848. Thus, the Austrian cadastral maps from 1848 could not reflect the maximal range of arable fields in the Carpathians in the 19 th century. However, it is im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historical structure of land use precisely. Nevertheless, an inventory of terrain forms can be used to assess land use when historical maps have not preserved or when available maps do not present land use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地学信息图谱的内涵及其概念模式,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89年和2003年数字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图及自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了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图谱.根据信息图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分析了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推测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60年来,利用我国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结合野外考察,运用块体构造学说编制了中国海陆1∶5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其从理论基础、方法技术上,实现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的融合;系统地反映出我国海陆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现状及大地构造格架;同时展示古生代以来中国海陆各块体的发育、运移、拼接和联合大陆的形成过程,以及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由"东高西低"转为目前"西高东低"的演化规律。另外,通过系列图件的编制与建库,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及资源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了基础图件数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形图与知识规则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土地利用变化及相关研究中,地形图已成为重要的信息源。本文以1∶100000地形图为基础信息源,根据地图制图原理并结合专家知识与规则,进行了没有影像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尝试。并选取典型区,以系列影像数据作为背景数据,以耕地为例,将提取结果与同期统计数据及所推算的影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精度的验证。如以推算的影像数据为标准,则验证误差<5%。研究表明,按照一定的知识规则,基于地形图进行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信息重建是可行的,完全可以满足相同比例尺及较小比例尺上土地利用制图及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