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现实中消费现象和消费研究日益显著现象,小文从传统消费地理研究思维定势和方法着手,疏理西方消费空间研究关注点的转变趋势:①包罗万象的消费研究对象和内容;②传统与现代新型多种消费空间类型的探讨;③对消费空间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关注;④跨尺度空间与商品移动轨迹的新视角;⑤消费内涵的延伸。西方地理学家对消费的研究方法体现为传统地学区域和空间研究视角优势的发挥,以及批判性地继承大量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西方地理学家对社会科学做出的贡献主要如下:①揭示消费空间不平衡关系和社会意义;②强调消费、消费者与消费空间的非均一、异质、流动特征,指出以消费者类型开展研究的弊端,质疑历史分析研究和消费阶段划分方法;③采用情景方法对主体与空间关系研究,揭示出多种消费空间存在的社会政治意义;④继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将生产和消费空间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同时指出阶级视角对消费者多种差异性的忽视;⑤基于商品链、供给系统、商品循环和行动者网络等方法和学说的差异性视角及其政治立场,强调学说,尤其道德因素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时代,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地理空间并行交融,导致实体商业空间的盛衰与重构。论文以天津西青姚村商业街为例,对比分析自媒体传播影响下传统商业街区的业态格局与活力演变特征,定量测度自媒体传播因素对商业街区活力演变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自媒体传播下姚村商业街空间扩张明显,同业态集聚度明显上升,交通节点处形成流动摊贩集聚区。(2)自媒体传播下姚村商业街活力大幅提升、活力更趋稳定、活力热点区显著扩张;活力热点区在空间上沿交通主干道呈轴向扩张,在时间上大规模人流持续时间延长3 h。(3)自媒体传播因素对商业街区发展活力的影响显著,其中消费者—自媒体兴趣互动需求是核心要素,消费者—商业街自媒体感知能力是基础要素,消费者线下连锁决策行为是潜在力量,消费者自媒体体验分享率的作用微弱。研究丰富和完善了虚拟网络空间与实体地理空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为激活传统商业街区活力、促进转型升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零售商业中心的居民消费时空行为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是地理学的重点关注领域,已有研究对行为中时间选择、时空关系及内在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为揭示居民消费时空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内在相互作用机制,基于2016年广州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调查数据,分析消费者到大型商业中心内消费的时空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消费时空行为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居民在商业中心的消费行为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影响路径方面,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通过影响消费偏好导致消费时空行为的差异,商业空间属性既可以直接影响消费时空行为,也可以通过影响消费偏好而间接对其施加影响,消费偏好既可以直接影响消费时空行为,又是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和商业空间属性影响消费时空行为的中间变量。在显著性因素方面,年龄、家庭结构、在广州居住时间、就业状况、家庭月收入等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变量会显著影响消费时空行为,各个商业空间属性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仅有出行交通方式、出行花费时间2个消费偏好变量会显著影响消费者消费时空间行为。本文结论可以加深对商业中心内消费时空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并为商业网点规划调整、商业中心转型升级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碳动态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地上、地下有机物质生产对湿地碳输入的贡献,湿地土壤碳库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土壤碳库和碳排放的影响,甲烷排放和可溶性有机碳输出以及影响因子,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模型4个方面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提出了我国亚热带区域天然湿地碳循环研究的主要热点和方向:(1)沿海湿地碳库估算及土地利用转化对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2)酸沉降对于我国东南沿海低纬度地区湿地甲炕排放的影响;(3)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模型的应用与开发;(4)湿地系统可溶性有机碳的输出机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地下商业街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缓解“城市综合症”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深入调查长沙市两大地下商业街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从经济条件和市场条件进行论证表明:长沙市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商业街的条件已经成熟.最后从地下环境、经营管理、立法等方面对长沙市目前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张文忠  李业锦 《地理学报》2006,61(10):1037-1045
以居民消费行为与商业区位选择为研究目的,从消费者属性和商业环境双重视角,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居民消费区位偏好和区位决策行为。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职业类型、收入水平、交通出行方式和购物出发点等居民属性特征显著影响着居民消费区位的偏好,居民对区位、商品价格、服务质量、休息场所、配套设施、停车场等商业环境满意度的评价水平明显影响着居民的消费区位决策,但居民对交通条件、商业规模和商业氛围等满意度的评价水平对消费者区位选择决策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针对不同消费者要开发和建设不同类别的商业区,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消费需求;另外,良好的商业区位、多元化商品价格、高质量服务水平、完善的休息场所和配套设施、充足的停车场设施等是吸引居民消费的重要条件,也应该是商业区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零售商业中心消费活动时变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2016年在广州典型大型零售商业中心进行的客流量监测和居民消费行为问卷数据,分析基于客流时间变化的广州大型零售商业中心消费活动时变模式,构建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从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消费活动特征和商业中心建成环境3方面探讨该时变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广州不同的大型零售商业中心内消费活动存在明显的时变特征差异,可分成稳定型、下午高峰型、傍晚高峰型和不规则波动型4类时变模式; 这种时变模式受到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消费活动特征和商业建成环境等变量的影响。其中,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和消费活动特征影响有限且影响差异较大,以稳定型为参照组,在广州居住时间、居住区位和家庭月收入等社会经济属性,以及消费结构、出行路径、交通方式和出行距离等消费活动特征能区分稳定型和下午高峰型商业中心,但只有在广州居住时间和出行距离、交通方式3个变量能显著地解释稳定型和傍晚高峰型商业中心的差异;建成环境是影响零售商业中心时变模式的首要因素,商业网点密度、用地混合度、公交与地铁站点密度、商业中心区位特征、到市中心距离等变量均对各个类型商业中心的形成作用显著。期望为城市零售商业中心的分类和评价提供一个新思路,为预测商业中心可能的消费活动时变模式、消费者属性和活动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对城市商业规划和商业中心开发运营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铁站口零售商业集聚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广州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铁站口的区位特征基础上,分别从形态、层次结构、业态3个方面对站口附近的地面零售商业集聚进行类型划分的探讨。从形态上看,它可分为4种类型,即斑状、条带状、面状和团块锥体状。从层次结构方面看,地铁站分别处于商业等级结构的3个层次。从业态方面看,地面商业集聚的商业业态有3等级6种模式。地铁站口地下商业集聚类型分为3大类,即站厅商铺、通道商铺和与站口直接相连的地下商业街。  相似文献   

9.
基于粗糙集和GeoMo3D的城市岩土参数重要性评估与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土参数是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岩土参数不同,其重要性也不同,并影响城 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依据粗糙集理论,提出利用不可分辨关系、属性集正域及知识依赖度 判断岩土参数重要性的评估模型.结合北京市CBD实例,研究基于粗糙集方法的城市地下空 间开发利用岩土参数重要性及其权重,得到与传统层次分析法(AHP)相一致但更精细的重 要性评估结果,并在GeoMo3D系统中进行建模、评估及可视化比较,验证粗糙集方法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新越  伍烨轩 《地理科学》2018,38(7):1139-1147
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发展关系密切,以中国东部地区1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国内旅游消费和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协整检验、TOPSIS评价法和协调度模型测度中国东部地区2000~2014年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和协调程度,并进行动态时空演化分析,最后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划分出4种发展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的协调程度不断提高,但地区差异明显;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存在4种协调类型,即优良协调型(北京、天津)、城镇化滞后型(江苏、浙江、广东)、国内旅游消费滞后型(上海)、双滞后型(河北、山东、福建和海南),并针对不同类型省市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南京内城商业绅士化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业绅士化是指城市中传统商业、居住或工业被更高价值商业取代和置换的现象,与居住绅士化互为因果。由于城市发展阶段、模式和管制环境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业绅士化社会空间特征表现出显著差异。20世纪末以来,在城市社会空间转型语境下,具有异域风情的餐厅、酒吧、咖啡馆、健身房等高档消费场所置换传统住宅或社区商业并在城市特定空间中集聚,是中国最典型的商业绅士化现象。遴选出符合商业绅士化特征的六类高端商娱场所,采用空间核密度等方法,对2008年和2018年南京内城上述商娱场所空间集聚、演进模式和机理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商业绅士化“热点区”首先出现在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和文化历史街区,随后向商业中心周边和新兴商业地段跳跃式扩散;② 根据实践路径差异,可将南京内城商业绅士化分为整体植入式、侵入演替式和转型升级式三种模式,分别以1912街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大—南师大)片区和新街口地区为代表;③ 经济和文化力量在推动商业绅士化的发生演化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地方政府、资本联手对“商业租差”的追逐,以及年轻、高收入绅士化群体日益增长的时尚、高端文化消费需求,从供需两端驱动着商业绅士化过程;④ 商业绅士化在提升城市商业活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原住居民和低端商业的排挤和置换效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旧城区的改造,我国部分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区显现发展困难甚至衰退的迹象.文章以厦门市传统商业中心区为例,剖析了传统商业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研究采用普查和问卷调查方法,做了两类的基础调查,即厦门传统商业中心区商业网点类别、营业面积、营业人员、企业历史、商业业态及土地利用调查;厦门本地居民、周边消费者及游客出行厦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消费需求及趋向问卷调查.商业网点调查共获取1 077家商家详细数据,消费问卷调查共获取600份包括人口社会学属性的有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商业中心区存在着地位下降,业态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不充分,环境容量不足、环境质量差等问题.其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包括:以"步行街区"作为传统商业区更新发展方向,调整业态和业种,实现零售商业结构合理化,整体设计"街容店貌",不断完善公共设施等.  相似文献   

13.
石忆邵  周蕾 《地理学报》2017,72(10):1787-1799
目前的土地估价不仅很少考虑地下空间价值,而且缺乏相对成熟的地下空间估价体系和方法。首先结合成本法、收益还原法及楼层效用比法,建立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评估模型。然后,分析了地下空间使用权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区位、交通、商业经营等因素显著影响地下商业空间的效用;指出为了提高估价的准确性,地下商业空间效用应该分级、分类设置,而不能笼统地确定为同一水平,并据此测算出上海市地下空间使用权地价分配率。基于所构建的评估模型,以上海市地下商业空间为例,通过克里金内插法,廓清了上海市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的空间分布状况;最后,从典型购物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和全市商业用地成交地块三个维度,探讨上海市地下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上海市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空间分布与地上土地使用权价格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并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② 地下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对地下轨道交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③ 与地上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分布相比,地下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分布的集聚性特征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机理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林耿  许学强 《地理学报》2004,59(5):754-762
以产业、用地、交通、行为、历史和文化为影响要素,分析多要素共同作用下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形成的机理,并对业态空间的效益进行评价。提出并界定了研究概念,从广州土地供应的数量、结构、分布等角度,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与商业业态空间的关系,并总结指出:商业与房地产业具有空间共生性,相关产业的整合程度影响零售空间的发展水平。在交通网络建设对业态空间的影响方面,认为城市对外交通干线主要影响批发空间的格局;对内交通干线则直接引导零售空间的拓展方向。在行为对业态空间的影响方面,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出行倾向促成零售空间的功能分化。作者还探讨了城市历史文化与商业业态空间的关系,认为广州市区逐渐形成“传统商业街→现代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的地域结构。最后,概括了多要素影响下商业业态空间的形成机理,并通过效益分析对商业业态空间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司睿  林姚宇  肖作鹏  叶宇 《地理科学》2021,41(9):1536-1545
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是国内外城市研究的热点议题。然而,对于建成环境要素的测度与评估多偏重于二维建成环境指标,尚未充分挖掘三维建成环境指标。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采用街景数据、路网数据、POI数据及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数据,建立周末分时段模型,探讨商业街道和生活街道活力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建成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商业街道上居民全天活动的峰值时段为18:00~20:00,生活街道上居民全天活动的峰值时段为11:00~13:00。② 深圳市福田区街道活力总体呈现多中心结构,随时间变化显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③ 不同的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的作用时段与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提高功能混合度有利于提升商业街道凌晨、上午和夜间的活力及生活街道午后和傍晚的活力;过宽的相对步行宽度对生活街道活力提升有抑制作用,更安全的步行环境对商业和生活街道夜间活力提升有促进作用;界面连续程度高的商业街道午后及夜间的活力更强,界面多样性丰富的生活街道白天活力更强。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加大“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建设力度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基于国家“15分钟生活圈”建设要求使用高德地图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缓冲区分析、栅格分析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覆盖特征进行判断,对住宅小区与各类设施的空间匹配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不同类型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有所差异,既与住宅小区的集聚分布有一定关联,又体现了不同设施的属性特点。(2)不同类型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在住宅小区“15分钟生活圈”的覆盖率有一定的差异,以公交站点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出行的覆盖率最高,便民商业设施中超市、果蔬店、理发店等日常服务设施的覆盖率相对高于银行、电讯营业厅等设施,教育设施中幼儿园覆盖率最高,其次为小学,中学的覆盖率相对较低。医疗设施服务覆盖率在各类型中差别不显著,卫生服务中心、药店、诊所基本都能实现95%的覆盖率。(3)不同类型基本公共服务与住宅空间配置达标率存在较明显区域差异。在人口分布越密集的区域,便民商业、教育、医疗、交通4类公共服务设施均达标的住宅小区比例越高,而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外围区域和新建城区医疗和便民商业设施的达标率偏低。(4)乌鲁木齐市建设“15分钟活动圈”应注重加强新建城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尤其是便民商业和基层医疗设施,老城区应加强改造过程中公共服务的更新配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商业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周春山  罗彦  尚嫣然 《地理学报》2004,59(6):1028-1036
作者回顾了中国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商业地理研究分为启蒙期、形成期、消沉期、酝酿期和活跃期5个阶段。评述了从酝酿期 (即1984年) 以来商业地理学研究的5个主要方向,最后总结了中国商业地理学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并对以后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热点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地铁开发对沿线商业业态空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广州市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和三号线为例,分析地铁开发对沿线商业业态空间的影响,并从行为地理的 角度进行解释。地铁开发强化了商业空间的等级分异,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的集聚效应得到加强,而城区和郊区商 业空间的分异进一步加大。消费者的行为显示出购物中心正成为现代消费社会下商业空间的主导业态,而经营者 的选址行为也在增强商业中心的极化能力。结论认为,地铁开发并没有均质优化沿线所有站点的商业环境,而是通 过其快捷交通引导各种业态向城区集聚,加速了郊区化背景下大城市商业业态的向心集聚;地铁建成后城区商业 中心地位的加强,得益于购物中心在业态空间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地铁开发塑造了以购物中心为主体的商业业态 空间结构;地铁开发也加速了沿线换乘站点周边商业区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长春市大型零售设施空间可达性绩效测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传统的空间可达性测度模型进行改进,并引入营业面积,人口数量,消费者偏好等变量,对长春市大型零售设施进行研究,通过ArcGIS平台对零售设施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后表明:① 零售设施主要分布在城市三环路以内,在一环路传统商业区集聚程度最高;快消零售设施空间分布的向心性显著,呈单中心的集聚特征;耐消设施分布的离心化相对明显,呈双中心的集聚特征.② 综合,快消设施可达性绩效高值区集中在一环内,绩效指数向外递减时存在阶梯性,南北方向递减速度高于东西方向,城市南部三环路以外绩效水平最低;耐消设施绩效高值区在空间上分散分布.③ 快消设施绩效低值区是近年来长春市居住空间扩散的主要区域,零售设施的空间配置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空间拓展与人口的郊区化趋势.零售设施空间可达性绩效测度是一种关联了供需双方面因素,测量零售设施服务分配到单位消费者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娜  吴健生  彭子凤 《热带地理》2021,41(5):956-967
基于生活性服务业POI、手机信令和管理人口数据等大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熵指数及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深圳市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深圳市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总体呈现“两核-三带”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上呈带状发展形态,主要集聚在交通主干道及轨道线周边区域。2)大多数服务业类别的空间特征与总体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少数区域因产业发展导致空间分布集聚的差异化。3)生活性服务业混合度在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类别相对均衡,在宝安区、龙华区等其他区类别相对单一,混合度高的区域大多集中在“两核”外的边缘区域,而不是POI密度最高的“两核”核心处。4)人口因素是影响生活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交通因素,经济因素和空间因素的影响程度较低。5)各探测因子对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因需求不同影响到各类别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