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城市建成区是人口、经济、文化等聚集的巨大系统。DMSP/OLS夜光数据在刻画城市建成区方面的研究效果明显,但由于传感器的不足,导致夜光数据具有严重的过饱和问题。本文旨在基于CORNTL指数的方法对夜光遥感数据进行去饱和研究,进而了解不同时相下的北京市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化进程。研究表明:1)CORNTL指数对于城市中心细节的差异区分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原始夜光数据的过饱和问题; 2) 2000—2010年期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能够进一步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向东部扩张的速度较快,而西部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2.
基于苏南地区2020年月平均NPP-VIIRS夜光遥感影像,构建了基于差值平方函数的城市群建成区提取模型,验证了模型精度,分析了苏南城市群建成区特征,并从面积、混淆矩阵和景观指数等方面对不同方法提取的建成区对比分析,具体结论如下:(1)构建了基于差值平方函数的城市群建成区提取模型,此法提取的建成区与苏南地区实际建成区分布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实现了苏南城市群建成区的提取,苏州面积最大,无锡建成区占比最高;(3)差值平方法提取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准确率高于阈值法,差值平方法与阈值法的总体精度相近,而差值平方法的Kappa系数高于阈值法,景观指数更接近实际情况,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建成区的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3.
夜光遥感影像数据可有效反映城市空间格局变化。本文基于1992—2012年的DSMP-OLS夜光遥感影像和2018年的珞珈一号遥感影像,利用分层阈值法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建成区;通过计算平均灯光强度、平均灯光增长速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建成区增长速率、城市重心、城市重心偏移距离等一系列指数,揭示区内各城市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规模大幅增长,沿珠江口两侧形成了以澳门、广州、深圳和香港为核心的倒“U”形城市群,并呈辐射状向周边扩张。②以珠江口为界,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整体高于西部各个城市,广州、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江门、肇庆、惠州等外围城市。③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区的增长速率由小变大,最后逐渐趋于稳定,2002—2007年是城市扩张最迅猛时期。④1992—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城市重心迁移方式表现为3种类型:持续向区域中心迁移;持续向相邻城市邻接区迁移;持续向海洋方向迁移。大部分城市的重心迁移方向呈“震荡”特征。  相似文献   

4.
闫政新 《北京测绘》2021,35(3):419-422
以大连金普新区建成区为研究实验对象,对2013 2018年的新区建成区的8个方向面积及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建成区重心指数变化、发展态势和建成区扩展强度,并以金州新区为例,计算该建成区各地表覆盖类型在8个方向的相对变化率.得出新区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张,重心指数不断变化;各建成区均在不同方向的扩张强度持续增加;金州新区内各地表覆盖类型在东北方向的变化最为显著.本次研究可以清晰地掌握城市发展的脉络,进一步引导新区建成区健康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8年夜间灯光数据、NDVI数据和VANUI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在建成区面积和灯光强度两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论述,利用景观指数对河南省城市景观进行定量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建成区扩张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建成区面积从1937 km2增加到5155 km2;灯光强度从75...  相似文献   

6.
汪韬阳  张过  李沛然  厉芳婷  郭雪瑶 《测绘学报》2018,47(11):1466-1473
城市扩张的速度和方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利用夜光遥感进行城市扩张驱动力成因分析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DMSP卫星所获取的年平均中国区域夜光影像数据,首先对1992—2012年共21年的时序夜光影像进行相对辐射定标;其次通过经验阈值法进行城市建成区面积提取,并通过Landsat影像进行精度验证;最后引入计量经济模型,以地级市主政官员政治周期为解释变量,对全国1992—2012年地级市扩张的政策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归因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地级市主政官员政治周期的更替对城市扩张方向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为研究区,构建景观生态系统结构风险指数,评价1992-2017年区域生态系统结构格局;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西海岸新区景观结构与相关建设因素因子的时空演变关系。结果表明:1992-2017年间西海岸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植被和水体3类景观生态系统结构风险呈现不同幅度的波动变化,城市扩张建设造成植被和水体景观结构风险升高,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安全格局稳定性降低;区域景观结构受到城市建设行为的影响,与1992年主要城市建成区、归一化建筑指数、港口和铁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敏感因子影响区域逐渐扩大,呈带状分布,并逐渐向东部发达物流港口扩散。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类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集,采用改进的统计数据比较法提取中原城市群建成区,利用重心迁移指标和典型景观格局指标,分析中原城市群建成区2002—2020年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中原城市群建成区扩张强度先快后慢,整体呈下降趋势;建成区重心在经历多次偏移后最终指向东南方向,但一直位于郑州大都市区范围内。②中原城市群发展迅速,建成区总面积在2002—2020年增加了1.429倍;在2011—2012年出现大量新兴城镇;2014年之后趋于稳定,城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③中原城市群建成区空间格局复杂度逐年上升,破碎程度总体降低,郑州大都市区建成区扩张速度明显快于中原城市群整体建成区扩张速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扩张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采用支持向量机监督分类方法和人机交互解译方式对开封市土地利用进行分类,提取城市建成区范围,采用扩张速度指数(expansion speed index,ESI)、扩张强度指数(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EII)、平均中心(mean centre,MC)和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等指标分析开封市1990—2015年25 a间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空间分布,并基于社会统计数据对城市扩张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封市区建设用地呈扩张趋势,由1990年的38. 08 km2增加到2015年的125. 86 km2,扩张速度达3. 51 km2/a; MC和SDE分析得出,25 a间开封市城市平均中心位置变化不大,整体向西北方向移动; 1990—2009年建成区空间扩张呈均衡化; 2009—2015年建成区持续西扩,空间分布存在明显方向性;利用SPSS软件对社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城市人口数量及经济发展等是开封市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市用地无序扩张,城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出划定城市边界管控城市扩张.该文综合白天光学遥感和夜光数据各自的优势,提出一种快速、精确的城市边界提取方法.一方面解决白天光学遥感数据提取城市边界的不连续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基于夜光数据提取城市边界的精度.通过构建VANUI夜光指数,建立...  相似文献   

11.
夜间灯光影像可衡量城市进程.建成区与植被覆盖度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本文用基于植被校正的城市夜间灯光指数(Vegetation Adjusted NTL Urban Index,VANUI)提取云南城市建成区.先对两种影像进行相互校正,再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合成基于植被校正的城市夜间灯光指数,最后基于指数采用分水岭分割算法提取城市建成区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研究表明:VANUI指数可以对建成区边缘进行较高精度的识别;滇中建成区的扩张速度和强度在全省保持在较高水平;主要城市的建成区紧凑度都在减小;全省建成区重心的偏移呈现东南—东南—东南—东北—西南—东北方向,建成区重心偏移位置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空间扩展已然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研究中的热门问题,城市建成区变化监测是对城市扩展最为直观的分析方式。本文选用了2001、2009年Landsat 4-5/TM以及2016年Landsat 8/OLI 3个时相的多光谱遥感影像,采用OSTU算法结合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和归一化不透水面指数(NDISI),自适应地确定最佳阈值提取地物信息,以分层分类的方法对福州市市辖区建设用地进行提取。根据建成区提取结果,定量研究了城市建成区的扩展速率以及城市重心的移动等,并从人口、经济与规划等方面对福州市的城市扩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况旭  刘传立  李明海 《测绘通报》2022,(3):90-95+110
本文首先基于1992-2019年的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NPP-VIIRS),参考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区面积数据,对比确定灯光阈值,提取出大湾区建成区边界;然后从扩张模式、扩张速度、扩张程度3个方面定量分析了大湾区建成区扩展时空特征;最后结合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大湾区建成区扩展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重心1992年位于东莞市内,2019年迁移至广州市,形成了以广州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发展核心区域;②整区扩展区域一体化,蔓延速度有所下降,蔓延程度增强,珠三角地区向周围城市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③城市扩展主要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沿交通线呈倒"V"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自1995年以来的4期DMSP-OLS、NPP-VIIRS夜光遥感影像与Landsat多光谱遥感影像,分析了青岛市近25年的城市建成区范围、各市区边界形态与扩展趋势,并结合土地利用分类、路网、POI、DEM等多源驱动因子及元胞自动机-马尔可夫(CA-Markov)模型,模拟并预测了2027年青岛市土地利用分类。结果表明,近25年青岛建成区扩展主要以外延式为主,其他城区总体上沿胶州湾方向扩展,四周向青岛主城区汇集,主城区建设用地向西北侧发展。本文验证了夜光遥感在监测与预测典型海岸带城市扩张方面的适用性,为城市化发展进程管理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地区37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表征城市用地规模,结合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近20 a来东北地区城市用地规模扩张的整体趋势,通过计算城市用地扩张幅度指数(UEI)来分析不同规模和不同城市之间的城市用地扩张差异程度。结果表明,城市用地规模总体均衡度下降,差距在不断扩大,城市体系简单;城市用地扩张速度呈现"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大城市"的特点,城市间用地扩张差异较大,且城市建成区的外延扩张、粗放利用状况较严重。地形条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建设和政府政策是影响东北地区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不透水面的监测与变化分析对于城市化进程的了解、城市景观格局的研究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建成区为例,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线性光谱分解模型获取了城市不透水面信息,对不透水面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5年间,兰州市建成区的不透水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发展空间限制,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在景观格局上分布越来越集中,形状也趋于相对简单化。到2015年,研究区内的不透水面覆盖度达到较高水平,对于兰州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提出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7.
城市边界识别是测度城市规模的关键,也是研究城市问题的基础。本文在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类活动强度和范围的城市边界识别指数UBII(Urban boundary i-dentification index),即用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夜光强度和出行时间4种参数构建指数来识别城市边界并提取城市建成区范围。本文将对此指数和城市边界识别方法进行介绍,并选取中国湖北省作为实验区,讨论了UBII的合理阈值,进行了不同方法下的城市边界识别对比分析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使用UBII进行城市边界识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识别结果更为客观;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均有一定的适用性,识别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为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规律,本文选取1992、1997、2002、2007、2012年5期的DMSP/OLS数据和2017、2019年2期的NPP-VIIRS两种夜间灯光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统计数据比较法提取太原市建成区范围,通过对太原市建成区形态扩张指数的分析,得出城市扩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太原市建成区从1992-2019年太原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249.73km2,扩大了2.7倍,且建成区增长的面积主要集中在太原市的东南部。②2002-2012年和2017-2019年进入加速型扩张模式,扩张的速度快;1992-2019年太原市重心偏移距离为5676.42m,平均偏移速度为202.73m/a,重心位置总体向东南方偏移。③太原城市扩张的驱动力主要是受经济发展因素、人口因素、交通因素和政策规划因素的影响。本文为太原城市规划和空间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奉化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域,结合奉化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调查,在Arc GIS支持下,对奉化市建成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奉化市建成区绿地现状面积为387.12 hm2,绿化率13.32%,绿化覆盖面积542.43 hm2,绿化覆盖率18.65%;绿地斑块大小组成比较合理,城市边缘地区缺乏大中型和大型绿地斑块;绿地平均形状指数相对较高,绿地景观形状指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各类型绿地景观平均斑块分维数基本都处于1.3~1.6之间,分维数较高,斑块边界较复杂。此外,本研究还对奉化市建成区各街区绿地景观指数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橙  黄国斌  段炼  解思婧  王昕  李锦 《北京测绘》2023,(12):1668-1675
为了解南宁市建成区空间和时间的扩张特征,本研究选取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得到的DMSP/OLS和美国的“索米”国家极轨卫星伙伴卫星(Suomi NPP)得到的NPP-VIIRS两类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以及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法结合统计数据比较法快速提取城市建成区的方法,基于该方法对2000—2020年南宁市建成区的面积扩张变化、面积重心变化、面积扩张速度和扩张强度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南宁城区扩张幅度明显,扩张速度呈增强趋势;(2)南宁市建成区形态以向外扩张、向内填充为主,空间紧凑程度不断下降,空间形态趋于稳定;(3)建成区重心由西北向东南转移,东南方向为南宁市建成区的主导发展方向;(4)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建成区扩张的直接驱动力和根本驱动力,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建成区扩张具有牵引力与指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