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震前后地壳形变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唐山地区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和应力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区内现今构造活动主要是沿袭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构造形迹而进行,但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有所改变。大震前后的形变资料一致表明,隆起和凹陷的长轴方向,以及活动最明显的断裂均以北北东向占优势。北北东向断裂的活动方式以顺时针扭动并兼有垂直升降为特征。震区及邻区的断层微量位移和短水准等测量结果也表明.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多表现为压顺扭,北西向显张性兼反扭,近东西向断裂呈张性。实测断裂活动方式,大震构造裂缝带的特征及摸拟实验结果均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唐山大震的发生,就是北北东向活动断裂带的发展受到北部强大的阴山东西构造带的阻挡形成相对的“闭锁”区,在近东西向压应力作用下,逐渐积累应变能,孕育成为大的震源体,直至地应力超过岩石的抵抗强度而突破“闭锁”,产生地震。  相似文献   

2.
用跨断层的地面短基线、短水准(测线上设有固定过渡桩)测量方法,观测到了鲜水河断裂带中虾拉沱地震断层的蠕动,结合考察该断裂全新世以来的宏观构造形变和现今地物变位,则表明观测场地一带虾拉沱地震断层以平均每年1厘米左右的速率蠕动。 该地震断层蠕动呈势性定向运动(反扭、逆冲)。蠕动的切向水平滑动分量与垂直分量之比基本保持在7:1左右。蠕动又是变速的,其速率的大小与本构造中强地震相关,并能衡量区域性应力的强弱。道孚地震前,其断层蠕动明显地显示“加速—反向”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3.
利用断层蠕变观测数据,采用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并探讨其与断裂带附近中强震孕育-发生及周边大尺度强震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构造运动以左旋走滑为主,但错动方式并不唯一,在个别时段也出现短暂的右旋走滑。此外,鲜水河断裂带还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2)鲜水河断裂带断层蠕变观测在白玉MS5.5地震、雅江MS6.0地震、汶川MS8.0地震、芦山MS7.0地震以及康定MS6.3地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形变异常,属于这几次地震的前兆反应,而鲜水河断裂带于2001年底开始的大幅度拉张运动,主要是受2001-11-14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震后大区域应力场调整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道孚6.9级地震前后鲜水河断层沿线测量资料,分析了道孚6.9级地震的地形变异常过程,找出了断层的活动段和闭锁段,得到了活动段的范围大小与震级有关的认识,指出鲜水河断裂由西北往东南在时间和空间上应力逐渐推进,至闭锁段受阻而发震的规律,应视为临震地形变信息,并值得进一步探讨。 通过与炉霍7.9级地震震后复测资料的对比以及鲜水河构造带历史地震活动规律的分析,认为道孚以南近期仍有可能发生中强以上的地震。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59~1985年间完成的大地形变测量成果,分析研究了红河断裂带的近代形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的南、中、北各段的主压应变方向均与断裂走向近于正交,因而剪切错动十分微弱,其平均年应变率为:0.3~0.6 PPM。沿红河断裂带的形变突出部位在洱源、下关和定西岭。北东走向的鹤庆—洱源断裂及程海断裂显示为左旋压扭,而中甸—剑川断裂则显示为张性顺扭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负位错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反演龙门山中央断裂段的三维滑动速率。反演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现今构造运动整体而言为右旋逆冲断层,滑动速率较小,其运动特征具有显著的分段性。断裂带南段以逆冲为主,兼有左旋特征;在向北延展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右旋走滑,且走滑分量逐渐加大;龙门山断裂带南北两端具有挤压特征,其中段显示一定的拉张。由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在青藏块体整体移动的影响下,还与其区域应力场和内部地壳结构有关。基于负位错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反演龙门山中央断裂段的三维滑动速率。反演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现今构造运动整体而言为右旋逆冲断层,滑动速率较小,其运动特征具有显著的分段性。断裂带南段以逆冲为主,兼有左旋特征;在向北延展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右旋走滑,且走滑分量逐渐加大;龙门山断裂带南北两端具有挤压特征,其中段显示一定的拉张。由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在青藏块体整体移动的影响下,还与其区域应力场和内部地壳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7~2010年间14景ALOS PALSAR数据及SBAS InSAR技术,获取阿尔金断裂带中段91°E附近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场,并反演该地区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中段地区的形变速率自北向南呈3个线性梯度变化区,分别为阿尔金山东段8~12 mm/a、索尔库里盆地6~7 mm/a、阿尔金断裂带以南约0 mm/a。3个速率梯度变化区主要集中在喀腊达坂断裂和阿尔金主断裂上;拟合的断层就位于金雁山南缘、喀腊达坂断裂南邻,走滑速率从西(7.1 mm/a)向东(14.0 mm/a)逐渐增大,闭锁深度自西(4.5 km)向东(10.6 km)逐渐趋深。结合前人研究推测,金雁山(阿尔金山链东部)与索尔库里拉分盆地组成的复合破裂构造模式,是转换断层运动时应力和应变调整的主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福建及邻区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统一处理了福建GPS网1995~2003年期间5期的观测资料,采用两个平差方案获得了两组站速度结果,两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果显示:福建沿海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具有一致的SE向运动,运动方向与该地区NW向断裂带走向和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在长乐-诏安和政和-海丰两条断裂带南北两段形变速率较大,在闭锁的中段形变速率很小;长乐-诏安断裂带呈右旋活动状态,沙县-莆田-南日岛断裂呈左旋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9.
基于Sentinel-1卫星数据,利用InSAR技术获取鲜水河断裂带2015~2018年的震间形变速率场。研究表明,InSAR结果的可靠性较高,且与GPS监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形变速率场显示,鲜水河断裂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特性,断层滑动速率约为7~11 mm/a,自北向南存在递减趋势,且在2014-11 M6.3康定地震附近,由于受到震后余滑影响,滑动速率达到15 mm/a。  相似文献   

10.
红河断裂带的分段特性及构造网络蕴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构造运动的古形变速率、断层地貌的形态反映、现今构造形变测量结果、重力场和深部结构特征以及遥感影象揭示的构造形迹性质,研究活动断层的分段特性,讨论其粘滑与蠕滑问题。然后,根据系统科学原理,把红河断裂带及周围地域内相关的构造网络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再根据分维数及应力分布的差异,把断裂带甫、北段分别划归两个子系统。地震活动的差异说明子系统走向稳态的方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近十年来布设在沂沭断裂带上的7条长水准复测资料,初步分析了沂沭断裂带的现今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在与北西向蒙山断裂的交切控制作用下,沂沭断裂带显示了北强南弱的形变差异性。汤头以北的沂沭断裂带和北西向蒙山断裂形变幅度较大。沂水附近垂直形变年速率为+2.87毫米;蒙山断裂水平应变值年变化率达10~(-5)量级。汤头以南水准测线及郯城短程测距资料表明,形变量不大。反映出沂沭断裂带与蒙山断裂的交汇处是形变转折带。  相似文献   

12.
用双三次样条函数和GPS资料反演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   总被引:38,自引:20,他引:18  
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动视为一种连续的地壳变形,利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了近期GPS测定的大陆内部及周边地区412个测站速率,反演大陆地区自洽的构造变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模拟结果显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是构成中国大陆内部岩石层水平形变的主要驱动力.印度板块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深深插入青藏高原,造成地壳大规模的缩短和抬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带、拉萨和羌塘地块以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的川滇地区,内部构造活动强烈,其内部的构造变形包含地壳碎片的冲断、褶皱和侧向逃逸.大陆地壳(或岩石圈)的增厚,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向的快速缩短和青藏高原东西向的缓慢拉张,大约吸收了印欧板块会聚量的85%,西藏中东地区东西向的拉张速率达到了(16±2.0)mm/a,且顺时针方向扭转明显.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29.7°N, 19.3°E, 0.392°/Ma);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102°±7.4°)南的运动速率是(11±1.54)mm/a,华南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为(62.25°N, 126.56°E, 0.141°/Ma);塔里木地块相对较稳定,其西部运动速度高于东部运动速度,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总体上讲,中国大陆运动方向为北偏东呈辐射状,从西部近南北方向的运动转向东部地区东南方向的运动,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有一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横穿喜马拉雅构造带及青藏内部的南北向压缩速率为(19±2.0)mm/a,横穿西天山构造带的南北向压缩平均速率为(13±1.5)mm/a,横穿东天山构造带的南北向压缩平均速率为(6.0±1.4)mm/a.阿尔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速率为(6±1.2)mm/a.  相似文献   

13.
本文收集跨关中地区2006~2018年13期一等精密水准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动态平差方法,通过整体平差获得跨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场图像,基于获得的垂直运动速率结果,对跨关中地区垂直形变趋势特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除西安地区以外的渭河盆地地区下沉速率不足1 mm/a,鄂尔多斯地块南部隆升速率为3~5 mm/a,秦岭构造带北麓隆升速率为3 mm/a,而秦岭腹地的隆升速率不足1 mm/a。利用矩形位错模型对区域内断层的滑动速率和断层闭锁进行反演,结果显示,口镇-关山断裂的倾滑速率为6.55 mm/a,闭锁深度为4.6 km;渭河断裂的倾滑速率为3.21 mm/a,闭锁深度为3.4 km;秦岭北缘断裂的倾滑速率为5.34 mm/a,断裂闭锁深度较大,为9.8 km。基于以上结论,结合前人对关中地区的研究成果,探讨分析研究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及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常德1631年地震事件的史料鉴别,尤其是江陵为典型七度震害这一事实,运用震声传播方向和地光物理场以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拟合推断此地震事件的序列主要由安乡北6 3/4级地震、常德北太阳山7级地震、澧县6级地震、大庸6级地震和澧县—安乡6 1/2级地震组成,相应的地震地质背景是江汉—洞庭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剩余形变呈四象限分布。若考虑地震-构造相关分布为“Z”字型,则该地震事件的主控构造——太阳山断裂带东断裂具左旋走滑的力学机制。根据区域地震—构造相关发展过程,常德大震事件可视为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的前震序列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鄂豫皖毗邻区属中强地震区,主要构造为东大别断块。其边界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带和麻城—团风断裂带等)控制了块内英山—霍山北东向对角线多闭锁点右旋剪切破裂带的强震活动,它是研究区的主要强震构造带。根据地壳形变测量,东大别断块相对东西两大断块均呈右旋,这与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地壳扭动的方式一致。然而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里剪压性,麻城—团风断裂为剪张性。其构造力学性质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前者为二级断块的边界构造;而后者是该二级断块内的三级断块的边界断裂。此二级断块内的深部上地幔隆起导致了麻城—团风断裂带的剪切扩张运动。1913年以来麻城、商城地区的强震活动或许与此有关;而霍山地区的较强地震活动,则与英山、罗田上地幔凹陷北缘莫氏面急剧变化有联系。此外,1917年霍山 6~(1/4)级地震和1932年麻城6级地震的孕震构造系统的分析表明:断块内次级闭锁断裂发震和受主干断裂控制的次级断裂发震,是我国板块内部现代强震的一种普遍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16.
1988年11月6日发生在云南省澜沧—耿马地区的两次强烈地震,其构造分型属雁列地震。7.6级地震的地表形变带呈“入”字形展布;7.2级地震的地表形变带反映单一发震构造特征。根据大地水平形变资料,主压应变轴为北东方向,地表形变带上存在明显的水平剪切错动;根据大地垂直形变资料,地表形变带无垂直向弹性差异形变,仅表现出一种重力堑的作用。本次地震序列所反映出来的大地形变基本特征与中国历次大陆地震相同。  相似文献   

17.
基于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数据获取银川盆地及周边地区2015~2019年高空间分辨率地壳形变速率场。结果显示,银川盆地整体呈下沉趋势,贺兰山东麓断裂及黄河断裂两条主控断裂两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运动,芦花台隐伏断裂和银川隐伏断裂活动不明显。对一般倾角断层的震间地表形变曲线拟合公式进行改进,实现了基于单一轨道InSAR观测值同时反演断层倾角、走滑速率、倾滑速率以及闭锁深度。将算法应用于灵武断裂的活动状态及闭锁深度反演,得到断裂走滑速率约为303 mm/a,正断倾滑速率约为027 mm/a,闭锁深度约为6.8 km,倾角约为54.7°。此外,InSAR监测发现,石嘴山市和银川市东部存在局部巨幅形变,通过InSAR时序分析及现场调查认为,形变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  相似文献   

18.
分别将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蒙特卡洛法与位错理论模型相结合,利用已知纯走滑单断层参数正演模拟出的重力变化数据,对单断层三维滑动速率进行反演计算,分析并选取最优的非线性算法。利用2013-09~2014-09和2014-09 ~2015-04两期地面重力数据反演鲜水河断裂三维滑动速率,结果显示:1)粒子群算法相对于遗传算法、蒙特卡洛法收敛性较好、稳定性强、精确度高;2)鲜水河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差异性且不同段处滑动速率大小不同,该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整体呈逆冲断层,局部兼有挤压;3)2014-09~2015-04地面重力数据反演鲜水河断裂断层走滑、倾滑参数大于2013-09~2014-09重力数据反演结果,这可能与2014-11-22康定6.3级地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三维向错理论模拟倾角为60°的矩形断层在转动角不同量级和形式下引起的地表形变,分析断层转动对地表形变大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利用向-位错模型,采用数值方法模拟鲜水河断裂带断层滑动与转动引起的地表形变,并与扣除趋势项的2009~2015年的GPS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1)转动角大小与断层向错引起的地表位移场大小呈正比关系,位移场方向不变,转动方向不同时,地表位移场方向随之改变,大小不变,且断层附近地表位移场影响较大;2)基于向-位错组合模型对鲜水河断裂带模拟结果与GPS结果在大小和方向上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鲜水河断裂带表现出一定的旋转特性,存在明显的分段差异性,具有一定的转换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20.
阿尔金断裂乌尊硝段的现今活动速率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GPS和水准观测资料 ,对阿尔金断裂的现今活动速率进行研究。阿尔金断裂西段的活动水平普遍高于东段 ,水平分量存在自西往东减弱的趋势。乌尊硝段左旋走滑的断错地貌极为发育。GPS测量表明乌尊硝段断裂相对左旋运动 ,目前最大的走滑速率是 (9± 5 )mm/a ,和东段安南坝附近的观测结果一致。水准测量反映断裂附近并无明显抬升 ,垂直断裂的最大水平缩短速率在 (3± 1)mm/a以下 ,说明阿尔金断裂现今仍以水平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