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东太平洋海隆南部的Garrett转换断层的扩张产生的年轻的转换带内熔岩与东太平洋海隆脊轴附近的熔岩相比更加呈斑状、轻微析出、较低的不共存痕量元素丰度、较低的极不共存元素与稍不共存元素比值(如K/Ti和La/Sm)。Sr、Nd、和Pb的同位素组成与...  相似文献   

2.
位于南纬15°~19°之间地幔电磁层析(MELT)观测区的东太平洋海隆区在诸多方面表现为不对称例如扩张速率(东侧快)、沉降速率(西侧慢)和重力异常(远离脊轴在太平洋板块一侧的地幔布格异常的增加比在纳兹卡板块上的明显)。在MELT观测区里东太平洋海隆的...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K/R碰撞事件的证据E.Robin等在深海钻探计划(DSDP)577站位处(32°26.51′N和157°43.40′E,Shatsky海隆翼部),一个完整的K/R转换边界记录在几乎纯碳酸盐(>95%)的层序中。这里的古生物边界(通过超微化石研...  相似文献   

4.
IODP 345航次将是第二次在快速扩张的东太平洋海隆(EPR)的赫斯深断裂处实施钻探(图1),以期进一步研究地壳的增生过程。此次钻探将充分利用第一次井位调查的资料,钻取包括最底层洋壳的年轻的原始火成岩岩心,主要目的是测试在快速扩张洋中脊中岩浆增生的热液过程学说。  相似文献   

5.
构造和岩浆事件、岩浆供应、轴部岩浆房性质以及热液循环影响了中速和快速扩张的地壳增生。在快速和超高速扩张中心———例如在地壳岩浆房和活跃的热液循环中发现有地震反射的东太平洋海隆,其热液循环引起的地壳岩浆体的冷却和结晶会影响地壳的地震结构。热液流体的地球...  相似文献   

6.
西南太平洋弧后盆地(北斐济海盆和劳海盆)深海热液的生物群落DanielDesbruyeres等自1976年以来,沿洋中脊所作的调查航次都查明了火山口生物群落很多见,并且不受洋中脊扩张速度影响。这些生物群落在东太平洋海隆、加拉帕戈斯扩张中心、戈尔达海脊...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洋底虽然有大规模的洋底高原和大量大大小小的海山,但西北太平洋的Shatsky海隆不管在构造位置上,还是在理解洋底高原成因所特有的重要证据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对研究太平洋各隆起形成的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对Shatsky海隆的形成有3种主要假说:(1)地幔柱头假说;(2)洋中脊假说;(3)陨星撞击假说.这些假说...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8,(9):5-5
8月27日,从远在东太平洋上执行第20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传来好消息,科考船于8月23日、24日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两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继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首次发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之后,第二次自主发现新的海底热液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  相似文献   

9.
气候平均风场作用下热带太平洋主流系和赤道行星波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强  蒲书箴 《海洋学报》1999,21(3):40-50
将两层约化重力原始流体动力方程耦合气候月平均风场,数值计算流场基本能够正反反映带太平洋上层主流系和温跃层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在气候平均条件下,东太平洋125°W附近经向风应力可激发出高阶混合Rossby重力波,海洋高阶赤道Kelvin波流速模态可从西太平洋边界传播到东太平洋边界,而高阶赤道Kelvin波温跃层模态从西太平洋边界东传后,在中太平洋肥到高阶混合Rossby重力波诱发的西传温跃层扰动的  相似文献   

10.
按照大洋钻探计划,第147航次是在太平洋东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部分的范围内进行的。 本航次的主要目的是在自然对象中核实洋中脊地壳的各种形成和成层模式,以及恢复在上地幔和地幔一地壳过渡区中进行的地质过程。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对弄清具有不同扩张速度(据地球物理资料,推测沿扩张轴存在着不同形态和埋藏深度的孤立岩浆层,它影响了海  相似文献   

11.
相当数量的资料证实,含金属沉积物在空间上赋存于内生作用广泛发育的海洋构造活动区.这样的区域之一是扩张速度高(4-20cm/a)和热流值高(5-10μcal/cm^2)的东太平洋海隆(ВТП)。有机质伴随着金属组分从热泉中进入沉积物。  相似文献   

12.
53°S和66°S之间的太平洋南极海脊(PAR)进行了两个航次的取样,为太平洋南部海底4000km长的地幔构造提供了条件。Castillo等最近报道了53~57°S同位素数据,我们这里报告了56~66°S的资料。与东部微板块北部的多数东太平洋海隆(EPR)相比,PAR53~66°S的样品在Nd-Sr和Sr-Pb同位素图表中一般分别含有低Sr和高Pb。在智利海脊北部和澳大利亚—南极不整合地层(AAD)东部的印度海脊东南部(SEIR)以及30~35°S之间的EPR玄武岩中都可发现这种趋势。为了描绘太…  相似文献   

13.
据加利福尼亚大学丹尼尔S.沙因耳和凯思C.麦克多纳德报道,1992年底,一队海洋学家在太平洋一片相当半个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域往复航行了2个月,沿东太平洋海隆进行了海底测绘。声呐测量图像揭示出掩藏在波浪底下的特别多的火山。东太平洋海隆沿南纬15°向南纬19°延伸,科学家沿测量海区探测到1113  相似文献   

14.
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依据硫化物中矿物组合和热液流体化学组成绘制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Fe-S-H2O系统布拜图(Peurbax diagram),阐明了实际情况下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流体由高温至低温的过程中,硫化物中优势矿物黄铁矿的稳定场的演化。结合已有的动力学实验和硫同位素分馏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沉淀硫化物的热液活动过程中形成优势矿物黄铁矿的可能的主要化学反应历程。在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海底热液系统中,热液流体由高温(T200℃)演化至低温(25~200℃)过程中黄铁矿的形成机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遥感研究所基于Hasselmanns提出的MPI方法用C语言开发的SAR反演海浪方向谱的软件,对2003年1月—2012年1月间西北太平洋海域Envisat波模式数据进行海浪方向谱反演,共得到西北太平洋海域观测的海浪方向谱146 796个。统计由反演的海浪方向谱得到的海浪有效波高、平均波向、平均波周期等数据,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浪场分布的特点,得到了一些有参考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晚第四纪东太平洋隆起区(南纬21°)古海洋条件E.B.等本文根据微古和氧同位素资料对东太平洋海隆21°区中-上第四系含金属碳酸盐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气候地层划分,计算了平均沉积速率,恢复了表层水温的变化;并根据最敏感的指示剂——有孔虫碎屑含量计算了...  相似文献   

17.
20年前,科学家乘“阿尔文”号深潜器沿东太平洋海隆21°N洋中脊下潜,通过舷窗看到一个惊人景象:翻腾的云团状黑色“烟雾”从高高的岩石质“火山囱”顶部快速上升。由黑色、细粒颗粒组成的烟雾悬浮在热液卷流中,火山囱由富金属矿物组成。“阿尔文号”用特制流体瓶子和...  相似文献   

18.
西菲律宾海中央断裂带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菲律宾海中央断裂带位于西菲律宾海中部,为一NWW—SEE向伸展的长条形狭窄地带,东南面可延伸至帛琉海岭。因受强烈的构造断裂切割,海底地形崎岖,山顶至谷底之差达几百至1000m以上,长条形相间平行排列的海脊、海岭、高地和裂谷、洼地呈NWW—SEE向。其中的中央裂谷(也称海渊)位于断裂带的东南段,横断面呈“V”型,裂谷可被5500m的等深线圈闭,最大水深大于7000m,其相对深度达1000~3000m。平行中央裂谷两侧的两条海脊是两条狭窄的高热流条带。中央断裂带的裂谷和海脊地貌是由于西北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受NNE—SSW向的张力作用所致,中央裂谷为一古扩张中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微古和氧同位素资料对东太平洋海隆21^。区中一上第四系含金属碳酸盐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气候地层划分.计算了平均沉积速率.恢复了表层水温的变化;并根据最敏感的指示剂——有孔虫碎屑含量计算了浮游有孔虫壳的溶解强度.  相似文献   

20.
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海洋地球物理试验给出的结论是:在距南美洲西海岸约1610m的南太平洋上的东太平洋海隆下方及其附近熔融体的分布令人吃惊。这项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洋脊跨学科全球实验计划”资助的地幔电磁和层析试验,共有来自世界范围内9家研究机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