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呼伦湖、乌伦古湖全新世植物群发展与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0-1993年分别对呼伦湖及乌伦古湖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剖面及钻孔进行了孢粉分析,结合^14C测年、介形类、硅藻分析资料,对两区孢粉植物群演替、气候与湖泊环境变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0.0kaB.P.前,西北地区湖水位变化与冰川融水有关,东北湖区温凉湿润气候受季风环境影响所致;10.0-7.0kaB.P.及5.0-3.0kaB.P.间,气候干旱,两者受西风带控制;7.0-5.0kaB.P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北海外沙Xi湖CK10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个硅藻组合带,5个孢粉组合带和5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认为该Xi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植被演替为混有落叶阔叶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混杂有中,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3.
西江三角洲岩心中的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西江三角洲ZXZ1,ZXZ2两岩心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68种和变种,隶属48个属;ZXZ1岩心可划分为六个硅藻带,ZXZ2岩心可划分为五个硅藻带。根据硅藻组合特征,结合粒度和14C测年结果,ZXZ1岩心的Ⅳ,Ⅴ,Ⅵ硅藻带和ZXZ2岩心的Ⅲ,Ⅳ,Ⅴ硅藻带属于全新世沉积;ZXZ1岩心的Ⅰ,Ⅱ,Ⅲ硅藻带和ZXZ2岩心的Ⅰ,Ⅱ硅藻带属于晚更新世沉积。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时期ZXZ1岩心的沉积物属于近岸低盐海相沉积环境,而ZXZ2岩心的沉积物属于陆相沉积;在全新世时期两岩心均属近岸低盐的海相沉积环境。造成晚更新世时期两岩心沉积相的差异主要与断裂构造的升降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全新世大暖期云南洱海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根据高分辨率湖泊沉积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硅藻等环境指标分析结果,将洱海全新世大暖期(8.1-3.0KaB.P)的环境演化为7个阶段,环境变化序列以温(暖)湿 -暖(温)干为主,其中存在的明显冷干(湿)事件,冷事件出现在7.2KaB.P、5.3KaB.P和3.7KaB.P。全新世大暖期洱海湖面波动与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化主要受亚洲季风强弱转换和时空迁移的影响,冷事件与亚  相似文献   

5.
硅藻席沉积是由"树荫种"硅藻大量勃发并快速堆积而成。与成席硅藻同时大量生长的还有其他体型较小的硅藻。通过对WPD03和WPD12孔末次冰期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样品进行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40属101种(含变种)。硅藻组成中既有淡水种和沿岸种以及外洋冷水种,也有外洋暖水种,但主要以大洋暖水种和广布种为主。在主要的硅藻属种中,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的平均百分含量最高,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Azpeitia nodulifera、Nitzschia marina、Hemidiscus cuneiformis等次之,这5种硅藻占了整个非成席硅藻物种相对百分含量的85%左右,说明在该海域表层水体硅藻席沉积过程中,这5种硅藻最容易与成席硅藻在同时期的环境中生存,形成勃发。初步断定硅藻席形成时期环境为热带水体的大洋性环境。  相似文献   

6.
于永芬  陈承惠 《台湾海峡》1995,14(3):241-248
本文分析测定了福建厦门大嶝海域三个沉积物柱样中的了孢粉、硅藻、有孔虫和^14C年代,对其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和地层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划分出两个孢粉带,即下部的栎属-蕨类带和上部的松属-蕨类-禾本科带,表明自下而上气候由热湿变为暖干。硅藻以柱状小环藻-具槽直链藻组合为代表,有孔虫组合则以毕克卷转虫占优势,表明为近岸浅水环境,但柱样上下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布苏湖全新世沉积岩心的碳酸盐含量与湖面波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大布苏湖是我国东北地区极为罕见的盐湖,通过对该湖现代湖盆碳酸盐沉积相的分析,以及钻孔岩心碳酸盐含量和^14C年代的测定,探讨了大布苏湖全新世湖面波动与环境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大布苏湖有两次高湖面时期,分别为10450-7260和5400-3600aBP,湖泊水位稳定在125m以上,这两个时期也是松嫩沙地古土壤集中发育的时期,晚全新世以来,大布苏湖明显萎缩,气候向干燥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8.
蓝东兆 《台湾海峡》1993,12(4):393-401
南海北部和中部三个晚第四纪柱样沉积物中,鉴定出硅藻56属193种和变种。其中,相对含量大于10%的硅藻种有15种,相对含量5%-10%的种有9种,相对含量1%-5%的种有41种,依据硅藻的地理分布,确定了其中18种常见硅藻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七种微藻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对来自4个门类的7种微藻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种微藻中,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的蛋白质含量最高[49. 875×10~-2(m/m) ],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和 Nannochloropsts sp.的蛋白质含量次之,分别为[21.036、22.742×10~-2(m/m)]; 4种硅藻中除优美旭氏藻(S.delicatula)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外[19.519×10~-2(m/m)],其它三种硅藻的含量则较低。不同微藻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基本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此外,微藻的必需氨基酸比例还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体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它们的饵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平原的滨海湖埋藏牡蛎礁中各层牡蛎壳的泥质充填物做硅藻分析,整个牡蛎礁中海水砂质潮间带指标种标志种的Auliscus caelatus含量较高,为19%~42%,表明滨海湖礁体形成于潮间带环境。根据主要硅藻含量的变化,结合14 C测年,自下而上将礁体发育期间的古环境分为3个带:I带为2 445~2 327cal.aBP,礁体在向上建礁的过程中,海水作用逐渐减弱,潮间带特征愈加明显,为受河流影响较强且较为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II带咸水种硅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的比例急剧增加;外洋指标种的Coscinodiscus spp.和Actinocyclus spp.急剧下降,表明在约2 327cal.aBP,海岸带砂嘴闭合,形成较为封闭的潟湖内侧潮间带环境,且河流作用减弱导致潟湖的咸度明显增加;III带为2 327~2 287cal.aBP,由封闭的潟湖环境又转向较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  相似文献   

11.
龙感湖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及其气候定量重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依据龙感湖钻孔的孢粉及硅藻资料,探讨了该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发展及气候变化,通过数值分析方法,重建了年均温及年降水的时间序列,发现气候波动存在的两个阶段,(依1.5kaB.P.前后划分)四个旋回(0.8ka的准周期)两个突变事件(3kaB.P)前后的冷暖急剧变化及1kaB.P的降温事件)。这些变化与敦德冰心及固城湖孢粉反映的气候波动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全球变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8kaBP来云南洱海地区气候演化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根据洱海湖泊沉积有机碳稳定同位素记录,结合硅藻分析资料,恢复了近8ka来云南洱海地区的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8.1kaB.P.来的气候演化分为9个阶段,伴随湖泊水位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3.
新疆艾比湖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与古气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0,1991年夏对新疆艾比湖湖盆地区进行调查,运用孢粉、元素地球化学、碳酸盐含量以及测年分析,对其沉积物进行研究,重建了湖区全新世古气候的演化序列。结果表明,10.2-8.0kaB.P,气候温凉偏干;8.0-3.5kaB.P,气候以温湿为主,其中7.3-6.4kaB.P.为相对稳定暖湿期;3.5kaB.P.至今,以温干为主,气候与现代相似。随着湖面波动,艾比湖保存有全新世3个不同时期高潮面遗迹,并应用水热平衡模型,对各个高潮面期的古降水量进行计算,全新世暖湿期的降水量比现今高出1/4以上,超过300mm/a,这时期湖面扩大了近3倍。  相似文献   

14.
北冰洋西伯利亚陆架海是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最为显著的海域之一,而沉积硅藻作为极地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对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拉普捷夫海表层沉积物开展了硅藻组成鉴定,利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分析了硅藻属种与1986~2015年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海冰密集度、表层海水盐度是影响研究区表层硅藻分布特征最主要的因素。此外,根据表层站位与环境变量的典型对应分析,可将西伯利亚极地海域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海冰硅藻组合带、暖水硅藻组合带、沿岸硅藻组合带和混合硅藻组合带。这些表层站位的分区与相应区域的海流模式有明显的相关性,海冰硅藻组合带仅分布于研究区北部的高纬度地区;暖水硅藻组合带位于受白令水和太平洋海水的分支——阿拉斯加沿岸水影响为主的区域;拉普捷夫海南部的沿岸硅藻组合带则受到河流径流和西伯利亚沿岸流的强烈影响;混合硅藻组合带受极地冷水、海冰覆盖、太平洋暖水和陆地径流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Phytoplankton dynamics in the upper reach of the northern San Francisco Bay estuary are usually characterized by low biomass dominated by microflagellates or freshwater diatoms in winter, and high biomass dominated by neritic diatoms in summer. During two successive years of very low river discharge (the drought of 1976-77), the summer diatom bloom was absent.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formation of the diatom population maximum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same physical mechanisms that create local maxima of suspended sediments in partially-mixed estuaries: density-selective retention of particles within an estuarine circulation cell. Because the estuary is turbid, calculated phytoplankton growth rates are small in the central deep channel but are relatively large in lateral shallow embayments where light limination is less severe. When river discharge falls within a critical range (100–350 m3 s?1) that positions th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ximum adjacent to the productive shallow bays, the population of neritic diatoms increases. However, during periods of high discharge (winter) or during periods of very low discharge (drought), th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ximum is less well-defined and is uncoupled (positioned downstream or upstream) from the shallow bays of the upper estuary, and the population of neritic diatoms declines. Hence, the biomass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this estuary are controlled by river discharge.  相似文献   

16.
珠江河口咸潮期间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7年底至2008年初珠江河口咸潮入侵期间大潮和小潮的两次调查资料, 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种数和细胞密度的分布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共鉴定浮游植物76种, 包括38种硅藻、18种绿藻、14种甲藻、4种蓝藻和2种裸藻。浮游植物种数分布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一般从河口上段至下段种数减少; 大潮时浮游植物的种数低于小潮时, 并且各水层之间浮游植物种数分布不均匀。优势种以淡水硅藻为主, 如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 Melosira granulata v. angustissima、小环藻 Cyclotella sp.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等; 河口上段的站优势种突出, 密度分布不均匀, 均匀度值比较低。大潮和小潮期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3.80×104个.L-1和62.21×104个.L-1, 变化范围为(1.48— 290.41)×104个-L-1和(1.52—283.62)×104个.L-1; 二者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相同, 由河口上段至下段呈递减的格局; 硅藻类的细胞密度占明显优势。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种数和细胞密度的分布受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并且具有明显的潮周期性。  相似文献   

17.
南疆博斯腾湖近12.OkaB.P.以来古气候与古水文状况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钟巍  舒强 《海洋与湖沼》2001,32(2):213-219
对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物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揭示了近12.0kaB.P.以来古气候与古水文状况的变化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其气候的演化特征具有明显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研究还发现气候于12.0ka、10.0ka、4.0ka和1.5kaB.P.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增暖变干特征,其中暖峰主要出现于11.5—11.0ka、9.4ka、7.5—7.0ka、6.5—6.0ka、3.0ka和2.0kaB.P.,气候特征以干暖为主,湖泊水文特征总体表现为盐度增加、水位下降、湖面缩小;而冷峰主要出现于11.0—10.0ka、8.8ka、5.0—4.5ka、3.3ka和1.5kaB.P.,此时湖泊膨胀淡化,湖面上升。在7.0—5.0kaB.P.期间出现的相对暖湿环境特征可能是全新世大暖期最盛期暖湿气候特征的反映,可能与此时西南夏季风势力增强有关,湖泊水文状况明显变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壳体内部的泥质填充物中硅藻组合的研究,试图探讨该区沉积硅藻组合变化指示的礁体古气候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 7 200~5 600 cal. a BP 整个礁体建造期间,沿岸种 Cyclotella stylorum 是含量最丰富的硅藻种类,其与海水种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的含量变化指示了礁体生长区河流径流与海水相互作用的强弱波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7 200~6 500 cal. a BP,礁体建造初期,礁体受海水影响显著;6 500~5 720 cal. a BP,礁体建造中期,礁体生长区的盐度降低,海水作用减弱,淡水作用增强;5 720~5 600 cal.a BP,礁体建造结束期,礁体生长区的盐度显著降低,礁体受海水影响进一步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