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地球科学家在来信、电话和媒体采访中有时遇到人们恐惧地震的情况。近几年来 ,加拿大地质调查所 ( GSC)已注意到人们对地震的询问越来越多。人们在一次有感地震之后 ,一次媒体采访之后或常常仅在访问我们的网站之后就向地震处探询。有些通信或电话是带有激动情绪的。在这些通信中 ,人们可表达出其面对一次真实地震或一次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地震时的恐惧与焦虑。我们认为 ,地球科学家应更加做好准备来处理人们在情绪上的反应 ,并学会如何对他们做出适当的反应。网站的公开很可能会导致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更直接的通信联系。地球科学家在面…  相似文献   

2.
大地震的前兆性地震系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震前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人们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早在1962年笔者在研究河源6.1级地震和日本伊豆6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性时,发现一些大地震前的地震频度与地震总数相关。此后,在邢台6.8级和7.2级地震,乌鲁木齐6.6级地震,渤海7.4级地震,炉霍6.8级和7.9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过程中,都存在类似的前兆性地震与其频度相关。其关系式是N  相似文献   

3.
<正>地震电磁学在地震预测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长期观测研究表明,在地震发生前会出现许多电磁异常现象.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这些异常信息开展了地震预测探索研究.自20世纪以来,地震电磁异常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绝大多数强烈地震都有临震异常现象的发现与记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地震前电磁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许多观测、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为人们认识地震前电磁异常的现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震例.  相似文献   

4.
实践证明,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极为明显。在云南和四川,一个5级地震也许并不引起人们多大注意,而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江南水乡,一个百年不遇的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段时间 ,国内相继发生多次 5级以上地震 ,其中 8月 1 6~ 2 1日 ,不到一周时间里就发生 5级以上地震 3次 ,比较罕见 ,给社会造成我国近期地震多发的印象。那么 ,近期地震活动是否异常呢 ?有关专家指出 ,人们感觉到最近地震比较多 ,这个直觉没有错。但是 ,如果对地震活动规律有比较多的了解之后 ,就可以知道近期我国地震活动还是比较正常的。事实上 ,全球每天都发生成千上万次地震 ,其中许多地震强度在 4级以下 ,而且又有 85%的地震发生在海洋或近海 ,人们感觉不强烈罢了。地震活动的主要规律是 ,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都不均匀。空间上 ,…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地震监测和分析大量地震活动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发生在地壳内的地震,不仅取决于地壳上部构造,也和深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警可以在强烈的地震动到达前为预警目标区的人们提供宝贵的紧急处置时间,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地震预警信息图标是地震预警信息的具体可视化呈现,能够直观地告知人们相应的灾害等级和紧急程度。目前,国内针对地震预警信息标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也尚未建立相应的地震预警信息图标体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震预警的社会化、实用化进程,这也将影响地震预警信息的减灾效用。针对地震预警信息传播中的高度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对地震预警信息图形符号设计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强调设计学、符号学、传播学及灾害学的交叉融合,在福建省地方标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编制中设计了全国首个地震预警信息图形标志系统,为全国其它区域的预警信息发布标准的研究及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前言对地震司空见惯的日本人也不喜欢地震,因为他们太了解地震的突发性、破坏性和悲惨性了。一听说地震谁都会感到不安,预测将发生地震地区的居民当然就更不安了。不安和恐惧是引起人们形形色色特殊忙乱行为的原因。了解哪些特殊地区的人们最不安,对防灾是必要的。另外...  相似文献   

9.
前言划分震级的目的,原为衡量地震的大小。然而由于它服务的对象不同,所以人们强调的方面也不同。例如同样是浅源地震,为了衡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人们就应用较短周期波的强度来划分地震的大小,例如里克特一古登堡震级(以后简称里一古震级,它包括M_L,M_s和M_b)就是这样的;又例如人们为了衡量地震错动面的大小以及它对板块运动和极移激发的作用,人们就强调长周期波的强度来划分地震的大小,因为长周期波更能反映震源的维度,即所谓矩震级;另外人们为了地震予报的目的,曾应用大震前较小地震震  相似文献   

10.
翟文杰  吴戈  韩绍欣 《地震学报》2004,26(3):334-339
历史地震资料是进行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人们对地震事件的认识水平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们对地震的描述,只是在人类发明了地震记录仪后,才能有比较完善的地震目录产生.在此之前,对地震参数的确定,只能依据地震发生时,在地面上所造成的地震遗迹和文字史料来综合确定,用地震烈度表来衡量该地震事件的地震强度,给出历史地震的地震参数.  相似文献   

11.
地震是人们在生活活动中必须极其重视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不止一次地造成巨大的灾害:建筑物和整个城市的毁灭,很多人的死亡。所以很自然地,预先查明可能发生某种强度地震的地方就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这就是地震区域划分的任务。假如这个问题可以满意地解决,那么在地震危险地区兴建建筑物时,就可以事先采取适当的预防方法,因而可以防止人们的死亡和贵重建筑物的破坏。在苏联许多地区,主要是南部和东部的边区,都受到地震的威脅,这些地震有时达到灾难性的强度。七个加盟共和国的首都是位於地震危险的区域。这些情况使地震区域划分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苏联政府一向是用最广泛的方式来促进这方面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因为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故从研究地震开始人们就注意到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随着地震科学的发展,地震地质工作也迅速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寿成 《地震学刊》1999,(B02):39-42
公元1974年和1979年,在江南水乡溧阳上沛一带先后发生两次坡坏性地震,对这两次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的科学研究已普遍为人们氙研究,并阳得一批有价值的进展,然而,对于地震发生的社会影响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从地震的大众心理,减灾意识以及地震保险等角度,回顾了溧阳地震发生前后诸多非工程性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第一,普及地震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是一件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方能取得实效,第二,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对地震的科学研究,及早实现地震预报的帝用化,但即使将来在地震预报已完全实用化的情况下,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减减地城灾害损失,除应从工程角度(如采取防震减灾技术措施等)去实现外,同时不可忽视采用相应的非工程措施,包括采取行政手段,制定相应法规和对策,两者都是减灾的必  相似文献   

14.
1989年11月的美国洛马普列塔地震使人们再次认识到发生在城市地区附近的7级地震的可怕。由于不可能对现有的所有建筑物和设施采取彻底的抗震措施,所以,以短期地震预报为基础的临时措施对减少人身伤亡的重要性就越来越明确了。过去,人们常说:“尽管象东海地震那样的8级地震能够预报出来,但预报首都圈的7级直下型地震却很难。”可是,就现状而言,不仅说能够绝对预报出8级地震是言过其实,相反,一口咬定将来不可能预报7级地震也是不妥的。认为7级地震比8级地震小,前兆也相应地小,一般较难检测出来,这种想法可以  相似文献   

15.
认真辨别真假异常,对于攻破临震预报很重要。 地震这个自然界的敌人,和“四人帮”一样,到处捣乱,扰乱人心,破坏生产,残害人民,使人们为之担心,在党的领导下,大家日夜监视,一心想制服地震。地震战士决心布下天罗地网,捕捉地震之敌,为革命站岗放哨,为人民搞好测报。 我是地震战线上的一个新兵,在宣传地震  相似文献   

16.
地震的电磁前兆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地震电磁观测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改进,已经由被动的观测发展到主动的观测,由地面局部的观测扩展到空间卫星全球范围的观测。文中介绍当前国内外在地震电磁观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实例,展望了我国未来地震电磁观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早在1891年慕尼黑地震和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都曾记录到与地震相伴出现的地电变化。但有意识地研究与地震有关的地电变化,只是在六十年代后,由于全球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动高潮期,人们甚为震害担忧,尤其对于多震国家。因此,各国地球物理学家总希望能否通过某些前兆观测,特别是对于震前各种地球物理场变化的观测,以获取一定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18.
矿震是危害矿山安全生产的严重灾害,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研究探索中发现,应用断裂力学知识和地震科学知识以及矿山形变测量资料,有可能对矿山地震作出某种预报。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南海地震监测和海啸预警服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底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海啸造成的巨大灾难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根据海南岛有仪器记录到地震海啸的事实,从构造角度讨论了海南岛未来遭受地震海啸袭击的可能性,强调了建立海南省南海地震监测和海啸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预警系统建设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0.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一年大约发生大小地震500万次,人们能感觉到的约5万次,其中1000次能造成轻微的破坏.大地震每年约10次,如发生在人烟稠密地区将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所幸这种地震并不多,比1975年海城和1976年唐山地震破坏力更大的地震,每年全球仅发生约1次.利用地震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情况,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但一般人们更为关心的则是地震能否预报.预报地震首先要观测研究地震,弄清地震是怎样发生的.一般认为,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地下的岩石受到挤压造成断裂错动所引起的,以内因为主,潮汐力等外因只能起触发作用.当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地震波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台站用灵敏的地震仪把地震波记录下来.一般用3个地震台站所记录的地震波到时,或用一个地震台站所记录的纵波和横波到时,就可算出震中的位置;再根据震波的振幅以及震中到地震台站的距离,便能估算出地震的震级(即地震的大小).地震观测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建立固定地震台站、加宽测震仪器的频带和建立流动台站等3个方面.最初人们是把单个的地震台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安静地区,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