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实测的西藏高原布格重力异常和自由空间异常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四周为重力异常梯级带、地壳厚度陡变带和一系列深大断裂带,从而推断青藏高原可能为一断块高原;现代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挤压带不是雅鲁藏布江断裂带,而是在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的中间地带。对重力复测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西藏地区重力场变化之敏感点在雅鲁藏布江与其稍偏南一带以及该区北东向的深大断裂带上。西藏地区的地壳运动尤其是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活动也集中表现在深大断裂带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2.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时间比原认识晚1000万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2月3号,麻省理工学院新闻报道,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前,印度板块面积要比通常假设的要小。喜马拉雅山山峰是大约数千万年前大规模构造运动的现代残余,之前的研究大多认为这个碰撞发生在5 000万年前,印度板块迅速北移并向上挤压欧亚板块。当今对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地质跟踪调查显示2个板块碰撞后,褶皱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它对我国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和形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大多数科学工作者赞同板块理论中的俯冲说,认为印度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莫尔纳(Peter Mo-lnar)教授等人提出了地壳缩短学说来说明两板块碰撞后的运动情况。我国科学工作者朱湘元、刘椿等所作的西藏林周古地磁工作(详见《地质科学》1977年第一期44—51页的论文)为莫尔纳教授所采用。他指出:这些新的古地磁资料与他的地壳缩短理论相吻合。他的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基金会的支持。地壳缩短学说在我国介绍得不多。它是地球科学中的一种新观点。本刊介绍它,不仅有利于不同科学学派的百花齐放,而且对我国青藏科考工作可能会有实际参考价值。英国《自然》杂志1978年5月273卷刊载莫尔纳和陈(Wang-Ping Chen)合写的《亚洲新生代地壳大规模缩短的证据》一文,论述了地壳缩短学说,摘译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雅鲁藏布江断裂位于喜马拉雅山系与冈底斯山系之间。西起象泉河沿雅鲁藏布江向东伸延到横断山系附近,全长1500余km,是青藏高原南部的一条巨大断裂。它控制着地层与岩浆活动的分布,被认为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在构造上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相对运动的古地磁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支地块中生代的古地极位置较华南地块的古地极位置经度偏西、纬度偏南。此现象系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先是印支地块绕喜马拉雅山系的东枢纽(阿萨姆枢纽)顺时针转动了8°,然后华南地块自西向东移动了大约20°。此解释与主走滑断层迁移模式基本吻合。古地磁数据还表明,虽然红河断裂近期活动为右旋性质,但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初期,它曾是一条调节两板块相互作用的巨大的左旋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5,(6)
<正>4月25日发生的尼泊尔8.1级大地震夺取了众多生命,死伤人数一直在攀升,让人痛惜之余,不禁让人思考:地震灾害对尼泊尔当地和临近西藏地区的水坝安全,造成了多大威胁?处于地震多发地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正在大规模建设的水电工程究竟安全吗?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位于地壳活跃地区。我们从中学地理课上,就知道喜马拉雅山脉在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下仍在拱起过程,青藏高原是在地球地质变化的时间长河中依旧年轻,地质活动活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中国周边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指出两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地区碰撞,碰撞边界向西延续到35°N,74°E附近,其主要挤压方向为NNE,并形成SE方向的物质流动.帕米尔地区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并存在俯冲带形态的构造.在26.5°N,97°E附近,板块边界的走向发生突变,并形成东倾的缅甸山弧俯冲带,但印度板块挤压造成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在安达曼-尼科巴-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印度板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在中国南海一带形成NNW向或近Ns向的主压应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中国周边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指出两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地区碰撞,碰撞边界向西延续到35°N,74°E附近,其主要挤压方向为NNE,并形成SE方向的物质流动.帕米尔地区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并存在俯冲带形态的构造.在26.5°N,97°E附近,板块边界的走向发生突变,并形成东倾的缅甸山弧俯冲带,但印度板块挤压造成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在安达曼—尼科巴—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印度板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在中国南海一带形成NNW向或近Ns向的主压应力.  相似文献   

9.
杨勇 《地球》2015,(4):68-70
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孕育了多条亚洲的主要河流。这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整个欧亚大陆的生态稳定发挥着关键作用。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发源于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沿着欧亚板块运动形成的山脊自西向东横贯青藏高原,经由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脉的交界处,在加拉白垒和南迦巴瓦峰之间形成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随后进入南亚与恒河相会,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源地海拔高、地质条件复杂,河流水量充沛、水道长、落差大,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0.
正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的资助下,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对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山区进行了地质填图。结果发现,一次大地震已经在该地区酝酿成熟,或将威胁数百万人的生命。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地质学会通报》(Geological Socie-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描述的外来岩块是指在板块俯冲、碰撞的作用下,经过远距离的搬运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喜马拉雅山北坡外来岩块的主要特点是:多数由二叠纪厚层石灰岩组成,出露于雅鲁藏布缝合线附近和由北往南的运动性质。根据岩性、古生物的特征,它的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俯冲型、仰冲型和挤压型。它们是在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同欧亚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下部(印度板块)向北,上部(欧亚板块)往南的一对水平空间力偶的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压缩质面法反演重力资料,得到了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地区的莫霍界面、康腊界面及花岗岩Ⅰ层底部界面的等深线图。从这些图可以看出,在喜马拉雅山区,上述各个地壳界面剧烈变化,喜马拉雅山正处于向北逐渐加深的斜坡上,地壳还缺乏“山根”,因而这个地区的地壳还未达到均衡。但藏南的楚中、查当至戛隆公巴一线以北地区,地壳已处于均衡状态。喜马拉雅山区目前还在逐步上升,说明有比均衡调整力更为强大的板块构造运动力存在。由地震机制的压力轴近于由南向北,以及一系列逆断层性质的大断裂,说明存在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与亚洲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由喜马拉雅山地区浅源地震震中呈带状分布及深部地壳构造特征得出,莫霍界面的急剧变化、地壳未达到均衡是容易发生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汇聚区域,是陆壳碰撞的典型地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成为解决大陆地球动力学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关键地区。在1980年国际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上,关于青藏高原板块运动的讨论大致分为三部份:一、关于板块边界划分的论点以古生物为依据,喜马拉雅地区发现分布广泛的反映冷温环境的动植物化石和含有冰碛落石的石炭—下二叠统冰海相沉积。它们大致可以和印度次大陆同时代的冈瓦纳型沉积对比。因此认为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的一部份,其北缘的雅鲁藏布江为两大板块的边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全球已经划出的大中小板块之间分界线的表现特征并从地震活动特征出发,分析中国板块(又称东南亚板块)中与我国地震活动有密切联系的部分,划分出了“华东南——印尼板块”和“青藏蒙古板块”。对这两板块分界线附近的地震活动特征与火山活动等地质标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板块构造理论,在地球动力学范畴中,可以说是属于以水平运动为主的一派。它指出了板块运动与两大地震带的关系,也综合了地震学、海底地球物理学、海底地质、深部构造等多方面的现象而加以融会贯通,这无疑是它的优点。问题是有人只谈优点,忘记了缺点。近几年来,更有人用板块理论去说明矿床,解释地史,甚至用板块作为海岸分类的根据。总之,认为板块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20世纪地球科学经历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的发展过程 ,通过研究的深化和认识的更新 ,使得许多孤立的地质现象进一步得到规律性的认识 .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活动论 ,查清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  相似文献   

17.
流体/水分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存在可以提高地质体的扩散及蠕变,降低岩石/地幔的固液相限,对地质体的地球物理性质、地质灾害诱发、地质构造演化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板块俯冲区,流体/水分的影响贯穿了整个动力学过程,但板块深部脱水还存在着争议,且目前系统地研究水分在整个俯冲中的迁移过程及其地球物理意义的工作还较少.本次研究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借助于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利用二维岩石化学-热-力学耦合的数值计算程序,建立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岩石圈俯冲的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板块俯冲整个连续动力学过程中流体/水分的迁移过程.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板块俯冲过程中水分的迁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洋壳水化、板块浅(中)部脱水、板块深部脱水.进一步揭示了洋壳水化过程中水分渗流通道形成、水分渗流以及板块及地幔物质水化反应的机制;解释了板块浅(中)部脱水过程对火山岛弧、弧后盆地及低速异常带形成的作用,以及对~410 km不连续带的影响;模型演化过程中观察到的板块深部脱水现象说明了存在板块深部脱水的可能性,而且板块深部脱水可以较好地解释部分内陆火山以及部分地区地幔柱(岩浆羽)和深源地震的成因.研究展示了板块俯冲过程中水分运移的地球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个由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已成功创建了崎岖的喜马拉雅山脉下地壳与上地幔的最完整的地震影像。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地质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更好地解释该区域的进化演变过程。科学家们的最新发现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些发现能够解释世界上最大的且正在增高的山脉一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正印度板块在欧亚板块下方的俯冲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即喜马拉雅山。从西北到东南,喜马拉雅弧(Himalaya arc)绵延近2 400km,这与美国东部到美国西海岸的距离相当。喜马拉雅地区曾发生过一些全球最大的地震,例如2015年4月给尼泊尔造成巨大破坏的廓尔喀地震(Gorkha earthquake)。但是,科学家并未能证实孕震区的  相似文献   

20.
东海及邻域的两条剖面地球物理反演与综合解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东海及邻域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在东海海域选择了中国大陆东部—东海陆架—冲绳海槽—琉球岛弧—琉球海沟的两条剖面。利用广义逆方法对两条剖面进行重力和磁力反演,结合其它地震等地球物理及地质资料,对剖面的地壳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地质解释.在此基础上,对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盆地的成因与性质,以及应力作用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冲绳海槽地壳的纵向结构是一种“二元结构”;沟—弧—盆受的主应力方向为NW向;该区平面上地质地球物理现象的分块分带与纵向上的二元构成根本原因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聚敛俯冲方向有关,还与两板块接触部位形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