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丁渊洪 《黄金地质》1999,5(1):45-50
小秦岭金矿田地处华北地台华熊台缘坳陷与秦岭褶皱系的北秦褶皱带接壤部位。867号矿脉赋存于太古宇太华群焕池峪组深变质岩中,形成了于晚燕山期热液活动石英脉经过后期构造活动顶底板一定位置形成扁豆体状构造泥夺,长期的氧化淋滤,石英脉中的金发生迁移,在尼砾岩中发生次生富集,形成金的富矿体。构造泥夺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大湖矿床金、钼矿化石英脉体形态、空间关系、矿物共生组合序列等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采用显微镜和LA-ICP-MS分析技术重点对金、钼热液脉体组构以及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研究,以揭示小秦岭地区金、钼成矿作用关系及成脉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钼矿化石英脉具晶洞状构造和自形-半自形晶结构,黄铁矿贫As、Au、Te、Bi、Cu、Pb元素,和发育自然金、黄铜矿、铜铅铋硫盐矿物浑圆粒状显微包裹体等特点,反映钼矿化石英脉形成于张性构造空间,经历了相对缓慢冷却结晶作用过程。结合钼矿化石英脉厚度大,且变化明显,以及空间延伸稳定性差等特点,认为钼矿化石英脉可能形成于相对较低的区域性差异应力场环境,受控于水力断裂作用形成的张性断裂控矿体系,为与印支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相关的独立成矿事件。大湖矿床的金矿化以条带状黄铁矿石英脉型矿化占主导,其矿物共生组合序列、蚀变类型以及黄铁矿贫As、富Au-Bi-Te元素组合等特征,与小秦岭地区其他脉型金矿床特征一致,表明它们统属小秦岭大规模金成矿作用的产物。结合包括大湖矿床在内的小秦岭地区含金石英脉相对较小的厚度,且变化性小、矿床和区域尺度延伸相对稳定,以及含金石英脉近东西向优势排列趋势等特征,认为小秦岭地区大规模含金石英脉形成于相对较高的区域差异应力场环境,受控于同成矿的南北向伸展构造应力场、近东西向张扭性断裂体系。含金石英脉的形成与小秦岭变质核杂岩隆升剥露过程相耦合,大湖矿床含金石英脉的塑性变形和脆性碎裂结构可能是赋矿变质核杂岩隆升冷却过程的重要记录。  相似文献   

3.
汪劲草 《地质论评》1997,43(1):78-84
本文以广西龙水水政顶倾竖褶皱构造变形分析为基础,根据含金石英脉与非含金英脉的变形差异,认为作用于岩层上的主剪切应力(σs)与主压缩应力(σp)随时间(t)的变化是导致岩层褶皱过程中石英脉多样性变形的主要,阐述了上述模型的动态力场及其动力学过程,提出了构造变形的分解作用,水力压裂作用与裂开-愈合作用是石英脉形成的新构造机制。  相似文献   

4.
琼西戈枕断裂带是海南岛最重要的金矿带,断裂带构造岩及金矿体中广泛发育变形石英颗粒.这些变形石英颗粒的三维有限应变分析表明:糜棱岩型金矿床形成于总体伸展构造背景,与断裂带印支期的韧性拆离构造有关;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形成于总体挤压构造背景,与断裂带中印支晚-燕山早期的韧-脆性逆冲推覆构造有关;石英脉型金矿床形成于总体平移剪切状态,与断裂带中燕山中晚期的脆性平移剪切运动、块断滑脱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伏牛山构造带变质流体成分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牛山构造带由多条韧性剪切带组成,剪切带中广泛发育同构造变质流体形成的脉体。脉体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石英脉中石英晶体内发育大量的流体包裹体和气液相包裹体。包裹体成分以含中高盐度水溶液、低CO2、低δ18O~δD以及少量有机质为特征,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06~3378℃,白云母压力计计算出的压力为027~087 GPa。整个伏牛山构造带变质流体成分和同位素均继承了原岩海底火山喷发的地化特征。伏牛山构造带变质程度以绿片岩相为主,压力较大,具有俯冲带的特性。包裹体的特点均反映了宽坪岩块和二郎坪岩块依次向华北板块下俯冲、汇聚时产生了强变形,弱变质的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晓  王根厚  杨广全 《地质通报》2009,28(9):1342-1349
滇西景谷县澜沧江沿岸出露的下古生界内发育一套构造片岩,空间上呈NNW—SSE向展布,岩性以绢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为主。岩石发生了强烈的塑性流变,大量发育有细脉状、透镜状的石英脉。石英脉的宏观与显微构造变形特征反映其为同构造分泌结晶脉,形成机制与韧性剪切带中物质的溶解、迁移、重结晶作用密切相关。石英原生气液包裹体显微测温实验表明,石英脉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T=500℃,p=0.498GPa,反映构造片岩的变质程度达到了中、高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7.
南岭九龙脑矿田淘锡坑钨矿是赣南地区典型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受断裂构造与花岗岩体控制。本文通过8个中段坑道填图,结合地表钻和坑内钻揭露,对含矿石英脉、矿脉组、矿体以及成矿花岗岩体的几何形态、结构构造进行仔细观测,统计矿脉及成矿后断裂产状并进行构造解析。淘锡坑黑钨矿石英脉矿体整体呈平直长板状,具有尖灭侧现,单脉之间以左行斜列为主,而矿脉组呈菱形网格状排列等特征;花岗岩体呈矩形块状、阶梯状。岩突以顶蚀和岩墙扩展两种方式由南东向北西侵位。矿床为多期多阶段的成岩成矿,断裂对花岗岩的侵位与成矿起到主导控制作用。本文综合分析并构建了淘锡坑钨矿构造-岩浆的成矿演化模式,即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生成共轭断裂构造网格体系,然后岩浆侵位上拱被共轭断裂切割的"几何体"围岩移位而侵位,并沿共轭断裂体系内充填云英岩脉、含矿石英脉体,完成一次成岩成矿作用;区域构造再次活动使围岩与花岗岩体发生断裂,并再次诱导岩浆侵位,在早期花岗岩体和围岩内断裂中形成矿体和云英岩脉体,从而形成内带和外带含矿石英脉;成岩成矿后区域构造小规模错动、破坏岩脉与矿脉,但未改变岩脉矿脉的整体展布。  相似文献   

8.
东准噶尔蒙西斑岩铜钼矿床脉体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蒙西斑岩铜钼矿床位于东准噶尔伊吾县琼河坝花岗岩北侧,以发育细脉、网脉状矿化为特征。脉体类型多样,包括石英脉、石英硫化物脉和硫化物脉等。根据脉体力学成因机制,其又可划分为水压破裂充填脉和构造破裂充填脉。构造破裂充填脉体按破裂形成的位错特征有正断与逆断两种。地表石英脉产状陡立,明显受断裂控制。脉体体积分数统计结果显示流体富集区呈向北缓倾的带状分布于深100~400m范围内,并与矿化富集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脉体富集带内,脉体以共轭形式存在,一组为倾角较小的逆断破裂充填脉,另一组为倾角较大的正断破裂充填脉,他们可能为缓倾逆冲剪切带的次级破裂与充填脉,即富矿带内脉体是沿矿区低角度逆冲断裂次级破裂面充填的。矿区地表及深部(400m以下)脉体以陡立为主,矿化较弱。矿区流体的运移具先沿水压直立破裂往上运移,进入剪切带后沿剪切带次级破裂侧向和向上运移,并在剪切带中富集成矿。低温矿物组合脉体穿切高温矿物组合脉体的特征说明脉体形成过程矿区处于隆升构造环境,这对斑岩铜矿成矿有利。  相似文献   

9.
新疆若羌县大青山金矿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青山金矿是产于石炭系炭质岩系中的石英脉型金矿.条带状构造是该地区石英脉型金矿的主要找矿标志之一,也是多期次成矿的表现形式.构造在矿床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具强隔水性特征的炭质板岩中的劈理构造是重要的运矿构造,晚于劈理、倾角小于劈理的北东东向逆断层是矿床的容矿构造.脉动式构造运动促成多期成矿作用的叠加形成条带状石英脉矿体.  相似文献   

10.
八卦庙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其变形从早至晚经历了变形分解阶段、构造挤出阶段与倾竖褶皱阶段。在变形分解阶段,剪切带内形成线性强变形带与透镜状弱变形域,并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系列"顺层"石英脉,且递进剪切为一系列A型褶曲;在构造挤出阶段,剪切带产状由缓变陡,构造体制逐渐由非共轴剪切转变为近共轴挤压,形成挤出构造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构造;在倾竖褶皱阶段,剪切带叠加了顺层非共轴右行剪切,形成八卦庙倾竖褶皱,并在挤出构造体中形成一组NE向剪裂控制的构造脉型成矿构造。挤出构造主要包括:剪切带边部呈叠瓦状分布的内倾弧形逆冲断层系;剪切带内条带状构造大理岩与构造千枚岩间的滑动构造;构造千枚岩带中发育一系列呈倒水滴状、平面上呈不对称"鱼状"的挤出构造体;挤出构造体中含炭泥砾-角砾岩脉。蚀变岩型金矿体发育于挤出构造体中,其空间排布规律及挤出构造结构完全受控于构造挤出时的动力学机制。单个蚀变岩型金矿体向西侧伏,侧伏角约65°;而南、中、北矿带则整体向东侧伏,侧伏角约25°。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永胜宝坪滑覆构造聚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对云南永胜宝坪矿床构造地质填图、同构造石英脉及含铜石英脉型矿石的热活化法ESR定年研究,结合区域地层接触关系、构造及其年代学等结果,发现宝坪矿床受控于程海逆冲断裂上盘发育的滑覆构造,主要成矿作用的发生及滑覆构造的形成与整个盐源—丽江构造带于喜马拉雅早中期陆内褶皱造山同时发生,工业矿体的形成主要与同构造地下含铜热水活动有关。经勘查证实,矿化严格受滑覆构造控制,并具明显分带性:与深部构造岩浆带联通的后部张性断裂带构成导矿构造,伴脉状矿化;平卧叠褶的软、硬岩层互层系组成的中部和前部带,因缓倾顺层剥离剪切糜棱岩发育,构成多级次屏蔽—容矿构造,赋存层状、似层状主矿体。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地区金矿控矿构造的空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黔东南地区金矿的构造控矿特征明显,所有金矿几乎都分布在背斜构造上,控制金矿产出的构造主要有受顺层滑动和切层破裂构造控制的石英脉、断层破碎带和剪切带等三种类型,以剪切带和顺层破裂构造控制的石英脉对成矿最为有利。这些控矿构造与褶皱作用关系密切,有的控制了褶皱的演化,有的为褶皱过程中形成的的次级构造。笔者在系统研究区内金矿控矿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控矿构造与褶皱的空间关系,建立了金矿控矿构造的空间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3.
西藏谢通门县洞嘎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洞嘎金矿床是冈底斯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上发现的惟一岩金矿床。矿体受不同的容矿空间控制,矿化类型包括构造蚀变岩型、隐爆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其中以构造蚀变岩型规模最大,隐爆角砾岩型品位最高。矿石H、O、S、Pb同位素及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该矿床为与板块俯冲诱发的岛弧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岩浆热液交代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山城金矿为石英脉型金矿,受断裂构造控制。本文以多种地质、地球化学信息为基础,讨论该矿元素组合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元素组合与一定成矿阶段和构造空间对应,并有一定载体,其中第一阶段元素组合与构造面倾角变化有关,栽体主要为石英脉,主成矿阶段元素组合与构造面走向扭动有关,载体主要为多金属矿化,进而查明了各阶段指示元素和矿体延伸方向。同时讨论了元素指示意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莲花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在赤峰市西约40km处。该区广泛发育金成矿作用,形成莲花山金矿床。金矿体的赋矿围岩为上太古界建平群变质岩系,属于石英脉型金矿床。我们的研究否定了以往认为本区金成矿作用与燕山期酸性岩浆活动相关的看法,提出金矿化作用发生在印支期,并与该期构造—岩浆活动紧密联系;大量含金石英脉体与大量闪长玢岩脉在空间上伴生,它们的稳定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均证明金矿化作用与中基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此外,首次在本区结晶基底变质岩系中发现韧性滑脱带的存在,提出本区金成矿作用是发生在构造—热隆起的构造环境中,从而对本区金矿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提出了新的认识。基于上述成果建立了莲花山地区金成矿模式,对金成矿作用的具体动力学过程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对小秦岭金矿田Q240号矿脉进行构造与矿化蚀变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脉体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改造。构造带早期以左行脆韧性剪切变形为主,发育北西走向石英脉,其构造线理倾伏向南西,石英脉中矿化特征以黄铁矿为主,呈条带状分布;而后期右行脆韧性剪切变形则形成北东东走向的黄铁矿石英脉。对3个矿体平面上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矿体被多期构造-热液活动叠加,主成矿构造应该与北东走向的左行剪切变形相关,并在后期遭受了右行走滑变形改造,以北东东走向的缓倾结构面为容矿空间。结合应力环境和控矿规律以及矿体侧伏特征,依据构造蚀变特征,认为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均有似等距规律。据此,在Q240矿脉深部圈定出3处成矿靶区。   相似文献   

17.
五龙金矿床是辽东地区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床,矿区内矿体和岩脉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容矿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显示,早白垩世初近NS向挤压形成的近NS向张裂隙、共轭的剪裂隙及派生一对共轭剪裂隙奠定五龙金矿床的构造格架.早白垩世的伸展导致闪长岩脉、三股流岩体、五龙背岩体等沿着先存构造薄弱带内充填,出溶的岩浆热液流体沿着闪长岩充填残余空间继续充填形成石英脉.由于右形剪切变形导致石英脉发生碎裂,并伴随着区域伸展,赋存闪长岩脉和石英脉的构造空间复活,随后花岗岩脉等侵位及出溶的成矿流体通过闪长岩脉上侵的通道运移和充填于石英脉裂隙中并交代闪长岩脉和片麻状二长花岗岩,最后造就了岩脉-矿化-蚀变同构造空间共存的现象.通过成矿期运动学特征显示,NE向断裂带与胶东三山岛金矿带矿体群侧伏规律相似,断裂带北段深部具有找矿潜力.五龙矿区而言,NE向断裂的找矿潜力优于NW向断裂带,NE向断裂下盘平行断裂内张性空间是盲矿体的有利空间.本次首次获得了五龙金矿床辉钼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石英阶段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25±2.1 Ma.辉钼矿中Re含量为12.8×10-6,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对比前人研究,钼矿化和金成矿均与早白垩世构造体制转换下中国东部强烈的壳幔岩浆活动有关,为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对比胶东地区的成矿系列,辽东地区与胶东地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存在两期钼矿化作用,尤其早白垩世晚期钼矿化可以作为寻找金矿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江西浒坑钨矿含矿石英脉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伟 《地质学报》2008,82(11):1531-1539
位于赣西武功山地区的江西浒坑钨矿是一个大型石英脉型钨矿床,与赣南典型的“五层楼”模式不同,矿脉主要集中在岩体内接触带。含矿石英脉除了普通的块状构造以外,还普遍存在条带状构造。详细的野外编录和镜下研究表明含矿块状石英脉在形成后遭受不同程度的韧性剪切,从而形成不同成分的分异条带。剪切带以出现新生的面理和线理(拉伸线理)为特征。岩石学研究表明条带状矿石属于糜棱岩,具有丰富的塑性变形显微构造特征。通过对含矿石英脉的构造解析,认为与岩浆岩有关的原生节理系统基本上是同时形成的,沿节理充填的石英脉经历了长期的、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从而形成了复杂的石英脉和矿石类型。建立了原生节理形成→石英充填→韧性剪切发生→二期石英充填→脆性碎裂的矿区构造演化序列。韧性剪切作用的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受后期岩浆侵入的影响,最后的脆性破裂应与区域上存在南北向的压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柘  阳明  王本达 《云南地质》2015,(1):104-108
董家院金矿区地处扬子地台与秦岭及松潘—甘孜褶皱带结合部,区内金矿体主要为含金石英脉,矿脉形态复杂,以单脉、组合脉和脉群形态产出。矿体的空间分布受区内北东—南西向展布的一组脆—韧性剪切带的控制。Ⅰ级主剪切带和Ⅱ级次级剪切带是矿区金矿形成的导矿构造,而Ⅲ级和Ⅳ级剪切带却是金矿的容矿构造;该金矿床为与剪切带有关的石英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乌拉山金矿113号含金石英脉为例,论述了含金剪切带岩石的显微构造特征。通过对含金石英脉近百个岩石薄片的系统分析鉴定,对组成含金石英脉的主要矿物(石英、长石)和典型显微构造进行对比,分析了含金石英脉显微构造的演化过程和变形机制。研究表明,113号含金石英脉是通过韧性变形,后期转化为脆性变形所形成的应变石英脉,是早期无金石英经变形改造和金矿化作用的结果,属含金剪切带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再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