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对小麦生产的影响1 .1 小麦生长期农业气象条件概述1 999年度河南省小麦生育期间总的气候特点是 :小麦播种时 ,降水量少 ,播种基础是近几年较差的一年 ;越冬至初春的降水仍偏少 ,气温异常偏高 ,干旱持续发展 ;拔节期间气温偏低 ,有效地抑制了小麦旺长 ;灌浆期大部麦区墒情较好 ,光照充足 ,气温适宜 ,有利于小麦灌浆。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 68~ 354mm ,比 1 998年同期偏少 4~ 8成 ,比常年同期偏少 1~ 7成 ,1 998年 1 0月至 1 999年 2月大部麦区降水特少 ,降水主要集中在 1 999年 3月份以后。其中大部分地市从 1 998年 9月~ 1 999年 2…  相似文献   

2.
海河低平原春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海河低平原气候与小麦产量资料,对气候环境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6 a海河低平原春季气温线性升高倾向显著,平均每10 a升高0.38℃;春季降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增大或减少趋势,2000年以来的气候环境不利于冬小麦生产。冬小麦气候单产与春季气温、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气温距平为0.2~1.2℃时,小麦气候产量为正值;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小麦减产,高温使小麦减产更严重;近年来气温持续偏高,小麦气候单产持续偏低。冬小麦产量对春季降水的需求有一个极限值,降水异常偏多和异常偏少都会使小麦减产。研究认为,通过改进种植模式、改善农田小气候,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增加地面有效降水,可以增加小麦气候单产。  相似文献   

3.
评价时段为1997年间月至1998年11月3专项气候影响评价3.1气候对主要农作物的影响评价3.1.1冬小麦1998年冬小麦种植面积1211.2千公顷,总产409.53万吨,单产3380公斤/公顷,与1993~1997年五年平均相比,总产持平偏丰,单产持平。冬小麦播种前期降水偏少,后期降水增多,播种出苗前差后好。由于冬前降水偏多,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小麦旺长,提前进入分荣期;越冬期气温继续偏高,降水偏多,无强冷空气影响,冬小麦基本苗和单株分美数比1997年多,小麦长势较好,二类以上苗比例达84.2%。初春气温变化剧烈,前期(2月下旬至3月中旬)气…  相似文献   

4.
汉中市水稻产量特征及气候要素对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1949—2010年汉中市水稻产量特征、气候产量与气候条件的相关性及气候变化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单产年际变化呈增一减一增趋势;气候产量年际波动较大,1970一1993年气候产量多为正值,1993年后负值年份明显增多;水稻生育期间7月日照、8月降水、5月温度、7月温度对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5月降水、8月日照为正效应。5—9月的旱、涝程度与气候产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旱、涝程度越重.产量减产越严重。增温对汉中水稻产量的影响是减产,因此气候变暖使水稻呈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5.
2008年气象条件对黄泛区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8年度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的分析和河南主栽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比较表明:2008年度小麦生育期间,平均气温高于常年0.5 ℃,日照时数偏少83.4 h,降水偏少10.1 mm.全生育期表现为播种时气温偏低,冬前气温偏高,雨水偏少;越冬期雨雪明显偏多,时间偏长,无明显低温冻害;春性品种干旱高温,小麦苗期生长偏弱,春性品种两极分化提前,后期多风雨,倒伏严重,黑胚和萌动率高,小麦亩成穗数减少,穗粒数持平,千粒重增加,属减产年份.2008年气象条件较适合小麦春性品种生长,对不同的半冬性品种影响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1 引言 玉米是喜光天然异花授粉作物,气候条件是决定其丰歉的重要因素。1995年凌源市玉米播种面积为3.1万ha,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由于受异常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玉米大幅度减产,其中因成熟度不好、千粒重普遍下降而减产约668万kg;因后期死秧而减产1200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暖对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可能影响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石立  王馥棠 《气象学报》1993,51(2):209-216
本文分析了黄淮海地区小麦生育期内不同时段的温度、降水与产量的关系,分别得到了不同类型的偏回归系数曲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季节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温度、降水同时变化综合影响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各地不同季节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北部、中部地区秋季、冬季变暖将导致增产,春季减产;而南部地区则秋季、春季将减产,冬季增产(河南南部略有不同)。降水量变化对各地各季气候变暖产量效应的迭加作用不同:北部、中部地区秋、冬季降水有利于增产,春季降水对减产略起缓解作用;南方各季降水过多均对小麦不利。总的说来,大部分地区若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暖变湿,将有利于增产,但南部地区降水过多有不容忽视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8.
将临汾市尧都区1954年至2001年小麦产量年增量和其全生育期降水量进行同步统计分析得出:小麦生产全生育期降水量大于同期降水平均值20%,则绝大多数是增产年;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少于同期降水平均值50%,则是欠收年;当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在同期降水平均值-50%至20%之间时,小麦是增产?或是减产,由其它影响小麦产量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9.
2002年小麦生育期间,气候反常,出现了多年罕见的暖冬暖春现象,致使小麦生育期提前;生育中期降水偏少,旱象严重,株高降低,分薛成穗率小;穗分化中后期遭受2次晚霜冻害,小穗数数明显减少,灌浆初期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小穗成粒小,灌浆后期光照充足,日较差大,干热风出现迟,强度弱,对粒重增加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0.
2011年陕西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陕西大部年平均气温略偏高,年降水量偏多,年日照时数略偏少。2010/2011冬季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7月4—6日、7月28日—8月1日暴雨过程降水落区和时段集中、降水强度大、过程雨量大、灾情重。9月强秋淋天气历史罕见。2011年陕西先后遭受低温、干旱、冰雹、暴雨、高温、雷电、强秋淋、大雾等多种气象灾害,其中暴雨、连阴雨等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最为严重。气候条件总体对小麦、玉米、油菜等比较适宜,但强秋淋对棉花的品质与产量有较大的影响。据省民政厅灾情统计,2011年全省107个县(市、区)全部受灾,受灾人口1 273.56万人,死亡8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1.282万hm2,绝收面积14.269万hm2,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9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76.1亿元。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1998年度冬小麦产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明 《湖北气象》1998,(2):31-31
1 预报依据1.1 天气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湖北各地小麦常年播种期大致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1997年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大播期在10月中旬,播期比常年提前8~10天;鄂西北大播期在11月上旬,其中鄂东北播期提早2~4天,鄂西南则推迟5天左右。播种期间全省大部地区温光适宜,降水正常,土壤墒情较好。 小麦播种10天左右开始出苗,其中江汉平原6天左右,鄂北和鄂西北8~10天;鄂东北10~13天,出苗后苗情大部为1~2类苗。由于气候偏暖,气温较高,土壤相对湿度一般在70%~90%,全省大部地区小麦进入分率期在12月上中旬,比常年提早10~15天,少数地区推迟5~7天(如郧西迟7天,麻城迟5天)。播种到冬至前(12月20日)的积温,大部地区400~600℃,比常年偏多50~100℃,少数地区偏少50℃左右(如随州少45℃,枝城少59℃)。  相似文献   

12.
气候条件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九八○年夏田因遭受严重干旱、低温的危害,引起小麦、油菜普遍减产。扶风去年九月至今年六月上旬在夏田全生育期总降水最274.3毫米,比累年平均雨量偏少106.6毫米,每亩自然降水供给量仅相当小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喜光天然异花授粉作物,气候条件是决定其丰歉的重要因素。1995年凌源市玉米播种面积为3.1万ha,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由于受异常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玉米大幅度减产,其中园成熟度不好、千粒重普遍下降而减产约668万kg;因后期死秧而减产1200万kg。死秧的玉米品种各异,其中以478为亲本的掖单13、掖单12;5003为亲本的沈单七等,凡是生育期较长(生育期在130天左右)的品种,死秧多、危害重。  相似文献   

14.
2012年陕西年平均气温略偏低,年降水总量、年日照时数大部偏少,气象条件对小麦、玉米、油菜以及果业等比较适宜,无较大影响。2012年陕西先后经历了持续低温、干旱、暴雨、高温、强寒潮等多种气象灾害。1—3月、11—12月陕西省平均气温持续偏低;7月下旬陕北佳县26、27日连续两日降水突破极值;6月12—24日出现连续13d的区域性高温天气;4月中旬强寒潮天气致榆林、延安等地24h内降温幅度达10-12℃。据省民政厅灾情统计,2012年陕西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835万人(次)受灾,58人死亡(含失踪1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5.81万hm2,其中绝收面积6.625万hm2;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7.23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41.21亿元。  相似文献   

15.
今年太安地区337万亩小麦在经历了五个多月的干旱之后,获得了单产441斤,比1980年增产1成左右的好收成,夺取了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间,其气候特点是:冬前积温和日照充足;冬季干冷;春季气温高,降水奇缺,旱情严重;小麦灌浆期,气温适宜,日较差大,干热风发生晚而轻。由于上述气象原因和人们的辛勤努力,今年小麦亩穗比较适中,穗粒数比去年增加3个左右,千粒重增3—5克,,高产田创历史最高水平。分析今年小麦丰产的气候原因,对于今后提高科学种田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是有益的。现将冬小麦几个关键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廊坊地区干热风指标的确定及其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剑非  张增福 《气象》1979,5(9):28-29
河北省廊坊地区小麦生育后期的一个主要农业气候问题,就是在灌浆期间常遇干热风天气,引起小麦干尖、黄叶、枯熟、秕粒,轻则减产10%,重则减产20—30%。据调查,由于地理位置、土壤、生产水平的不同,在干热风来临时,全地区三片九个县小麦受害情况有很大差别。本文仅就干热风指标的确定和区划两方面提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988年度,石河子种植小麦53万亩,其中冬麦32.8万亩,春麦20.6万亩.平均单产248.35公斤,比1987年的251.5公斤降低了3.2公斤.造成今年冬春小麦减产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生长期不利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1988年小麦欠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秋季降水过多,影响了冬麦适时播种和苗期生长发育石河子1987年秋季,前期温度较高,从表1看出,9月平均气温比多年同期平均偏  相似文献   

18.
结语     
1.我省大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和年际波动与大小麦生育期内的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密切相关,与生育期的长短有关。就是说,决定我省大小麦产量的地区差异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日照条件,而产量的年际波动则主要是由降水的多少决定的;有效分蘖期和抽穗成熟期是两个气候关键期,又是决定穗粒重的重要时期,降水偏少日照编多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穗粒性状。 2.本省大小麦的农业气候条件总的讲是有利有弊,利为主,弊不少。气温高→低→高,降水少→多,日照多→少→多的时间变化与大小麦生育阶段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基本同步;有一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宝鸡市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9年宝鸡市11个气象站年平均温度及降水资料,应用TuynthwhiteMemoral模式计算宝鸡地区作物气候生产力状况,同时分析影响因子的显著性。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影响宝鸡地区作物生产力的主要因子,气候变化对作物气候生产力影响显著,“暖湿型”气候对全区都十分有利,平均增产幅度约6.5%~7.2%;“冷干型”气候对全区都十分不利,减产幅度为7.3%~6.5%。“冷湿型”气候对川塬区较为有利,而对山区不利;“暖干型”气候对秦岭以北大部分地区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20.
我区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但其单产却一直徘徊在150—200公斤/亩之间,仅为同一生态大区的川西乎原50%左右.这一问题的出现,除受土壤肥力状况制约外,最根本而直接的因素是气候。万县地区气候分为以万、开、忠、梁为主体的川东平行岭谷区气候和以云、奉、两巫一城为主体的盆周山区气候.这一气候在小麦生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