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图示法讲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地球形状的影响,总是存在着高低纬间的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热力环流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按空间范围的大小,热力环流可有不同空间尺度的表现形式;在同一空间尺度内,由于受下垫面性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又有不同的表现类型。一、全球范围的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表不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气候区划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晦拔为4500米,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因而太阳辐射和日照均比同纬度地区大得多。尽管高原上温度状况的分布,也受纬度变动而有南北间的差异,但因海拔高度,下垫面状况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以至于温度不呈纬向带状分布。高原的温度和水分条件具有自西北向东南变化的特征,高原的西北部比较严寒干燥,东南部比较温暖湿润。同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单元第2节地理图册中,有一幅“地球热量平衡”的地图。其中,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为100%,而地面辐射却为120%,许多同学对此不理解。在此,我们可以用计算来说明。  相似文献   

5.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突破难点,可以将本课分解成6个小环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首先探究地表均匀、地球没有自转、只考虑地球各纬度冷热不均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冷热不均使其动”;其次探究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地转偏向力使其偏”,全球最终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第三步探究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使其移”;第四步探究地表不均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鲁爱华 《地理教学》2014,(13):59-61
说明:试题和答案见本期"试卷交流"(课标乙地理)[第1~3题解读]试题以太阳能光热电站建设为背景,考查太阳能的分布、电站建设影响和正午太阳度的有关知识。第1题,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其次是西北内陆地区。所给选项中,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黄土高原、山东半岛和东南丘陵,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阴雨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少。体现的是太阳辐射在我国分布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7.
地理事物间存在着广瑟而密切的联系,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搞清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全面看问题,多方面击研究,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症结,如受“气温的高低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定势影响.对“四川盆地气温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高”难于理解。四川盆地年总辐射量比长江中下游低30%壶右,但1月均温高出长江中下游地区3~4℃.7月均温达28℃的重庆又位于长江“三大火炉”之首。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掌握气温的高低决定于许多因索,不是其受太阳辐射一个因索影响,一般而言,辐射强的地区气温高,但对于具体地区,则需具体对待.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北部五道梁地表热量平衡方程中各分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五道梁地区实测的太阳辐射及气象资料,计算分析了高原北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中各分量特征,定义了一个无量纲参量土壤热平衡系数k。结果显示:五道梁地区地表净辐射及地面加热场强度表现为夏季大,冬季小,地表净辐射累年平均通量为65.5 W/m2;土壤热通量自1997年来有增大的趋势;土壤热平衡系数有增大的趋势,平均值为1.17;感热及潜热是地面热平衡方程中的大项,其中感热居首位,潜热居其次;暖季感热、潜热以相反的趋势变化,Bowen比β值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曹广文 《地理教学》2011,(17):61-61
在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位置)、地形及洋流等”这一原理后,清学生提问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由教师运用原理回答该地的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相似文献   

10.
地理课堂的教学中,能将枯燥的地理原理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的学习中,而且会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1.用教科书中的地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本人在教湘教版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节内容时,其中有一块知识点是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大表现:吸收、反射、散射”。在课堂里我没有一开始就叫学生去回答或解释这三大表现,而是叫学生朝窗外看,  相似文献   

11.
绿洲边缘内外大气中水汽影响辐射传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汽是大气中影响辐射传输的重要因子之一,实验观测表明在绿洲内外近地层大气中水汽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绿洲边缘内外在气中辐射传输特征也不同。本文通过应用MODTRAN辐射模式和“干旱环境综合研究计划95”(简称AECMP95)野外实验近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局地大气对达到地面辐射通量密度或辐射率、透射的影响,并与地面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对绿洲边缘内外太阳辐射近红外1.55 ̄1.7μm带和大气窗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气象学者的极大兴趣。为进一步弄清当地地表热状况及其对大气的加热作用,现以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所得的高原西部狮泉河地区的观测资料,用经典的计算方法,求得了地表热量平衡的各个分量,进而讨论了当地夏季地表向大气输送的总热量。  相似文献   

13.
地球大气的长波辐射差额是大气中辐射能量转换的支出部分,是研究大气以及地球—大气系统辐射差额乃至热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的重要因子,故对大气中的天气过程有一定的意义。以前关于辐射差额和热量平衡的研究多是着重于对半球范围和纬度平均状况的讨论。东亚地区,无论在地理位置方面还是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而其辐射差额和热量平衡不会同于北半球的纬度平均状况。  相似文献   

14.
地球大气的长波辐射差额是大气中辐射能量转换的支出部分,是研究大气以及地球—大气系统辐射差额乃至热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的重要因子,故对大气中的天气过程有一定的意义。以前关于辐射差额和热量平衡的研究多是着重于对半球范围和纬度平均状况的讨论。东亚地区,无论在地理位置方面还是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而其辐射差额和热量平衡不会同于北半球的纬度平均状况。  相似文献   

15.
艾比湖湿地边缘带典型植物固碳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艾比湖湿地芦苇和柽柳的光合速率进行测定,计算出光合速率对植物固碳能力,结果表明:芦苇日均固碳为2.4 g·m-2·h-1,柽柳日均固碳为2.2 g·m-2·h-1;储碳量方面由于芦苇分布面积小且光合周期短,总体上表现为芦苇柽柳;外部环境因素(太阳辐射、温度、相对湿度、大气CO2浓度)对植物固碳能力的影响表现出了不同的重要性,芦苇与柽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芦苇的影响表现为: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大气CO2浓度温度;对柽柳的影响表现为: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大气CO2浓度;两类植物储碳量计算结果表明,芦苇和柽柳均具有较强储碳能力,芦苇年均储碳量约为1.3×108t左右,柽柳年均储碳量约为1.6×108t左右,芦苇与柽柳对艾比湖湿地的碳循环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然地带性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假设地球以海平面为基准,完全摒弃起伏,亦不考虑陆地海洋两大物质体系的基本差别,那么可以想象得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行星必将呈现为均匀、光滑、连续的几何球体.这样,由于其形状和运动的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辐射于地表上的能量,沿纬度的空间分布将显示出近乎完美的数学规律.这当然是一个极大简化了的理想模式.然而正是它构成了地表自然地带规律的雏形,并成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地球-大气系统和大气的辐射平衡是它们的热量平衡的重要粗成部分,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上太阳辐射能的转换过程、地球和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动态、气候形成的规律性以及与上述问题有关的实际的或理论性问题的综合探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亚地区地球—大气系统和大气的辐射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大气系统和大气的辐射平衡是它们的热量平衡的重要粗成部分,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上太阳辐射能的转换过程、地球和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动态、气候形成的规律性以及与上述问题有关的实际的或理论性问题的综合探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中西部地面感热通量影响沙尘暴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内蒙古中西部不同地表类型的16个测站2005—2006年3—5月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和逐日沙尘暴资料,计算了地面感热通量、地面位温并分析它们与沙尘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内蒙古中西部春季地面感热通量表现为净加热,且沙尘暴发生次数多的年份净地面感热加热强度反而较小。在沙尘暴发生前,沙漠区和高平原区地面感热通量达到最大,而丘陵和平原地区反而开始降低。对于沙尘暴发生前12 h累积的地面感热加热强度及导致的地面位温上升幅度,高平原和丘陵平原区要强于沙漠区。但相对而言,沙漠和高平原地区地面感热加热影响沙尘暴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绿化对冬季山谷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RAMS模式模拟了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对冬季兰州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山绿化改变了近地面的温度场和风场,从日平均温度来看,绿化在兰州冬季表现为明显的增温效应;从风场来看,白天14:00南山的谷风环流增强,北山变化不明显;晚上02:00北山的山风环流明显增强,南山则出现相反的情况;绿化改变了地表能量平衡,绿化后由于地表反照率的减小,使得到达地面净辐射增加,增加的净辐射其中一部分以感热的形式来加热大气;绿化后地气之间的湍流交换增强,增加了大气不稳定度,减弱了白天城市上空的悬浮逆温;本文还讨论了不同绿化布局对白天悬浮逆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