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内部物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球内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深入研究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结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特征是当前地球科学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艰巨任务,本文从地幔对流,地幔矿物物理学和地球磁场等不同学科,对地球内部物理过程的研究成果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罗璐 《地球》2020,(4):36-41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然而地球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又何以成为人类独一无二的家园?始终是人类面临的终极科学问题之一,也是人类关于自身发展与地球命运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3.
人类世可能成为一个全新的地质时期,以描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目前已被广泛讨论。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作为与人类社会最密切的地球单元之一,受到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能为理解人类世做出贡献。本文从湖泊流域生态系统和人类世本身特征为切入点,讨论了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演化对人类世研究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湖泊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清晰的内部作用关系、完备的理论支持和时空数据支撑,能够为人类世地球各圈层交互作用提供研究框架。湖泊流域生态系统演化的稳态转换与地球环境进入新的地质时期具有诸多相似之处,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界定人类世开始时间、总体特征以及演变过程和机制。本文指出人类世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演化研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并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已成为探查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影响地球自由振荡的因素有很多,如地球物理学结构横向不均匀性及径向不均匀性、地球自转、地球椭率、地球内部各向异性、非弹性性以及震源机制性质,还有地球外界如引潮力等.本文详细介绍和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关于地球自由振荡理论研究、实验及观测资料方面的研究,重点是数值模拟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过观测和理论分析对比,以数值实验的方式推测地球内部更详细的结构分布,如地球内部密度分布以及波速度等特性;并从弹性波理论出发结合高性能并行计算对全球自由振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环形解不引起地球重力场的变化,这个结论其实只对球对称模型才严格成立.这个观念的广泛流传与1960年8月在Helsinky 召开的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上的一段地球物理史上的佳话不无关联.当时,由于自从1952年Benioff 用他的应变仪记录到了Kamchatkan 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  相似文献   

6.
地质定年方法综述与地球物理定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年代确定在地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作为地史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年代确定为地质时期中地球岩石圈在时间上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约束.本文综述了四种定年方法:即古生物法;古地磁法;同位素法和地球物理法.随着地球物理的探测技术的发展,地球内部精细结构得到揭示.我们认为,应用地球物理资料确定年龄将可以弥补其它方法的缺陷,可能为地球内部三维岩石定年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刘秉翔 《地球》2020,(2):66-71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漂泊了46亿年,而人类的祖先—智人在距今25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短短的25万年间,人类就见证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比如,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了海洋动物的化石。人们不禁思考:难道我们脚下所处的大地曾经是一片海洋?那又是什么原因让地球发生这些巨变的呢?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1880—1930)因感冒在病床上百无聊奈的时候,眼光不经意间落在挂在床头的一幅世界地图上面,他惊讶地发现大西洋两岸--南北美洲的东海岸线和欧洲以及非洲的西海岸线的轮廓几乎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8.
"统一引力场表示理论"的作者指出,这是一种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扰动位能满足重调和方程,亦即异常(扰动)密度能够满足调和方程,这样就可以用边界上的值唯一确定地球内部异常密度的分布,从而用牛顿位公式统一了地球的内外引力场.究竟能否用边界上的结果将地球的内外部引力场进行统一,这种异常密度能否满足调和方程,"统论"所定义的内部密度是否与真实地球内部密度有关,本文对以上及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3,(9):16
正前言刚刚过去的这个盛夏,热浪席卷国全球,用媒体的形容就是地球进入"烧烤模式"。专家指出,异常的酷暑是近极端天气的表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是谁在"烧烤"地球?通过一层层抽丝剥茧,我们看到,极端天气的背后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背后是碳排放,碳排放的背后是人类的现代生产方式。自有人类以来,各种各样的气体便源源不断地排入地球大气层中。当地球人口数量较少而地球承载能力较大时,这不会造成什么  相似文献   

10.
由于最新确定的地球初步参考模型 PREM 所给出的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与杰弗里斯、布伦等人提出的分层结构的不同,由此,对一些地震波的传播机制解释产生了矛盾。本文仅以 PKHKP 波的解释加以讨论。PKHKP 被博尔特等人解释为在内、外核之间的过渡层中传播的核震相。新的地球参考模型 PREM 将内、外核中的过渡层包含在外核内,即不存在单独的过渡层,那么对 PKHKP应如何解释?本文就此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地震层析成像板块构造及地幔演化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强有力的工具,也给人类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使人类更加清晰地在两个层次之上(地球的层圈构造和内部横向不均匀性)了解地球内部,特别是对幔内部非均匀结构,从全球和区域的尺度上揭示出地球内部特别是地壳和上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呈现出全新的地球,特别是地幔结构的三维图像框架,很容易理解,这一基本框架正是地幔演化热动力学过程的现代表现,如此,我们可以利用该框架去追溯、探讨全球构造特别是地幔构造演化的历史,从而深化对于我们这个星球演化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地球物理学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与计算数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物理学是20世纪,特别是在其中叶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以物理学、数学和信息科学为依托,并与地质学、地球化学密切结合;以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介质的属性、结构变异和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这在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大量资源的需求和自然灾害的防范在人类生活和生存空间以及可持续发展中乃核心所在.在研究和探索这一系列的地球科学问题的进程中,首先必须通过地表进行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探测、观测和高分辨率的数据采集,进而利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反演计算地球内部介质的精细结构和其物理—力学过程与动力学响应.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1)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2)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对计算数学的需求;3)地球动力学和数值模拟与计算地球物理学.最后对这些问题和基本导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臧敬 《地球》2012,(4):129-131
2012年3月21日,世界第40个国际森林日如期而至。众所周知,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森林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5000万年来,地球上形成的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占到了三分之一,它们是80%的陆地生物的家园。森林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年的森林日以"保护地球之肺——森林"为主题,旨在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呼吁全球共同肩负起这一人类重要使命。然而,人类是如何对待森林家园  相似文献   

14.
大地水准面是静止海洋面(平均海水面)以及假设这个海洋面在大陆内部延伸形成的一个封闭曲面,它既是地球形状的反映,又是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和运动的体现.大地水准面被认为是地球重力场的几何表象和重力等位面,也是地球上部圈层的一个物理介面.  相似文献   

15.
地球内部温度和组分的差异驱动着地球内部物质的缓慢运动,这在地表表现为构造板块运动。在矿坑和钻井中可以直接测量地球内部的温度,但仅限于上地壳(最深能达到10km 左右)。上地幔深层(~200 km)的部分地温信息可以由对火山  相似文献   

16.
为计算地球磁极处的磁感应强度,建立地球的磁场是由带电的地球外核的旋转产生的模型.先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计算球形模型绕自转轴旋转时在自转轴直径上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再利用已知的地球外核的内外半径及地球半径和磁极处的磁感应强度值,计算出地球外核的电荷体密度及面密度.结果表明:若外核的电荷呈均匀的体密度分布,则其电荷体密度为3.5507 C/m3;若外核的电荷均匀分布在外核的外表面,则其面密度为2.4581×106 C/m2.通过地球表面的磁感应强度信息利用物理规律和地球物理数据推测地球内部难以直接进行探测的相关信息,具有实际意义.根据地震学方法对地球外核厚度、转向等变化的最新研究数据按该文模型可推测地球磁场强度、极性等的变化.而地球磁场的变化对地球上的人类生活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际地震动态》2008,(1):20-20
"地震就像一盏明灯, 它可照亮地球内部". 2007年12月12日凌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成功启动了"明灯1号"计划, 在华北地区顺利实施了大当量人工地震爆破. 这是在我国专门用于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及地球物理学相关研究的最大当量人工爆破, 它的成功起爆吹响了我国地下精细结构探测工作的前进号角.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测——进展、困难与前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地震预测是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如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以及由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践获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等.但是地震预测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目前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人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选准地点、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科学试验,系统地进行基础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坚持不懈,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  相似文献   

19.
Souri.  A 梁静 《世界地震译丛》1999,(2):88-88,F003
地球固体内核,一个半径为1220km(地球液体核的1/3)的铁合金球体,吸引着许多科学家在许多领域探索了至少10年。地球内核的一个显著特性是各向异性:地震波沿平行于地球旋转轴方向的传播比沿垂直于地球旋转轴方向的传播快。这种3%  相似文献   

20.
地球的道理     
崔硕 《地球》2009,(1):100-101
地球是一颗幸运之星,经历了46亿年的沧,桑变化。一方面,太阳慷慨地将其44亿分之一的热能赐给地球表面;另一方面,在距今300万年的时候,地球惬意地做了人类的母亲。地球无私地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适宜生活和繁衍的环境,同时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这里包括氧气、水、动植物、矿物资源等。但是我们作为个体的人,究竟了解地球有几分?你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它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