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培震 《中国地震》2018,34(2):385-386
正地震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在现代社会,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那些触目惊心的地震灾难场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这是历史上任何大地震都无法做到的,比如说我们如今只能从图画里面领略西班牙里斯本地震的惨烈。因而,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更想了解地震灾害这种自然现象,也更需要真正权威的专  相似文献   

2.
正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风雨的故乡。回顾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面向海洋"开启了人类近现代文明的新篇章,从"地理大发现"到经济全球化,从"耕海牧渔"到"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从"舟楫之便"到"极地、深海科学考察",近500年来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时至今日,海洋对各国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各国对海洋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3.
文献,是人类向大自然进行斗争,推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经验总结。是人类社会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献记录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足迹,也展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震撼世界的重大科技发明或某一难题的攻克,都必须要从前人的文献宝库中获得启发,发现问题,吸取精华。然而,社会发展至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学从分支到复合,又从复合到分支;从边缘学科的产生,到新的学科的诞生……,文献宝库中所积累的文献量之多,简直到了堆积如山,无所适从的境地。要从浩如烟海、学科内容重复交叉,繁杂无序的文献堆中,迅速、方便、有效地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真可谓是一件难事,这无疑给历史文献研究提出了迫不及待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5,(5)
<正>从风车磨坊到帆船,再到风力发电,几千年来,作为动力的来源,风一直为人类所用。在如今人类大力应对地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诉求。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恰逢其时,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发电方式。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7,(4)
地质灾害是在地质作用下,地质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毁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的过程或现象,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损毁的地质事件。它既包含致灾体,又包括承灾体或受灾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些仅仅是地质环境恶化,而没有直接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活环境的单纯的地质事件,则只能成为某种地质现象或地质环境问题,而不能称其为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6.
张佑一 《地球》2012,(3):5-6
(2012·01·23-2012·02·22)关键句:到月球搞个能源公司,会很挣钱很多事情,当你根本不了解也无法了解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笑话,是天方夜谭,甚至把那些事情描述为迷信,嗤之以鼻。但是,那些事情却的的确确脱离了现代人的思维而真实存在着。2009年,英国一部科幻惊秫电影《月球》热播。我反复咀嚼这部电影,很有意思。故事发生在并不算遥远的未来,人类在月球背面发现了一种岩石,它直接吸收太阳的能量,并在其中储存为气体氦-3。为了开发新型资源,一家名为"月球巨人"的公司在月亮上建立了基地,从事矿石的挖掘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新冠疫情,世界各国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防疫措施,从个人隔离到封城封国、从社交距离到停工停产.在肯定防疫成效的同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经济遭受史无前例的打击.纵观人类历史,传染性疾病影响历史进程的例子屡见不鲜.21世纪的今天,发达的人类对付原始的病毒看似妙计百般,实则代价惨重.疫苗固然是杀手锏,但它的到来总在惨烈的牺牲之后."隔离"被证明是防止疫情初发最有效的途径.这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能否把"隔离人类"改为"隔离病毒"?本文提出观点,藉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深部探测:诠释成矿过程、拓展深部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光鼎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2):4317-4318
<正>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挑战.迎接挑战、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的资源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把视角转移到深部.矿床的形成,尤其是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是地球深部巨量物质、能量聚集的结果,它们受地球深部不同尺度的动力系统控制,从全球、区域到微观尺度.过去,我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  相似文献   

9.
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总是与各种灾害相伴相随。从某种意义来说,灾害是促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人类不断应对各种灾害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面对各种灾害,人类从被动接受,到积极防御,再到法制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因此体现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人们对2003年发生的非典型肺炎疫情至今记忆犹新。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国政府接受了一场考验。在应对这场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制定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03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决定,5…  相似文献   

10.
郭昱 《地球》2020,(3):36-39
从人类历史距今约一万年开始,到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作农耕时代。在这人类社会漫长而地质历史短暂的岁月里,世界各地的许多族群告别了采集渔猎的原始生活,开启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农耕时代的动植物驯化,是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使得人类基本告别了靠天吃饭的随机历史进程,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杂的相互作用的地球系统。适宜于了解地球系统状态的过程,其范围从原子到行星的空间尺度和从毫秒到数十亿年的时间尺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相互作用并对这个复杂的地球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人类也与之互相影响,随着地球的有限性变得越来越明显,对可用能源、矿产资源和淡水的限制也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活动,这些方式对自然世界及文明的未来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地球受到各种地质灾害的影响,人们对这些灾害了解甚少,但随着城市化程度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三十多年来"全球变化"的研究,是20世纪科学界的亮点之一,也把地球科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掀起了学术高潮,将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拓展到整个地球系统的科学研究。"全球变化"提出的科学问题要求向时空伸展,促使学术界将地球表层看作整体,从宇宙大爆发追踪到人类智能的产生,诞生了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正2009年3月28日,第一个属于中国的"地球一小时"从鸟巢、水立方到遍布中国的19个城市,许多个家庭、许多幢楼房,都熄灭了一盏灯。当时的新华社评论说:这一个小时的"地球时间",用黑暗传递了光明。时光流动到2018年3月24日,"地球一小时"迎来在中国的第十年。600分钟,10个小时,10年……有人从学校步入职场,有人的青丝添了白发,有人从青涩的少年成为了父亲、母亲,却始终记得那些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用一个简单的动作,拉近了自己与保护地球环境之间曾经遥远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6,(6)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球热门话题,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开始,到如今随着国外绿色建筑迅猛发展,它已成为城市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来看看国外那些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其中有很多让人脑洞大开的先进理念和巧妙设计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对太湖水环境影响的稳定氮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林琳  吴敬禄  曾海鳌  刘文 《湖泊科学》2012,24(4):546-552
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变化的影响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识别水体中人为氮源的贡献对于研究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变化的影响十分重要.稳定氮同位素组成(δ15N)是水环境中人为氮源的有效示踪剂.太湖是我国典型的大型浅水富营养湖泊,位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的理想对象.太湖水体δ15N值的空间分异规律大致反映了不同湖区人类活动影响水环境的方式,上游宜兴小流域及河口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胥口湾和东太湖则主要是水产养殖的贡献,梅梁湾受城市生活污水影响较大.而且水体δ15N值的水平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南部湖区到北部湖区逐渐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南部河口—东太湖—梅梁湾不同水体从草型水体到藻型水体δ15N值增加的趋势.另外,夏季(6月)太湖水体δ15N值的变化响应于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体现了生物作用的影响.在蓝藻水华暴发时期,利用水体δ15N值识别人为氮源的结果可能会受到生物过程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李文慧  卞跃跃 《地球》2020,(3):6-11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繁衍、文明发展等一切历史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食物对任何一个个体、族群、社会、国家的存续至关重要,人类进化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而进行斗争。从对自然资源的简单攫取,到生产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伟大的变革不过数千年,可以说农耕文明的出现,使得耕地资源创新利用,特别是以耕种优质的土地资源以获取充足的粮食作物,养活更多的人口,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漫漫历史中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7.
南方有嘉木     
《地球》2020,(6)
正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设立的首个"国际茶日"。茶,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茶从自然界中走来,走进人类历史,培育了东方的茶系文明。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最终走向世界、惠及全球。  相似文献   

18.
高建华 《地球》2011,(3):46-47
2010年的地球不平静。地震、火山喷发、旱灾、洪水、暴雪各种自然灾害,从年初一直持续到年尾。地球仿佛是一个得了重感冒的病人,一直不停地咳嗽,忽冷忽热。地球不舒服,人类就跟着遭殃。据报道,2010年近26万人因各种灾害失去生命,比过去40年来所有恐怖攻击罹难者总和还多  相似文献   

19.
长城抒怀     
曾凡祥 《地球》2009,(6):38-41
举世闻名的长城,从东到西,宛如一条巨龙.在中华大地上穿沙漠,过草原,越群山.蜿蜒起伏.绵延万里,举世无双,无与伦比。她是人类历史上最耗时、耗资、耗力的建筑工程。在原始的建筑条件下,一块块砖、一条条石、一筐筐土,凝结着数朝代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智慧和血汗,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遗。长城在中国历代都为抵御侵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和平的象征.也是共和国的脊梁人民解放军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胡芬  傅征博 《地球》2023,(1):18-23
<正>中国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中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的人物“千里眼”神通广大,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物体。自20世纪以来,随着遥感这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得以突破自身目力的限制,也逐步拥有了这种“超能力”。从绑在热气球、鸽子、风筝上的照相机,到飞机搭载航摄像机升空工作,再到飞向浩瀚太空的遥感卫星,遥感技术每一次飞跃性革命,都将其应用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正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借助遥感卫星这双“天眼”,我们能够从“上帝视角”俯瞰地球,不仅看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精准,反应也越来越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