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古生物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形态古生物学阶段、古生态学阶段、古生物地理学阶段和古生物迁移研究阶段。古生物迁移研究是古生物学现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李四光教授早在20年代就注意到古生物迁移现象,并把古生物迁移资料应用于海水进退规程的研究中。到了60年代,李四光教授再次强调古生物迁移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认为,古生物迁移,不仅是地质力学基础理论的一个极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且更是地壳运动理论和古生物学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古生物迁移理论的历史、现状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生物迁移与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它既是古地理环境变迁的结果,又是古地理环境变迁的标志。古生物迁移研究是当今古生物地理学与进化论结合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外此项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尚未见他人从事此项工作。系统阐述迁移概念的第一个人是Darwin(1859)。他认为,每个物种都仅有各自的一个起源中心,他称为“创造的单一中心”。只要环境允许,它会从这个中心尽可能地向外迁移。此后,迁移研究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之路,也显示出这一命题的生命力。迁移可分为3类:扩散、转移和隔离。迁移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最低层位的地理追索方法,演化程序的地理追索方法和相应环境的追索方法。70年代问世的离散学说向传统的迁移理论提出了挑战。古生物迁移理论可能将发展成为古生物地理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南京地区下二叠统各段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认为本区早二叠世的沉积环境演化为:滨岸沼泽~开阔台地和局限海~盆地,经历了海进~海退~海进的循环。同时将各岩性段与其相应的沉积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反映了本区早二叠世的海水进退规程。  相似文献   

4.
早在1928年李四光同志提出海侵与前一时期的地壳运动有关。1939年明确指出:在地壳岩层形变前,海水先向赤道移动,之后又由赤道向两极挺进。在以后的著作中进一步指出:我国聚煤带的迁移,必然与海水进退有关。但未确定有什么样一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生代海水进退和双壳类区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壳类是水生动物,它的区系分布受水域环境、温度和气候带的控制;它的种群面貌能够敏感地反映出许多古地理因素。因此,在准确地鉴定化石并作合理对比的基础上,古代海陆分布和海水进退范围便有了明显的概貌。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我们也考虑到地质构造运动、岩相及生物群的生态适应、竞争、扩散、演化和迁移等诸种因素的影响。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上古地理面貌改变十分明显的一个时期,由海底扩张引起的板块  相似文献   

6.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发育着我国最完整的海相白垩纪地层,对该时期海相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地区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前的演化信息。对白垩纪岗巴地区的化石碳酸盐岩微相进行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初步识别出12种微相和7种生物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对西藏特提斯白垩纪沉积环境的演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西藏特提斯在白垩纪的海水进退规程总体上表现为:Berriasian-Aptian期发生海侵,Albian早期发生海退,Albian晚期-Cenomanian期水体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Turonian期再次发生大规模海侵,Santonian-Coniacian期海侵持续进行,Maastrichtian期海水急剧变浅。  相似文献   

7.
生物演化一直是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关键是生物的起源时间和系统演化关系,对于我们探讨地质史上生物活动和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对生物演化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形态学方面,即对化石和现存物种的外在形态及解剖学研究。但很多物种的化石记录并不完整,许多生物的形态特征差异不显著,或形态差异的可塑性很大,给研究各生物门类的起源和进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利用生物分子结构的比较研究来推测生物的起源及系统演化成为可能,不但填补了化石记录的空白,弥补了形态学研究的不足,还可以与传统方法得出的结论相互验证,为认识生物演化历程提供了新的途径。但这种探讨系统演化关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本身还不完善,对它的可靠性也有不少争议。目前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生物演化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光合作用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事件,对这个事件的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的开启和发展之类的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的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的进化历史,提供一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的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的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的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一重大科学命题的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的一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的认识,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重要的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的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的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的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所造成的、从一个缺氧的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的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的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的起源和发育所造成的一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的成型等。更为重要的是,对光合作用起源的地质学尤其是沉积学思考所得出的一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的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的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一个多学科协同作战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东亚石炭-二叠纪有孔虫迁移与海水进退规程的相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炳川 《地球学报》1996,17(Z1):155-163
亚洲东部石炭-二叠纪生物地层,沿北纬42°左右存在一条质变线。此线南北海水进退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反映了海水南北方向的4次活动过程:早石炭世早与早二叠世,自南而北;中晚石炭世与晚二叠世,自北而南。生物最低层位的变化情况,反映了生物也经历了相应的南北方向的4次迁移过程。这种迁移可能与气候的冷暖变化有关,而海水运动可能源于地球自转速率的不均衡,甚至气候的变化最终也是地球自转不均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概念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然而如果我们重温李四光先生遗著,则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他就已将系统论引入地质学,提出了诸如构造系统(tectonic system)、大陆车阀说、海水进退规程等等新概念;1970年在他临终前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还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系统科学思想贯彻在他的一生论著中,说明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才是真正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先生有诸多超前思维值得传承,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的内容就是现代“系统构造地质学”加“地球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11.
李四光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对地质科学理论有着卓越贡献,其学术理论具有超前意义,影响深远。文章从李四光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李四光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精神;李四光的重视实践,重视辩证的思想方法论;李四光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发展地质力学学科;以及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等五个方面纪念李四光。提出学习和发扬李四光的科学思想和爱国精神,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新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珂 《地质力学学报》2019,25(5):889-898
李四光的学术体系博大精深,科学思路独树一帜,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十分值得传承和创新。其亮点之一就是构造筛分。构造筛分指的是把各不同时期形成的构造从复合构造中按先后顺序分离出来。该思路在复杂构造区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构造筛分的思想在地貌学研究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貌学是一门四维科学,它不仅要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去研究地貌的点、线、面、体等四要素,而且还要从时间的角度,研究地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论文以地貌学时间维作主线,以华南沿海地区宏观地貌(水系、夷平面、晚中生代花岗岩穹窿山、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晚第四纪盆地等)为例,通过对新老嵌合的复合地貌以及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作用的筛分,恢复不同阶段地形原貌并发展历史,探讨地貌发展规律、机理和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尽管华南沿海地貌类型繁多,新老嵌合,成因复杂,但却显示了一幅和谐统一的图像,显示了筛分思路在地貌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文章最后讨论地貌学时间维研究以及科学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等哲学问题,指出,纪念李四光,更重要的是传承他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的精髓,而不拘泥于个别问题,从而促进在中国学者原始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某污染的工业废物填埋场场址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应用水化学方法、环境同位素技术(地下水中氚及氢、氧稳定同位素)和同位素单孔示踪技术等同位素水文学领域中的新方法对区内地下水的活动条件以及填埋场场址区分布的第四系孔隙潜水和第三纪红层孔隙-裂隙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测量并确定了填埋场下部地下水的流速及流向。研究结果表明场区地下水的运动与地表水无直接水力联系。污染的工业废物填埋后不会通过地下水的迁移造成对地表水的污染,进而证实填埋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处置污染的工业废物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偏移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是地震资料处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时间偏移技术比较成熟,而深度偏移技术也在逐步完善,时间域偏移成像主要推崇叠前时间偏移法.采用沿层叠加速度分析技术可获得层面上准确的叠加速度,并通过倾角校正、叠前时间偏移和CRP反偏移速度分析逐步优化速度,得到一个符合地质规律、准确的均方根速度场;通过深度偏移方法的研究,总结了建立精确偏移速度场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地震资料处理的思路,即基于射线追踪的Kirchhoff偏移和基于波场延拓的波动方程偏移的结合,使偏移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在应用效果和效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等效偏移距偏移和非成像炮集偏移的基本原理,二者都是用一个新的偏移距变量代替常规的偏移距,然后对以新的偏移距变量定义的旅行时双曲线进行动校正和叠加,从而实现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时间偏移是对双平方根方程定义的旅行时曲面的绕射求和,而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其在该曲面上定义的求和路径不同。在金属矿勘探中,金属矿脉由于其成因受构造剧烈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倾角陡,规模小,大多呈非水平层分布,而这两种方法可以为金属矿成像提供较好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6.
瞿瑗汝  吕逸文  刘盛遨 《地球科学》2021,46(11):4097-4106
锌同位素体系是海洋地球化学研究的新示踪剂,应用于示踪海水中锌元素的来源及其运移过程.海洋沉积物作为锌元素重要的"源"与/或"汇",其锌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海洋锌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海洋沉积物记录了海水组成的信息,可以反演古海水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前提是理解沉积物与海水之间的分馏.对海水及海洋不同储库锌同位素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包括河流输入、热液体系、不同类型海洋沉积物(如富碳酸盐的沉积物、陆源硅酸盐碎屑、硅质沉积物、铁锰结核、贫氧-缺氧沉积物)的锌同位素组成,阐述了海洋沉积物锌同位素组成变化在古气候、古环境重建以及古海洋学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煤瓦斯突出研究方法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造应力、能量集中与采动应力叠加,是煤瓦斯突出的根本原因,是现今构造活动的表现,由现今地壳失稳所致,属于地质力学问题。借鉴李四光倡导的地震地质工作经验,从现今活动构造体系研究入手,采用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结合地壳稳定性评价实践经验,探索煤瓦斯突出减灾防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