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积事件及其事件地层──简介G.Einsele等“事件”这个术语在地学中使用范围很广。本文所说的沉积事件指的是在相对较慢的沉积物堆积背景下的形成时间短(几小时或几天),几乎没有沉积间断的快速沉积.用于类似现象的其它术语还有“沉积幕”,对于特殊的灾害现...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撞击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状的太平洋暗示着它与地球上别的狭窄的扩张分裂型大洋有不同的成因和演化历史.太平洋是由于一次巨大规模的撞击事件撞破岩石圈后、上部塑性地幔的玄武岩浆从坑底溢出而形成的.从洋底分布的玄武岩年龄上限和滨太平洋地区的构造热历史研究表明了这一灾难性事件发生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这一撞击事件形成了具明显微量元素异常的P—T界线粘土层,并与地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约96%以上生物种灭亡),以及地磁场的重大倒转,古气温和大气成份的突然性变化,地球的剧烈性膨胀,海水的大规模损失,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等一系列突然事件相重合.  相似文献   

3.
观鲸事件     
<正>布加迪·休斯顿像一块石头那样,在水中沉了下去。他知道,如果他张嘴叫喊,就会喝一肚子水。通常宁静的水下礁岩会充满气泡,使几米以外的任何东西都无法看清。这种情景就好像置身于一只水下按摩浴缸中。布加迪拼命想游回海面,他甚至都不敢朝下看……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第四纪轨道事件与非轨道事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南黄海陆架区,作为地球轨道事件的代表,最明显的表现是海侵—海退序列。其中海侵层HⅠ、HⅣ、HⅤ、HⅥ、HⅦ分别与氧同位素1、5、7、13、23等温暖阶段相对应。主要的海侵周期受控于地球轨道要素所引起的全球变化进程。 关于非轨道事件,在南黄海发现了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的证据,在~(14)C测年11100±260aB.P.至10340±110aB.P.这一时段,出现了海平面短时期下落;孢扮资料发现11100aB.P.以前的植被由栎树落叶阔叶林—草原突变为干旱草原植被,持续到11340aB.P.再度变为栎树落叶阔叶林植被,证明这段时间发生了突然变旱及降温事件。从碳氧同位素资料还发现14100±810aB.P.(~(14)C)之后的冰消期在新仙女木期之前有两期更短时间的降温,可对应于老仙女木期(Older Dryas)和最老仙女木期(Oldest Dryas)。  相似文献   

5.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和副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联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对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和副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主要振荡周期为2 a和4 a,而副热带偶极子事件的主要振荡周期为8 a;对整个印度洋海区的海表温度距平进行2~8 a的带通滤波,发现未滤波之前,2个事件的相关性很低,而在进行了滤波之后,2个事件的相关性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当副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超前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9个月时,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对温度场和风场的分析,从物理上解释了2个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12,(12):38
2012年,是海洋备受瞩目的一年,国内外的海洋大事数不胜数。作为今年《海洋世界》最后一期,对精彩的2012年做一个盘点,实属必要之举。我们精心选择了10个国内外重要的海洋事件进行回顾。其中,有读者朋友们耳熟能详的、在当时轰动世界的爆炸性新闻;也有鲜为人知的、在低调的节奏中浮出水面的"小"事。  相似文献   

7.
“尤西斯”号出海24年返航 1990年8月,委内瑞拉卡拉斯市的一只失踪了24年的帆船“尤西斯”号,在一处偏僻海滩搁浅再现。这只帆船是24年前在百慕大三角区的一次飓风中失踪的。“尤西斯”号帆船上的3名船员由土著居民救起之后,就被送到卡拉卡斯市寻求援助。  相似文献   

8.
大连新港漏油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7月16日晚18时许,位于大连大孤山半岛的大连保税油库一期仓储罐区原油管道起火。现场先后至少发生6次爆炸,火情一度出现反复。消防队员经过15小时的奋战才将大连海域的明火基本扑灭。  相似文献   

9.
厄尔尼诺事件与广州降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1910—199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与广州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强厄尔尼诺当年,广州雨水偏多;在弱厄尔尼诺当年,广州雨水偏少并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88年Heinrich在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钻孔中发现有规律出现的粗粒浮冰岩屑沉积夹层以来,Heinrich这种短期气候的快速变化事件研究已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结果表明,Heinrich事件不是仅仅局限于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岩心记录中,这种短暂的气候回返事件是全球性的。  相似文献   

11.
apple 《海洋世界》2011,(10):54-57
◎海洋世界虎鲸杀人事件奥兰多海洋世界是全球第二大海洋主题公园,以各类海洋动物表演闻名于世.在一个可容纳160万加仑水的大池子边的观看席上不时爆发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这是一个叫做“与肖姆共餐”的节目,表演者是一头6吨重22英尺长的雄性虎鲸提里库姆.明星虎鲸的驯养师是一头金发、漂亮活泼的布兰切.40岁的布兰切是奥兰多海洋世...  相似文献   

12.
亚速尔群岛至1998年12月中旬,特塞拉岛西部地震危机减弱。其后,渔民和岛上居民报告海上发现白色蒸气柱和桔光。1月8日,渔民见到隆起的熔岩块。观察显示,热熔岩膨胀,形成熔岩块,由海底上升,当其移动时,内部气体漏出,接着,熔岩块沉降,蒸气上升,高出海面...  相似文献   

13.
范庆超  徐兆凯 《海洋科学》2020,44(2):138-145
系统总结了白垩纪OAEs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OAE1a、OAE1b和OAE2时期的有机碳(TOC)含量、碳同位素、古温度和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综合分析了白垩纪OAEs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白垩纪OAEs的发生可能与该时期海底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以及由其引起的气温升高、碳水化合物大量分解、水文循环加快和海洋生物生产力提高等一系列变化有关。对于白垩纪OAEs演化特征和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白垩纪OAEs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西洋/特提斯盆地及其周边陆地,而对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研究报道迄今未见,从而无法对白垩纪OAEs进行全球性对比和系统性研究。今后我们将重点围绕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白垩纪OAEs的演化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古气候环境效应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对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详细研究发现了一些很难用米兰科维奇地球轨道理论解释的气修变冷事件,Heinrich事件就是其中之一。通过Heinirich事件这种短期气候的快速变化的广泛研究,对于认识短周期的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闵健 《海洋世界》2009,(11):76-76
2009年10月21日上午9时。“中国海监21”船在执行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定期巡航执法第二航次过程中,在东营港附近海面发现溢油,立即上报北海总队,北海总队随即启动三级溢油应急响应机制.中国海监第一支队立即派出执法人员19人,执法车辆5台,执法船舶2艘与北海监测中心监测人员7名,从青岛、天津和烟台三处赶往溢油现场,对该泄漏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相似文献   

17.
秦岭树轮记录中的ENSO事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秦岭树轮宽度年表和1949年以来6次最强El Nino年和7次最强La Nina年进行对比,发现每个El Nino年都对应正的年表指数正距平,而每个La Nina年都对应年表指数的负距平,赤道东太平洋(Nino3、4)海水表层温度(SST)和树轮宽度差值年表显著正相关(r=0.269,N=121,α=0.008),1960年以后,相关系数0.480(N=33,α=0.028),同时,树轮年表序列和南方涛动指数(SOI)显著负相关(r=-0.484,N=33,α=0.013),在此基础上对1743年以来的SOI进行了重建,并且重建序列具有显著的2-3a周期。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主要全球气候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化事件正在成为地球科学界的研究重点。新生代以来的许多全球气候变化事件都接近于现今的地球系统,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现今地球系统过程在气候快速变化时的响应。这些主要全球气候事件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EOGM)、中中新世冷事件、北极冰盖形成事件、中更新世气候周期转型事件(MPT)、Dansgaard/Oscheger事件、Heinrich事件、新仙女木事件和中全新世冷事件。CO2浓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对东太平洋上层海洋的热量收支进行了计算,研究了产生ENSO冷暖事件强度非对称的可能原因。对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分析发现,在东太平洋SSTA存在明显的正偏,即El Nio事件中正异常的幅度大于La Nia事件中负异常的幅度,体现出ENSO事件的非对称性。通过对上层海洋热量收支的计算发现,造成ENSO事件非对称性的可能原因有3个:(1) 非线性温度平流,水平非线性温度平流在ENSO冷暖事件中均为正值,因此增强El Nio事件而减弱La Nia事件;(2) 次表层温度异常对温跃层深度异常的非线性响应,由于东太平洋温度剖面的特性,使得次表层温度异常对El Nio期间正的温跃层深度变化更为敏感,造成次表层温度异常幅度在El Nio期间比La Nia期间大,从而通过-wT′z项引起上层海温的非对称性;(3) 赤道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的正偏:由于赤道太平洋存在较强的纬向西风,导致东太平洋温跃层深度异常正偏,进而造成次表层温度异常的非对称-wT′z,并通过项影响上层海温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20.
第四纪气候事件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总结我国不同区域现有孢粉资料,发现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件。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延续时间约万年的孢粉植物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数千年的孢粉植物群贫乏事件和延续时间几百年的孢粉植物群颤动事件。突变事件有4起:Betula-Artemisia事件(2.5MaB.P.);Artemisia-Gramineae事件(1.4MaB.P.);Ephed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