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殷继成  李大庆 《地质学报》1993,67(2):146-158
滇东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含有丰富多样的遗迹化石,经对27条剖面系统地采集化石和研究,共鉴定有遗迹属45个,遗迹种87个。其中新属2个,新种7个,已知属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1个,已知种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8个。根据不同遗迹属在界线层中出现的顺序和组合特征,将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遗迹化石由老到新划分为4个遗迹化石组合带,并与国外相当层位的遗迹化石进行了对比,对地质意义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2.
河北兴隆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 ,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发育完整 ,出露齐全 ,主要为一套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该区研究历史较早 ,研究程度高 ,主要在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方面的研究。然而对遗迹化石的研究尚属首次。河北省区调研究所十分队 1996— 1999年在承担 1∶2 5万承德市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 ,于河北兴隆大石洞测制寒武—奥陶纪地层剖面时 ,首次发现并采集了丰富的遗迹化石样品。经中国地质大学杨式溥教授鉴定有 15个遗迹属和 2 5个遗迹种。遗迹化石产出层位自下而上依次为 :寒武系徐庄组 :紫红色页岩、泥质粉砂岩…  相似文献   

3.
燕夔  李军 《地层学杂志》2005,29(3):i001-i002
桐梓红花园剖面奥陶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层序清楚。该剖面湄潭组5个笔石带中有疑源类化石31属49种,根据其组成和相对丰度不同划分为5个疑源类组合带:组合带的属、种较为单调,且丰度不高;组合带中Polygonium占优势,伴有Arbusculidium;组合带以大量Stelliferidium的出现为特征;组合带与组合带相似;组合带中Leiosphaeridia的含量比Polygonium高,产特征分子Coryphidiumelegans。桐梓红花园湄潭组疑源类组合与中欧、北非、中东、南亚、北美纽芬兰东部、南美等环冈瓦纳地区同期疑源类组合相似,证实华南地区属于环冈瓦纳疑源类古地理分区。部分奥陶纪疑源类分子,如Ampullulaerchunensis、Arkonia、Dicrodiacrodium和Leprotolypaevexa等在桐梓红花园剖面的首现(FAD)较全球其他地区早。  相似文献   

4.
1986年笔者等在大连棋盘磨等地的金县群兴民村组中部王家坦页岩段页岩层中发现后生动物类水母化石;在金州北山等地的葛屯组页岩层中发现类水母化石、蠕虫化石、可疑小壳类化石和后生植物宏观藻类化石等,丰富了我国震旦系的古生物学内容,对辽南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厘定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起大卡拉套山脉,东迄中国库鲁克塔格,出露大片古老(前泥盆纪)岩层,构成一个延伸极长(2000公里)的狭长岩带,我们早就论述过它们同属于—构造岩相杂岩带。就现在的构造分区来看,该带属于中天山查特卡尔—纳伦带。该杂岩分为两个部份。上部的岩层时代业经(化石)证明是奥陶纪和中—晚寒武世的。下部为哑层,其时代有争议:有些调查者认为是早—中寒武世,另一些调查者则认为是晚前寒武纪。杂岩的下部(见图1)包括通常称之为“似冰碛砾岩”未经分选的特殊碎屑岩层,系  相似文献   

6.
湖北秭归庙河早寒武世水井沱组燧石层中的微化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尹崇玉  丁启秀 《地质学报》1992,66(4):371-380
本文首次报道了湖北秭归庙河早寒武世水井沱组底部,燧石层岩石薄片中发现的徽化石9个属、9个种和3个未定种(包括1个新种)。依据这些化石材料,论证了本区水井沱组底部这一化石层位可能相当梅树村阶小壳化石第2—3组合带。为解决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7.
辽东半岛寒武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理想地区。笔者将下寒武统及中寒武统毛庄阶划分了7个生物带,其中新建立生物带1个,新划分出生物带2个,并与国内外有关地区进行对比。三叶虫动物群包括34个种,分属19个属和3个亚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简要描述了带化石,新属、新种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8.
唐山地区奥陶系的新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河北唐山地区的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为华北型奥陶系的标准剖面。1975—1976河北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这一地区做了大量工作,采集的化石经笔者等鉴定和初步研究。在河北二区测队同志工作的基础上,1979年10月,笔者等对唐山市赵各庄长山、东域山以及卢龙县武山剖面又逐层采集了化石。对牙形刺、笔石、头足类烫三叶虫等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对这一地区奥陶纪地层的生物序列以及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河北二区测队李勤、郑国庆提供剖面资料,笔者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9.
东昆仑三通沟北锰矿床是近年来青海省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海相沉积型锰矿。但目前该矿床研究程度较低,地质文献很少,尤其是赋矿岩系的形成时代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存在争议。本文在赋矿岩系组成和矿床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重点对与锰矿关系密切的粉砂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同时对矿区硅质岩中发现的放射虫化石进行了种属鉴定。结果表明:最年轻碎屑锆石U-Pb年龄优势峰为478 Ma,硅质岩中放射虫化石属奥陶纪—志留纪海底生物分子中的贝奥苏克虫。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赋锰岩系应形成于奥陶纪—志留纪,不是前人认为的中-晚元古代;通过对比研究表明青海东昆仑南带在早古生代的构造环境为弧后(裂谷)盆地,该裂谷盆地与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动力学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0.
辽吉下二台群、呼兰群中昌图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在辽北—吉中下二台群、呼兰群中,发现了奥陶纪昌图动物群。昌图动物群与早寒武世清河镇动物群有密切的演化关系,化石得10属14种(其中3新属、9新种、2未定种)。昌图动物群的发现,对地层时代,奥陶纪生物地层,以及中朝扳块北侧构造地层地体地质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金矿集中区及其与构造样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辽宁省金矿划分四种类型,十个主要金矿集中区。这些集中区均受华北地台东西向基底构造活动带及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所产生的北西向构造挤压带和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的复合作用控制。它们分别处于太不洋成矿带的内带(辽东)和外带(辽西)。并以郯庐断裂为轴线,构成了两大“U”字形,类似共轭曲线展布的构造样式。根据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了控制金矿集中区构造样式的形成机制。区内脉状金矿大都分布在深断裂(深度大于五公里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辽南变质核杂岩主拆离断层及下伏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分析以及拆离断层带构造岩的显微构造研究,结合变质核杂岩构造—岩浆活动及其形成过程和力学机制,重点讨论了主拆离断层的波瓦状构造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果表明:波瓦状构造的发育与下盘晚期阶段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具有同时性。伸展构造发育初期就位的深成岩体加热和软化了上部地壳,此时岩石力学属性控制的钝角锯齿状断裂构成了波瓦状构造的雏形,晚期阶段花岗质深成侵入岩的不均匀侵位制约了波瓦状构造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产于中国华北地台东部上寒武统长山阶三叶虫的4个新属和5个新种。新属Gushanaspis和Tangwangzhaia产于山东中部Eochuangia带;新属Yanzhuangia和Fuzhouwania均产于山东中部和辽宁大连Kaolishania带上亚带K.pustulosa亚带;新种Chuangiamenisca产于大连Chuangia带。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前陆带南缘安徽省青阳—泾县一带的印支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连续的不同变形形式的构造运动。印支主褶皱前发生了重要的挤压拆离构造,主褶皱后发生了广泛的逆冲(南部)和重力滑动(北缘)构造。3个变形阶段是同一区域应力场持续作用下的连续过程,形成挤压拆离—褶皱—重力滑动构造系统,是褶皱带前缘和山前带典型变形组合,表明本区北部为江南褶皱带山前带。  相似文献   

15.
范炳恒  张进 《地层学杂志》1993,17(2):145-147,T001
<正> 辽南复州湾地区本溪组出露较好,以往在上部即三棱山灰岩及以上层位研究较详,而下部研究甚少,未见古生物方面的报道,其地质时代总是同上部一起看作相当莫斯科期,有人曾怀疑该段地层有属早石炭世的可能(辽宁区域地质志,1989)。本文对复州湾区本溪组下部地层测制了两条剖面,三棱山剖面在以往资料中常见涉及,此处不再赘述,而位于三棱山西北约400m、丁屯村东的水泥厂附近(新开大路两侧),下部层位发育、出露甚好(图1),自上而下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详细地介绍了辽宁省南部发现的金伯利岩岩体和金刚石砂矿形成地质条件、分布范围,特别是金刚石砂矿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成矿远景区预测。  相似文献   

17.
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前寒武纪地壳生长和演化提供了制约。结果表明,辽西地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和辽南地区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安波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均发育岩浆生长环带,结合相对高的Th/U比值(0.24~1.75)和锆石稀土元素特征,暗示它们均为岩浆锆石。定年结果显示,钓鱼台二长花岗岩、城子坦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安波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分别形成于2519±9Ma、2505±10Ma和2519±11Ma,即它们均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均具有高SiO2(61.85%~73.38%)、低MgO(0.36%~2.83%)、富Na2O+K2O(7.64%~10.86%)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发育弱的Eu负异常和Sr、P、Ti的亏损。岩浆锆石均具有正的εHf(t)值,介于0.4~5.9之间,tDM1变化于2595~2798Ma之间,峰值年龄为2740Ma,与华北克拉通最重要的一次地壳增生事件相一致。辽西-辽南地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板块俯冲的弧构造环境下新增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8.
杨国评 《吉林地质》2011,30(4):31-35
辽东地区铅锌矿集中分布于辽东拗拉谷(辽东古裂谷)的中央裂陷区内。根据矿床地质背景,发现铅锌矿主要赋存于古元古宙辽河群高家峪岩组二岩段条带状含石墨大理岩、大石桥岩组一岩段条带状厚层含石墨大理岩、三岩段条带状白云石大理岩中。结合各矿床硫同位素、铅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建立了三阶段成矿模式,最后指出了今后...  相似文献   

19.
郯庐断裂带位于辽北地区的部分为区域上郯庐断裂北延分支依兰-伊通断裂带的一段,在1:5万区调中发现有北东向展布的三叠纪左行韧性剪切带,此韧性剪切带控制一系列三叠纪侵入岩的分布并对古生代地质体的展布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宏观与微观构造测量,揭示出在辽宁南部新房地区存在一个变质核杂岩构造,即新房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3层结构:上盘为新元古代—古生代弱变形沉积岩层,下盘是新太古代糜棱岩、片麻杂岩和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体,中间是拆离断层带由不同层次构造岩构成。拆离断层带形态为向北西开口的反“C”型,产状较缓,倾向分别向西、向南、向东倾斜,线理产状240°~290°∠12°~30°。运动方向为上盘相对下盘由北东东向南西西运动,结合区域岩浆活动性及其测年资料等综合分析,新房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辽南金州变质核杂岩在几何学、运动学极性和形成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形成于同一动力学背景。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不仅为阐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及岩石圈的力学和流变学属性提供依据,而且为下一步新房金矿的勘查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