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胜地震是我省发生时间较早而又较强的一次地震,过去一直很少研究。最近见邓瑞生和韩慕康等同志相继发表有关永胜地震的文章,作者觉得很有意思,并提出个人几点看法:1.永胜地震发生时间应为1511年(明正德六年)而不是1515年。2.永胜地震强度不应小于10度(M≥7 1/2)。3.过去与永胜地震相混淆的两次地震,其中1514年大理地震烈度不小于9度(M≥7),1515年鹤庆地震烈度可能是8度(M=6 1/2)。4.永胜地震发震构造是受南北向断裂控制,并受近南北向压应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明代正德六年至十年(公元1511年至1515年)间滇西北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的历史记载基础上,认为所谓公元1515年永胜7(1/2)级地震是由于对史料分析和处理不当而得出的错误结果,该地震仅是相当于6(1/2)级的强震,并发生于公元1511年。  相似文献   

3.
16世纪初云南永胜发生过一次破坏性地震,长期以来其强度判定成为疑难问题。本文通过解读《明实录》以及地方志中相关史料记载认为,由于对《明实录》相关记述解读有误,以及采信了“石门阙”“田陷成湖”等地方志衍袭夸大、与自然规律相矛盾的记载,并“捆绑”了大理、鹤庆等2次破坏性地震,《中国历史强震目录》高判了此震强度,导致其地震影响场有悖于地震影响衰减的一般规律。本文分析表明,此地震时间为“弘治十五年七月己亥(1502年8月31日)”,强度≤7级。此永胜地震的强度问题会影响该地区未来地震的危险性分析、判断等。  相似文献   

4.
杜方 《四川地震》2002,(1):9-15
介绍了2001年10月27日永胜6.0级地震前中国大陆西部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了西南地区即四川西部至川滇交界地区中强震呈现频发的现象和6级以上强震呈现南迁趋势对永胜的影响,探讨永胜区域地地震时,空活动特征,震区小震月频次增加,间隙脉冲型应变释放的前兆震群的发生,A(b)值的空间扫描反映出的永胜6.0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的增强图像。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域、资料和地震活动概述 滇西地区(本文选择λ_E:97.5°—101°,φ_N:24°—28°的3.5°×4°区域)位于众所周知的川滇菱形块体西北侧南段,该区以三大经向构造为主:怒江断裂、澜沧江断裂及著名的红河深大断裂,还伴有少量北东向构造。这里地震活动除频度较高外,强度亦颇大,历史上曾有1515年永胜7.0级大震,本世纪以来又相继发生了1925年大理7.0级和1976  相似文献   

6.
张启明 《地震研究》2001,24(3):238-244
通过对大理地区鹤庆、洱源、下关、弥渡等温泉水CO2释放特征及与区域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提炼出单项地震预报指标,从而进行系统合成,找出大理地区CO2的综合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7.
云南北北西地震条带西起中甸、保山,跨越洱源-鹤庆断裂、程海断裂、红河断裂、曲江断裂、澜沧江断裂以及小江断裂等主要活动断裂,止于云南东部的寻甸、弥勒,其上共有17个GPS观测点。通过对这17个测点进行复测,并以2001年观测资料作为背景,获取了观测区域内地壳水平形变速率、地应变、面膨胀等信息。结果显示,滇西的永胜、洱源、下关、南涧一带地壳差异运动最强烈,其次是滇南的通海、建水地区。  相似文献   

8.
2003年7月21日云南大姚发生6.2级地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 ,2 0 0 3年 7月 2 1日 2 3时 1 6分 (北京时间 )在我国云南地区 ( 2 5 9°N ,1 0 1 2°E)发生一次MS6 2地震及多次较强余震 ,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 地震震源参数据地震部门测定 ,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大理市东北约 1 0 0km处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 ,距大姚县县城约 30km ,距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约 1 80km ,震源深度 6km。这次地震持续了几十秒。主震发生后 ,余震不断 ,截至 7月 2 8日 ,在大理、大姚、洱源、永胜、通海等地共发生 4 89次余震 ,其中 7月 2 4日上午 7时 52分在昙华乡发生…  相似文献   

9.
2021 年 6 月 21 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 M6.4 级地震。通过对大理地区主要断裂带温泉水化学组分每季度定期取样观测,分析该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成因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洱源温泉属于 HCO3· SO4-Na 型水,白总旗温泉属于 HCO3· Cl-Na 型水,高芹、剑川、永胜、漕涧温泉均属于HCO3-Na 型水;温泉水氡水汞背景值高,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洱源,弥渡,剑川温泉可能受大理地区广泛分布的石炭—二叠系海相沉积灰岩影响,显示较高的 HCO3-、Ca2+含量;漾濞 6.4级地震前后区域内温泉水的 Cl-、SO42-、水汞、水氡含量有明显变化,白总旗温泉Cl-,永胜、洱源温泉SO42-以及高芹温泉水汞含量在漾濞6.4级地震前明显上升,震后含量显著下降,温泉水温和...  相似文献   

10.
永胜地震台形变观测资料存在年变现象,为分析年变影响因素,基于该台形变观测数据,与台站东北方向的羊坪水库蓄放水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永胜地震台形变观测资料(除分量应变外)的年变形态,主要由羊坪水库的蓄、放水引起。  相似文献   

11.
李丽清 《内陆地震》1997,11(1):82-86
对1992年12月云南永胜5.4,5.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某些前兆异常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发现了有3个较为明显的特征;1.震前4个半月在滇西北地区快速形成1条北东向地震条带;3.在孕震区范围内出现的前兆种类少,持续时间短,空间较分散;3.永胜地震前滇西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表现出显著的平静-密集-发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姚安地震序列与永胜地震序列的高精度定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2000年1月15日云南省姚安地区发生了Ms 6.5地震,2001年10月27日云南永胜地区发生了Ms 6.0地震,两者均位于滇中块体,震中相距较近,构造相似,且各自都有丰富的余震活动。为深入研究姚安、永胜两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的分布与破裂特征,根据云南省地震局布设的流动数字台网记录到的余震序列的震相资料,分别联合采用盖格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得出了这两个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联合昆明区域台网记录的两个主震和较大余震的震相资料,利用双差定位法重新校正了姚安和永胜两次主震的震源参数。根据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结合两个地震区的地质构造、所属块体的受力状态等特征,对比分析了两个地震余震序列沿断层面破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 0 2年第 1期论雅江—盐源—永胜地震构造带的新活动与分段危险性程万正 (0 1)……………………………………………………………永胜 6 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杜 方 (0 9)………………………………………………………………………………………川滇强震活动图像特征与趋势讨论黄圣睦 朱 航 (16 )…………………………………………………………………………由雅江 5 0级和 6 0级地震未能实现短临预报所想到的易桂喜 闻学泽 (2 0 )…………………………………………………水化学和断层气观测异常与四川雅江地震官致君 (2 4 )……………  相似文献   

14.
云南地区与频率有关的P波、S波衰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99年7月-2003年12月发生在云南地区的由22个地震台站记录的5 668次地震的数字波形资料,从中选出保山、永胜、丽江、鹤庆、易门和禄劝6个地震台用扩展的尾波归一化方法计算P波、S波衰减.这6个台分为3个研究区,保山研究区内Qs-1=0.008 67f-0.86,Qp-1=0.011 55f-0.93;永胜、丽江、鹤庆研究区内Qs-1=0.018 24f-0.94,Qp-1=0.022 88f-0.92;禄劝、易门研究区内Qs-1=0.016 47f-0.91,Qp-1=0.028 26f-0.97.后两个研究区衰减结果比较接近,而保山研究区的P波、S波衰减明显偏低.与全球其它地区采用同样方法得到的P波、S波衰减结果对比表明:永胜、丽江、鹤庆研究区和禄劝、易门研究区的P波、S波衰减与日本关东地区很接近,而远高于韩国东南部的衰减;保山研究区的P波、S波衰减略高于韩国东南部.此外,还与前人得到的云南地区的尾波衰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本文S波衰减值与他们的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5.
云南大理地震带的北东向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理地震带的构造成因,前人多用红河断层的活动来解释。该断裂的活动及对本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该断裂的南段规模并不小,活动也很强,为什么极少记录到大于6级的地震,相反,大理地区地震却十分频繁呢? 我们对本区航、卫片进行了活动构造解译、野外实地考察后发现:大理地区存在一组北东向活动断裂(图1)。本文试图讨论这组活动断裂的存在、规模、活动方式、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理地区之所以成为一个地震活跃区,与该区受一组北东向活断层的影响有关。为了进一步探讨本区应力场的特征和这组断层的影响,笔者用有限单元法对该区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作用到该区区域应力的主方向为北15°—20°西。区内各点,特别是断层带内外之间,主应力的方向变化很大。剪应力平均值大的地区,多数和地震多发地点相一致。北东和近东西向两组断层于该区的存在对本地震带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同时表明,除现在已知的地震多发点外,鹤庆、乔后至漾濞、巍山西南一带也应注意。  相似文献   

17.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嘉政  刘祖荫 《地震学报》1997,19(5):471-479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lg(r.v)=d2+(1/3)ML+(2/3)lg;lg=-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 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 Nm,破裂半径a=200~600 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0.1~10 MPa,平均为3.7 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滇西永胜地区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永胜1515年8级大震震区的新构造活动,发现控制该区的南北向构造带与之交汇的东西向构造新活动十分强烈。断裂活动是多期的,各期的活动方式也不同,反映的应力场在輓近时期发生过多次变化,而永胜地震则发生在上述两组构造的交汇处。永胜地震在基岩上形成两条东西向裂缝带。它们以力学性质特殊(是主压应力方向与东西向发震构造平行情况下形成的典型张破裂型裂缝)和单条裂缝宽度最大(最宽处在8米以上)而在国内外罕见。作为本区控震构造的南北向金河——永胜——宾川断裂中常被文献提到并被监测的程海压扭性逆断层是一条新活动很弱、感受构造应力作用很轻的断层,而改为加强监测其东西两侧其它几条新活动强烈的断层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震区应力降分布与分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蔚文  黄琦 《地震学报》1992,14(3):281-288
利用 P 波初动半周期的方法测定了5个地震区的小震震源参数.所研究的5个地区和时间段,以及发生的主要地震是:鹤庆,1984-1986年,1986年3月发生5.6级地震:乌什,1985年1月-1987年9月,1987年1月发生6.7级地震;松潘,1975-1976年,1976年8月发生2次7.2级地震:唐山-卢龙,1980年1月-1984年6月,1982年10月发生6.2级地震;邢台,1976-1985年,1981年11月发生5.8级地震.结果表明:(1)5个地区的应力降数值分布和集中范围各不相同,说明积累应力的水平因地区而异,其中唐山-卢龙地区的应力水平最高.其次是邢台和鹤庆,乌什和松潘的应力水平低;(2)5个地区的应力降数值都具有分形的特征,但分维数 D 则因地区而异,其中乌什和松潘的 D 值高,约分别为1.42和1.24,其次是唐山-卢龙地区,D 值为1.06.邢台和鹤庆的 D 值低,约分别为0.73和0.84综上所述,乌什和松潘这两个7级左右大地震发生区的特点是低应力水平和高 D 值;邢台、鹤庆和唐山-卢龙这三个6级左右地震发生区的特点是,高应力水平和低 D 值.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1982年6月16日甘孜发生M=6.0级地震以来,四川省内已四年无M≥5.0级的地震.这样长时间的平静是否意谓着异常?对这一多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地震活动的历史记载进行探索对资料的取用按以下约定:1)地区范围:对南北地震带的分段有多种意见.通常对南北带中段有以下不同的划定法:(1)四川省行政区范围内105°E以西部分;(2)27°~34°N,99°~105°E这个范围;(3)27°-33°N,99°-105°E所定的范围连同小江带北段及永胜、华坪地区,在文献[1]中年最大震级分布拟合表明第二种划定法比起(1)与(3)更符合地震活动的某些内在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