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结构正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知识、智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的现代贸易格局。中国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要在立法、体制改革、人才技术培养等方面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现状和地理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部门。本文在论述国际服务贸易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结构、方式和趋势,并根据其地位和地域分布特点,总结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3.
国际服务贸易是战后国际贸易中发展最快的贸易形式,现已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在阐明国际服务贸易的地位、构成及其地区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服务贸易研究的四个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世界资源贸易格局与中国利用国外资源的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在世界资源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发达国家以粮食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经济作物出口为主;在矿产品贸易方面,石油是最重要的贸易产品;发达国家在非矿物原料上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在减少。从中国利用国外资源的环境来看,经济环境相对较好,政治军事环境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5.
贸易促进下的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贸易与区域一体化作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贸易对一体化作用的长期动态理论;以此为出发点,分析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贸易往来的历史地理,认为贸易对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过程起到了促进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过程中,珠三角与港澳地区的贸易对象从商品,到生产过程,最后到服务的转变,贸易主体从实体商品为主到无形服务为主的这种变化,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从初级一体化向高级一体化迈进的主要过程。此外,贸易的一体化过程有着极大的外溢效应,它完善了地区基础路网的建设,推动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带动区域创新,将一体化区域提升至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会紧紧抓住服务贸易作为贸易发展的主线。因此,对未来大湾区的发展提出三大发展走向:必须先发展湾区的陆地轨道交通网络,完善港口和机场交通体系的新建和协调;依托交通体系,形成一体化两大枢纽:"广佛"与"深港",作为推动一体化的主导力量;最后,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要节点的区域创新走廊是未来大湾区的增长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格局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部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对滞后区。但随着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其贸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的贸易地位逐渐提升,并成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重要的外贸增长点。基于大量数据分析,采用贸易结合度、显性比较优势、出口相似度、模块度等方法,从空间格局和商品结构两个维度,深入刻画中部地区贸易发展格局并分析其成因。结果发现:(1)中部地区贸易发展中心逐渐向北转移,形成以河南为核心的外贸格局;地级市层面呈现以省会城市向周边辐射扩散的外贸格局;(2)中部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为美国、日本等传统贸易大国和澳大利亚等资源型出口国,而相互依存度较高的贸易伙伴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和非洲部分经济欠发达国家,二者存在明显空间错位;(3)中部地区外贸商品结构相对较优但各省相似程度较高,出口以电机设备、机械器具类商品为主,进口以矿砂及矿渣、电机设备类商品为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ICT产业频频出现了核心技术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现象,由此有必要对我国ICT产品对外贸易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进行研究。选取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2000—2018年的ICT产品贸易数据,从ICT总产品和分产品的进出口两个方面分析中国ICT产品国际贸易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时间格局看,我国ICT的进出口贸易均为快速发展,但出口贸易发展快于进口;进口结构中以电子元件为主,出口结构中逐渐以通信设备为主。②从空间格局看,中国ICT贸易伙伴逐年增加,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或地区,且近20年变化不大,ICT进口来源国(地区)更为集中,我国与20个贸易伙伴交往较为密切;与进口相比,我国ICT出口国(地区)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30个国家或地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我国ICT贸易以及数字经济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俄乌冲突不仅影响全球地缘关系,也对全球能源、粮食、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及其投资贸易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俄罗斯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国家,深入解析俄罗斯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态势,对加强中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厘清全球贸易关系及地缘格局演变也具有重要参考。本文基于2001—2021年俄罗斯进出口贸易数据,深入刻画其贸易格局演变,并解析其主要贸易流。研究发现:(1)2001年以来,俄罗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总体经历了快速增长期、调整恢复期、调整下行期、恢复上升期4个阶段。(2)从商品结构来看,俄罗斯出口结构较单一,以能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等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为主;进口结构相对稳定,以机械电子、交通运输、化工等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3)从空间格局看,俄罗斯对外贸易范围有所收缩,主要集中在中欧、东欧、西欧和东亚,由早期的“西高东低”转变为“东西均衡”态势,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地位显著提升,中东欧的地位显著下降;其出口市场波动较大但主要集中在欧洲,东亚是其进口的主要拓展区域,且亚洲已成为其主要进口来源地。(4)从贸易流看,俄罗斯主要进口商品的类别变动不大,但各商品的地位及其主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常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亚洲新兴经济体一亚洲“四小龙”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香港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最强,优势部门为运输和金融;新加坡服务贸易发展最为迅速;中国台湾和韩国服务贸易处于较低水平,但韩国的政府服务遥遥领先,建筑业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强亚洲“四小龙”的服务贸易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地理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贸易是一种非实物要素的空间相互作用,从地理学视角切入,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研究核心确定为服务贸易流系统.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地理含义,评述国内外地理学界有关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研究,构建了一个生产性服务贸易流系统.探讨了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促进服务业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武林  龚姣  林珍 《热带地理》2021,41(6):1199-1208
“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为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提供了机遇,可加速经济要素跨国流动,促进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基于2019年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37个“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贸易社团及节点中心性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贸易网络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和扩散性,且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标度性质,两极分化较为显著;2)贸易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圈层结构特征,德国、中国、美国、荷兰处于核心圈层,是贸易网络的枢纽;3)贸易网络可划分为1个北美社团、1个以东亚国家为主的社团和3个以欧洲国家为主的社团,其空间分布表现出连续性特征,各社团内部贸易联系密切,中国是所属社团的核心;4)贸易网络呈现出枢纽辐射式和全连通式共存的结构,强度中心性呈嵌入式的单元格局,接近中心性呈集中连片区块状分布特征,中介中心性的极化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选取UN Comtrade 2000年—2016年中国与南亚各国相关贸易数据,从中国与南亚的贸易现状入手,对中国在南亚地区的贸易格局进行了分析,并运用HM指数对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相互依赖程度进行测算。研究表明:①中国与南亚地区的贸易总额呈增长态势,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②中国与南亚各国贸易显著不平衡;③中国在南亚的贸易格局一直以印度为主,以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为辅;④中国出口南亚的主要商品类别的国家间差异在缩小,以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主;⑤中国进口南亚的主要商品类别的国家间差异较大,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⑥中国出口对南亚国家的依赖程度明显低于南亚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程度;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中国出口对南亚国家的依赖程度整体呈增长态势,而南亚国家出口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多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贸易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俄罗斯及中亚地区与中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对中国内陆开放及地缘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利用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出口集中指数等,对1992-2012年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贸易发展历程及空间格局、进出口产品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双方贸易强度不断提升,且贸易互补性增强,同时俄罗斯及中亚出口产品种类明显增加。当前双方贸易格局呈现以下特点:俄罗斯及中亚形成了以资源类初级产品为绝对主导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国则以机械设备及纺织服装等为主;中国对其出口贸易格局是边境贸易与地区产业专业化格局叠加的结果,进口贸易格局则受边境贸易及能源需求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边境贸易与口岸增长极系统开发: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新疆为例,论述了边境贸易与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分析了我国周边地区(以新疆为主)与西亚、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贸易的优势、劣势及互补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口岸增长极系统开发以加强边境贸易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章锦河  刘珍珍  陈静  周晶  李曼 《地理科学》2012,(10):1161-1167
出境旅游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响应。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分析是制定出境旅游政策的基础之一。根据1985~2011年中国出境旅游和国际服务贸易时间序列的相关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系统探讨了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关系。得出结论:①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②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③出境旅游与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短期波动回归长期均衡关系;④出境旅游是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Granger原因,但不是国际服务贸易进口的Granger原因,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均是出境旅游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利用强度成倍的增加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需求间的矛盾日益严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老挝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科学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是探究居民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获指数和料肉比等参数对老挝1961–2013年农产品、水果和畜产品消费数据进行转换,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老挝以农田、森林、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为主,其中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占比超过80%且有下降趋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占比高于10%且有上升趋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占比不足2%且基本不变,三类生态系统服务消耗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波动、再增加的变化趋势;(2)老挝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在1961–2008年期间形成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一家独大"模式,在2008–2013年期间形成了"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均衡发展"模式,并且有从前一个模式向后一个模式转变的趋势;(3)老挝生态系统服务消耗模式形成及变化受供给和贸易的影响,老挝在1961–2008年期间以发展农业为主,形成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一家独大"的模式;得益于农、林、畜产品进口种类的不断丰富、贸易额的增长、进口量的增加,2008年后老挝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一家独大"模式转变为"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均衡发展"模式。本研究为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研究提供了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的特点及西双版纳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澜湄次区域的旅游合作是由政府高层问的经济合作促成的,通过对澜湄次区域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其旅游产品出现边境游成熟、纵深游起步、水上游以分段游为主的特征,并且区域内国家之间的旅游贸易出现不对等的现象,各个旅游中心城市竞争激烈,在各个因素中,政治环境是影响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根本性因素。区域旅游合作既给西双版纳旅游发展带来第二次飞跃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被边缘化、过境化的威胁,针对目前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现状,提出西双版纳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宋周莺  祝巧玲  徐婧雅 《地理研究》2020,39(9):2065-2080
贸易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亟需明确粤港澳三地的贸易竞合关系,推动三地贸易协同发展,以期促进区域一体化、提升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及粤港澳三地的贸易关系分析,发现:① 粤港澳贸易规模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湾区整体的金融环境仍需提升。② 随着广东与全球贸易联系不断增强,广东在贸易上逐步赶超香港,并与香港以转口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模式在空间、商品结构方面存在较强竞争;港澳在转口贸易方面存在一定的潜在竞争。③ 广东在集聚水平上具有贸易竞争优势,香港在投资开放水平上具有显著优势,澳门在各项指标上均不存在明显优势。④ 粤港澳三地贸易联系不断加强,广东与港澳的贸易合作仍保留了部分“前店后厂”的特征,但加工贸易的比重正不断下降。⑤ 促进大湾区内部贸易合作,需发挥三地贸易优势,促进商品贸易错位发展,扩展各自贸易空间,加强服务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19.
唐志鹏  邹嘉龄  孙威 《地理科学》2018,38(2):242-248
利用海关信息数据、统计年鉴数据、相关贸易指标以及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出口贸易特征,出口带来的经济和就业贡献。结果表明:云南省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依赖关系显著增强,但是与东盟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同时云南对东盟的出口产品出现升级特征,由矿产品、化工产品为主的出口转向了以农产品、电子制造产品为主的出口。云南省出口东盟农林牧渔产品对本省经济和就业贡献率最大,对农林牧渔产品深加工,有助于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和保障就业,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产业发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20.
夏启繁  杜德斌  段德忠  黄晓东 《地理研究》2020,39(11):2429-2448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仍在肆虐全球。国际合作,尤其是在全球大流行时期保持医药卫生健康领域正常流通的特需药品贸易是抗击疫情的关键。然而,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出口管制已经使得以往的全球药品贸易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大流行期间被刻画的更加清晰。本文通过梳理2000—2018年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了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及各国(地区)在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变动,特别是揭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在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体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发现:① 产业结构上,以疫苗产品为主的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体系正向以疫苗、含抗生素药品为主演化。两类药品出口都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则主要出口抗生素。② 拓扑结构上,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网络是一典型的“核心-边缘”式的小世界网络。网络核心由美国逐步转向西欧国家。网络社团逐步聚拢,中国逐步脱离美国社团,向以德国、比利时为代表的西欧社团靠拢,并且在网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③ 空间结构上,全球抗病毒药品进出口贸易格局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欧洲主导、美国衰落、亚洲兴起的发展态势。④ 在抗病毒药品贸易上,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加深,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