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漓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官文 《广西地质》1999,12(2):27-30
文章概述了漓江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流域水灾频繁、水环境污染的成因,指出了流域森林结构欠合理,调蓄能力不足,导致了流域洪涝、干旱频繁,枯水期长,水资源短缺;流域生活与生产排污,造成枯水期水污染。因而需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绿化、兴修水利工程、实施节水技术、严格管理、科学调配水资源等综合举措,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姚元富摄影 《广西地质》2009,(1):F0004-F0004
  相似文献   

3.
漓江是桂林市的主干河流,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江湖之一。多年来,人类不合理的经济工程活动,造成了地面塌陷、江水枯竭、水土流失、堤岸崩塌等不良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对漓江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论述,并对漓江的整治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4.
漓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缪钟灵 《中国岩溶》1997,16(2):161-166
漓江是桂林—阳朔风景名胜区的灵魂,近二十余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引起了流域内某些环境要素的变异。本文针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诸如枯水问题、洪水灾害、水体污染、土地资源减少、塌陷等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5.
漓江水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成官文  王敦球 《中国岩溶》1998,17(4):351-356
文章回顾了漓江治理的历程,分析了目前漓江存在的水问题,并阐明其水灾频繁、水资源缺乏、水污染加重的成因,提出漓江治理必须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改革流域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兴修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建设水污染防治工程等综合举措,才能协调流域上游与下游、城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灌溉与航运、防洪与补水等关系,走流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漓江流域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漓江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经纬网格,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该流域表层(0~10 cm)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结构比上,漓江流域表层土壤含水量、容重、最大和最小持水量均具有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各指标空间结构比均大于0.87),且其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由流域上游向中下游逐渐变化。土地利用对流域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空间变异具有显著影响。受时间尺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漓江流域表层土壤含水量相比其他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其空间异质性由随机引起的空间变异增加,空间自相关减小,为0.87;而土壤容重最大,为0.92。相关结果对于漓江流域土壤水分动态模拟与预测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漓江水系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漓江水系干流、支流、连体湖泊、较大的孤立湖塘和近岸水井设置40个采样点。水样采样周期为2个水文年,分枯水季和丰水季两次采样,现场测定水温、电导率、pH值等理化参数。系统采集水样112件、底泥样40件、水草样40件、近岸土壤样40件。底泥样用逐步浸提法进行不同形态汞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干流河水、底泥和水草中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2μg/L、0.20μg/g和0.032μg/g;主要支流河水、底泥和水草中汞的平均含量高于干流,分别为0.15—0.23μg/L、0.38~1.7μg/g和0.028—0.044μg/g。底泥中汞含量均高于近岸土壤汞含量。无论是干流还是支流,河水汞含量与底泥、水草汞含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由上游至下游,漓江水系干流、主要支流河水样汞含量均不断增高,可高出源头河水汞含量的1.5—5倍。相应地指示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参考指标——电导率值不断增高,河水的pH值亦逐渐增高。丰水期(5月至6月)河水中的汞含量(0.12—0.28μg/L)明显高于枯水期(9月至11月)河水中的汞含量(0.091—0.28μg/L)。不同断面河水汞含量均高于相应近岸井水汞含量。不同水体底泥中汞的形态分布一般顺序为:残渣态〉难氧化降解有机质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碳酸盐和铁锰氧化物吸附态〉交换态〉易氧化降解有机质结合态〉水溶态。综合各项资料分析,认为漓江干流是桂林城市汞污染最大的汇。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仅汞而言,漓江水系均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河水中汞含量≤1μg/L)。漓江支流汞污染高于干流,对干流存在较大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和中国科学院于三月廿八日至四月五日在西安召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地质、地理、土壤、水土保持、水利、农、林、牧等方面的科学家和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县、站的实践家共一百七十余人。会议宣  相似文献   

9.
闵倩  蒋亚萍  陈余道 《水文》2012,32(6):47-51
以漓江上游现有的青狮潭大型水库为依据,采用IHA和RVA方法分析了33个水文指标的变化程度,揭示水库调节对漓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库调节能够明显增加枯水期12月、1月和2月的月平均流量,增加值为4.5~12.3m3/s;可使得年最小1d流量与年最大1d流量间隔时间变宽,增加45d,但对年最小连续1d、3d和7d的极端水文条件改善不明显;高流量脉冲历时有所增加,低流量脉冲历时减小,日均流量平均增加率和减少率均减小;漓江水文情势整体改变度为中度。漓江水利工程调节既要满足旅游通航需要,也应重视极端枯水期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ArcGIS和SPSS22.0软件分析珠江三级支流漓江上游大溶江流域内土壤pH、电导率、粒度、土壤总氮(TN)、土壤有机碳(TOC)、土壤无机碳(TIC)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壤pH平均值在土下20 cm处为4.04~6.23,土下50 cm处为4.02~6.53,体现出土壤的地带性特征,土壤电导率均值为352.93 μs?cm-1(变化范围为145.00~1 015.00 μs?cm-1),流域内不同地质背景的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具有显著差异性;(2)土壤粒径以粉粒含量最高(59.39%),其次是沙粒(33.26%),黏粒含量最低(7.36%),黏粒和粉粒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沙粒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体积含水量为22.04%~46.45%,在土下20 cm 处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值为31.55%,在土下50 cm时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值为30.98%;(3)流域内土壤的TN、TOC和TIC平均含量分别为1.50 g?kg-1、15.25 g?kg-1、16.89 g?kg-1,其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一致,均表现为林地高、耕地低的特征;垂直分布上,土壤中碳、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主要是由于表层土壤最先接收枯枝落叶等腐殖质的分解,使碳、氮等营养物质在地表富集所致;(4)流域内土壤TOC、TIC、TN均与黏粒、粉粒含量呈负相关,与沙粒含量呈正相关,pH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与沙粒呈负相关;流域内土壤TN与TIC、TO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TIC含量和TOC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体积含水量和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桂林漓江河谷盆地地下岩溶及含水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广西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特别是以桂林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是桂林市的特色。但是近数十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环境的改变,每年枯水季节,漓江水流量骤减,几乎断流,严重影响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也损害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笔者生活在桂林市,工作面向全广西,从事的是全区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在工作中,我深深感到对桂林漓江流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漓江发育演化及与相邻流域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缪钟灵 《中国岩溶》1998,17(4):385-391
漓江形成于早更新世初期,两岸有四级阶地,分属Q2、Q3、Q4 ,尚未发现Q1 沉积物,其演化史可划分为峡谷期、盆地早期和盆地晚期。它与其东侧湘江分水岭上存在着一个豁口,成为修建灵渠的有利地貌,与西侧洛清江分水岭上也有一个豁口,成为修建相思埭(桂柳运河)的有利地貌。   相似文献   

14.
漓江洪涝灾害及枯季缺水问题的治理意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金荣  马登盛  施杰 《中国岩溶》1999,18(2):159-168
总结了历史上800多年漓江洪涝灾害情况和1936~ 1998年60多年有观测的记录资料,认为漓江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主要是上游水源林的破坏和对青狮潭水库调洪管理不尽科学;而枯季缺水,既有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自然因素的原因,也有过量索取漓江水、上游水源林破坏、漓江补水工程的副作用、水资源浪费等人为的影响,而且以人为因素为主。要解决漓江洪涝灾害及枯季缺水,在技术措施方面,应改变现行的桂林城市供水方案,即供水由漓江改用青狮潭水库,并在漓江上游修建川江和斧子口水库,实施生物工程等; 在政府行为措施方面,宜尽快建立漓江流域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严加保护、合理开发。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基本消除漓江洪涝灾害而达百年一遇,漓江枯季水量也可望达40~ 50m3 /s,从而基本解决枯季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修华  曹建华  吴夏  黄芬  苏悦  胡晓农 《水文》2019,39(3):68-74
通过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在漓江流域采集水样,对其主要离子进行分析,发现了漓江流域水化学主要离子的控制机制、来源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漓江流域的pH值介于6.89~7.79之间,平均值为7.34,EC变化范围在70.6~385.5us·cm~(-1)之间,平均值为228us·cm~(-1),TDS的变化范围为49.42~203.19mg·L~(-1),平均值为112.35mg·L~(-1)。阴、阳离子的浓度顺序为HCO_3~-SO_4~-2NO_3~-Cl~-,Ca~(2+)Mg~(2+)Na~+K~+,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水。Ca~(2+)、Mg~(2+)和HCO_3~-的变化特征相似,总体呈现中游高,上下游低的特点,Cl~-、Na~+、K~+在中下游的浓度比上游高,季节性差异方面旱季的离子浓度一般大于雨季。离子来源分析表明,Ca~(2+)、Mg~(2+)和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风化,Na~+、K~+和Cl~-除来自岩石的风化外,循环盐对它们也有少量的贡献,NO_3~-和SO_4~(2-)也主要来自岩石的风化溶解。  相似文献   

16.
邓玉华 《探矿工程》1981,(6):52-53,43
我队钻探施工区,地处秦岭东西构造带,系古老的变质岩系。因岩层复杂,钻孔坍塌、掉块、漏失、涌水等现象非常严重,使台月效率一直徘徊在一百余米的水平,且不少钻孔质量低劣,钻孔资料无法利用。当采用金刚石钻进后,质量虽有提高,但效率仍无明显地提高。从而认识到,要发挥金刚石钻进的优越性,必须在治理复杂岩层上下功夫。并在长期实践中,使我们进  相似文献   

17.
我队施工的豫西地区,由于地层受各种构造的影响,在钻进过程中时而坚硬打滑,时而破碎如沙。坍塌、掉块、漏水和涌水现象几乎孔孔可见;因断层中高岭土化物引起的缩径也屡见不鲜,在某些孔段还遇  相似文献   

18.
李经歧  吴静  李俊杰  田超 《地下水》2006,28(4):105-107
本文针对茌平县存在水土流失等问题,对沙荒地、盐碱涝洼地等实施了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三荒资源的开发治理上实行了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建立了责、权、利相统一,治、管、用相结合的新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开发"三荒"资源的积极性,简要介绍了茌平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做法和经验,并对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卫中  尹光志  康钦容  余果 《岩土力学》2006,27(Z2):379-383
针对渝黔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向家坡滑坡综合治理工程实例,首先通过对该边坡前期滑动及不成功治理过程介绍,结合地表位移监测和详细的地质勘探,准确地判断了路堑边坡滑坡病害性质、滑坡机例,总结了前期治理失败的原因;然后将滑体与前期支挡工程视为桩土复合体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最后制定了临时防治与永久根治相结合的多途径的综合治理方案。成功的实践表明,这是一种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的路堑边坡滑坡综合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