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蚕(昆虫纲: 毛翅目)巢化石保存在宁夏六盘山盆地早白垩世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含盐地层中, 化石呈群栖、密集、相互平行、叠层状分布, 石蚕巢为直立锥状体, 长约13 mm, 平均直径约2.5 mm.管壁具三层式结构, 包括内、外暗色有机质层和中部胶结颗粒层.暗色有机质层为泥晶结构, 以灰泥质为主;中部胶结颗粒层, 主要由有机质球粒构成, 球粒呈球形、椭球形和卵圆形等, 形态大小一致, 平均长0.3 mm, 直径0.10~0.15 mm.这些有机质球粒在管壁中排列规整, 长轴大多与石蚕巢生长方向垂直.依据管壁中规则排列的有机质球粒将六盘山盆地的石蚕巢化石归为Coprindusia遗迹属.通过对比各种造管生物形态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特征以及现生造迹昆虫的生活环境、管体形态大小、管壁胶结颗粒组成和排列方式, 综合相同层位上昆虫实体化石的分析, 六盘山盆地的管状化石可能是宁夏石蛾科宁夏石蛾属房氏宁夏石蛾(Ningxiapsyche fangi)的幼虫巢.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突泉盆地突D2井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突泉盆地南部突D2井的钻探过程中发现厚层暗色泥岩中产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等19属26种具浓厚晚二叠世时代特征的孢粉化石.生物地层及岩石地层显示,这套暗色泥岩为上二叠统林西组,其单层厚度及总厚度大.本文从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方面分析了突D2井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有机质丰度为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有机质成熟度为过成熟.显示突泉盆地林西组暗色泥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重要的勘探层位,埋藏深度大,研究其次生孔隙分布及其控制因素是研究区储集层研究的一项难点。利用岩芯、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等资料,结合沉积相、构造演化及有机质演化特征,对二叠系碎屑岩次生孔隙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系碎屑岩除发育原生粒间孔外,还发育颗粒溶孔、胶结物溶孔及裂缝等次生孔隙。颗粒溶孔、碳酸盐及沸石胶结物溶孔主要受烃源岩热演化产生的有机酸及大气淡水无机酸作用的范围、规模控制。无机酸成因的溶孔主要发育于不整合面和断裂发育的盆地边缘区域,有机酸成因的次生孔主要发育于紧临烃源岩的盆地中部区域;裂缝主要是在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产生,受构造应力大小、岩性粒级及杂基含量控制,主要分布于西北缘逆冲断裂带内低杂基含量的砂砾岩中。平面分布上,西北缘二叠系碎屑岩储集空间类型在盆地边缘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无机酸成因的溶蚀孔及裂缝;向盆地中部过渡为有机成因的溶孔为主,原生粒间孔次之的储集空间组合。结合研究区沉积相展布、胶结物分布、构造特征及有机质演化特征,指出盆地中部的扇三角洲前缘区带,浊沸石胶结物发育,靠近烃源岩,处于三期有机酸运移的上倾方向,是有利的浊沸石溶蚀孔隙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4.
平邑盆地下第三系官中段核形石成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熙哲  管守锐 《岩石学报》2000,16(2):261-268
平邑盆地下第三系官中段核形石较为发育,类型多样。通过对其内部结构的研究发现核形石单元纹层有六种类型,作为核心的藻类仅在顶端发生碎屑粘结效应,而其底部则发育厚度小,规则的暗色纹层。纹层组合类型多样,主要受藻类发育程度,水动力强度和藻类种属的控制,是不同水动力环境下的产物。根据颗粒大小、纹层组合类型纹层层数、填隙物将核形石分为浅水高能成因核形石和较深水低能成因核形石。核形石成因分析和分类对沉积环境的判  相似文献   

5.
球粒状铁绿纤石(?)产出于云南昭通玄武岩晶洞中,与其共生的矿物有绿帘石、硅铁灰石、水晶、葡萄石及方解石等矿物.扫描电镜(SEM)下,该矿物呈扁平长柱状,沿柱体方向呈不同程度的弯曲,并绕球粒中的包裹体聚合生长成不同形状的球粒,聚合生长的方式取决于包裹体在球体中的位置与距离,越近球粒表面,越趋于平行排列.水晶的流体包裹体测温及拉曼光谱分析表明,铁绿纤石(?)属低温(148~169℃)热液产物,热液的盐度为 11%~12%,富含H2O及微量CH4,铁绿纤石(?)的形成可能与有机质(CH4)有关.  相似文献   

6.
河南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及埋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世全  李占杨 《现代地质》1999,13(3):298-300
产于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计有7 科、8 属、10 种以上, 主要分布于晚白垩世的高沟组和马家村组。其埋藏特征为: 含蛋层数多, 自下而上约20 层; 恐龙蛋大都为原地埋藏,成窝性好, 化石完整; 恐龙蛋集中区分布在冲积扇下、中部及洪泛平原内; 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可在同一层面或上、下层中产出; 恐龙蛋在窝中的不同排列形式反映了恐龙产蛋的多样化;原地埋藏的恐龙蛋化石多产于一个正粒序层中、上部的细碎物中  相似文献   

7.
刘芳 《地质与勘探》2020,56(2):337-345
通过野外观察,结合薄片、铸体薄片等手段研究,发现海拉尔盆地呼伦湖凹陷西界上库力组火山通道相次火山亚相的柱状节理流纹岩和喷溢相上部亚相的球粒流纹岩中发育两种不同结构的球粒,两种球粒均形成于高的过冷却动力学效应下。柱状节理流纹岩中的球粒肉眼不可见,球粒直径小于0. 2 mm,球粒中心发育结晶核,组成球粒的纤维体多为隐晶质。条带状球粒流纹岩中的球粒在野外露头上醒目,圆形、椭圆形特征明显,球粒直径在0. 5~2 mm之间,均匀分布,结晶核不明显,组成球粒的纤维体为霏细质。本文认为导致这两种球粒结构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受熔浆过冷度大小的影响,柱状节理流纹岩过冷度较条带状球粒流纹岩大,因此成核速率高,成核密度大,球粒直径小,排列紧密,条带状球粒流纹岩较之相反。同时,流纹质熔浆的均质性程度影响了球粒间孔的充填特征。此外,研究发现,球粒间孔的发育程度和球粒形态直接相关。柱状节理流纹岩基质中的球粒结构紧密排列,球粒受相互生长制约呈不规则状,由于柱状节理本身由十分致密的球粒构成,储集空间不发育,因此不含油。由于条带状球粒流纹岩的球粒排列相对疏松,孔隙大量发育,可能含有丰富的油气,储集空间主要类型为球粒间孔和球粒溶蚀孔。  相似文献   

8.
对内蒙古中部大青山地区石拐子侏罗纪陆相含煤沉积断陷盆地的侏罗系召沟组植物化石进行系统分类、鉴定与研究。结果表明召沟组植物群共有18属31种,分别属于真蕨纲、苏铁纲、银杏纲、茨康纲、松柏纲(Filicopsida,Cycadopsida,Ginkgopsida,Czekanoskiopsida,Coniferopsida)。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银杏纲和茨康纲化石表皮细胞的种类、形态及构造特点进行形态解剖学研究。研究认为,召沟组植物群是一个属于中国北方区以Coniopteris-Phoenicopsis为代表的晚期组合(即中侏罗世组合)。该植物群的发现揭示石拐子盆地中侏罗世为温暖潮湿气候环境下的湖泊沼泽沉积环境,这种沉积环境有利于该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这项工作对于区域盆地演化和其中能源矿产的成因研究及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在宁夏固原首次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该恐龙足迹化石分别为鸟脚类恐龙足迹和蜥脚类恐龙足迹,均发现于早白垩世李洼峡组沉积地层中。其中的鸟脚类恐龙足迹命名为六盘山宁夏足印 ( Ningxiapus liupanshanensis ichnogenus et inchnosp. nov. ) 。六盘山宁夏足印长与宽之比为1. 22; 第I 趾纤细,短于第IV 趾; 第II 趾与第III 趾之间夹角为35°,第III 趾与第IV 趾之间夹角为45° 等特征区别于其他鸟脚类恐龙脚印。新发现的蜥脚类恐龙以足迹化石形式保存,其前、后足印的长度大小分别为36 cm 和15 cm,应为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所留下。这些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物地理及古生态的恢复以及为将来在该地区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藏北尼玛盆地自白垩纪以来沉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夹灰岩地层,由于缺乏生物化石证据,其地层时代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最近,在尼玛盆地东部赛布错一带的细碎屑岩夹灰岩地层中发现大量的昆虫、鱼类和植物化石。昆虫化石主要为伦坡拉大黾蝽Aquarius lunpolaensis,与伦坡拉盆地达玉地区和尼玛盆地西部江弄淌噶地区报道的种属形态特征基本一致,显示该套地层为晚渐新世丁青湖组沉积,而不是竟柱山组或牛堡组。另外,伦坡拉大黾蝽主要生活在温暖湿润的低海拔地区,结合近年在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和尼玛盆地晚渐新世地层中发现的热带-亚热带鱼类和大植物化石组合,指示青藏高原腹地在晚渐新世为温暖湿润的低地环境,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高寒气候。  相似文献   

11.
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剖面解释及双参1井钻探资料分析表明:吉林省双阳盆地下白垩统长安组湖相暗色泥岩分布广且厚度稳定,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演化处于成熟阶段,生烃潜力好,是盆内好-最好烃源岩的有利烃源岩层位;此外,分布广泛的盆地基底中二叠统范家屯组暗色泥岩也有一定的生气能力。其与长安组发育的扇三角洲非常规致密储集层砂体及具有一定储集性能的安民组、金家屯组中酸性火山建造,形成了自生自储、上生下储、下生上储等有利生储盖组合;并与盆地中部的次级隆起共同构架了较为有利的中部油气聚集区带,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微指状叠层石(microdigitate stromatolites,以下简称MDS)是新太古代—中元古代一种重要的沉积构造。由于其内部以纤维状组构为重要特征,而缺乏直接的微生物化石证据,被认为代表特定海洋化学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海底碳酸盐沉淀,属无机成因。本文对华北中元古代雾迷山组硅化MDS的显微组构研究发现,其柱体由亚毫米级浅色微亮晶纹层(平均厚约65μm)和暗色微晶纹层(平均厚约680μm)交互叠加而成。前者含较少细菌残余,重结晶显著;后者富含细菌残余、微晶多面体及微球粒,并进一步分为具密集连续次级微纹层的(平均厚约380μm)和具稀疏断续微纹层的(平均厚约300μm)两种暗纹层。这三种纹层在纵向上的规律性交互可能反映了季节性变化。毛发状垂向纤维贯穿于整个柱体,但在亮纹层内稀疏。这种纤维可能由垂向生长的丝状菌束(宽<10μm)矿化而成,有些由微球粒(粒径为10~30μm)定向富集构成。微球粒富含细菌残余、胞外聚合物(EPS)以及与之密切共生的纳米颗粒(粒径<45nm)。纳米颗粒可粘结形成亚μm级多面体,构成碳酸盐晶体生长的基点。包围微球粒的微亮晶环边和纤维组构间的微亮晶条带内少细菌残余,可能属微生物影响的矿化成因,而纤维体和微球粒则是微生物诱发矿化的结果。故中元古代MDS属微生物成因,它所展现的有机矿化过程可能也适用于更古老的叠层石。此外,MDS内有机矿物从纳米颗粒到微球粒的有序聚合可能代表了有机矿化的普遍过程,并可用作判定微生物成因碳酸盐岩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3.
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雷  卞雄飞  何大祥  张健  苏飞 《世界地质》2018,37(3):882-890
通过岩石热解、总有机碳、镜质体反射率、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等测试方法,系统分析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评价其生烃潜力。结果表明,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属于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干酪根,处于成熟阶段,是一套好的烃源岩。烃源岩形成于还原性的淡-微咸水的水体沉积环境中,有机质来源为混合来源,且以陆生高等植物来源贡献较大。总体显示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4.
巨鲕的产出时代多见于新元古代和早三叠世,而寒武纪的巨鲕却鲜见报道。近期,笔者在重庆石柱地区下寒武统天河板组中发现厚约35cm的透镜状巨鲕灰岩。在该层巨鲕灰岩中,巨鲕粒径一般为5~7mm,最大可达9mm,约占岩石组分的55%,与大量强烈重结晶的正常鲕粒伴生。钙质生物壳体较常见,颗粒间见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研究区巨鲕最外圈纹层上常见蓝细菌化石,形成发育不完全的突起状“夭折的纹层”;巨鲕内的暗色纹层中亦见杂乱交错的、有一定重结晶的蓝细菌等微生物化石。故推测其为微生物成因形成的,且早寒武世频繁的强风暴背景和蓝细菌等微生物的积极参与是该层巨鲕形成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暗色泥岩、碳酸盐岩、煤及炭质泥岩均发育.大量区域地质调查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石炭系烃源岩主要以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炭质泥岩和煤可能具有生烃能力.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13%,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为中等-好的烃源岩;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0.26%,有机质类型为Ⅱ1与Ⅱ2型,属中等-差的烃源岩.除都兰地区有机质成熟度过高、处于过成熟的生干气阶段外,其他地区有机质成熟度中等,正处于生、排烃高峰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石灰沟地区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分别达到了好烃源岩和中等烃源岩的标准,有机质成熟度中等,生烃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暗色泥岩、碳酸盐岩、煤及炭质泥岩均发育.大量区域地质调查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石炭系烃源岩主要以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炭质泥岩和煤可能具有生烃能力.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13%,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为中等-好的烃源岩;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0.26%,有机质类型为Ⅱ1与Ⅱ2型,属中等-差的烃源岩.除都兰地区有机质成熟度过高、处于过成熟的生干气阶段外,其他地区有机质成熟度中等,正处于生、排烃高峰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石灰沟地区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分别达到了好烃源岩和中等烃源岩的标准,有机质成熟度中等,生烃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7.
黄欣  公繁浩  郑月娟  张立君 《地质通报》2013,32(8):1283-1288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寿山沟组化石稀少,沉积环境不明.在内蒙古西乌旗塔宾庙林场剖面识别出了一套海相碎屑岩沉积,发育有泥岩与砂岩韵律性互层,在该剖面的16~18层暗色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及泥灰岩透镜体中发育有大量的遗迹化石.这些主要遗迹属有Zoophycos,Sc olic ia,Planolites,Taenidium,Chondrites,Helminthoida,Helminthopsis.分析其形态、习性,将其划分为Zoophycos和Helminthopsis 2个遗迹化石组合,这2个组合均属Zoophycos遗迹相,反映了半深海环境的大陆斜坡沉积,为西乌旗地区沉积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绍斌  刘军平  曾文涛  王伟  夏彩香  莫雄  关奇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3-2023050013
1938年,云南许氏禄丰龙的发现拉开了云南侏罗纪恐龙研究、发掘的序幕,恐龙化石的发现地从云南禄丰一带向外延展,陆续在云南晋宁、元谋姜驿、云南易门夕阳、武定万德、双柏安龙堡等地报道,但目前恐龙化石的报道均集中在楚雄盆地的中部及东部,而楚雄盆地的西部地区未有报道。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滇西祥云地区下侏罗统冯家河组首次发现恐龙骨胳化石产地,对该新化石产地开展初步化石剖面调查和修理,共发现有5层恐龙化石富集层,部分化石保存较为完整,未经过长距离搬运,以原地埋藏保存为主,骨胳化石主要有肠骨、椎体、坐骨及肱骨等。这一发现拓宽了云南恐龙化石的分布范围,填补了楚雄盆地西部无恐龙化石的空白,丰富了云南早侏罗世恐龙化石库,为楚雄盆地西部古环境演化及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19.
以金衢盆地白垩系金华组为研究对象,在钻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背景,通过分析暗色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厚度和分布范围,研究和探索了金衢盆地上白垩统金华组湖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金衢盆地金华组湖相暗色泥页岩样品的有机质丰度特征表明,TOC值一般小于0.5%,属于非烃源岩,个别样品达到1.57%,属于优质烃源岩; 富有机质层段以富砂夹泥型或富泥夹砂型为主,具多产层特征,盆地北部凹陷具备一定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金华组湖相暗色泥页岩主要发育在西北部衢州—龙游沉积中心区,区域较为局限,厚度不均,范围5~100 m,平均孔隙度3.867%,平均最大渗透率0.087 2×10-3 μm2,属于典型的致密型储层。将富有机质层段砂泥地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页岩油气勘探,源储一体是今后陆相页岩油气的重要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20.
北美典型页岩气藏赋存的泥页岩主要为细颗粒沉积,呈暗色或黑色薄层状或块状产出。页岩气储层无机矿物成分中硅质含量较高,含有黄铁矿、磷酸盐矿物(磷灰石)、钙质和黏土矿物。具有相对高有机质质量分数,代表了富有机质的缺氧的沉积环境。不含或者含较少的陆源碎屑输入。有机质类型以Ⅰ和Ⅱ型干酪根较为常见。生物化石碎片在页岩层中比较常见,化石碎屑的类型多样化。重点剖析了福特沃斯盆地Barnett页岩的沉积发育模式,福特沃斯盆地是一狭长的前陆盆地,主要沉积区离物源区较远,Barnett页岩沉积于较深的静水缺氧环境,沉积速度缓慢(饥饿性沉积),最终形成富含有机质的Barnett页岩。常见生物化石碎片,但缺少生物扰动遗迹,推测盆地中大部分的生物化石为外部输入的结果。上升流作用致使磷酸盐矿物(磷灰石)发育。北美典型页岩气藏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福特沃斯盆地Barnett页岩沉积发育模式可以用来指导我国页岩气勘探,黔南坳陷下寒武统黑色高碳质页岩系、二叠系吴家坪组和四川广元—绵竹地区下寒武统泥页岩具有和北美典型页岩气藏可类比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可作为页岩气勘探的优选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