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地质学   1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详细解剖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特征,探讨其岩性圈闭意义,采用多参数分析方法,对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育于不同古地貌单元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由于物性存在差异而对岩性圈闭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三工河组二段发育古低凸和古沟槽2种古地貌单元,古沟槽发育反旋回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低凸翼部发育正旋回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正旋回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自下而上逐渐变差,在侧向对反旋回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储集体构成侧向遮挡,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圈闭模式,将该模式应用到油田预探井井位部署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下部成藏组合主要包括侏罗系和下白垩统.通过对研究区已有的探井取心及野外露头资料的研究,对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和齐古组3套储层的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储层具有较低成分成熟度、低-中等及中等-较好的结构成熟度,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损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褶皱地层中部既无伸长亦无缩短的无应变面为中和面,其上地层称上中和面,其下地层称下中和面。背斜构造的上中和面和向斜构造的下中和面处于张应力状态(T),为有利的油气储集区域;而背斜下中和面和向斜上中和面则处于压应力状态(C),属于油气排出区域。油气从C区域向T区域运移成藏,称"C—T"成藏模式。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的背斜构造几乎都遭受剥蚀,背斜上中和面油气构造已被破坏。但是向斜下中和面构造仍保存完好,且随着上覆地层被剥蚀,埋藏变浅,易于对其进行商业勘探。我们可以改变思路,以向斜下中和面构造油气藏为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的勘探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有机质丰度是传统评价烃源岩方法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有机粘土复合体是烃源岩有机质的主要赋存形式。有机质生烃反应是一种有机粘土化学反应,有机质脱羧基反应是有机粘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机质的热解反应是一个加氢裂解过程,含有剩余C0是烃源岩的基本特征,它说明在烃源岩生烃反应中C0始终是有剩余的,不会因为C0的不足而影响烃源岩的生烃能力。笔者认为制约烃源岩生烃能力大小的不是烃源岩C0的丰度,而是氢的来源和丰度,烃源岩粘土通过吸附水分子为生烃反应提供H+能力(Br nsted酸性)的大小和时间是决定生烃潜力大小的关键。烃源岩粘土的不同催化特性是影响油气组成的重要因素,蒙皂石对甾烷的异构化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是烃源岩,沉积埋藏史可划分出持续深埋型、平衡埋藏型和短暂浅埋型3种类型。早白垩世晚期,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地温又一次达到并超过90℃,开始第二期生烃,油、气并生。这一时期,有效供烃区位于盆地东南部农安地区、西北部黑鱼泡地区,生气强度超过了生油强度。通过对石炭—二叠系沉积埋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无论对于深层找气,还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油气勘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褶皱中和面与油气成藏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从前震旦纪至今主要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的三次前陆盆地阶段是形成褶皱中和面的主要时期.古油藏能否保存下来,实际上要看褶皱中和面是否能被保存完整.在遭受很大剥蚀的古生界构造,虽然残存的构造核部仍保存有较大的地质空间,但易于聚集油气的背斜上中和面(TA)地层不太容易被保存下来.塔里木盆地Fang1构造,其背斜上中和...  相似文献   
7.
塔东地区褶皱构造精细分析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东地区存在四种褶皱构造类型:应变型主要发育于满加尔凹陷中央,劈理型主要发育于满加尔凹陷和英吉苏凹陷的斜坡部位,张裂型主要发育在阿尔金山前的塔南隆起和天山山前的塔北隆起,剪裂型主要发育于阿尔金山脉、天山山脉的山前地带。塔东地区发育有加里东—海西期、印支—燕山期以及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中和面的叠加。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新中和面对之前的古中和面具有改造作用,它是控制油气聚集的重要界面。本区早古生代是剧烈下沉的拗拉槽,晚古生代—三叠纪是急剧抬升的古隆起,本区实际上是在残余古隆起上找油找气。古隆起的上中和面地层大多被严重剥蚀,而所残留的下中和面不是油气聚集有利区。认为有些钻井在背斜下中和面获得残留油气流,预示着相邻的向斜下中和面斜坡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可能成为本区的有利勘探方向。上震旦统、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蓬莱坝组中的三套白云岩以及志留系和侏罗系碎屑岩是塔东地区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分布与构造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松辽盆地深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备现实的勘探前景。松辽中新生界盆地基底与基底为地台型的盆地在地震反射上有显著的差异,地震剖面上有许多缓倾的反射,并卷入盖层的变形,盆地内晚海西—印支期逆冲推覆断裂,拆离带、贺根山—绥化早海西叠接带、大量的海西期、印支期花岗岩等表明松辽中新生界盆地基底属褶皱带性质。松辽盆地主体位于早海西褶皱带和晚海西褶皱带之上,属西伯利亚南缘,盆地南端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的加里东—海西褶皱带之上。石炭—二叠系未变质或轻微变质的泥板岩主要分布于东、西部两个断陷,面积约19万km2,厚度在1000~7500m,现今石炭—二叠系呈NNE向展布。有三个厚度高值区:①林甸地区,最厚达7500m;②东北隆起区,最厚5500m;③东南隆起区,最厚4500m。从现今石炭—二叠系等厚图看,东南隆起区保存相对较完整,黑鱼泡—大庆一带厚度大且分布广。通过该项研究无论对于深层找气,还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油气勘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古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松辽盆地深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备现实的勘探前景。松辽盆地古生代构造演化争议较多,本文通过松辽盆地周边地区构造、沉积和古地理特征,结合盆地内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认为松辽盆地经过早华力西旋回之后,东北地区的古亚洲域洋壳几乎全部消失,由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在早泥盆世完成拼接,额尔古纳地块与松嫩地块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完成拼接,二叠纪时用该区的构造演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演化阶段,石炭纪中期大洋已基本退出该地区,由于后期的伸展和沉降引发大规模的海侵形成一些浅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组合,印支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使裂陷槽(及洋盆)关闭隆升,并具有西早东晚的特征。至此,东北地区结束了古亚洲构造域的演化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滨太平洋大陆边级构造作用逐渐强化.通过该项研究无论对于深层找气,还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油气勘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量镜下薄片观察,南缘白垩系、侏罗系砂岩总体表现为低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较低胶结物含量和较弱溶蚀作用的"三低一弱"特征.西山窑组与八道湾组含煤系砂岩具塑性岩屑与高岭石含量较高,颗粒溶蚀压碎及成岩压实作用较强的"二高二强"特征.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大致分为粒间孔、粒内孔、胶结物溶蚀及微孔隙等,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区域上,四棵树凹陷、霍玛吐呼背斜带是南缘侏罗—白垩系油气勘探有利区,齐古断褶带侏罗系由于断裂作用强烈,裂缝发育,对储层性质具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