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浦江地处浙江中部,素有"书画之乡""水晶之都""万年浦江"的美誉。绵延万年的农耕文明,辛勤的浦江人民在有着"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的丰安大地上,培育了良田万顷。为保护好这片最宝贵的"祖宗田""太公田",浦江县牢固树立"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意识,把保护耕地作  相似文献   

2.
<正>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当"太空粮食"还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时,人类全部生存的希望,还必须寄托在土地这块须臾不可缺的宝藏之上。对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而言,土地之意义更是非同一般。因为,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更少。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而我国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而我国则需负担8人。而且,我国总体上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正耕地是中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不仅承载着粮食生产的基本功能,还有水土涵养、气候调节、农耕景观等生态功能,更是"山水林田湖草"整个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向纵深发展,我们该如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护?海宁市早在2009年就启动开展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工作,坚持"谁保护、谁受益"理念,十年磨一剑,探索建立、不断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民生之本,生存之基。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重视耕地保护,它是维系一个王朝长洽久安的基础。 列一了然简表看中国人口、耕地变化。(见表) 上述统计仅是一个概略数字,并省去了山1河破碎、小国蜂起林立时期的数字。  相似文献   

5.
<正>在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周云村,村道边的田野上竖立着一块醒目的蓝色公告牌,牌上的内容是周云村耕地保护协会的名单、责任分工及工作制度。周云村为何要成立耕地保护协会(以下简称"耕保协会")?耕保协会在耕地保护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近期,笔者就此来到周云村调查。美丽田园来之不易,要好好保护漫步周云村,只见一家农户的房屋墙体,绘制了一幅巨大的彩色农耕图。至今,村里依旧保留着农耕时代的韵味。  相似文献   

6.
今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在我国持续蔓延开来,严重威胁着粮食主产省份的收成.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农业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耕地持续减少、淡水资源短缺、金融和科技支持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等,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冲击,这使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主题的确定,不仅符合当前农业的实际,对今后农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温家宝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  相似文献   

7.
正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在这一形态下繁衍生息的华夏民族几千年来遵循着顺天应命、守望田园、辛勤劳作的生活轨迹,耕地是这条轨迹最重要的核心。广义的耕地算是土地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能够种植农作物的田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6月25日是第2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周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土地是万物生存之源、立国富民之本,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然而,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资料显示,现全世界人均耕地为3.38亩,而我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一半,只有1.52亩,具体到河南省就更加少了,人均耕地只有1.23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持续刚性增长与土地供应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面对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供  相似文献   

9.
正"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而耕地则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所在。近日,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下发《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的通知》《关于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的通知》,通过亮出"八不准"这一"负面清单",为保护耕地再添制度保障,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那么,此次新政亮相,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  相似文献   

10.
引言 (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日:"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左传> 中国人历来敬重土地,爱护土地. 在古老的自然崇拜中,土地崇拜占据着重要位置.几千年前,土地常常作为国家的象征,所以国家也叫社稷,这里的"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构成了一个农耕国家的主干.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土地的崇拜情结成为深厚、凝重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底蕴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讲古佬谈天说地,以古论今什么叫"尽地力之教"?就是在农业生产中推行精耕细作原则,大力推广各地农副业生产的成功经验,综合利用田地和山川,提高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作为战国时代魏国最著名的中央官员,李悝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确定了魏文侯时代的土地利用基本国策——"尽地力之教"。什么叫"尽地力之教"?就是在农业生产中推行精耕细作原则,大力推广各地农副业生产的成功经验,综合利用田地和山川,提高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李悝给魏文侯算了一笔这样的账:  相似文献   

12.
<正>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实践证明,护住了耕地、提升了耕地质量,我们的饭碗才能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作为有着“处州粮仓”之称的传统农业大县,松阳县呈“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格局,而全县人均耕地仅有0.49亩。为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松阳县坚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耕地,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近年来,松阳县多次获得“全市耕地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相似文献   

13.
《国土资源》2016,(3):16-18
正"民以食为本,粮以地为先"。作为一项事关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大事,保护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举足轻重。守"红线"——从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守好"饭碗田""地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国人口众多,用有限的耕地养活十几亿中国人,土地的贡献很大。"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强化农业基础支撑,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制定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支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基,是老百姓的"吃饭田""保命田"。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治胜说,我省扎紧"篱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坚守耕地红线不突破,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耕地保护工作模式,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土地是衣食之源、发展之基、环境之本。瑞安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资源匮乏,耕地保有量57.8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4亩。近年来,瑞安市认真按照浙江省、温州市的决策部署,坚持"垦、造、用"相统筹,边围垦、边造地、边规划、边招商、边项目落地,五年垦造耕地10781亩,守住了耕地红线,让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由"两难"变"双赢",先后获得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等荣誉,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并  相似文献   

16.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为保障当前和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在全国上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农业在长期高产后遭遇了资源环境的硬约束。究竟如何突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这意味着要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是在耕地等资源高强度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的。经过持续多年的不当利用,我国耕地质量出现明显下降,如东北地区耕地黑土层深度大幅下降,华南、华东地区耕地酸化加剧,华北地区农田耕作层  相似文献   

18.
正耕地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粮食安全的保障。近年来,我省耕地保护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的重要论断,始终坚决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用好用足国家占补平衡政策,促进辽宁振兴发展,作为政治任务和战略大计来抓,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当前耕地  相似文献   

19.
<正>编者按:"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多地少,耕地弥足珍贵。随着广西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保护耕地的任务日益艰巨。2015以来,面对全区耕地占补平衡的巨大压力,广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通过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加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耕作层表土剥离再利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从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规定"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算起,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已颁布21年。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遏制了耕地快速减少趋势,保护了耕地红线,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