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1∶20万水系沉积物样品Cu含量的基础上,描述了华南陆块铜地球化学块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与地质体、已知的铜成矿省(矿集区)在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发现华南陆块的铜地球化学块体主要分布于扬子地块西南缘,长江中下游、西秦岭、三江地区和湘粤桂交界区。其中扬子地块西南缘铜地球化学块体主要与峨眉山玄武岩的铜高背景值有关,其他异常与海西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矿和层控型铜矿有关;长江中下游地球化学块体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吻合;西秦岭铜地球化学块体与岩体、铜矿和以铜为伴生元素的矿床有关;三江、湘粤桂交界区的铜地球化学块体也有与之对应的铜矿床或铜为伴生元素的矿床。通过这些地球化学块体与已知的地质体、成矿省(矿集区)的对比得出如下结论,铜地球化学块体的形成可能与岩石的高背景值、铜成矿省(矿集区)或铜为伴生元素的矿床有关。巨量的成矿物质的供应只是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必要条件,如长江中下游铜地球化学块体为铜成矿省提供物质来源;但每个地球化学块体并不一定都有与之对应的矿集区,如峨眉山玄武岩铜地球化学块体与玄武岩高背景值有关,并没有形成大型的铜矿床。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发现多处白钨矿床和矿化点,为该成矿带的成矿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相比成矿带铜铁金多金属矿床研究程度,钨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明显薄弱,尚未进行系统的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总结。成矿带内发育的钨矿床主要为北亚带的东顾山矿床、主带(中亚带)的阮家湾矿床和南亚带的桂林郑矿床和高家塝矿床。本文对这四个钨矿床及几个含钨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的成矿作用。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三期钨成矿作用,分别为146~143Ma、127Ma和97Ma,在成矿带的铜主成矿期前和铁成矿期均有钨成矿作业发生。钨矿床中白钨矿的Sr-Nd同位素组成分别落入董岭式基底或江南式基底范围,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董岭式和江南式基底是形成原始含矿岩浆的物质基础。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钨矿床成矿岩体为中酸性岩,ε_(Hf)(t)值很低,且Zr/Hf、K/Rb比值小,表明成钨岩浆岩为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并经历了较充分的分异演化,对比成矿带中成铜、成铁岩体,源区性质可能是导致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金属成矿差异的根本原因。燕山期的陆内俯冲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床成矿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3.
下石炭统大塘阶测水组及其相当层位,广泛分布于湘、桂、粤、赣、闽、浙诸省及长江中下游的鄂、皖、苏一带,是华南比较重要的含煤地层。本文试从沉积环境和古构造因素,探讨该煤系的生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华南区域成矿和中生代岩浆成矿规律概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南地区成矿地质构造环境经历了六个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并在中生代形成了长江中下游、江南隆起、赣东北(钦杭带东段)、武夷-云开、南岭和东南沿海6个构造岩浆成矿带。本文依矿床的成矿系列理论,将华南中生代繁多的矿床,按地质构造单元及环境、岩浆成矿作用的专属性、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划分出五个矿床成矿系列,总结了各矿床成矿系列的特征,分析了各矿床成矿系列的边界及部分过渡、重叠的特色。本文总结了华南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各矿床成矿系列与壳幔作用的关系,探讨了华南中生代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对接、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之远程影响的关系,以及华南地区燕山期地幔活动对该区岩浆成矿作用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新发现钨多金属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重要的铁铜矿集区,产出一系列典型的玢岩型铁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最近在庐枞矿集区北部东顾山地区,首次发现了钨多金属矿床,这是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长江以北首次发现的钨矿化,为矽卡岩型。钨矿化主要呈浸染状或脉状产于东顾山岩体(黑云母花岗岩)与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的接触带或大理岩层间破碎带中。矿石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及钼、铜、铅锌硫化物。钨矿化主要发育在华南地区,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过渡带及以南的扬子地块如江南隆起等地发现多个新的大型钨矿床,但在长江以北地区一直未曾发现。庐枞矿集区北部东顾山钨矿床的发现,指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燕山期除铁、铜大规模成矿作用以外,也有钨的成矿作用,指示该区具有良好的钨矿找矿前景。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其他矿集区要重视和加强钨矿化的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6.
童潜明 《湖南地质》1998,17(1):19-22,44
对处于“江南变质地体”的湘东北地区与赣东北地区的系统对比,表明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性。因此,湘东北地区具有形成如赣东北地区类似的大型、超大型金铜多金属矿床的条件,经地质条件分析,浏阳文家市地区是寻找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钦杭成矿带是由扬子、华夏两大古陆块于晋宁期发生碰撞拼贴形成的巨型板块结合部,西起广西钦州湾、经粤西、湘东北、赣中延伸到杭州湾。在区域地质上,钦杭成矿带西南段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和碳酸盐岩,为夕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这也得到了诸多实例的证实。综合前人多年研究,本文试图概述部分夕卡岩型矿床找矿标志,并将之与钦杭成矿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成矿区以其丰富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受到各方重视。数十年来,地质工作者从实践中认识并总结出矽卡岩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理论,并发现了很多金属矿床,然而这一理论不能解释所有的成矿作用,特别是相继出现的层状或层控矿床。为进一步寻找盲矿体,几年来我们对区内数十个矿床进行了野外考察及室内工作,初步认识到,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存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庐江县沙溪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安徽省庐江县沙溪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是该成矿带内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勘探工作表明矿床的深部和外围有良好的找矿前景。1矿区地质特征沙溪铜矿床位于滁州-庐江构造岩浆带的西南部,产于郯庐断裂的主干断裂带内,距庐枞火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江苏段)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硫铁矿典型矿床及区域成矿特征,建立了陆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硫铁矿床成矿模式。结合典型矿床成矿、物化探异常特征,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江苏段)硫铁矿床找矿模型,这对于该区域找矿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是着眼于一个点的实际資料,从矿床地质的主要方面:构造断裂、岩浆岩成岩作用、热液蝕变、矿物及地球化学規律等,来論証长江中下游某銅矿床为岩浆期后后生热液矿床,属于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同时,对区域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进行初步探討。  相似文献   

12.
<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沙溪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的西北部,为典型的板内环境斑岩型铜矿床(侯增谦等,2007)。沙溪铜矿床是该成矿带内目前发现的规模达百万吨级的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勘探工作表明矿床的深部和外围仍然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对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的研究对于认识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系统性质与成矿作用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发现,铜、金常密切共生,组成成矿元素对.表现在:(1)以铜为主的矿体伴有较高的金,而以金为主的矿体则含有较高的铜;(2)岩浆热液成矿过程中,以金为主和以铜为主的矿床常配对出现,如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丰山洞铜矿-鸡笼山金矿,丁家山铜矿-洋鸡山金矿,铜官山铜矿一天马山金矿以及湖南水口山铜(铅锌)矿-康家湾金矿等;(3)铜矿带和金矿带往往重合,如郯庐铜-金矿带,赣东北铜-金矿带,吴川-四会铜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系列及其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产丰富,已经发现矿床200多处,其中大型矿床20处,中型矿床52处,小矿矿床130处。还发现矿点750处,探明铁矿25亿t,铜矿1200万t,金矿600t,硫铁矿5亿t。成为我国的重要矿物原料基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各类矿床分布有何规律和特点,许多学者均在研究讨  相似文献   

15.
湘东北地区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结合部位,跨华南与扬子两大成矿域,集长江中下游和钦杭成矿带两个成矿区带之特点。根据其独特的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特点,将湘东北地区划分出临湘和平浏两个矿集区。临湘矿集区属于扬子地块的构造环境,成矿作用主要受长江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控制,是一个以铁钨铅锌为主的多金属高度集中分布区。平浏矿集区属于华夏地块的构造环境,成矿作用受钦杭成矿带控制为主,兼有长江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影响,是一个以铜金为主的多金属矿集区。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是全球重要的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带之一,近年来识别出一些大型明矾石矿床、中小规模高硫型和低硫型金±银矿床,但是否存在中硫型矿化蚀变系统还不清楚.抛刀岭是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新发现的大型独立金矿床,文章通过岩芯编录、短波红外光谱和矿物成分的研究,厘定该矿床矿体主要产于~140 Ma英安斑岩脉中,成矿...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地区玢岩型铁矿床资源储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玢岩型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的一种典型矿床类型,矿床空间特征复杂,矿体形态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对资源储量估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对长江中下游玢岩型铁矿床进行了资源储量估算研究,实现先进的三维矿业软件Surpac和传统地质研究方法的结合,在收集整理矿床地质综合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矿体三维模型、脉岩三维模型、夹石三维模型等...  相似文献   

18.
粤北瑶梅地区位于华南湘赣粤钨矿成矿区的南部成矿带西南段(徐克勤,1984),沿着瑶岭复背斜的核部由西向东分布有瑶岭、石人嶂、梅子窝等三个中大型的石英脉(脉带)型钨矿床及河口山、师坑山和文政坑等小型钨矿床(点),构成一个钨矿化集中区(图1).  相似文献   

19.
赣东北横路——赋春成矿带的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文亮  余美水 《江西地质》1998,12(3):175-181
本文详细阐述了赣东北横路—赋春成矿带的金矿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重点对可望突破的金矿床(点)作了较为详细具体的论述,提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   总被引:23,自引:21,他引:2  
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发现对斑岩成矿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陆内成矿带之一,成矿带内发育多个重要的斑岩型矿床,如铜山口Cu-Mo矿床、鸡冠嘴Cu-Au矿床、白云山Cu矿、城门山Cu-Mo矿床、武山Cu-Mo矿床、丰山洞Cu-Au矿床、丁家山Cu矿、洋鸡山Au矿、沙溪Cu-Au矿床、冬瓜山Cu-Au矿床、舒家店Cu矿床和安基山Cu矿床等。本文选取成矿带内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对其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含矿斑岩、脉体特征和围岩蚀变)、成岩成矿年代、成矿岩体的岩石化学和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讨论和试图阐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陆内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于燕山期陆内造山过程,成矿斑岩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149~105Ma之间,进一步可以分为早、中、晚三阶段:149~135Ma、133~125Ma和123~105Ma,三阶段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成矿带中的断隆区,早阶段(149~135Ma)和晚阶段(123~105Ma)多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化,中阶段(133~125Ma)矿化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化。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斑岩型矿床的含矿斑岩为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岩石,大部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为源自富集地幔的岩浆和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源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对成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混入使得混合岩浆富水、硫和金属(Cu、Au)等。进一步通过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对比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斑岩型矿床一般不发育高级泥化岩帽(advanced argillic liithocaps)以及浅部的高-中硫矿化蚀变系统,含矿岩浆源区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等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