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收集2002年4月22日临城—隆尧交界处M_S 4.8地震震中周围120 km以内地震台站记录,利用Hyposat定位方法重新定位,获得发震时刻为2002年4月22日03:34:39.02,震中位置为(37.40°N,114.57°E),震源深度为11.8 km。结合该地震现场考察报告,发现此次地震重定位结果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傅莺  胡斌  赵敏  龙锋 《地震地质》2023,(4):987-1005
2022年6月1日在四川芦山发生了MS6.1地震。为厘清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与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是否相同,文中基于2013年4月20日—2022年7月1日四川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芦山地区的震相数据,采用多阶段地震定位方法进行了精确定位,最终获得了6 992次ML≥1.0地震事件的精确定位结果,定位误差为:水平向0.5km,垂直向0.7km,走时残差0.18s。主震的精确位置为(30.382°N, 102.943°E),震源深度为15.6km。定位结果显示,2022年芦山MS6.1地震序列整体位于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北东端的西南侧,余震密集区NE-SW向长约10km, NW-SE向长约8km。整个芦山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呈NE向,沿其走向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2022年6月1日芦山MS6.1主震和MS4.5最大余震的震源深度约为15km,与2013年芦山MS7.0主震的震源深度相当。M...  相似文献   

3.
<正>1研究背景2022年6月1日17时0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 6.1地震,震中位于(30.37°N,102.94°E),震源深度17 km。据专家综合分析,此次地震属2013年4月20日MS 7.0地震的余震,2次地震相距9 km,发震断裂为双石—大川断裂带。  相似文献   

4.
USGS中的汶川地震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地震参数震级:MW7.9。发震时间:2008年5月12日06时28分01秒(UTC)。当地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01秒。震中位置:30.986°N,103.364°E。震源深度:19km。震中:中国四川省东部。震中位于:成都西北偏西80km,绵阳西南偏西150km,重庆西北偏西350km,北京西南1545km。定位不确定性:水平方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在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Ms7.1地震(以下简称玉树地震).根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最新测定结果,玉树地震震中位置为:33.2°N,96.6°E,位于玉树县结古镇西北约44km,震源深度约14km.  相似文献   

6.
2010年6月22日和2012年11月20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发生了2次M_s4.5地震,在银川市及周边地区引起了强烈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利用宁夏及邻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及余震震中分布;然后使用TDMT矩张量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与震源深度。结果显示:2010年6月22日地震节面Ⅰ走向208°,倾角89°,滑动角-164°,节面Ⅱ走向117°,倾角74°,滑动角-2°;2012年11月20日地震节面Ⅰ走向284°,倾角79°,滑动角12°,节面Ⅱ走向192°,倾角78°,滑动角169°。综合Snoke法,得出这2次地震主控断层均为走向NNE、倾向NWW的右旋走滑断层;前者带有少量的拉张分量,后者带有少量逆冲分量,矩震级分别为M_w4.5和M_w4.3。根据HyP2000精定位、TDMT矩张量拟合误差和sPn深度震相等3种方法确定最佳震源深度分别为22km和8km,均属浅源地震。从定位震中和震源机制解来看,虽然2次地震震中仅差13km,但前者震源比后者深,分析其原因,可能为2012年11月20日地震由银川断裂的主断裂控制,而2010年6月22日地震由银川断裂的南支分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7.
<正>1研究背景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34.59°N,98.34°E)发生MS 7.4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高倾角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大武地震台(下文简称大武台)西侧,震中距175 km;2022年6月10日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32.25°N,101.82°E)发生MS 6.0震群型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大武台SW方向,震中距280 km(图1)。2次地震震中均位于巴颜喀啦块体内部,且震前青海省大武台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且呈现显著的快速偏转特征。作为2次地震前均出现异常的场地,深入分析大武台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异常特征,对于认识孕震过程及2次强震间的动态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次强震前大武台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异常变化特征及以往震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认识异常资料变化与2次地震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今后该区域异常提取和震情趋势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区域台网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锡场地区5次M_L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精定位和区域活动构造讨论了其发震构造。结果显示:2012年2月16日M_L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51°、倾角84°、滑动角-23°,节面Ⅱ:走向83°、倾角67°、滑动角-173°,最佳震源深度10.39 km; 2013年2月22日M_L5.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74°、倾角55°、滑动角-118°,节面Ⅱ:走向136°、倾角43°、滑动角-56°,最佳震源深度10.88 km。其它3个事件均以走滑为主,破裂类型与M_L5.2级地震相似。最佳拟合震源深度集中在上地壳底部的8 km和10 km。结合区域构造和地震序列精定位结果,认为2014年7月11日M_L4.5级地震NW向的节面Ⅰ为真实破裂面, 2012年的2次地震和2014年4月25日M_L4.4级地震NEE向的节面Ⅱ为真实破裂面, 2013年2月22日M_L5.1级地震真实破裂面是近EW向的节面Ⅰ, 2012年2次地震和2014年4月的1次地震活动可能与近EW走向的大坑南断裂有关,锡场地区可能存在多条相互交割的隐伏断裂。  相似文献   

9.
1 地震发生 2021年6月10日19时46分,云南双柏发生MS 5.1地震(24.34°N,101.91°E),震源深度8 km.震区附近历史地震偏少,据统计,1900年以来震中50 km范围内共发生5级地震3次,与此次地震距离最近的为1927年3月20日玉溪新平5级地震(震中相距约28 km).据1:20万地质图及前人地震地质调查成果,震中周边30 km范围内无活动断裂发育,震中周边15 km范围内只有2条长度8—9 km长的小断层.为厘清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孕震环境,笔者等人前往震区进行野外考察,重点调查震区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0.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发生在NW向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历史上该断裂带附近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为了判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否与苏北—滨海断裂带活动有关,本文基于黄海ML4.6地震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的测震台站记录,采用CAP方法计算了此次黄海地震序列中ML4.6和ML4.1地震的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参数,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12月8日黄海ML4.6和12日黄海ML4.1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20 km和21 km,位于发震区域的脆韧转换带内;黄海ML4.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23°,74°和6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6°,33°和149°;黄海ML4.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35°,77°和32°,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7°,59°和165°。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几何参数并不一致,表明此次黄海地震序列的发生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主断裂活动没有直接关系。黄海地震序列震中的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呈NW向分布。由上述反演所获的两次黄海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结果推测,黄海ML4.6和ML4.1地震的破裂方向可能为NW向,黄海ML4.6地震序列可能是发生在区域壳内脆韧转换带的左旋走滑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2019年4月7日北京海淀M2.9及4月14日北京怀柔M3.0地震的基本参数速报情况,并利用区域台网波形数据,采用全波形反演方法ISOLA获得了这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反演结果显示:M2.9地震的节面Ⅰ走向29°,倾角70°,滑动角?149°,节面Ⅱ走向288°,倾角61°,滑动角?22°;矩心深度14 km,矩震级MW=3.4。M3.0地震的节面Ⅰ走向93°,倾角84°,滑动角?30°,节面Ⅱ走向186°,倾角60°,滑动角173°;矩心深度16 km,矩震级MW=3.4。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均为走滑型为主的地震,其与震源区域附近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相同性质。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甘肃前兆台网观测资料进行时空扫描,发现地下流体参量、地倾斜等在甘肃酒泉金塔5.4级地震前10天内出现了一系列异常变化,鼎新—德令哈基线在两年半的时间内缩短5 mm;短临异常主要出现在距震中200km范围的台站,时间是3月中旬和4月下旬;临震异常集中出现的时间是4月28日至5月1日。距离震中较近的高台倾斜完整记录下酒泉金塔MS5.4地震发生过程中岩土石受力变化的全部过程,提供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完整演化资料,对完善地震理论模型和地震预测有积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IRIS全球地震台网15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P波资料,用远场体波地震图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方式,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源破裂,并与震后调查地表破裂带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在总体上是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从初始破裂点(即震源位置)开始向东南方向展开,破裂离震源20km处开始贯穿至地表,沿走向方向延伸了约50km,最大滑移量达2m。这些结果与震后考察得到的地表破裂带的特征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37.77°N,101.26°E)发生6.9级地震,此次地震极震区为距震中4 km的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附近(Ⅸ度区,面积约157 km2)。调查结果显示,在极震区大西沟至硫磺沟区域,道路、桥梁及房屋破坏较严重。沿区域内长约22 km的托来山-冷龙岭断裂带附近,道路形成多处裂缝与挤压鼓包,桥梁整体倾斜移位,房屋不同程度破坏。对极震区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周边道路、房屋进行实地调查与震害分析,提出灾后重建及震害防御意见:对于灾区房屋建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及安全鉴定;建议定期对房屋建筑进行隐患排查及加固;对于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建议原地修建,加设减隔震装置、连梁及柔性限位装置。  相似文献   

15.
柳存喜  黎莎  刘冠男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2):306-315,330
2020年2月3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MS5.1地震,震中烈度为Ⅵ度。该地震事件震中位于龙泉山断裂带上,距离成都市中心38 km,是龙泉山断裂带历史上非常罕见的5.0级以上地震事件。针对该事件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收集历史地震资料讨论龙泉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2)利用高质量的波形数据对主震位置进行重定位;(3)根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的三维vP、vS以及泊松比(σ)模型分析了孕震构造和流体影响,以及(4)利用固体潮理论模型分析了固体潮与地震触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次MS5.1地震发生在龙泉山断裂带北段,震中坐标为(30.732°N,104.529°E),震源深度为15.12 km;震源位于高-低泊松比过渡带附近,并伴随着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初步推断与深部流体有关;同时,固体潮在断层面上产生的剪切应力变化,也可能与本次地震的触发密切相关,暗示着在地震发生前龙泉山北段的地震危险性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深部流体侵入作用、强震同震效应以及特定孕震构造环境的综合影响可能是导致本次地震触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2021年8月26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38.88°N, 95.50°E)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5 km,震中烈度为Ⅶ度,震区总面积为1 352 km2,距震中30 km处存在烈度异常点。本次地震震害较轻,未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较轻。本文从地震应急响应、现场震害调查、建筑物破坏情况调研、烈度评定、灾害损失评估等方面对本次地震震害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对造成震害的致灾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震害经验和相应的防震减灾启示,以便本地区查找防震减灾不利因素,进而采取属地化措施,尽可能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7.
1931年南海西沙群岛北6 3/4级地震震中位置与震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魏柏林 《华南地震》2001,21(1):43-48
根据地震地质构造环境、历史地震烈度记录等资料,对1931年9月21日南海西沙群岛北海中63/4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级进行了讨论。该次地震广州、三水、中山等地的烈度达5°,5°等震线长轴大体呈NW向。由大致勾画的等烈度线图推测,其震中位置应从现定微观震中向东推移110km(20°N,114.1°E)。参考我国63/4~71/2级地震的震中位置与V度等震线最远距离的统计结果,认为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将该震定为7.1级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匹配定位方法,利用大岗山水库库区及附近(29.2°—29.9°N,101.9°—102.5°E)5次已知爆破事件对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内连续波形进行模板检测与定位,经过人工复核后共获取23次疑爆事件,这些事件与模板事件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73 4,匹配后疑爆事件数为模板数的4.6倍,提高了对疑爆事件的识别率,同时剔除了原地震目录中人工误判的8次疑爆事件,有效地提高了地震编目质量。将匹配出来的疑爆事件及距离最近的台站记录到的NS向波形分别在Google Earth上投影,从影像图上可见扫描出的事件附近存在采石场或蓄水前修建大坝的场地,较符合爆破实际情况,重定位偏离量基本在0.5 km之内。研究认为,利用匹配定位的方法,能有效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6.7 (MS7.0)地震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6.7(MS7.0)地震发生后,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发布了地震速报参数. 该文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97个台站的资料对地震速报参数进行了修订, 得出: 四川芦山MW6.7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8时2分47.5秒(世界时间0时2分47.5秒), 震中位置为30.30°N、 102.99°E, 震源深度17 km. 该地震的面波震级为MS7.0, 短周期体波震级为mb6.0, 中长周期体波震级为mB7.0; 利用波形反演的方法计算了震源机制解, 得到的最佳双力偶解的参数分别为节面Ⅰ: 走向17°/倾角48°/滑动角80°; 节面Ⅱ: 走向212°/倾角43°/滑动角101°, 矩震级为MW6.7.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本次地震为面波震级MS7.0, 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发布为矩震级MW6.6. 为了消除这种差别, 建议我国也应将矩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首选震级, 使震级的发布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1月20日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与兴庆区交界处发生MS4.6地震,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首先采用Hypo2000绝对定位方法得到该地震的震中位置及余震分布;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反演结果表明,永宁MS4.6地震是一个带有少量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地震.该地震矩震级为MW4.3,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1°,倾角74°,滑动角171°;节面Ⅱ走向103°,倾角81°,滑动角16°.最佳震源深度为8km左右.从该地震震中和震源机制解以及震源深度剖面分布来看,这次地震很可能发生在银川隐伏主断层西侧的次级断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