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义地震应变能释放的多重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多重分形谱估计方法,研究了以中国东西部地区为代表的板内地震活动和以新西兰、日本为代表的板缘地震活动广义应变能释放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西部地震活动广义应变能释放的多重分形特征有明显差别,新西兰与日本的地震活动广义应变能释放的多重分形特征也有明显不同;地震活动的多重分形特征与构造的复杂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多重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大陆各构造区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各构造区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3.
阔克沙勒—吉萨尔地震活动时间的多重分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令人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3,7(4):319-324
应用多重分形的标度指数谱f(α)~α方法分析阔克沙勒——吉萨尔地区地震活动时间序列,发现一定范围内地震多重分形f(α)~α在大震前有明显的异常显示。说明f(α)谱研究地震的多重分形,简单、有效、能全面地描述地震时间分布这类不均匀分形集。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地球岩石圈的自组织临界状戍 地震发生的非局域性与多重标度分形度统计特征。研究了地震多重分形性质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前景 。  相似文献   

5.
在讨论了多重分形理论后,结合地震多重分形的存在性、可行性等问题的分析,针对灰岩裂缝带地震记录特征,研究了适于研究区灰岩裂缝地震多重分形检测方法.在所研究方法中,针对以往地震记录离差、求和、极值等分形测度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能够揭示地震变化的全信息分形测度刻划方法.同时对窗口函数的选取、配分函数计算中的幂次的选择及拟合计算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理论模型验证方法正确合理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实际资料的应用.应用结果表明:1)多重分形计算结果是保幅的,并且能够揭示地震振幅异常信息;2)对较小断层甚至是裂缝带在相干体等一般技术方法不能识别这一问题上,得到了较好地解决,并通过多口井资料证实了所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强震前后广义地震应变释放过程的丛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多重分形奇异谱估计方法,研究了部分强震前后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过程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晨中区附近- -定范围内地展活动广义应变释放过程具有多重分形特征,但多重分形维数谱随7变化复杂,在强震发生前多重分形维数谱没有明显的变化。广义地震应变释放过程的多重分形奇异谱形态和Hausdorff奇异指数范围能提供更多关于地屣活动过程的信息,特别当η取较大值时Hausdorff奇异指数范围在强晨前明显变窄。研究还表明深源地展和浅源地晨发生前广义应变释放过程多重分形特征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新西兰的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 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与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关系密切. 强震活动时间分布在板间地区具有比板内地区更明显的丛集性, 对中小地震这种丛集性差异较小;强震活动空间分布在板内地区具有比板间地区更强的丛集性,但对中小地震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震时空多重分形的时间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强  周成虎  裴韬  韩志军  汪闽  秦承志 《地震》2002,22(2):74-80
应用分形理论,采用扩充数盒子方法EBA对华北地区1960~ 1982年发生的地震时间分布进行了多重分形谱计算。结果表明,在这期间该地区的几次较强地震在分形谱上都有明显的反映,强震年份的分形谱发生较大幅度变化,正q区Dq 值下降,负q区Dq 值上升,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文中进而计算了几次较强地震的地震序列(1966年邢台、1969年渤海、1975年海城、1976年唐山)的空间多重分形谱,研究其随时间的演化现象,表明强震前后分形谱变动幅度较大,震群型地震序列和主震型地震序列的分形谱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辽宁地区地震活动资料,根据地震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演化特征,由多重分形理论及计算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结果显示,辽宁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增长演化及分布过程是多重分形结构,(q)-q曲线、f()谱及其它一些参量在几次中、强地震前后的明显变化,较好地描述了地震活动的分形增长过程的整体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地震多重分形计算的最小生成树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令人  龙海英 《地震学报》2000,22(4):410-417
目前地震分形计算的方法很多,但各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引入一种地震分形计算的新方法——最小生成树法(minimal spanning tree),对其算法作了重要的修改,并通过对乌什、乌苏、唐山和海城4个区域震例的研究,得出大震前后地震时空分布多重分形谱由集中变疏张,反映了分形结构复杂性的增加、地震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增加.由点集的数值模拟表明:强震前后多重分形谱变化的物理本质是地震分布由均一到不均一,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关于震级频度关系的一些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讨论了地震活动的复杂性特征与震级频度的关系.认为一般情况下地震活动系统具有多重分形特征.文中利用多重分形的观点讨论了震级频度关系的形式,分析了震级频度关系出现非线性的可能的原因.作为示例,文中概要地讨论了新西兰近年来的地震活动bq谱.   相似文献   

12.
多重熵Kq和g(λ)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多重分形和广义维的推导方法,导出了围绕K熵附近的涨落谱g(λ),同时描述了广义熵Kq和多重动态谱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利用实际观测数据探讨地震孕育非线性动力演化过程的复杂性,最后讨论了对地震问题的某些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新西兰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重分形维数谱估计的Hill方法,讨论了新西兰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的震源分布、震中分布以及时间间隔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浅源地震的震中分布和震源分布在给定不同的起始震级的条件下均具有明显的丛集特征;对于中、深源地震这种特征不甚明显.而地震活动时间间隔分布则无论对于浅源和中、深源地震均呈单重分形的性质,但具有分形性质的尺度范围有较大的差别.这些结果表明,浅源地震与中、深源地震的活动特征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4.
江苏及邻区地震时序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地震研究》2002,25(3):257-261
研究了江苏及邻区1970年以来5.5级以上地震的多重分形特征,着重用推广GP法研究了地震前后多重分形的广义维数谱Dq和奇异性谱f(a)。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震例的广义维数谱和奇异性谱均经历了远离地震时,异常出现时和异常消失时的三个特征变化阶段,异常出现的时间在震前半年至一年半内;多数震例异常在震前几个月内回返恢复,少数在震后数个月内恢复。上述结果说明利用地震时序的多重分形特征对于该地区半年至一年尺度的中强地震预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地震多重分形标度指数谱f(α)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介绍了描述多重分形的标度指数谱f(α)的直接计算方法和简要推导过程。应用该方法分析处理了渤海和唐山地震区地震时间序列资料,结果表明,用f(α)谱能较好地全面描述地震时间分布这类不均匀分形。根据f(α)谱的异常形态,可以对大震进行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16.
地震时空分布结构的多重分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琳瑛  朱传镇 《地震》1994,(5):11-19
地震作为地壳内的大尺度破裂被认为是分形的,具有分数维的特征。根据多重分形的观点,本文研究了部分曾发生过中强以上地震地区小震时空分布特征,应用固定质量法计算了地震时空分布的广义分维Dq,并得到了分形奇异谱f(α)-α。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空间分布具有非均匀的分形结构,D∞的分维值比D0和负q的Dq值稳定。D∞的时间变化实例表明:D∞在大震发生前降低。这意味着地壳应力场非均匀程序的变化,进而简略地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类型地震序列物理过程的差异,我们研究了151例国内外的地震序列主震后早期的地震有序度和多分形特征的差异。主要结果为:能量分配的不同是序列主震后早期的主要分类标志。地震序列的能量熵值可作为序列早期分类的定量指标.序列蠕变熵值的变化速率可作为后续强余震的预测依据之一.对于主震型序列,由于介质的均匀性相对较好,余震破裂可以充分扩展,子系统作用顺利,从而导致能量分配比较集中(Qc值较低),时间结构的多重分形Dq变化幅度较大。反之,对于震群序列,由于震源区存在多个障碍体,使得子系统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破裂不能顺利扩展,因此,可能会造成能量分配比例失调,表现为大事件增多,Qc值较高,余震过程相对拉长,时间多重分形Dq差值变小.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在主震后早期能量分配的集中程度的差异以及时间多重分形跨度的变化,很可能反映了余震区破裂扩展的充分程度。  相似文献   

18.
地震时空丛集的多重分形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大地震发生的可预测性,应用分形理论并根据标准数盒子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历史地震和唐山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地震活动能量的分维值并研究了其多重分形谱的几何结构.初步结果显示出大地震发生前,广义维值有明显的下降过程,分形谱f(α)结构有右偏现象.在低于上述时空层次的唐山地区,孕震系统也有类似特征出现.这些异常现象揭示出孕震动力系统的物理机理和激变前的某些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震前地震活动标度不变性的特征变化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不同,要获得这种特征变化并不容易。本文首先介绍了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这些进展对地震预报和地震活动性的研究者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次,讨论了几种标度不变性方法(局域标度特性、多重分形谱、Hurst指数分析和分形维数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有关该研究的建设性建议:当人们试图通过标度不变性方法获取大震前的前兆信息或地震活动分形特征时,需要考虑方法的优缺点以提高地震预报效能,否则地震预报效能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0.
李锰  朱令人  龙海英 《地震》2003,23(1):41-47
以平均形变速率梯度概率为变量, 研究了唐山地区、甘肃河西地区和北京地区多期垂直形变场图像的动态多重分形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 震前一至数年形变场图像的多重分形谱Dq 值域变宽, 即- q 区上翘, + q区下降现象, 在强震孕育发生的过程中, 形变场时空表现出从准均匀到不均匀的演化趋势。结合地震活动和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认为, 形变场不均匀化可能是中长期地震复杂性前兆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