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元素地球化学场及其地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国能 《地球化学》1998,27(6):566-574
有关岩浆花岗岩成因的原地重熔说,揭示了各种化学元素在内生过程中的迁移规律。据此并结合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得出了元素地球化学场的概念,元素地球化学场不但总结了元素在原地重熔过程中的聚散趋势,而且揭示了元素自身组构与其空间分布规律的关系,展示出三个不同层次的地质断面,即花岗岩体上部和顶部盖层断面,大陆地壳断面及地球球体断面。  相似文献   

2.
粤北贵东复式岩体的形成与重熔界面的形态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花岗岩的“原地重熔 壳内对流”理论,对粤北贵东复式岩体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进行重新编码,证实该复式岩体的形成是该区陆壳中生代多次熔融(重熔)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重建该区不同期次重熔界面形态。研究表明,早侏罗世重熔界面总体自南向北倾斜,因而在同一剥蚀面下,岩体自南向北依次出露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的岩性;晚侏罗世的熔融(重熔)事件基本局限于早期岩体内部,故该期岩体普遍比早期岩体偏酸性,本期岩浆界面自北向南倾斜。早白垩世的熔融(重熔)事件形成了石英正长岩和次英安斑岩两类不同的岩石,两者岩性的较大差异与卷入的源岩有关,本期的重熔界面同样自北向南倾斜,据此进行的隐伏矿床预测已经获得验证。  相似文献   

3.
在花岗岩原地重熔成因理论的基础上,对甘肃中川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和成矿学资料进行重新“编码”,证实中川花岗岩体的形成是该区地壳于早中生代两次原地熔融或重熔的结果。陆壳的多次熔融(重熔)不但造成复式岩体的同心圆状构造和岩体化学成分的规律性变化,同时造成不同元素的成矿作用。富金地层被卷入的中生代早期的地壳熔融事件,使印支-燕山早期的成矿作用主要形成金或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根据岩体内部发育的NNE向破裂体系特征及沿断裂发生的热液活动,推断该区深部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尚发生过一次重熔事件或尚存在重熔岩浆。晚期的重熔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f(O2),此为铀元素在热液中大量存在的必要条件,因而本阶段的成矿作用主要导致铀的富集,在岩体内部的断裂中形成脉状的“花岗岩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4.
系统论述了冀东燕山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岩浆演化等特征,并将本区燕山期花岗岩分为钙碱性花岗岩系列和深部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它们与金矿是同源产物。  相似文献   

5.
科学探索的目标是自然界的未知现象与未知规律。现象的发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手段的进展,规律的发现则依赖于逻辑思维的创新。有关花岗岩成因的“原地重熔说”,是与广为流行的“岩浆侵入说”不同逻辑思维的产物。十分感谢《地学前缘》对这项非传统研究的关注,更为刊物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双百”方针而高兴。本期目次中的《岩石成因与岩石圈演化思考》一文试图透过对地质学知识系统的结构分析,从岩石圈层面思考作为大陆地壳标志的花岗岩的起源问题。其后4篇文章分别阐述了4种不同的区域大地构造现象及其起因,可以看到四者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原地熔融(重熔)造成老岩石消亡和新岩石(花岗岩)诞生,这一过程留下的某些岩石地球化学踪迹  相似文献   

6.
对粤北贵东岩体铀钍丰度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原地重熔过程导致铀钍元素向花岗岩体的上方汇聚富集,并造成铀、钍元素在空间上的分离,即在花岗岩体中,铀的丰度带位处钍丰度带之上。陆壳多次原地熔融(重熔)不但导致复式花岗岩体形成,同时造成铀元素在晚期岩体中的富集。贵东岩体内燕山早期岩体铀钍含量的东西差异被认为与卷入熔融的铀源层(寒武-震旦系)的初始埋深有关,而复式岩体铀含量的南北差异,则被解释为与晚期重熔界面倾斜方向所导致的晚期岩体的剥蚀深度有关。高铀含量和高铀钍比值并存往往是晚期岩体埋深较浅的表现,对于深部隐伏矿床的寻找有重要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华南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暗色微粒包体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以及包体矿物学、显微结构和岩石化学组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花岗岩“原地重熔”成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体演化与熔渣演化的关系模型,证实包体的前身是捕虏体,后者代表从盖层落入岩浆中的岩块,包体则是岩块部分熔融后的残余物。不同类型、不同形态、不同基性度的包体,代表了岩石原地熔融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富云包体反映了熔渣演化的最后阶段,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熔融即与寄主岩浆混成一体,完成了从岩石到岩浆的整个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沽源火山盆地是中国华北地块北缘一条重要的铀钼多金属成矿带--燕辽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地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该带矿床多数产于火山岩中,其成因一直被认为是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文中根据花岗岩原地重熔理论及大官厂矿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特征,提出大官厂矿区其下隐伏有花岗岩体,成矿作用主要与隐伏的花岗岩有关;同时分析出本区隐伏花岗岩体的重熔界面隆起部位,指出该位置(背斜核部)是成矿最有利部位,推测可能隐伏有斑岩型钼矿床,为本矿区的找矿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传统地质学理论认为花岗岩是由异地深熔的花岗岩浆沿构造侵入至地壳浅部冷凝结晶形成的,"原地重熔-壳内对流"理论认为熔融的花岗岩浆并没有离开源区,而是原地重熔,熔融岩浆层内的热能对流形成大规模层状或似层状花岗岩浆,岩浆层冷凝结晶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是岩浆层界面(MI)凸起形成的。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是紫金山矿集区成矿母岩,在温度差和压力差作用下,成矿元素和挥发分在MI凸起界面上部富集形成含矿流体,在沿构造裂隙向上向外逃逸过程中与围岩产生水岩反应,形成从高温到低温热液蚀变分带,而不同成矿元素则在不同温度、压力(深度)和Eh、pH区间沉淀成矿,形成罗卜岭斑岩型铜钼矿、紫金山高硫化中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和悦洋低硫化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它们是同一斑岩-浅成热液成矿体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原地重熔学说为解释华南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时空分布的大地构造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尤其是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与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及应力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即花岗岩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从北西到南东方向由老变新;而且...  相似文献   

11.
Unlike the magma intrusion model, the in-situ melting hypothesis advanced in the last decade regards the upper crust as a closed system, and granite as the result of the materials within system changing from order (protolith) to disorder (melts) and to new order(granite) with the variations of entropy of the system. The various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from the Mesozoic granites of southeast China are explained logically and systemically by the hypothesis, concluding that they should be originated from the melting of protoliths.  相似文献   

12.
刘俊涛  杜欣  刘伟 《新疆地质》2005,23(4):369-372
松树沟铜矿矿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纪花岗斑岩体外接触带,明显受花岗斑岩体控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体特征均显示出斑岩型铜矿床特点.在综合分析松树沟铜矿矿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矿床成因,提出松树沟铜矿的下步找矿方向,并为西天山地区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提供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大洋橄榄岩和洋中脊玄武岩是地幔熔融和熔体萃取过程中的互补产物 ,地幔熔融和熔体萃取过程形成洋壳 ,因此大洋橄榄岩和洋中脊玄武岩的研究可提供这一过程的独立信息。通过大洋橄榄岩和洋中脊玄武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特别是痕量元素在熔融和熔体演化过程中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 ,对定量描述洋中脊下地幔熔融动力学和认识化学地球动力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目前 ,大洋橄榄岩的研究 ,已成为岩石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金佛寺岩体为祁连造山带中出露面积最大的复式深成岩体,根据研究所得的新资料,将其划分为8个单元,归并为一个序列,岩石化学表明金佛寺花岗岩序列属钙碱性过铝质岩系。δ值、NK/A值、A/NCK值、Eu负异常、δEu值、ACF图解、咚满比值、εSr、^147Sm/^144Nd比值、εNd值等均表明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重熔。具S型花岗岩特点,花岗岩中的Pb以放射性为特征。用颗粒级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龄为345.0±75.0Ma,综合分析得出该岩体属造山晚期花岗岩,将其时代确定为志留纪晚期。  相似文献   

15.
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板块说阐明了洋壳的物质循环,而地槽说则阐明了地壳表层的物质循环,两者之间显然尚欠缺一个关于大陆内部的物质演化模型,因此,要建立大陆地质学的系统理论, 无应该查明大陆内部的物质过程;而建立大陆内部物质化模型的关键,是阐明组成大陆地壳重要部分的花岗岩的成因,传统的岩浆侵入式无法容纳与花岗岩有关的各种资料,在地温场状态上的将今论古是花岗岩成因研究中的思维误区。  相似文献   

16.
凌文黎  张宏飞 《地球科学》2000,25(6):573-578
报道了大别超高压变质带西部麻城四道河榴辉岩-围岩剖面系统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 对超高压变质榴辉岩在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作用进行了探讨. 研究表明, 榴辉岩原岩性质类似于N-MORB, 其长英质围岩可分为TTG片麻岩和含石榴石花岗岩; 两类长英质围岩Sm -Nd同位素特征与其寄主的榴辉岩相似; REE特征、w (Nb)/w (Ta) 比值、Nd同位素组成及锆石U -Pb定年等地球化学证据支持了TTG片麻岩为大别地区陆壳俯冲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作用而形成, 其与超高压榴辉岩的关系属特殊的异地关系; 含榴花岗岩为超高压榴辉岩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作用形成, 但因其形成环境为石榴石稳定场的深度, 故含榴花岗岩与超高压榴辉岩被视为近似原地的构造关系.   相似文献   

17.
国外陆壳岩石缺乏流体熔融实验和模拟的主要成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20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陆壳岩石缺乏流体熔融(fluid-absent melting)是花岗岩类岩石形成的重要机制。近10年来国外有关花岗岩类的实验模拟大多集中于研究在大陆中下部地壳深度内,主要陆壳岩石类型发生缺乏流体熔融所涉及的熔融反应类型、反应形成的熔融数量及有利条件等问题。综述了实验模拟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对花岗岩类研究提供的某些限制和意义。强调对具体地区花岗岩类的成因研究要充分考虑不同源岩缺乏流体熔融可能产生的熔体数量、区域
岩石圈物质和能量调整能否导致高热状态的限制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东昆仑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岩浆演化序列及其岩石成因,对哈日扎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哈日扎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23.8±4.3 Ma,形成于晚志留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高硅,SiO2介于71.21%~74.46%;高铝,Al2O3含量介于13.48%~14.46%;富钾贫钠,K2O/Na2O比值为1.32~1.54;A/CNK介于1.02~1.08,显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特征;稀土显示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配分模式,富集Rb、Th、K元素,亏损Ba以及Nb、Ta、Ti等,具有I到S过渡型花岗岩特征,源区主要为上地壳砂屑岩部分熔融,是区域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