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模拟生态环境条件下研究了铜(Cu2+)、镉(Cd2+)和锌(Zn2+)3种重金属离子对2种海洋饵料微藻(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和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 8701))的急性毒性效应,分析其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并利用透射电镜对微藻亚显微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在实验浓度范围内,2种微藻的种群增长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急性胁迫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微藻的相对增长率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通过比较2种微藻的48hEC50和96h-EC50发现:3种重金属离子的毒性程度为Cu2+Cd2+Zn2+,等鞭金藻8701对重金属胁迫的敏感性高于青岛大扁藻。2种微藻的亚显微结构观察显示,二者的膜结构及细胞核对Cu2+胁迫并不太敏感;与对照组相比等鞭金藻8701的色素体及贮能物质受影响较严重,而青岛大扁藻的叶绿体及淀粉粒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球等鞭金藻对5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不同生长过程中对5种重金属离子(Cd2+,Cu2+,Zn2+,Pb2+,Cr6+)的吸附作用,探讨了其生长与金属离子吸附的关系,同时比较了其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在生长初期,球等鞭金藻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较强,而在对数生长期后吸附能力变弱,其对5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依次为:Pb2+≈Cu2+Zn2+Cr6+Cd2+。  相似文献   

3.
球等鞭金藻3011浓缩细胞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斌伦  朱明  张学成 《海洋科学》2005,29(12):43-46
为了探讨球等鞭金藻3011(Isochrysis galbana Parke)浓缩细胞的保存条件,通过研究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长期保存效果来确定最佳的保存温度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在0~10℃的低温下长期(2个月以上)保存后,球等鞭金藻3011获得较高的存活率(70%以上),并且在恢复生长时保持较高的比生长率,因此0~10℃是球等鞭金藻3011浓缩细胞长期保存的最佳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球等鞭金藻3011和8701一次性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不同磷浓度(0μM、2.27μM、18.15μM、36.3μM、72.6μM、290.4μM)对其PS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培养温度为(23±1)℃,盐度为31,光照强度为5000 lx。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磷浓度对两株微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球等鞭金藻3011和8701的Fv/Fm比值、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均随着起始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90.4μmol/L处达到最大值;球等鞭金藻3011和8701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的最适磷浓度均为290.4μmol/L。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Gould)在四种重金属离子(Cu~(2+)、Hg~(2+)、Cd~(2+)、Pb~(2+))不同浓度中早期胚胎发育的状况。每种重金属离子对厚壳贻贝卵子的受精及早期发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重金属离子的浓度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Pb~(2+)、Cd~(2+)的浓度在2ppm以下时,对贻贝的早期孵化影响不大,而Cu~(2+)和Hg~(2+)则对其有严重影响,当它们浓度仅为20ppb时,大多数受精卵不能孵化,即使能孵化也将发育成畸形而不能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以3种典型重金属离子镉(Cd~(2+))、铜(Cu~(2+))和锌(Zn~(2+)),在不同浓度下对威氏海链藻(Conticribra weissflogii)在生长、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和油脂含量方面的影响,为重金属离子在海洋微藻生理方面的毒性以及油脂合成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结果。3种重金属离子Cd~(2+)(2mg/L)、Cu~(2+)(2mg/L)和Zn~(2+)(1mg/L)在低浓度下对威氏海链藻的生长速率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当Cd~(2+)5mg/L,Cu~(2+)5mg/L或Zn~(2+)10mg/L后,3种重金属便显著抑制威氏海链藻的生长速率。重金属Zn~(2+)对威氏海链藻的光系统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影响较小。威氏海链藻在30mg/L Zn~(2+)影响下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仍能达到(0.21±0.01),而Cd~(2+)或Cu~(2+)5mg/L时完全抑制了威氏海链藻的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0.5mg/L Zn~(2+)对威氏海链藻的油脂含量有显著促进作用,油脂含量达到对照组1.2倍,其余金属离子浓度均无法有效促进威氏海链藻油脂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褐藻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和红藻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在不同质量浓度的锌和镉溶液里15 d,藻体的生长和体内金属离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藻的生长速率与暴露溶液金属质量浓度呈负相关,藻体内积累金属离子的量和溶液的金属质量浓度呈正相关,藻体内金属离子的含量均在培养3 d后显著增加,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增加。海黍子和脆江蓠对重金属Zn~(2+)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对Cd~(2+)的富集能力,在相同条件下,海黍子对重金属Zn~(2+),Cd~(2+)的积累量明显高于脆江蓠。以上研究结果对利用藻类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海洋水体能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种优良的饵料——等鞭藻3011通过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葵英 《海洋科学》1986,10(2):63-6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从事单胞藻饵料研究的科研人员,1982年从山东沿岸分离筛选出一种新的等鞭3011饵料种,经过纯化、分类、鉴定,营养成分和生长条件等一系列的生物学研究;根据其生长规律,掌握了等鞭藻3011工厂化培养的方法。通过对海湾扇贝、中国对虾、刺参、鲍鱼、西施舌、牡蛎和贻贝幼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Se~(4+)和Se~(6+)对湛江叉鞭金藻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Se~(4+)(0.10mg·L)和Se~(6+)(0.10—0.50mg/L)对该藻生长繁殖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Se~(4+)(大于0.50mg/L)和Se~(6+)(大于10mg/L)则有抑制作用,且高浓度Se~(4+)的毒性比Se~(6+)大约高15倍。  相似文献   

10.
有机锡化合物是迄今为止人为引入海洋环境中的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自本世纪60年代开始有机锡被大量用作海洋防污涂料的活性成分,它的广泛使用给世界各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周名江等,1994)。国外关于有机锡对海洋动物的毒性影响已有大量的报道( Bryan & Gibbs,1986; Wade et al,1988; Axiak et al,1995),而有机锡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研究则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有机锡对藻类生长、初级生产力(Callow & Evans,1981; Wong et al,1983)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以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实验生物,系统研究了有机锡对等鞭金藻生长、光合、呼吸、细胞色素含量以及细胞C,N,P含量的影响,为评价有机锡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用包埋脱水法冰冻保存海洋饵料金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包埋脱水法冰冻保存绿色巴夫藻(Pavlova uiridis)、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3011)等三种海洋饵料金藻,探讨了脱水速率、胶球含水量以及化冻后恢复方法对冰冻保存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藻都在-0.9%含水量/h的平均脱水速率下获得最高存活率:各种藻在冰冻前的胶球最佳含水量不同,绿色巴夫藻为35%,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都为30%。化冻后,含绿色巴夫藻的胶球在培养基中22℃暗放置48h存活率最高;另两种藻在相对湿度为75%的气相中22℃暗放置12h存活率最高。在本实验条件下,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的冰冻保存的存活率可分别达到74%、15%和17%。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近岸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作者通过研究重金属Cd~(2+)和Pb~(2+)对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的单一及复合急性毒性效应,为其养殖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测定方法,开展了不同浓度Cd~(2+)和Pb~(2+)对脊尾白虾96 h内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污染物暴露下,Cd~(2+)对脊尾白虾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38.699、33.110、9.719、3.650 mg/L,Pb~(2+)对脊尾白虾48、72、96 h的LC50分别为254.541、62.750、29.074 mg/L;Cd~(2+)、Pb~(2+)对脊尾白虾96 h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365和2.907 mg/L;在等浓度配比(1︰1)暴露下,Cd~(2+)和Pb~(2+)复合污染对目标生物在48、72、96 h暴露期间的毒性相加指数(additive index,AI)分别为0.155、0.068、0.258。综上所述,Cd~(2+)对脊尾白虾的毒性较Pb~(2+)更强,Cd~(2+)和Pb~(2+)对脊尾白虾的复合污染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洋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1996年1-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3011、三角褐指藻2038、扁藻1040及小球藻1061等4种饵料微藻中与藻共存细菌单菌株及群落均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各培养时期除菌微藻3011不能限制弧菌生长;除菌微藻2038具有微弱限制弧菌生长能力,处于生长指数后期时作用相对较强,与藻共存细菌群落回加除菌微藻3011及2038,则恢复排斥弧菌能力,细菌先于弧菌加入时(如先加入3d)排斥能力显现较快,反之则较慢。另外还发现,除菌藻2038代谢产物(0.65μm 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能力,4种饵料微藻(自然藻-菌混和体)代谢产物(0.2及0.65μm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因此,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机理可归结为:以微藻为基础的微小生物群落因优先占有生态空间而对弧菌菌群具有排它性。  相似文献   

14.
以卤虫无节幼体(36h)和成虫(16d)为例,在温度为15±3℃、盐度为30的条件下,通过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Cu~(2+)、Mn~(2+)和Zn~(2+)对卤虫的无节幼体和成虫的单一毒性效应;在此基础上,以卤虫卤虫无节幼体(36h)为例,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通过等毒性溶液法,研究了Cu~(2+)、Mn~(2+)和Zn~(2+)对卤虫的联合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对三种金属离子的耐受能力均高于成虫,Cu~(2+)﹑Mn~(2+)和Zn~(2+)的48h LC_(50)分别是4.0、27.19和115.95 mg/L,而成虫Cu~(2+)﹑Mn~(2+)和Zn~(2+)的48h LC_(50)仅为1.31、6.86和34.23 mg/L;且对两个时期的卤虫,三种金属离子毒性由强至弱均为Cu~(2+) Mn~(2+)Zn~(2+);三种重金属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成虫的安全浓度(SC)分别是0.4、2.72、11.6、0.13、0.69和3.42 mg/L。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u-Mn、Cu-Zn和Mn-Zn均对卤虫无节幼体表现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泥蚶(Tegillarca granosa)铁蛋白原核表达工程菌获得的重组铁蛋白,通过圆二色光谱分析蛋白二级结构,扫描电镜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研究重组铁蛋白富集Fe~(2+)、Mn~(2+)、Cd~(2+)、Cr~(3+)、Hg~(2+)、Pb~(2+)和As~(3+)等7种重金属离子的特性,同时探索利用重组铁蛋白修饰丝网印刷电极,设计和制备重组铁蛋白检测Pb~(2+)和Cd~(2+)浓度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结果表明复性成功的铁蛋白多为完整的?-螺旋结构,而复性不成功的蛋白聚集体则多为无规卷曲。重组铁蛋白的直径和形态与富集的离子种类有关。泥蚶铁蛋白对单一金属离子Fe~(2+)和Mn~(2+)的富集凸显优势。对两种混合金属离子的富集大多表现为竞争关系。但重组铁蛋白对Hg~(2+)和As~(3+)混合组的富集量明显高于单一金属离子组的富集量,对Hg~(2+)和As~(3+)混合组的富集表现出协同促进作用。重组铁蛋白传感器对Pb~(2+)和Cd~(2+)溶液的最低检测限为10μg/L。  相似文献   

16.
三种重金属离子对东方小藤壶幼虫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媛  杨震  许宁  英瑜  唐学玺 《海洋科学》2003,27(8):56-58
研究了3种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对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二期幼虫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铜、锌、镉离子均有较高的毒性,它们对二期幼虫的12 h半致死剂量分别为1.00mg/L、2.29mg/L和0.56mg/L,24h半致死剂量分别是0.71mg/L、1.71mg/L和0.14mg/L,毒性大小依次排为Cd~(2+)>Cu~(2+)>Zn~(2+)。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重金属Pb~(2+)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生物急性毒性效应,测定了在96 h Pb~(2+)半致死浓度的1/10(TC组)和1/100(SC组)两个浓度胁迫下,血淋巴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SZ)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Pb~(2+)的96 h LC50为7.938 mg/L; SC组ACP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趋势,除4 d外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TC组为抑制趋势,为3个组中的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SC组和TC组的AKP、LSZ活性均表现为前期为诱导中后期受抑制的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TC组活性始终低于SC组,表现出Pb~(2+)的胁迫浓度越高酶活性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大。以上结果表明,重金属Pb~(2+)对青蛤的毒性级别为高毒级,能造成青蛤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影响青蛤的免疫能力,而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环境中Pb~(2+)浓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交叉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球等鞭金藻与纤细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等4种海洋微藻间的化感作用。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这4种海洋微藻的胞外滤液萃取物。结果表明,(1)球等鞭金藻胞外滤液浓度大于40%时,显著抑制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和牟氏角毛藻的生长,而对纤细角毛藻的生长则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但当胞外滤液浓度大于80%时则对纤细角毛藻的生长也表现出抑制作用。纤细角毛藻、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的滤液浓度大于40%时,对球等鞭金藻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三角褐指藻胞外滤液浓度大于80%时才能抑制球等鞭金藻的生长。(2)4种海洋微藻胞外滤液的萃取物能明显抑制球等鞭金藻的生长。(3)纤细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的胞外滤液分别包含8种、5种、6种和7种物质,同时结果还表明4种海洋微藻产生的抑制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化感物质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4种海洋微藻对久效磷的抗性与其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于1994年8月-1995年12月,动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实验方法,选用扁藻、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及盐藻4种海洋微藻为材料进行海洋微藻对效磷的抗性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久效磷在协迫过程中,微藻细胞内产生了过量的对细胞有伤害作用的活性氧,4种海洋微藻细胞内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高低依次为盐〉三角褐指藻〉叉鞭金藻〉扁藻。比较毒性实验证明:4种海洋微藻对久效磷的基本身抗氧化能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在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2种培养方式下,研究不同Fe~(3+)浓度(0.98、1.95、3.9、7.8mg/L)对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单种培养条件下,盐生杜氏藻和三角褐指藻在Fe~(3+)浓度为1.95mg/L处理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大于其它3个处理组;米氏凯伦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在Fe~(3+)浓度为7.8mg/L处理组中最大。混合培养条件下,盐生杜氏藻在Fe~(3+)浓度为0.98mg/L处理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大于其它3个处理组,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54.2%;三角褐指藻在Fe~(3+)浓度为1.95mg/L、3.9mg/L和7.8mg/L处理组中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大于0.98mg/L处理组,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3.6%、58.1%和58.2%;在4个Fe~(3+)浓度处理组中米氏凯伦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著小于其它2种微藻。研究表明,混合培养时,在Fe~(3+)浓度为0.98mg/L处理组中盐生杜氏藻具有竞争优势,在Fe~(3+)浓度为1.95mg/L、3.9mg/L和7.8mg/L处理组中三角褐指藻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