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激素在条斑紫菜原生质体固体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酶解技术制备高活力的条斑紫菜原生质体;通过优化原生质体的制备工艺和培养条件,建立了条斑紫菜原生质体的无菌培养体系,同时首次证明了高等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两种激素NAA和6-BA对紫菜细胞生长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并应用这两种激素建立了条斑紫菜原生质体的固体培养方法,为开展紫菜遗传转化中阳性克隆的定向筛选,以及探讨紫菜的基础生理生化反应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紫菜营养细胞的酶法分离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紫菜是国内外养殖最多的重要经济海藻之一。它的养殖包括果孢子采苗、丝状体培养、壳孢子采苗和海上养殖等过程。利用上述采苗方法,在室内培育丝状体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技术操作复杂,需要进行温度、光照的控制和施肥管理等,也容易发生病害。 近年来,用酶学方法分离紫菜细胞,进行细胞和原生质体的培养,并且都获得了再生植株。为了使生物技术应用于紫菜栽培业,我们  相似文献   

3.
60Co-γ辐照对坛紫菜原生质体诱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60Co-γ射线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原生质体进行辐照诱变,发现原生质体对^60Co-γ射线有极强的耐受性。前期的培养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是一种理想的诱变材料。诱变结果表明,^60Co-γ射线对坛紫菜可诱变剂量范围很大,从200-1300 Gy均有突变株生成。诱变后细胞的存活率不宜作为坛紫菜诱变最佳剂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坛紫菜原生质体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细胞与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与融合的研究中,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高等植物细胞去壁情况、原生质体再生壁的形成过程以及原生质体融合后细胞内细胞器的变化已经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手段。但在大型海藻细胞分离与培养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利用这一手段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 我们在研究Ⅰ中曾经利用海螺酶解离坛紫菜的营养细胞并成功地培养成紫菜叶状体,但是解离成单离细胞去壁情况如何,当时  相似文献   

5.
紫菜营养细胞的悬浮培育和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和筛事所建立的能连续分裂,发育和具有遗传性能的稳定性无性繁殖纯品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同种或异种间的细胞融合是高科技发展紫菜生产的生物技术。它与现今的紫菜养殖方式相比是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物技术在紫菜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紫菜生物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在细胞生物学方面,介绍了紫菜原生质体制备、组织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及其在新种质创建,工业苗种生产、单细胞活饵料开发和基因组操作等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而细胞分光光度技术(MSP)和流式细胞技术(FCM)的加盟使得对紫菜细胞DNA的了解达到量化,快速分选细胞并实现对其生理代谢动态 观测,在生物化学方法中,讨论了用同工酶电泳技术来评价紫菜群体遗传结构、鉴别种质和描述系统发育等研究,以及利用生化方法对糖类等其它化合物进行提纯与测定等工作,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总结了如何获得高纯度DNA,并将其应用于DNA分析研究,RFLP、RAPD和DNA-序列测定等分子标记技术所揭示的紫菜的多态性,以及利用DNA-指纹和消减DNA文库的技术来构建紫菜的质体基因图谱和cDNA文库,并进行紫菜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此外还介绍了紫菜基因转移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利用琼胶作为唯一的碳源从青岛太平角海域的海水和红藻样品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高产琼胶酶的海洋菌F-6,对其最适的产酶条件,利用琼胶酶分离条斑紫菜的原生质体和原生质体的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单次单因子和正交实验确定琼胶降解菌株F-6最适产酶培养基配方为(W/V):琼胶0.7%;酵母粉0.3%;蛋白胨0.5%;NaCl2.0%;K2HPO40.1%;CaCl20.02%;MgSO4·7H2O0.05%;FeSO4·7H2O0.002%;起始pH=7.5,最适的发酵产酶条件为:26℃培养36h。经条件优化后,粗酶液的酶活高达631.6U/ml。发酵液经过6000g离心30min得到粗酶液,粗酶液经过8k分离膜超滤,加入1mol/L渗透剂,0.22μm滤膜过滤除菌后降解条斑紫菜组织块,成功地分离得到大量的紫菜原生质体,其产率为3×106个原生质体/g新鲜紫菜组织。原生质体经初步培养发育成愈伤组织,其成活率为60%。  相似文献   

8.
海藻解壁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藻生物技术始于50年代初期,其发展较陆生高等植物要缓慢得多。在海藻中缺乏特殊的海藻解壁酶是制约海藻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海藻解壁酶问题[14]。海藻解壁酶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类源[1,2,10,12,14,18,21,22,27~30]。1 动物源的海藻解壁酶研究1980~1984年刘万顺等[23]从海螺消化系统中制备了海螺酶,并用于紫菜、海带、裙带菜和江蓠的单细胞和原生质体分离,为开辟海洋动物源的海藻解壁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酶法制备红藻和褐藻原生质体的首次成功。1982年,唐延林[7]用海螺酶制备紫菜原生质体并再…  相似文献   

9.
坛紫菜和拟线形紫菜的原生质体融合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昌生 《台湾海峡》1993,12(2):180-184,T001
应用PEG 法和电融合法进行了坛紫菜和拟线形紫菜的原生质体融合试验,探讨了PEG 的浓度、处理时间以及洗涤液种类与融合的关系。结果表明,PEG 法的融合率为4.9%~10.2%,电融合率高达32.3%。融合细胞经诱导长成多细胞团的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上升出小紫菜。  相似文献   

10.
内源β-微管蛋白启动子经常被用在绿藻外源基因表达载体中,但在条斑紫菜瞬间表达载体中应用内源β-微管蛋白启动子尚未见报道。为检测内源的β-微管蛋白启动子在紫菜瞬间表达中的效率构建了瞬间表达载体和对照载体。质粒pA由pCATR3-enhancer载体的骨架构建而成,瞬间表达载体则是将条斑紫菜β-微管蛋白基因的5’侧翼序列(Tub5’),β-葡萄糖醛酸苷酶(GUS)基因(gusA)和β-微管蛋白的3’侧翼序列(Tub3’)插入载体pA。而对照载体pA—GUSTub3只包含gusA和Tub3’。利用电击法进行条斑紫菜原生质体的瞬间表达。电击后24h开始进行GUS活性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微管蛋白基因侧翼序列的控制下实现了GUS基因的瞬间表达,但是24h后GUS活性降低。同pBI221相比,利用pATubGUS电击后,原生质体表现出更强的GUS活性。结果显示内源微管蛋白启动子是条斑紫菜遗传转化的1种有潜力的调控元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