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灾害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专辑所述内容是《地震灾害经济学研究》(第一部分已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1995年第4期上)课题的第二部分。作者简要地介绍了防御地震危险的方法(省略计算部分),地震危险减轻的选址方法,地震灾害的统计分析,公用设施财产损失及其应急反应的经济分析,地震工程投资的经济分析,以及地震灾害管理的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国际讨论会”概况陈运泰,高文学(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京(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东南亚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国际讨论会”于1994年1月27日至2月4日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议由越南国家科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地震科学研究的变革性进步,持续引领在地震断层行为和地震过程研究上的科技前沿,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决定采用竞争性的方式重新建设一个或多个新的地震科学中心,并公开征集新中心的建设愿景、科学方向、功能设置及基础设施建设思路。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积极响应并提出24份方案,本文予以概貌性描述,为进一步深入解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震图纸数字化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应用Delphi3开发的地震图纸数字化及数据库管理系统(SDDMS).该系统功能齐全,可方便地完成地震图纸数字化、档案管理和数据分析全过程,使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地震图纸成为可能,对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5.
768自动换纸地震记录器笔放系统检测装置王玲(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遥测地震台网是大型区域性地震台网,主要任务是取得连续、可靠、准确的地震观测资料。以监测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速报国内外大地震,为地震预报及地震科学研究提供第...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地下水地震异常特征及预报指标的研究杨明德(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1)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该区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是开展地震科学研究与预报较理想的场所。自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在西宁、格尔木、玉树等地建立了地震地下水观测...  相似文献   

7.
繁荣地震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纪念《地震研究》创刊20周年晏凤桐谭庆云(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041)《地震研究》创刊至今已20周年。共出版了20卷92期,发表了中文学术论文1181篇,英文学术论文116篇。这些文章的发表,对于繁荣地震科学研究,积...  相似文献   

8.
本课题是“十五”期间地震科技信息发展的重点课题之一。运用文献分类技术方法,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中的地震学类目进行了扩充,客观地反映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并将相关类目纳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中。  相似文献   

9.
读《中国近代地震文献编要》(1900~1949)有感高维明(中国北京100036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阅读了由陈尚平先生等编辑、地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地震文献编要》(1900~1949)(下简称《编要》)一书,很有感触。诚如编者所指出的那样:本...  相似文献   

10.
关于“九五”期间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发展前景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在利用地下水(水位、水化)监测预报地震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随着地震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当前国际上地震预报受到冲击,我国地震事业研究经费严重短缺却又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形势下,如何在“九五”期间使地震观测与研究更上一层楼,针对这一重大课题,.国家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本学科“九五”期间地震工作重点的研讨,本专辑分别介绍了专家们从该学科不同角度针对地下流体监测预报地震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的认识和打算以及下一步规划提出的意见,供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陈章立 《中国地震》2001,17(3):231-245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科技发展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了简要回顾。阐明了如下3点:(1)全社会对减轻地震灾害及减轻地震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强烈要求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强劲动力;(2)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好的保障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3)坚持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建设与地震科学研究的辩证统一,并处理好任务性、科学性、可行性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进步性质遵循的重要原则。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所取得的某些成功和所遭受的许多挫折不断加深了人们对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促进了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和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20世纪最后5年,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使地震预报预防研究与实践的技术支撑得到较明显的改善,既突出重点,又广泛探索的地震科学研究,使人们对我国大陆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以及震害特征与机理研究等取得一些新的重要认识。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不仅使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得以明显提高,而且为加速新世纪,首先是“十五”期间我国地震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应重点加强的10个方面的工作,即地震观测台网的数字化改造与建设;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改造与建设;强地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地震实验室的建设;地震信息和应急指挥与紧急救援技术系统的建设;地震短临预报的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地震动衰减和震害机理与震害控制的研究;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震害预测的研究;地震科学和地球科学有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期望通过这些努力使我国地震科技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震预报预防的理论、技术、方法显著改进,防震减灾工作实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易志刚  李祥村 《地震》1997,17(2):175-183
根据地震资料,对东南沿海地震区地震活动特下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从地震活动轮回分析,东南沿海地震区从1959年开始的第五个轮回中的地震活动时段,估计将延续到2031年前后结束,而后转入本轮回的平静时段;(2)2000年以前,研究区有可能发生1次Ms≥6.0地震,到2005到则最多发生2次;(3)东南沿海地震区下一次发生Ms≥6.0地震的地区可能在河源-邵武地震带上,尤其可  相似文献   

13.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6,18(1):140-141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1995年6~8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家地震...  相似文献   

14.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南北构造带构造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带强震的时空动态图象演化,结果表明,南北带的地震活动有如下特征:(1)经向迁移,其空间演化有步进型和步进折返型两种形态;(2)远程的快速响应;(3)诱发地震的链锁分布,该特征反映了强震间的相互耦合,对未来强震具有示踪意义,(4)时空可公度性,该结果对分析判定本带的地震趋势从而实现正确的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京观象台历史地震记录图抢救与共享”课题是科技部“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子专题。其目的是收集、整理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历史地震记录图,扫描成图形数据文件,并形成相应的电子文档;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集历史地震资料抢救保存和资料共享服务于一体,面向科学研究、面向社会多种需求的历史地震记录图库及其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6.
地震目录(1993年12月-1994年2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5,17(3):401-403
地震目录(1994年12月─1995年2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结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5,17(4):534-536
地震目录(1995年3─5月)陈培善(中国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1)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  相似文献   

19.
利用科学引文索引(SCI)及其他相关数据库,从代表中国地震科学研究总体水平的地震系统学术论文的产出数量、学科分布、来源出版物、出版语言类型、论文引用情况及国际合作等,对地震系统1979年以来发表SCI论文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SCI论文发表数量和时间分布上来看,国内地震科学研究呈现出逐年活跃的发展态势,大地震的发生对地震科学的研究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年来,SCI论文数量在全球相关领域的排名比较靠前。从SCI论文特点分析及被引用情况来看,学术论文的质量与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中国地震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有待提高,其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关注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5,17(1):137-138
地震目录(1994年6-8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