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松嫩盆地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变化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廖资生  林学钰 《地球科学》2004,29(1):96-102
松嫩盆地位于东北腹部, 是我国主要的大型地下水盆地之一.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水质问题复杂, 原生水质状况不佳, 人为污染比较严重.根据水利、地质部门多年积累的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 对地下水中原生有害组分和人为污染组分的形成机理和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 着重分析了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盆地不同地下水系统内地下水水质的多年变化规律.认为地质构造上的封闭性、强还原/弱碱性/富含有机质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地下水运动滞缓是盆地地下水中多种原生有害组分富集的基本条件.近半个世纪以来强烈的人类活动, 则是导致地下水水质发生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善区域地下水交替循环条件, 治理环境污染, 治理和更新已成为污染通道的水井, 利用洁净松花江水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等改良与保护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虽然埋藏于地下,但仍然受外界影响,在一定的地点和条件下就会发生变化。大气降水是影响地下水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他水文气象因素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总之,地下水在自然条件下,时刻都在发生量与質的变化。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又加速了这些变化,如灌溉后引起地下水位升  相似文献   

3.
人为活动条件下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地下水系统理论和地下水系统分析方法,从全新的视角对河北平原地下水系统的介质空间、流场、水化学场的结构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为活动条件下地下水系统的演化,从而为该地区水资源评价、开发与管理、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松花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云  郑强 《水文》2007,27(2):78-81
基于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对松花江区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的评价成果进行综合概述;天然条件下,区内平原区地下水质量总体较优良;现状条件下,地下水水体污染比较严重,以来源于人为活动的有机污染为主;区内铁、氟异常区有较广的分布范围。从区域实际出发,建议开展供水质量安全,酚、砷迁移规律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水源地的长期开采资料表明:地下水和地表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评价岸边型水源地的可开采资源时,应研究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天然或人为开采条件下相互转化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下面谈谈我们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海河流域平原浅层地下水消耗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储量消耗过程、空间分布及机理研究,揭示了区内地下水系统与相邻层圈之间水分通量因人为活动影响而发生剧变的规律,并在现状开采与补给条件下警告性预测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海河流域平源浅层地下水消耗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费宇红  张光辉等 《水文》2001,21(6):11-13,10
通过对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储量消耗过程、空间分布及机理研究,揭示了区内地下水系统与相邻层圈之间之分通量因人为活动影响而发生剧变的规律,并在现状开采与补给条件下警告性预测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河北地区地下水环境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渤海河北地区,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流场已经由天然状态演化为人工状态,在山前平原和中部平原表现得尤为明显;深层地下水流场已经由天然状态下向渤海汇集,演化为人工开采条件下的向漏斗中心汇集。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总体上呈现出恶化的趋势,矿化度总体呈现上升状态。重碳酸型地下水的面积有所减少,氯化物型地下水和氯化物—硫酸型地下水的面积有所增长。深层地下水水质总体上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是在局部地段一些孔深小于300米的井中地下水矿化度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预测问题对灌区或预测区地下水水位动态预测,可以理解为评价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各个时期地下水水位的可能变化。灌区或预测区地下水水位的预测,是地下水动态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地下水动态决定着  相似文献   

10.
辽河流域柳河平原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民 《地下水》2010,32(3):75-77
在多年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下辽河流域柳河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并结合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位动力变化过程线对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进行划分;得出该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是:大气降水与水位变化明显相关,水文及人为开采因素只是地段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周迅  朱春芳 《地球学报》2014,35(2):177-182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不仅对水质产生影响,也会显著影响地下水的水化学分类,本文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对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特征及与其他水化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中硝酸盐绝对含量总体偏高,在阴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比中所占比重已超过硫酸盐,对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产生显著影响。NO3–相对含量较高的样品,往往具有低矿化度,低pH值,高r(Na+)、r(Cl–)比,且属于氯化物型水的特征。利用r(NO3–)/r(Cl–)可判别地下水在天然条件下的浓缩或稀释效应,亦可结合目标污染物的绝对含量变化,判断其是否属于人为污染抑或天然水动力条件下的浓缩稀释效应。  相似文献   

12.
邢台山前平原浅层高氟地下水分布区,浅层地下水与非饱和带土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文地球化学系统。在该系统中,非饱和带土体的氟源强度及浅层地下水体聚集和保存氟的条件是影响非饱和带土体浅层地下水之间氟迁移和富集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前者直接受控于土体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粒度组成,而后者主要取决于浅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大气降水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带土体浅层地下水系统氟迁移和富集动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非饱和带土体是浅层地下水重要的供氟源,非饱和带水土系统氟的地球化学反应主要为水相络合反应、溶解/沉淀反应和吸附/解吸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AECL)近来向政府、科学家们和公众介绍了在加拿大地盾地质环境中处置核燃料废物的构想。涉及到的重要部分就是拱顶洞室处置的地球化学环境,包括岩石与地下水的成分,岩石、地下水和埋置的拱顶洞室材料之间的地球化学反应,拱顶洞室关闭后人为活动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及程度。概括了处置原理,探讨了地球化学环境的有关问题。在加拿大地盾的拱顶洞室深处(500 ̄1000m),出现含盐地下水和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勘探发现了滕南矿区侏罗系砾岩含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可以利用。该区侏罗系砾岩含水层具有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的整体特征;其含水性在平面上的严重不均一性与构造、含水层埋深和第四系水文地质条件有关;侏罗系地下水动态类型属人为-气象型;地下水化学万分与含水介质、水动力条件及原始沉积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地下水补、径、排 条件受构造、第四系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体的分布及矿井开采等因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化学动力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地下水化学动力学方法计算出的5种水文地质参数定量评价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认为用地下水化学动力学方法计算出的5种水文地质参数,通常只能粗略地评价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于无钻孔或钻孔很少的区域,此方法便难以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松嫩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演变规律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松嫩平原地下水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洮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对地下水进行系统取样分析,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离子比例系数和Piper三角图示法,全面系统地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的时空变异特征与演变规律,揭示了风化溶滤、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和人为混合是控制地下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化学过程,从而为流域乃至松嫩平原盐渍土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滹沱河冲洪积扇为研究区,基于地下水背景值进行劣质劣变水评价,尝试区分地下水所受到的外界胁迫作用类型,划分不同类型水的分布范围,并结合人类活动要素验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技术进一步分析归纳地下水水质的具体胁迫方式。评价结果表明:一级劣变水区面积占整个研究区的65.9%,二级劣变水区占15.7%,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其地下水水质朝恶化方向发展。胁迫作用分析表明:一级劣变水主要受过量抽取地下水作用影响,改变了天然水化学场,并引起区内含盐水平整体增高;二级劣变水主要受生活和工业废水、养殖场和垃圾场渗滤液等污染物输入影响,使地下水遭受较严重的污染;此外,铁离子为研究区天然劣质组分,主要受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天然因素控制,并在人为污染输入的影响下部分地区浓度值超过其背景值上限,发生了进一步劣变。  相似文献   

18.
赵庆令  李清彩  卜华  万淼 《水文》2015,35(2):70-76
通过对2013年9月在双村岩溶水区域采集测试的18组岩溶水化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并利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影响该区岩溶水化学组分的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弱碱性地球化学背景下地下水对包气带的离子类质同象替代作用影响着岩溶水中Mg2+、K+、F-,人为污染因素控制着Cl-、Na+、NO3-、SO42-,岩溶水中的HCO3-、Ca2+、p H值受岩溶碳汇因素所影响。以上3种因子可以解释双村岩溶区岩溶水水化学特征87.103%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Mn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论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锰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的迳流条件、地下水及土壤酸碱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Mn元素含量,在区域上分布特点为江汉平原东部区〉长江三角洲南部区〉鄱阳湖区.  相似文献   

20.
根据辽宁省2006—2010年地下水水位实际监测数据,分析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再结合地下水动态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影响控制因素,以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将辽宁省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划分为:气候型、开采型、灌溉型、水文型和径流型,经过较为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计算,绘制出地下水动态变化历时曲线,对五种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分别予以较为详细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出辽宁省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