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海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是古海洋表层生产力的替代性标志之一。通过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第四纪沉积中超微化石分析,从绝对丰度和堆积速率、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及碳同位素三个方面探讨了该区第四纪表层海水古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6Ma以来南海南部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呈现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一是随冰期-间冰期旋回而变化,间冰期时,表层海水生产力高,而冰期时则降低;另一种则是大约40万年的长周期变化,自1.56Ma以来,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旋回,每个旋回内表层海水古生产力又经历了从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冲绳海槽D-086孔颗石藻化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划分出三个颗石藻化石组合:Gephyrocapsaaperta-G.oceanica组合,Gephyro-capsaericsonii-Coccolithuscrassipons组合,Emilianiahuxleyi-Gephyrocapsao-ceanica组合;划分出E.huxleyi带和E.huxleyi高峰带的界线;每一个颗石藻化石组合代表一个气候期,它们分别与标准气候期的玉木亚间冰期,晚玉木冰期和冰后期相当。  相似文献   

3.
浙江长兴更新世红土中的分子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GC/MS从浙江长江更新世红土中检测出种类繁多但含量甚微的分子化石,主要包括正构烷烃、长链三环萜、五环三萜、一元正脂肪酸、正脂肪醇、正烷基-2-酮等系列。红土中的这些分子化石,特别是正构烷烃的特征表明本区的红土是在多水的环境下形成的,并且其上发育了以草本植物为主的高等植被。三环萜烷与三萜烷比值(C23/C30)随地层的变化与红土网纹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具有潜在的古气候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冲绳海槽D-086孔颗石藻化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划分出三个颗石藻化石组合:Gephyrocapsa aperta-G.oceanica组合,Gephyrocapsa ericsonii-Coccolithus crassipons组合,Emiliania huxleyi-Gephyrocapsa o-ceanica组合;划分出E.huxleyi带和E.huxleyi高峰带的界线;每一个颗石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南海北部WC-F孔36个样品中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用某些属种含量变化推测上新世古环境作了尝试。490~850m井段在超微化石分带上属NN12至NN15带。以730m为界,可分为早、晚两大阶段。早期气候温暖、海面较高、生物生产率较低,以盘星石Discoaster和冷杉楔石Sphenolithusabies较高含量为特征;晚期气候较冷、海面下降,陆源物携带之营养物质增多,生物生产率增高,以盘星石和冷杉楔石含量下降为标志。根据盘星石的相对丰度变化,还可分为10个次一级的冷、暖旋回。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珠标准法统计研究了南海东北部海盆边缘RC26-16站孔的钙质超微化石含量和组分丰度的变化特点,结合再沉积化石含量变化、分异度和溶解指数以及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资料,确认新仙女木期发生于11.44~10.49ka,其结束时间的再沉积化石丰度具有高峰值后突然下降的特点;全新世中期升温期或大暖期的出现时间为7.80~5.25ka,具有化石丰度低而波动,分异度小,溶解指数高的特点;沉积速率由冰期向冰后期逐渐下降,就超微化石而论,其最高丰度值出现在沉积速率骤减处,而最低丰度值则可出现在沉积速率最大或最小期间。  相似文献   

7.
山西榆社-太谷盆地上新世中晚期的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中、东部的榆社、太谷盆地发育了良好的上新世河湖相地层,其丰富的植物、鱼类和哺乳类化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古植被和古环境研究的理想场所。根据榆社盆地磁笥年表以及化石组合特征,榆社、太谷盆地约为5.5MaBP以来的套沉积、榆社张村组与太谷小白组的沉积时代相当,大约形成于3.5-2.3MaBP。从大约4.4MaBP开始,较高含量的云杉、冷杉花粉显示研究区已有暗针叶林生长,从3.5MaBP开始,暗针叶林有了较大的发展,存在大面积的暗针叶林纯林。大致从上新世中期的4.4MaBP开始,气候已经开始变冷,并有较明显的干湿波动,蒿、藜为主的干草原大约从2.3MaBP开始繁盛,表明研究区转变为干冷气候。  相似文献   

8.
成鑫荣  麦文 《海洋学报》1996,18(1):73-79
本文在对南海北部WC-F孔36个样品中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用某些属种含量变化推测上新世古环境作了尝试.490~850m井段在超微化石分带上属NN12至NN15带.以730m为界,可分为早、晚两大阶段.早期气候温暖、海面较高、生物生产率较低,以盘星石Discoaster和冷杉楔石Sphenolithus abies较高含量为特征;晚期气候较冷、海面下降,陆源物携带之营养物质增多,生物生产率增高,以盘星石和冷杉楔石含量下降为标志.根据盘星石的相对丰度变化,还可分为10个次一级的冷、暖旋回.  相似文献   

9.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中部柱状样MD972140中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记录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为该柱提供了可靠的年龄框架。氧同位素记录与生源和非生源组分的对比表明,粗组分和碳酸钙含量变化表现为冰期降低,间冰期升高,类似于大西洋型旋回,而蛋白石和非生源组分却与之相反。更新世以来粗组分和碳酸钙含量的变化总体上是由高到低,而蛋白石和非生源组分含量的变化是由低到高,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量和表层水生产力的增加。由此可见,碳酸钙和蛋白石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到钙质和硅质生物生产力以及陆源物质输入量的控制。氧同位素7期以来,蛋白石含量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在冰期升高及在间冰期降低的变化反映了表层水生产力的波动和硅质溶解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四个工程钻井的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及沉积物资料,对钻孔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划分,认为所钻遇的地层包括下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依据古生物分异度及含量作出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十个海侵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种的初现面和末现面资料,将本区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太平洋V_(28-239)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了本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认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本区气候温暖,沉积环境属陆架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1.
南沙群岛海区有机碳沉积作用与古生产力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时国  涂霞 《热带海洋》1995,14(4):58-66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5个沉积柱样和大量表层样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有机磷的沉积作用。深海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2%-1.3%。水柱深度对其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分析结果发现冰期、间冰期,尤其是末次冰期有机碳含量变化明显,4个柱样晚第四纪的质量堆积速率在末次冰期时最大。  相似文献   

12.
南海表层沉积沟鞭藻孢囊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国Xuan  孙湘君 《热带海洋》2000,19(1):8-16,T001
为研究沟鞭藻孢囊含量和组合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南少上位的表层沉积样品。共鉴定得沟鞭藻孢囊16属27种,孢囊含量变化在8至925粒.g^-1之间。研究区北部及靠近巴士海峡的样品孢囊含量较高,而南海南部的样品孢囊含量较低。孢囊含量的这一分布型式与南海表层水中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似受表层海水营养因素控制。Spiniferites是沟鞭藻孢囊组合的优势组分,主要有S.ramosus,S.hyper  相似文献   

13.
黄土沉积中生物成因的钙结核是在古土壤的发育阶段由上层的碳酸盐淋滤并在古土壤的下部形成的次生碳酸盐。探讨了黄土钙结核硼同位素样品的处理方法,并利用负热电离质谱法(NTIMS)测定低含量黄土钙结核中同位素组成,实验表明采用稀盐酸溶解样品、硼特效树脂分离提取样品中的硼是适宜的。黄土钙结核酸溶相的硼含量变化范围为3.4-5.7μg/g,δ^11B值变化为-3.3‰-+16.9‰。硼含量和硼同位素组成有正相关关系。黄土和钙结核之间硼同位素组成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可能与钙结核中更高的碳酸钙含量及水体的pH值有关,黄土钙结核酸溶相中的硼同位素组成的初步结果表明其示踪黄土沉积环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暖池北缘的Ph05—5岩芯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依据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及其同位素组成等指标,分析了近190 ka B.P以来区域生产力和上层海水结构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和所指示的古海洋学意义。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和基于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的温跃层深度变化表明,Ph05—5岩芯所在的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北缘约190kaB.P.以来,营养跃层和温跃层冰期(MIS 6期和5d-2期)浅,间冰期(MIS5e)和全新世深,而MIS5e期是最近两个冰期旋回中营养跃层和温跃层深度最深时期。通过Fprofunda百分含量初级生产力转换方程计算结果和与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的变化显示,冰期初级生产力高,间冰期和全新世初级生产力低,MIS5e期初级生产力为末两次冰期旋回之最低。此外,Ph05—5岩芯△δ^13Cc.wullerstorfi-coccolith和△6δ^12Cc.wullerstorfi-N.dutertrei.差值变化显示,190ka B.P以来表层输出生产力冰期高,间冰期低,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MIS5e期为生产力输出的最低值期。上层海水结构和生产力的上述变化特征与现代La Nina事件暴发时的海洋环境相当类似,该海区MIS5e期可能是LaNina事件频繁爆发的一段时期,可以与现代LaNina现象类比。同时,根据Wyrtki提出的信风张弛理论推测MIS5e期,由于LaNina事件的频繁暴发黑潮主流应该是增强的。  相似文献   

15.
云南鹤庆盆地晚第四纪硅藻植物群与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鹤庆HQ孔0-19m沉积的硅藻资料,建立了7个硅藻组合带,它们记录了近7万年来鹤庆古湖中硅藻植物群的演化及反映的环境,该时期存在4个浮游硅藻繁盛的沉吟桫湖时期与其相间的三个浅水湖时期以底栖和附着类型硅藻为主,或缺乏硅藻化石。30-13kaB.P湖水频繁波动的时期为环境恶化时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位于大西洋西部水深2770m的布莱克海台顶部大洋钻探计划997A钻孔上新世至全新世2.15m.y.的91个样(O.39—91.89mbsf)的浮游有孔虫化石组合。高丰度种Globigehnoides rubber、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Globorotalia inflata、Globigerinita glutinata超过化石量的70%。每个种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0%-20%或者更大。在布容带的上部尽管Gtoborotalia menardii group总体上含量较低,但其明显的出现,缺失几乎与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同步。 浮游有孔虫组合的因子分析表明,997A钻孔的浮游有孔虫由以下四个种群组成:暖水种组合、亚热带环流种(混层种)组合、环流边缘种(温跃层,上升流种)组合以及亚极地组合。在997站位,尽管环流边缘种丰度明显控制了化石丰度的总体变化,但在研究层段,亚热带环流组合占优势。与布容期的情况相似,在早于奥尔杜威亚期的沉积物中,以亚热带环流组合和环流边缘组合的波动变化为主要特征。上升流,环流边缘化石群丰度在贾拉米洛亚期之前开始增加,在0.7—1.07Ma占据主要地位。从环流边缘种组合占主体到亚热带环流种组合和环流边缘种丰度增加的转变出现在O.7Ma,接近布容,松山边界。在布容,松山边界下部出现耐低含氧量的底栖有孔虫、黄铁矿管以及丰富的硅藻,表明可能由于北大西洋深层水上部较弱的交换能力导致布莱克-巴哈马外脊区中层水含氧量降低及上升流发育。 有孔虫组合相对组分的改变至少发生了两次,大约在700ka和1000ka,在约930ka时从地轴倾斜驱动的气候变化转变为与偏心率有关的100k.y.的周期。在700ka时从早更新世相对较暖的气候转变为布容期冷暖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从藻类化石的垂直分布探讨杭州西湖的演变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4年春在杭州西湖东北面,西面及湖中心小瀛洲3个钻孔共取了70号岩芯样,经浮选,筛选,以显微镜检鉴定化石藻种,并分析其垂直分布,从而探讨西湖的形成历史,西湖自晚更新世以来的6个化石藻带由下而上依次为:轮藻带,微藻带,微红金颗藻-近缘针杆藻-条纹小环藻带,圆筛藻带,圆筛藻-近缘针杆藻-微红金颗藻桥穹藻-异极藻-短缝藻带和水花束丝藻带,从而反映了西湖的6个发育时期,淡水古湖沼期,淡咸水过渡期,海  相似文献   

18.
南沙群岛海区有机碳沉积作用与古生产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5个沉积柱样和大量表层样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有机碳的沉积作用。深海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2%-1.3%。水柱深度对其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分析结果发现冰期、间冰期,尤其是本次冰期有机碳含量变化明显,4个柱样晚第四纪的质量堆积速率在末次冰期时最大。有机碳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溶解氧浓度、粘土矿物含量、水柱深度和底栖混合强度,其中溶解氧浓度是最重要因素。底栖有孔虫的相对丰度,如Uvigerina和Bulimi-na,可用来指示溶解氧和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与海洋生产力关系极为密切,它可用来重建海洋古生产力的长期变化。采用Mller和Suess方程以及Sarnthein方程的计算结果与目前生产力值结果比较表明,后一种方法因充分考虑了溶解氧浓度和水柱深度而更接近现代值。  相似文献   

19.
生物群、沉积物和有机地球化学变化显示,古新统-始新统(P/E)界线全球事件在西藏南部定日(东特提期残留海低纬度浅水)地区存在明显响应:古新统宗浦组顶部有孔虫动物群的属、种绝灭率分别为87%和94%,始新统遮普惹组底部有孔虫属、种新生率分别达80%和69%;岩层以(生物滩相)薄-中层向厚层-块状生物灰岩转化,泥质含量增加;典型生物标志经合物参数变化明显,Pr/17比值平均从0.365增加到0.86,Ph/18由0.56变为0.92,β/17由12.843剧增到123.17,γ/17由2.46突变为29.5。结合西藏及邻区岩相分布、接触关系后认为,这种全球地质事件的响应在研究区可能是一种古海洋事件,可能由大洋环流(古水团)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20.
西藏扎布耶湖地区三万年以来的花粉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藏北高原扎布耶湖ZK2钻孔沉积物的花粉记录,揭示了该地区三万年以来植被和气候演变历史。37300-36000aB.P.为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温湿,淡水湖时期;约36000-31700aB.P.灌丛草原植物,气候冷干,湖水出现短暂咸化,31700-20800aB.P.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温暖湿润,湖面扩大,湖水加深时期,20800-14400aB.P.荒漠植被,气候冷干,湖水咸化,湖面开始缩小,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