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伊宁地块特克斯达坂一带出露的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组双峰式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流纹岩两大端员组成,其Si O2含量为47. 13%~77. 72%,在53. 62%~72. 15%之间存在明显的间断,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流纹岩年龄为302. 8±3. 6 Ma,表明该套火山岩形成于晚石炭世。玄武岩Si O2含量为47. 13%~53. 62%,具有低Si O2、高Fe2O3(TFe2O3=10. 90%~17. 40%)、高MgO(3. 74%~10. 12%,平均为6. 48%)和高Na(Na2O=2. 84%~6. 69%)、低K(K2O=0. 48%~3. 77%)特征(Na2O/K2O=1. 21~12. 18),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1. 58~4. 94],具有弱的负Eu异常(δEu=0. 30~1. 10),亏损Ta、Nb、Th、Sr等不相容元素。流纹岩Si O2含量为72. 15%~77. 72%,具有高Si O2、高K(K2O=6. 12%~9. 48%)、低Na(Na2O=0. 40%~2. 39%)特征(Na2O/K2O=0. 04~0. 36),K、Rb和LREE显著富集[(La/Yb)N=2. 46~10. 48],相对亏损Ba、Sr、P、Ti,且有基本一致的强负Eu异常(δEu=0. 18~0. 44),具有A2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此外,玄武岩具有相对高的Mg#值和Co、Cr、Ni含量,其εNd(t)值为3. 45、3. 55,表明玄武岩来自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而流纹岩具有低Mg#和正εHf(t)值,暗示其形成与玄武质岩浆底侵过程中的地壳熔融有关。结合二阶段锆石Hf模式年龄,认为源区可能与元古宙的变质结晶基底重熔有关。根据上述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构造判别图解,认为特克斯达坂一带伊什基里克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具有板内成因特征。该套典型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伊宁地块石炭纪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皖南伏川蛇绿岩形成环境的地球化学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南伏川蛇绿岩套,沿祁门-歙县-三阳坑断裂带分布,具构造侵位特征。在AFM图解上,具有拉斑玄武岩的演化趋势,但在玄武岩分类图解和Na2O/K2O-(Na2O K2O)相关图上,则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在微量元素含量和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上和在Ti-Cr、Ti-Zr判别图上,也接近岛弧火山岩而与洋脊玄武岩差别较大。又,根据其形成的地质环境为一古岛弧。通过PEE的模拟计算,伏川蛇绿岩可能是上地幔5%熔融的产物。由于变质橄榄岩中富集轻稀土元素,可以认为伏川上地幔是一种富集地幔。  相似文献   

3.
新疆察布查尔山早石炭世火山岩构造环境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种明  岳淑娟  刘郁  魏虎 《新疆地质》2006,24(3):244-248
察布查尔山位于伊犁-伊赛克湖微板块的南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一套浅海相-陆相基性-酸性火山岩建造.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该火山岩整体碱度较高,碱性和亚碱性系列共存,正常类型和钾质类型共存,SiO2过饱和或低度不饱和.K2O平均含量3.4%,K2O/Na2O值多大于0.6,中基性岩Al2O3含量多大于16%.玄武岩RbN/YbN值4.5~19.9,属强不相容元素富集型.酸性岩CeN/YbN在5.2~7.2之间,显示地壳熔融特点.结合图解判别,确定早石炭世火山岩形成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尔泰南缘达拉乌兹双峰式火山岩年龄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阿尔泰南缘达拉乌兹一带出露了一套玄武岩和流纹岩频繁互层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该套双峰式火山岩发生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其基性端元——变质玄武岩和酸性端元——变质流纹岩具明显的变余斑状结构。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流纹岩的喷发年龄365.6±1.6Ma和捕获的锆石年龄413.5±2.0Ma。变质玄武岩富TiO2、碱(富钠)(Na2O/K2O=4.43~19.33)和FeOT,贫MgO和CaO,轻微富集LILE和LREE,具弱的Nb、Ta和Ti的负异常,具有高于正常弧火山岩但低于OIB的HFSE元素(Nb、Ta、Zr、Hf)的含量,Eu负异常不明显。流纹岩具有高SiO2和全碱,具有低的TiO2、极低的MgO和FeOT,呈现明显的Ti、P、Sr、Ba负异常,Th、U、Pb的正异常,HFSE元素(Zr、Hf)和LREE略富集但Nb、Ta亏损的特征,并显示Eu的明显负异常(δEu=0.21~0.41)。它们均具有相似于N-MORB的较低的Pb同位素组成。玄武岩与流纹岩来自两个不同的岩浆房,玄武岩为受俯冲物质加入的亏损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后并发生结晶分异作用的结果,流纹岩为新生的地壳物质受幔源岩浆加热熔融并与之混合后演化的产物。结合阿尔泰南缘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推测该双峰式火山岩俯冲作用引起的局部拉张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西藏改则县托和平错地区展金组中发育一套早-中二叠世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安山岩次之、安山岩少量的海相火山岩组合.该火山岩中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的SiO2含量为44.43%~54.87%,TiO2含量多在4%以上,K2O+Na2O平均为4.57%,玄武岩类富K,玄武安山岩富Na.区内火山岩富集K、Ba、Th、Ta、Ce、P、Zr、Sm、Ti、Cr,亏损Rb、Nb、Hf、Sc,Y/Nb在0.322~0.499之间.综合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可将该火山岩归入碱性玄武岩系列.区内火山岩从基性到中性稀土元素总量基本没有变化,REE平均为402.31×10-6,LREE/HREE为8.17~12.69,为轻稀土强烈富集型,δEu为0.93~1.04,平均为0.99,无Eu异常,玄武岩的Th/Ta值多数大于1.6.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火山岩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玄武岩根据标准矿物(CIPW)计算是否出现霞石(Ne),大致可以分为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与拉斑玄武岩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碱(K2O+Na2O)质量分数和低的Si O2质量分数。对于这两类玄武岩的成因,人们通过天然样品以及实验岩石学进行了大量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一般认为,地幔橄榄岩在高压(3 GPa)下低程度部分熔融(5%)可以形成碱性玄武岩,在低压下高比例熔融则形成  相似文献   

7.
南极罗斯岛地区玄武岩中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极罗斯岛玄武岩中分布着三种熔融包裹体(结晶质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玻璃质熔融包裹体)和CO_2流体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是一种新类型,它代表了从岩浆分异出热液的过程。本次研究中还发现了玄武岩浆的不混溶性,从而形成了富含K、Na和富含Fe、Mg的两种不同成分的岩浆。玄武岩中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1190—1350℃,其形成压力大于7.2—7.5 kbar。发现许多包裹体爆裂并有次生熔融包裹体形成,这证明玄武岩可能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在这么深的地方形成的玄武岩浆分异出来的流体相主要是CO_2,而不是地壳中常见的H_2O,这对于了解上地幔、下地壳环境下可能存在的流体相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广东三水盆地内广泛分布有晚白垩纪-始新世火山岩,在化学成分上他们表现为以玄武岩类(SiO2=44.45%~54.46%;K2O+Na2O=3%~6%)和粗面岩-流纹岩(SiO2=59.23%~73.27%;K2O+Na2O=7.5%~12%)为主的双峰式特征。这些火山岩大致由十三期火山活动所形成,其中,早期形成以粗面岩-流纹岩为主的火山岩分布在盆地的边缘,晚期以玄武岩类为主的火山活动出现在盆地的中部。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反映了随着盆地断陷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岩浆由来自浅部岩浆房向深部岩浆房转化的过程。盆地内岩浆岩主要受区域地幔上涌-部分熔融所控制,盆地的断陷过程诱发了不同深度岩浆房内岩浆的喷发。三水盆地火山岩的不对称分布暗示了盆地的东侧向沿海方向的拉伸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9.
塔河地区海西晚期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泽宏  唐跃 《中国地质》2010,37(2):334-346
通过岩心观察,塔河地区海西晚期先后发育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火山岩两大类。两类火山岩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组成:基性火山岩K2O+Na2O=3.49%~4.25%,K2O/Na2O=0.18~0.381,为钠质系列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和高场强元素Nb、Ta、Ti、Zr、P,δEu≈1,无明显亏损;中酸性火山岩表现为高场强元素Nb、Ta、Sr、P、Ti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较为富集,稀土元素δEu=0.43~0.661,铕具明显负异常特征,K2O+Na2O=6.86%~8.82%,K2O/Na2O=1.25~1.591,为钾玄或高钾钙碱性系列英安岩。强不相容元素Th/Ta、Nb/U比值说明,玄武岩与英安岩成因没有明显亲缘性,玄武岩来源于地幔,英安岩来源于地壳。结合邻区火成岩对比分析,塔河地区发育的玄武岩、英安岩分别与塔中地区玄武岩和南天山分区花岗岩具有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构造判别图解表明,玄武岩形成于板内主裂陷期,英安岩、花岗岩形成于板块边缘岛弧构造环境,作为特殊古构造位置,塔河地区先后发育的玄武岩、英安岩为板内主裂陷盆地边缘和弧火山边缘相互耦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高温高压下含水矿物对岩石熔点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海飞  谢鸿森 《地质学报》1995,69(4):326-336
在温度约800—1300℃和压力1.0—3.5GPa下,对加入约2%水的钾质玄武岩和榴辉岩样品的熔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岩石的固相线都明显低于干体系同类成分岩石熔融实验研究获得的固相线温度;其中前者由于相对富钾其熔点总体上又低于后者,与已有的研究资料一致。不同的是榴辉岩是随着压力的增大熔点温度增高,钾质玄武岩仅在1.5—2.5GPa和大于3.0GPa压力时其熔点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高,在2.5—3.0GPa压力范围内则相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钾质玄武岩在压力2.5GPa以下,存在着角闪石,2.5GPa以上存在金云母所致,二者矿物特定的成分决定了角闪石具有高于(或接近于)而金云母具有低于湿体系固相线的脱水温度;而含水榴辉岩实验的连续固相线特征则是其角闪石的脱水温度低于或接近含水条件的熔点温度所致。从而造成高压条件下岩石熔点的降低。因此,岩石圈中岩石的成分及其所决定的含水矿物类型和稳定温压条件是控制岩石固相线形式的重要因素,并可以很好地解释深部岩石的部分熔融和地震波低速带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郑海飞  谢鸿森 《矿物学报》1996,16(2):109-117
在温度850~1300℃,压力1.5~3.5GPa和含约2%水的条件下进行了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质岩的熔融实验,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1)含饱和水的拉斑玄武岩在低的部分熔融程度下可以熔出花岗岩,而含不饱和水时只能熔出英云闪长质岩;(2)含不饱和水的钾质和钠质碱性玄武岩在低的部分熔融程度下分别可以熔融出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因此,太古宙广泛发育的奥长花岗岩说明当时的玄武岩质地壳是贫钾的,太古宙地壳不存  相似文献   

12.
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在成分、厚度和力学强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别。因此,现有板块构造不完全适合于大陆构造。大陆地壳和上地幔流变学的综合研究是认识大陆构造最佳途径之一。流变学研究是大陆造山带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大陆岩石圈对构造作用、重力不稳定性和热结构的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石流变强度。岩石圈流变性质是岩石圈分层、构造复杂性和塑性流动的主导控制因素。超高压榴辉岩在地幔对流、壳-幔物质循环和俯冲带动力学起着重要作用。榴辉岩的流变性质和变形机制对于阐明大陆造山带和大陆深俯冲的动力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1)岩石流变学研究在地球动力学中地位和重要性;(2)回顾池际尚先生对岩石流变学实验的贡献;(3)近几年来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学研究成果;(4)国外岩石流变学实验研究发展态势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胶南隆起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带为大别超高压带的东延部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Grt+Ky+Rut+Jd+Q;Sp+Zo+Ab±Grt±Omp;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为T=600~700℃,P=23~26GPa。超高压岩石及高压岩石均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且具有相似的顺时钟P—T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赣东北蛇绿岩发育地区产出有高温和高压变质岩。高温变质岩包括多种角岩、透辉石岩和黄长石大理岩,高压变质岩包括文石硬玉蓝片岩、硬柱石片状大理岩和红帘石硬绿泥石片岩。这两类变质岩仅见于元古界地层内,空间分布上仅与本区蛇绿岩有关。在大陆边缘蛇绿岩发育期间,有过一种岩浆作用——热变质作用,高压变质作用叠加在高温变质作用之上,暗示 了高温变质岩与该蛇绿岩发育的洋盆早期拉张阶段的岩浆作用相对应,高压变质岩则与洋盆晚期闭合阶段的构造作用相对应,我们称这种机制为“重变质作用”,与都城秋穗的“对变质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5.
川东地区碳酸盐岩超压与天然气富集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仲东 《矿物岩石》2001,21(4):53-58
地层流体超压的形成、演化及分布与油气成藏的主要石油地质过程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由于碳酸盐岩本身的复杂性,其超压的成因及研究方法不能简单地借用“欠压实”的原理。本文从对比砂泥岩和碳酸盐岩在成压机理上的差异性入手,详细探讨了川东地区碳酸盐岩成压的各种机理,指出成烃作用是造成区域性超压的最主要因素;并结合该区超压平面上的分区性及纵向上的分带性,论述了各区、带超压与气藏分布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该区超压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深埋隧洞围岩分类方法--JPQ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某深埋隧洞围岩分类为例、以著名的巴顿岩体质量分类Q系统为基础,建立了高地应力、高外水压力条件下的围岩分类方法--JPQ系统,经验证该方法在某深埋隧洞围岩分类中适用性好,并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深部高应力软岩动压巷道加固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方新秋  何杰  何加省 《岩土力学》2009,30(6):1693-1698
为解决深部软岩高应力动压巷道维护的技术难题,针对孔庄矿-620软岩大巷处高应力区、受上方7335水采工作面、8331综采工作面采动以及断层影响的特征,分析其破坏状况和因素,模拟研究了采动影响前后大巷变形规律,掌握大巷应力状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区域,提出大巷加固思想,优化加固方案,确定了合理加固参数。研究成果表明,采用锚网索喷+锚注联合支护技术,利用新型专利注浆锚杆,对大巷周围2 m范围注浆,能够有效控制大巷变形。进行井下工业性试验,通过注浆前后围岩力学性质对比、实摄及矿压观测手段检测,结果表明-620大巷变形破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High-pressure schists (2–2.5 GPa) from the Eclogite Zone in the Tauern Window contain honeycomb garnet in which fine webs of garnet surround strain-free quartz ± carbonate grains. High-resolution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shows that the garnet webs form a cellular structure that coats all surfaces of the inclusions.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arnet cells are crystallographically continuous with more massive garnet regions, and that the quartz ± carbonate inclusions have random orientations; in contrast, matrix quartz exhibits a prominent 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 (CPO).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s few dislocations in either the garnet or the inclusion quartz. Most honeycomb garnet is chemically homogeneous, but some displays asymmetric core–rim zoning. Taken together, these observations are most consistent with formation of the garnet sheets via precipitation from a wetting fluid along quartz–quartz grain boundaries, or possibly via wholesale precipitation of garnet + quartz ± carbonate from a fluid. In either case, a silicate-rich aqueous fluid must have been present. The likelihood that a fully wetting fluid existed at high pressur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heology during subduction of metasedimentary rocks: strain may be accommodated by grain rotation and sliding in an aqueous silicate slurry, rather than via dislocation creep mechanisms at high pressures. The absence of a CPO in early quartz may thus point to involvement of a pervasive grain-boundary fluid rather than requiring low differential stresses during subduction.  相似文献   

19.
苏北超基性岩某些超高压变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苏北芝麻坊超基性岩体,位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段的核心部位,与基性榴辉岩紧密伴生,是苏北最具代表性的岩体之一。根据多年来的成果资料,研究它的超高压变质特征,对研究整个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具有重大意义。对岩体的形态特征、岩相学特征、特别是矿物学特征,如镁铝榴石特征的研究,结合金刚石的选出,都有力的证实苏北超基性岩是在超高压变质环境下生成的,同时也反映其是由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俯冲碰撞而从地壳深处挤压上来的幔源物质。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水射流破岩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运用动态非线性有限元法和Hoffman破碎准则,研究了高压水射流破碎岩石的规律,提出了高压射流破碎岩石过程分为射流冲蚀破碎和锤冲破碎及两个临界压力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射流冲击速度、喷射直径、横移速度、射流束数,在35°至40°之间合理选择射流入射角可以提高射流破碎岩石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