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Hilbert变换原理及三瞬剖面的制作方法(又称复数道分析法),并对理论合成地震记录进行了处理,得到三瞬剖面,分析了这些剖面的特征以及利用这些特征进行地震解释的可能性,对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处理,着重探讨了地震记录中来自中地壳低速层上下界面的反射波,P_3~0,P_4~0在剖面上的反映,结果发现;(1)P_3~0在相位剖面上出现相位反转,从波的动力学特征上证实了P_3~0是来自低速层预界面的反射波;(2)P_3~0的频率在频率剖面上相对稳定,大致在12—14HZ之间,而P_4~0的频率略小,一般在11—13HZ之间,这说明地震波经过低速层后,频率有所下降;(3)P_3~0的振幅在振幅剖面上表现出稳定的幅值,P_4~0则变化比较大,来自Moho面的反射波P_4~0包络明显。基于以上结论,作者认为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的数字处理中,应用三瞬剖面法,可从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上为判别地壳内低速层的存在提供有意义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闾阳-康平-梨树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观测设计、观测结果以及仪器系统特点,根据项目研究目的及要求,对该剖面的模拟记录进行了数字化设计与实现,以满足用新方法对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运算,并为资料的交流和永久保存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广泛应用,启发研究人员将其应用于人工源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预处理和震相识别。采用札达-泉水沟深地震测深资料,提取振幅、信噪比、主频、瞬时带宽、瞬时高频能量等地震属性参数,分析不同参数的物理含义,挑选其中对界面变化敏感的参数,对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预处理,并利用P波和S波的联合扫描,提高震相识别的准确性。走时互换结果显示,采用地震属性参数可有效提高震相拾取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后续地壳速度结构反演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给出了一个主要用于深地震测深数据的震相识别误差(不确定性)的判别和计算方法.该方法集中讨论从记录截面拾取震相这一过程所引起的判别误差.以震相前后一定时窗内的地震记录振幅的均方根之比为判别依据,找出误差分布范围并给出走时误差与振幅比的分级相关函数.由此,当震相确定后,计算程序将根据记录数据自动算出识别误差.实践证明该方法不仅更加客观真实、方便快捷,而且为今后震相提取工作的进一步科学规范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蔡静观  雷素华 《地震》1996,16(2):159-167
研究了云南地区各类型地震序列的早期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地震波垂直分量P波初动和P、S波最大振幅比,结果表明:前震序列振幅比为过原点的直线,比值稳定、P波初动一致;双震型地震序列在第一主震后P波实动出现一组时,仍有一类波形的振幅比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第一主震后P波初动出现两组时,仍有初动相同的一组地震振幅比保持过原点的直线,或者两组初动的地震振幅比分别、共同成过原点的直线;主余震地震序列在非大震孕育期  相似文献   

6.
P-SV转换波的一种处理方法─叠前抽道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纵波和横波的迭加速度资料来计算P-SV波勘探中转换点的近似位置。再按转换点对P-SV波重新抽道集,得到可与反射资料CMP道集相兼容的时间剖面图。利用理论模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可靠性检验,并用该方法对实际资料作了处理。同时还得到了实际资料的P波和P-SV波的彩色振幅比剖面图。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叠前抽道集法所得到的剖面图具有很好的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7.
腾冲火山区地震事件(LP,VT,VE)的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腾冲流动数字台网资料,用多种方法对腾冲火山区的地震事件进行识别研究,认为腾冲火山区记录到的地震事件按波形主要分为两类:P波最大振幅明显大于S波及Lg波最大振幅的事件;P波最大振幅小于S波及Lg波最大振幅的事件。其中P波最大振幅明显大于S波及Lg波最大振幅的事件是火山地震的可能性较大。根据多个事件频谱随时间变化扫描图中的频谱特征,认为目前这个地区未记录到长周期事件;但流动台网记录到几组振幅较小,频率较高,振动持续时间双腾冲地震事件的持续时间(一般为6-7s)明显长,达20余秒的颤动事件,波形与Tremor事件曲型图有相似之外,这几个事件是否是Tremor事件,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樊耀新  李珊 《地震研究》1994,17(3):240-247
本文应用地震子波理论和方法对云南两次大规模人地地震测深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思茅和江川测区地质结构复杂,基底的动力学特征变化很大,思茅基底呈不完整的断块,江川北西方向60公里范围内,不稳定的基底中存在个别较为完整的块体,景谷以南40公里以内,基底的动力学特征变化较大,40-45公里段存在断层或破碎带,下关和景云桥测区基底的动力学特征的相对稳定,红河断裂和澜沧江断裂在该两处浅部的反映是微弱的。  相似文献   

9.
山西临汾震区地壳上地幔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郑州-临汾-靖边深地震测深剖面临汾,阳城炮点所获得的太行山至靖边段的观测资料,在以往解释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对比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临汾与其东西两侧壳幔结构与构造的差异是极其明显的,其主要特征如下:(1)对仅在临汾以西出现的强震相P2进行了解释,并在PM波之前识别出一组来自下地壳的反射波P5;(2)根据临汾以西Pg与P2波的特征,我们确认在临汾盆地下方及其西侧,中地壳的上部8-12km深度内存在  相似文献   

10.
蔡静观  雷素华 《地震研究》1995,18(2):117-124
本文通过对双震型地震序列的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识别双震中第二主震前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双震第一主震发生后,序列地震的P波垂直分量初动一致时,可依据波形来识别第二主震的前震;而初动不一致时有三种情况:1、两组初动中有一组P、S波振幅比仍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而另一组离散,2、两组初动的振幅比分别为过原点的直线;3、两组初动的振幅比共同组成过原点的直线,对前两种情况可识别第二主震的前震,最后一种情况难以识别。总体达60-70%的可识别率。  相似文献   

11.
In the period up to about 1965 the stations of the Soviet seismic network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regions of the U.S.S.R. had increased in number to in excess of one hundred. In order that the data provided by such stations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he earth's structure rather than merely regional problems, an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eismic character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U.S.S.R. as a whole, it became necessary to institute the Unified System of Seismic Observations (USSO) of the U.S.S.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data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stations into a system of base and regional stations and also into zonal networks, covering specific seismic zones of the U.S.S.R., has been effected within the USSO. Currently the USSO consists of 215 stations mostly equipped with high-sensitivity instruments with magnifications of 20–50,000 and dynamic ranges of 35–40 dB. To exploit the large volume of observational data obtained through th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devise a programme for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ing and storage of data on the necessary scale.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describe the methods which have been adopted and those which are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for such a programme in the U.S.S.R.  相似文献   

12.
李强 《山西地震》1998,(2):30-33
研究了南黄海61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变化,诸如S波、P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频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波速比,P波初始部分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及P波初始段平均半周期等。结果表明:震前地震波动力学各特征指标均有一定的异常变化,且大多能较好地反映出约05a左右的前兆异常。指出地震预报中同时使用这些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采用P、S最大振幅比资料测定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参数的方法,测定了澜沧—耿马地震前后震区182个中、小震的震源机制参数。并将这些结果结合大震及强余震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对大震前后震区应力场方向的时空调整变化,以及序列的震源错动性质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振幅衰减特性在地震与爆破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婷婷  边银菊 《地震学报》2015,37(1):169-179
基于小震级地震与爆破事件,从快速识别要求出发,分析了P波初动振幅AI和P波最大振幅AP分别与S波最大振幅AS的幅值比判据及其对事件的识别能力.考虑到传播路径对地震与爆破各振幅的影响,选用合理的振幅随距离衰减公式,分别研究了P波、 S波各振幅随震中距的衰减特征,结果显示爆破振幅衰减比地震快; 在100 km处进行衰减校正后重新计算P波与S波幅值比,得到经过衰减校正后的幅值比AI/AS正确识别率从84%提高到98%,AP/AS正确识别率从92%提高到100%,表明经衰减校正后的幅值比判据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小震级地震与爆破的识别中.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 new method is presented to generate stationary multi-site hydrological time series.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handle flexible time-step length, and it can be applied to both continuous and intermittent input series. The algorithm is a departure from standard decomposition models and the Box-Jenkins approach. It relies instead on the recent advances in statistical science that deal with generation of correlated random variables with arbitrary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functions.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been tested on 11 historic weekly input series, of which the first seven contain flow data and the last four have precipitation data. The article contains an extensive review of the results.

Editor D. Koutsoyiannis

Citation Ilich, N., 2014. An effective three-step algorithm for multi-site generation of stochastic weekly hydrological time series.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59 (1), 85–98.  相似文献   

17.
S变换在面波去噪中的应用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S变换是一种用于分析非平稳信号的时频变换方法, 可以很好地刻画地震信号的时频特性. 本文将S变换用于地震面波数据的噪声去除中, 首先介绍了S变换的理论基础, 然后设计了时频滤波和阈值滤波两种方法, 分别对天然地震面波数据和背景噪声数据进行去噪处理, 并与相位匹配滤波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面波数据经S变换去噪后, 群速度频散曲线的短周期部分得到改善, 能够连续追踪至6 s左右, 但长周期部分出现了缺失; S变换去噪的效果优于相位匹配滤波, 两者相结合会得到更加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应用S变换,对比分析湖州地震台秒采样定点形变观测到新疆皮山县6.5级地震的频谱动态演化特征,VP倾斜仪和JCZ地震计记录的地震波较为相似,不同的震相有不同的周期,有显著的震相特征,但SSQ倾斜仪不同震相的周期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共和7.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40个地下流体观测点的资料,对1990年4月26日青海省共和MS7.0地震的前兆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带内观测点的水氡趋势异常及水化、水位群体异常及频次异常与断层平均形变速率呈同步变化.地下流体群体异常频次的累加值曲线在地震前表现为指数加速变化图形.(2)震源外围240km范围内的水氡中短期趋势上升异常,表现为由震源逐渐向外围扩散的特点.在短临阶段各测点水氡的异常变化基本同步.(3)流体短临前兆出现明显的起伏加剧和层次现象,突出的表现是流量、断层气日变化在临震阶段出现3次加剧,且异常幅度一次高于一次  相似文献   

20.
福建沿海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福建沿海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单分量地震记录,对S波信息进行开发研究,通过对地震记录重新采样,数字处理与分析,获得了该区地壳S波速度模型,结果发现: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与上地慢S波速度结构可分为三层,即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在中地壳普遍发育一层速度为3.4-3.5km/s的低速层,厚度约3-4km;MOHO面深度,泉州以北最浅,仅为28km,宁德以南最深,为32km。结合P波速度模型,我们获得了该区地壳平均泊松(Poisson)比模型,漳州盆地和福州盆地平均泊松比值表现出异常高值,而泉州、淦溪地带的平均泊松比为相对低值,结果显示:泊松比值的大小与断裂交汇区,筘辊地热异常区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