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研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和解决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即地震动力学成因问题;地震的地体环境问题;地球物理场的时空演化与地震的物理力学关系问题;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等。同时,探讨了研究这些科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地震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地震构造角度,把研究地震构造运动本质与探索地震预报联系起来。从应力场不稳定和近场与远场统一动平衡调整的观点出发,着眼于全局,面——全球地震,线——地震带,点——发震构造相结合,通盘考虑地震形式和非地震形式的构造活动,通过地震构造活动势态追踪预报未来地震。这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并在中期预报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1979年内蒙五原地震(6.0级)预报成功即为一例。对探索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报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8,28(1):1-18
地震预报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 科学性和社会性。 该文着重对地震预报科学性的问题做了评述, 强调地震预报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科学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以预报经验为借鉴。 文中对当前中国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以及根据地震前兆持续时间将地震孕育过程划分“长、 中、 短、 临”四个阶段和相应的地震“渐近式”预报程式, 和“以场求源”的预报思路做了简要的评论。 此外, 强调论及地震预报必须以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对孕震物理过程的基本认识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地震成因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因为它与地震预报密切相关。但这个问题很复杂,目前学说很多。本文拟讨论气化性地震成因的观点,並试图用于地震预报。在我国古代,伯阳父曾提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乎地震。”这似乎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回顾了以往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经验教训,讨论了新一代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实施策略。汲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启示,本文提出"地震博弈"策略,即考虑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可用性与不确定性,在监测与实验系统设计中考虑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相依的区域模型。对于特定的活动断裂或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潜在强震段落,设置适应多种孕震模型的"想定地震破裂",针对地震孕育的"想定模式"设计观测项目和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以地震成因和孕震模型的有效约束、"预期"前兆的有效监测、预测/预报效能的有效检验为导向。从技术角度,本文提出将地震预报实验场作为一个"大科学工程",强调复杂的多层次、多组分技术系统性能的稳健性,以及为确保与地震有效的"近距离接触"的系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1988年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地震局拟定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并授权国家地震局发布施行。1988年8月9日,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发布国家地震局1号令,颁布了《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规定: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发布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要明确提出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损害估计。《规定》还对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有关地震预报的新闻及其他与地震预报有关的抗震、防震措施的宣传报道,发布涉及他国的地震预报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各级地震部门、地震台站及地震工作者、群测点及测报员以及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地震预报意见未经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前均不得向外泄露,更无权对外发布。下面本刊全文转载《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历史沿革的基础上,认为虽然地震预报的难度比较大,但成功地预报地震不是不可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被实践证明是一套有效的避震措施,将在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但地震预警并不能代替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8.
在广泛查阅国际地震预报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数值地震预测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和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推动数值地震预测研究的有关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以达抛砖引玉之效。借鉴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发展数值地震预报首先亟需就各种观测资料进行四维"同化"分析,形成地震孕育过程中线性能量积累阶段、非线性转变到亚失稳阶段不同状态连续变化的"模式"地震资料构成的地下四维"云图"。不同途径观测资料的"同化"和亚失稳阶段的数学表达是数值地震预报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遥感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和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分析了卫星热红外遥感、InSAR技术和气体遥感方法在地震前后地表热红外增温、形变和气体含量改变的研究现状,初步探讨了该方法的成因机制.本文同时分析了该技术在地震预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地震预报科学思路,方法论及难点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德 《地震研究》1992,15(2):186-192
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为整体观指导下的异常群体阶段性追踪预报模式。在方法论方面强调了宏观唯象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利用地震学、地球物理、地壳形变和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统计识别的方法来寻找地震前兆、进行三要素预报是解决孕震过程这类复杂系统的较好方法。同时指出,地震成因、震源孕育物理力学过程、前兆成因机制、临震阶段起主宰作用的变量等是地震预报的难关所在。临震阶段潮汐力、气压、降水等这些平时视为干扰因素的变化,可能成为发震的触发调制因素。从而增加了前兆的复杂性,在排除干扰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1.
国际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估计科学讨论会概况的续篇,扼要介绍了各国地震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地震预报的社会响应问题的看法,谈到地震的社会对策、包括学术上的对策、技术上的对策以及应急服务、救灾和震后恢复,还涉及地震预报的社会对策,包括对预报能力的评价,在科学家与政府间建立转换机构,其中尤其强调了目前地震预报的水平要求建立一套评价预报可信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评定机构,以使科学家们能放手大胆地探索预报地震的奥妙。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经验性抑或确定性──关于内陆直下型地震预报的方向冈田义光内陆地震预报的必要性日本现在实施的第6次地震预报计划的核心之一就是在“推进地震预报基础研究与开发新技术”项中强调的有关内陆地震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给日本带来严重灾害的地震是发生...  相似文献   

13.
1987年初,日本地震学者分别召开座谈会和大型地震预报研究讨论会,总结执行第五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的进展和成果,研究当前地震预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地震预报研究的方向和第六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提出了当前面临的和今后应加以推进的地震预报研究的课题和对未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效能评分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鸣津  陈献忠 《地震》1994,(5):31-35
以前的各种评价地震预报效能的方法只考虑预报意见对应实发地震情况,而未顾及预报意见本身中所预报的区域的大小、时间的区间的长短和震级的范围对评分应起的作用。本文首先评价地震预报本身的确定率,而不管此预报意见未来是否报准了地震。其次是本文给出了实际发生的地震超出预报意见所限定的范围时地震预报报准率的计算方法,进而给出了地震预报成功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和警报的经济后果;地震预报和反应的利弊分析;经济规划;不公正的结果。1.地震预报的利弊分析2.在目前和未来可能的条件下对地震预报的经济评价3.地震预报的决策及其经济含义 .4.地震对居民和经济的危险5.减轻房产的危险6。地震预报的某些主要的经济含义7.根据1970年达吉斯坦地震效应的分析结果提出的地震预报经济问题8.科学上可靠的地震预报对金融机构的威胁9.地震预报对保险业的影响10.论苏联格鲁吉亚农业区地震预报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多地震的自然条件,可怕的地震灾难,使日本早在1868年就开始了地震学的研究。但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日本地震工作者着重于资料积累、基本理论探讨以及观测仪器的研制等方面。1964年新泻大地震之后,以坪井忠二等人于1962年提出的一篇题为《地震预报——今日的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了日本的第一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1965~69年),也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国家规模地震预报研究计划的一个国家。1968年十胜冲地震给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立交模式讨论了中国大陆地区巨大地震的成因,应用立交模式提出了与成因有关的预报指标,并结合孕震阶段的层次性提出的预报判据综合对巨震进行不同时段的地震预报(地点、强度、时间),最后以1920年海原巨震为例作了地震成因和预报的实际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地震学进展     
简要回顾了当代地震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包括:现代测震技术的发展、数字地震学、地震层析成象、地震勘探和地下核爆炸侦查等;二是研究天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包括:考古地震学的发展,地震活动的统计特征,地震模型、中长期地震预报等.  相似文献   

19.
宇宙圈与地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地震学主要从事对于地震(主要是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地震预报工作的开展则要求对地震成因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与地震发生有重要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能加以估计。  相似文献   

20.
探索预报大城市直下型灾害性地震的一种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用于大陆地震成因研究的地震层概念。我国大陆的灾害性地震几乎全发生在震源深度为5-25km的地震层中,因此对地震层物理参数变化的动态监测是地震预报的一个根本办法。到目前为止,对大城市直下型灾害性地震区的地震层动态和定量监测还没有好的办法。文章提出用常时精密可控震源监测地震层物理参数的方法,指出了它的技术特点,在我国开发这类设备的可能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