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每年七八月份的高温季节,往往是扇贝死亡的高峰期。据了解,今年七八月间,蓬莱、威海等地曾陆续发生养殖扇贝大量死亡现象,荣成市个别单位养殖的扇贝也出现死亡现象,只是情况还不十分严重。因此,为了加强扇贝的高温期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扇贝养殖损失,现提出如下几项生产措施,仅供各养殖生产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岛将成为我国海洋科技“旗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山东省长岛县针对往年夏季栉孔扇贝死亡偏多的实际,在全国率先培育推广了新型“升温苗种”技术,全县3.5万亩扇贝在高温季节仍安然无恙,这是长岛县海洋开发科技化的新成果。 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快海水育苗、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开发和转化,共  相似文献   

3.
栉孔扇贝作为一种双壳贝类,其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在中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栉孔扇贝养殖产业先后经历了自然采苗、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提纯复壮和新品种培育等过程,逐渐成为中国北方主要的浅海浮筏养殖品种。本文综述了中国栉孔扇贝养殖产业的发展历程,简要总结其养殖和育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海湾扇贝引种复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海湾扇贝于1982年从美国引进中国,10年后发展形成庞大的海水养殖产业,为解决全人工养殖中育苗和养成生产中出现的病害造成大量死亡,个体小型化趋向,单位产量下降及肉柱得率降低等严重问题,于1991年12月再次从加拿大引进海湾贝种贝,通过人工育苗途径,更换了原有养殖群体的种质,在12个海区试养结果表明,再次引进的海湾扇贝,其抗逆性,生长速度,体型,肉柱得率,生活力等性状,均比原养殖群体有显著提高,自1  相似文献   

5.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问题的对策与应急措施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在对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和技术上提出了解决栉孔扇贝死亡问题的对策和应急措施,包括坚持可寺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意识,实施“外延稀养”战略等对策和改良种质,增强抗逆能力,切实合理降低养殖密度,研究死亡原因和防病措施,开展多元化养殖,建立浅海持续养殖示范区,保护栉孔扇贝自然种群和建立扇贝良种场等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6.
数种单胞藻作为栉孔扇贝幼体饵料效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是我国北方广泛养殖的珍贵贝类之一。随着生产的发展,对于栉孔扇贝的苗种需求量愈来愈大。自1974年以来,虽然许多单位对扇贝的人工育苗进行了试验,基本弄清了育苗的规律,但总的来说,仍然存在着单产量较低,生产不稳定等问题。影响扇贝育苗成败的因子很多。本文仅探讨不同饵料的育苗效果。过去扇贝育苗常用的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虽然扇贝育苗技术不断提高,但由于育苗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尚未很好解决,造成育苗生产不稳定,从而限制了扇贝养殖面积的扩大。笔者于1991年春在文登市初村北海海洋资源增殖站培育出一批栉孔扇贝升温商品苗,对扇贝育苗中一些技术问题作过一些探讨,以求对生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湾扇贝(Arge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是80年代引进美国的一种大型经济贝类。由于其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和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的突破,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沿海主要贝类养殖对象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和水产科技工作者,做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林孔扇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贝类之一,其闭壳肌干制品一干贝,为名贵海产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因此可大量出口创汇,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从而推动扇贝养殖业的发展。但是从1997年夏季以来,山东沿岸市自日照、青岛,北自烟台,东自威海等地相继发生林孔扇贝大面积死亡,目前这种死亡情况还在发展,严重危及扇贝养殖业的发展。为此就这一问题通过现场观察并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讨,对以后林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出现死亡,提出预防对策。一、惊孔扇贝死亡情况:这次发生杯孔扇贝大面积死亡前的病态,各地基本上很相似…  相似文献   

10.
栉孔扇贝筏式养殖在山东省长岛已有21年的历史。1983~1993年连续出现扇贝大量死亡的现象,累计2万多亩受灾,造成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因此,迅速查明栉孔扇贝死亡的原因便成为扇贝养殖业的重要课题。 1 栉孔扇贝死亡原因 1.高温期进行分苗,使贝苗受到高温刺激,是引起扇贝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由于栉孔扇贝在分苗养成初期挂的水层偏浅,而在牡蛎繁殖高峰期内扇贝放养的水层又没有下调到深水层来避开牡蛎苗的附着水  相似文献   

11.
山东沿岸夏季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在对夏季高温期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山东沿岸栉孔扇贝养殖业发展的历史,生态,环境和种质等方面分析了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原因,认为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订养殖导致养殖环境的老化或恶化及栉孔扇贝抗逆能力下降,而在夏季高温期,海区饵料明显不足,栉孔扇贝本身消耗增大,养殖水体自身污染加剧及病原体大量滋生更为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墨西哥湾扇贝东海海域人工育苗规模化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墨西哥湾扇贝 (Argopectenirradiansconcentricus)因其耐低温能力较差 ,在我国北方沿海推广养殖不甚理想 ,但很适合我国东海海域养殖。然而苗种供应极其有限 ,限制了养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此 ,1996年农业部下达了“北方种群的墨西哥湾扇贝引进”、1999年浙江省科委下达了“墨西哥湾扇贝人工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研究”课题 ,经两年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将2000年春季人工育苗试验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 .1亲贝来源及促熟2000年3月23日张福绥从青岛沿海挑选墨西哥湾扇贝亲贝10…  相似文献   

13.
扇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种类,今年入夏以来,部分养殖区出现死亡现象。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1 扇贝死亡概况 今年死亡的主要是栉孔扇贝,受灾区轻者20%~30%,重者达70%~80%,甚至绝产。海湾扇贝则多数正常,最高死亡率不足10%。死亡时间主要在7月初至9月上旬。内湾区发病较早,始于7月上旬,开放性海区多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就总体而言以7月下旬至9月  相似文献   

14.
养殖扇贝大面积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养殖扇贝大面积死亡的主要原因:养殖量超过了养殖容量,种质退化,赤潮,富营养化,极端的理论环境,疾病等。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合理规划养殖面积及密度,推行贝类健康养殖技术;进行扇贝选育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病害防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海洋岛海域水温异常波动与养殖栉孔扇贝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海洋岛海域水温异常波动,与该海域养殖栉孔扇贝大批死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总结了几年来海洋岛海域养殖栉孔扇贝死亡的特征。其次,结合水温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温异常波动与栉孔扇贝大批死亡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大幅度、跳跃型水温异常波动是导致扇贝死亡主要原因。最后,通过生物试验证实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6.
进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Jones and Preston)工厂化人工育苗,是解决扇贝养殖苗种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洗刷亲贝,清除亲贝壳上的固着物是人工育苗中重要一环。扇贝人工育苗季节性强,过去由于手工清刷亲贝,效率低,浪费劳力,常常贻误采卵季节。制造一种扇贝清除机来代替手工操作是十分必要的。例如1984年荣成县海珍品育苗场利用种贝4万个,使用手工每人每天清刷约600个,20人要3天半才能完成。1985年人工育苗共用亲贝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是利用对虾(扇贝)育苗池进行室内常温培育裙带菜苗。试验证明,育苗数量完全可以达到生产上的要求,这样既可充分提高对虾(扇贝)育苗池的利用率,又可解决裙带菜苗源不足的问题,促进裙带菜养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栉孔扇贝大量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3年,对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栉孔扇贝养殖集中海区长岛县亚美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栉孔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栉孔扇贝在养殖初期幼贝阶段死亡率较低,随后死亡率逐渐升高,至8月24日月死亡率达最高点71%.9月份以后死亡率开始下降.至10月份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似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高温(月平均23℃以上)可能是养殖栉孔扇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栉孔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扇贝死亡率呈现一致的趋势.在病原病理检测中,发现RLO的大量感染与组织细胞严重病理损伤密切相关.在病原生物检测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枝原体原核生物(MLO)和类病毒(VLP)寄生.RLO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说明RLO是栉孔扇贝重要的病原菌.结合感染率和死亡率、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以及感染实验的结果分析,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栉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9.
栉孔扇贝[Chi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的人工育苗,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艺流程,并进入了生产阶段。同时,采自然苗也在一些海区(山东长岛县)取得了很大地进展。但是,由于培育的扇贝种苗规格过小(壳高10mm左右),利用率和成活率都较低,养殖器材成本高,养殖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扇贝养殖的发展仍甚缓慢。近年来,农牧渔业部多次组织召开有关技术协作攻关会议,提出提高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扩大养殖生产,作为扇贝养殖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实现上述目标,除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人工筏式养殖和底播养殖外,育成大规格扇贝种苗(壳高  相似文献   

20.
海湾扇贝死亡原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湾扇贝自然分布于美国东海岸的浅水区,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入我国后,经过海洋水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努力,海湾扇贝养殖面积逐渐扩大,1988年已达2万亩。该种扇贝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深受养殖者的欢迎。但由于养殖期间特别后期死亡严重,严重地影响了产量和经济效益,挫伤了养殖单位的养殖积极性。真对这一情况,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对养殖中死亡问题作如下探讨,以求对养殖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