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无人地震监测点日益增加和台网运行维护存在不足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远程监控系统。对该系统的单片机微控制器、通信模块、温湿度检测模块等硬件组成进行描述,并介绍其控制程序。实践证明,该系统可以对无人值守台站的设备进行断电和重启等远程操作并对工作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为地震监测设备的实时维护和稳定运行提供依据与保障。  相似文献   

2.
基于TC35T模块在无人值守地震台站遥控电源开关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击是造成地震台站观测仪器损坏、影响观测数据连续率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基于应用TC35T手机模块的遥控电源开关可实现对市电电源遥控“拉闸”和开启,以起到对无人地震监测点的防雷作用。介绍了TC35T模块的应用工作方式,遥控电源开关的硬件组成、程序设计思路,以及该遥控装置在无人值守台站四川攀枝花川-05井水化观测站的应用情况。认为,该遥控装置对地震台站,特别是无人值守台站的地震观测仪器,及其他领域带电工作的仪器设备免遭雷击,减少损失,提高运转连续率和工作质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张薇  沈晓健  陈吉锋 《地震研究》2011,34(4):547-551
介绍了基于eSuperMap的手机地震短信智能定位系统平台,它能够在不借助任何网络的情况下,当收到地震短信时自动获取地震参数,并在手机预先设置的地图上进行震中定位,从而快速直观地了解到地震震中位置.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地震台站电源监控必要性基础上,设计一种基于手机平台的实时电源监视和控制系统,用于台站日常观测、应急避雷或设备启动复位等操作。本文介绍了该装置的基本原理、硬件构成及STC90C51RC单片机的C51程序设计和下位机的VB程序设计。在怀来地震台的实际应用效果说明,短信控制具有方便快捷,反馈及时的特点,适用于地震前兆台站日常管理和仪器维护。  相似文献   

5.
针对无人值守地震台因供电故障造成的观测数据质量问题,现阶段GPRS在地震台站的应用大多以手机短信呈现,无良好的可视化操作界面,设计开发一种底层基于STM32单片机,以GPRS为数据传输方式,Android手机APP为监控界面的智能电源控制系统。通过在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中心台下属的深州郭家庄地震台进行应用,证明该电源控制系统能够保证观测设备的稳定运行,并为设备维护提供了保障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模拟水位装置的设计思路、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了设计的具体数据、选材和制作工艺。该装置以科普展览为目的,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其设计旨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兴趣,增加防震减灾知识。  相似文献   

7.
全球8级地震序列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地震序列的统计特征,是进行震后地震趋势分析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全球地震目录资料,对1975年以来全球36次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震后最大余震强度水平估计问题;并按板内、板缘地震和震源机制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强度(最大余震水平)上,还是在频度(5~6级中强余震频度)上,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存在显著差异:板内地震的最大余震强度和5~6级中强余震活动频度均明显低于板缘地震的;而按震源机制类型分类,这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 BSO 井下地震计的编码遥控装置进行了介绍。该装置采用数字编码方式,由井口的键盘发出控制指令,对井下的地震计摆体的夹紧、放松,周期的调整以及标定等各种功能进行控制。它不仅适用于井下地震仪器,也可以应用于地面上的地震仪器进行遥控.  相似文献   

9.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嵌入式卫星定位系统,可应用于地震行业的野外科考和勘测工作.针对野外工作的特点结合数据的实时传输,提出以勘测地定位终端为主、地震决策专家和监控中心即时查询为补充的定位策略.采用手机短消息和监控中心的方式,实现了定位数据的可移动的实时传输和查询.  相似文献   

10.
茂木清夫、L.R.赛克斯(L.R.Sykes)等人对全球地震活动的分类问题做了不少工作。全球地震活动基本划分为板间和板内地震两大类,而板内地震活动又分为洋型和陆型两类。 板内陆型地震的地体环境、应力状态、以致地震活动的分布(三维空间)特征均明显地区别于板间地震。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区域(以下简称中国陆区)是典型的板内陆型地震活动区域之一。以往该区东部边界以海岸线为界,本文将该区东部边界推至海岸线外200米海水等深线,即大陆架的边缘线。现对中国陆区地震活动区域的分区及其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强震动观测信息管理自动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宁省目前的强震仪器具备大存储量、自动触发、自动报警、本地串口通讯、远程Modem或TCP/IP通讯等功能,这些功能为强震动数据记录、存储以及相关地震信息自动传输创建了硬件基础。随着辽宁省数字化强震动观测网络的逐步建成和完善,在现有通讯网络基础上,实现了强震台站信息管理自动化。  相似文献   

12.
现在流行的24bit地震数据采集器只有异步数据接口,因此,将其与无线电台相连的GMSK调制解调器的数据接口亦应为异步数据接口。然而,在超短波信道上直接传送异步数据的抗干扰性极差,无法在干扰环境中可靠传送地震数据。在异步数据的GMSK调制解调器研制中开发了同异步转换和前向差错控制技术,实现了异步接口同步传送的设计方案。在无线信道中采用同步传送技术能提高设备的抗干扰性。异步GMSK调制解调器的研制成功,扩充了无线数传设备的应用范围,解决了异步地震数据传送的抗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衡候风地动仪原理复原方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有关记载,明确提出张衡候风地动仪所具有的各项性能及原理复原的目标及方案。按本文提出的原理复原方案,地动仪能够接受地震波中的"首波",并可以此来确定地震的大致方位,在首波较弱,不足以报警时,则利用它来抑制后续横波,使横波不干扰方位角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水位校测对提高流体观测网的运行质量与监测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是规范井水位观测技术的关键环节。基于电极法的水位校测装置广泛应用于地震流体观测台站,其校测精度受到装置本身、使用者熟练程度等因素影响。为提高水位校测装置的测量精度,设计一种地震流体井下水位校测装置,采用多电极探针的校测探头,并设计读数模块,将各电极接触水面的电信号通过无线模块传输,触发蜂鸣器报警和指示灯显示。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实验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5.
在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单片机的应用技术,和HAC-LM24射频模块组成报警系统,完成对地震仪器报警信号的无线传输,从而提高地震仪器的连续率.报警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可应用于其他台站监测应用.  相似文献   

16.
实时监视地震波形和大震报警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软件实时监视地震事件,台站分析人员既可以真实地看到高灵敏度的地震波形,又可以根据需要压缩放大波形,也可以做任意频段选择和滤波处理,保证了波形连续。对于大地震实施软件报警,使得台站可以根据本台的背景噪声,适当地选择报警幅度,既可避免过多的小震报警,又可以减少盲目、频繁地操作调用查看波形。适合台站工作,为台站人员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八五”攻关推广的有关震群参数计算的软件 ,对华北地区 (33°~ 43°N,1 1 4°~ 1 2 4°E)自 1 970年以来所发生的 40次震群事件的各项参数 (b,U,H,K,F,ρ等值 )进行了计算 ,旨在依据前兆震群的判定指标 ,寻找前兆震群与中强以上地震 (MS≥ 434)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 ,无论是单项指标或综合指标的报准率均在 65%左右 ,仅有个别达到 75%以上 ,并且有约30 %具有前兆意义的震群属于漏报和虚报。所以 ,如何判定前兆震群和充分利用前兆震群预报地震和监视未来地震活动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戈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3):799-805
为改善传统的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只能检测已知入侵行为,对于未知入侵行为的检测存在误警率高、时效性差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混沌算法的地震信息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创建候选地震信息网络特征-混沌变量映射模型,实现变量之间的转化;采用混沌变量迭代演化算法进行地震信息网络特征选择;使用支持向量机对最优特征进行学习,为提高地震信息网络入侵检测精度,利用柯西蜂群算法对支持向量机参数进行寻优,建立网络入侵检测优化模型。仿真实验证明,基于混沌算法的地震信息网络入侵检测方法能有效实现高检测率、低误报率的入侵检测,具有很高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9.
孟亚君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3):343-345,348
简要介绍了串行通讯技术在地震信息传输中的应用问题,包括串行通讯方式、RS-232标准接口及调制解调器等,最后对地震的数据的实时传输格式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郑周    林彬华  金星    韦永祥   丁炳火  陈辉) 《世界地震工程》2023,39(2):148-157
随着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震预警系统投入运行,误报和漏报等问题逐渐突显,特别是将标定以及强干扰波形误识别为大震事件,快速、精确地区分地震与其他波形是一个难题。针对于此,该研究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地震波形智能识别方法。首先收集并处理了2012—2017年中国境内福建以及周边邻省共683个地震和478个爆破事件,并对这些样本筛选、截取和基线校正等预处理,共得到了27 500条三通道波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3 s波形输入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SW-CNN)。结果表明:模型对地震、噪声、爆破和异常波形的识别率分别为97.9、99、99.2和99.3%。相比于人工手动分类识别,该模型更省时和更稳定,为地震预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