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转型升级成为新的主题。底特律是美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本文通过研究其汽车产业发展从辉煌走向衰落的过程,认为底特律自然条件和区位环境都非常优越,在福特制生产方式主导的时期,曾拥有"全球汽车制造中心"的辉煌。当面对外部竞争激烈、要素成本领先的区位条件吸引力减弱、生产和消费市场环境改变等因素下,由于地方文化强烈的优越感而自我封闭和路径依赖过度导致创新锁定,最终产业转型失败而衰落成无人问津的城市。底特律产业转型失败的教训对于我国城市的产业升级具有良好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宦璐 《西部资源》2012,(2):21-21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将在今年上半年向社会公布。关于即将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陈全世表示,规划确定了电动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战略方向,我国将最终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将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同时,实施过渡战略和转型战略,大城市的服务领域的各种车型进行试点,从新能源客车,微混合轿车,以及小型混动轿车等,最终发展到纯电动车。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我国汽车产业空间布局与市场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当前产业转移的大背景,回顾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利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目前汽车产业和汽车销售市场的空间分布格局,利用GIS的热点分析方法对汽车产业空间布局与市场的耦合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汽车工业布局的空间集聚性呈现出上升态势,主要集中于东北、京津唐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汽车的主要消费省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四川省,从产业布局与市场耦合角度看,黑龙江、辽宁、江西/青海、西藏、宁夏的汽车产业和市场的空间耦合度最高,四川、湖北、广西、山东、江苏和浙江耦合度最低。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提出调整产能过剩区和产能不足区汽车产业布局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10,(5):61-61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日发布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统计。去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2009年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  相似文献   

5.
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功能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耕地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耕地功能已普遍转型。中国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需求变化与以上国家颇为相似。那么,目前中国耕地功能变化是否也在发生转型?对此,在构建耕地功能变化分析框架与度量方法的基础上,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功能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功能总体上于2006 年开始转型,转型前后耕地功能供需协调与供需错位、供给滞后、形态扭曲并存。在综合考虑以上发达国家经验与中国耕地功能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耕地多功能管理建议。此外,从耕地功能变化研究框架出发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日本的三个主要城市群——东京、大板和名古屋迅速发展。尽管它们几乎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完全重建的,但只有名古屋建成了类似美国现代城市的街道格局。名古屋具有宽阔的林荫路,长方形的街道格局和适度的超速干道系统,较之另外两个城市对汽车交通的依赖程度更大。在名古屋城市群地区(以下简称城群区——译者),一半的工人上班要乘汽车,而东京和大阪地区该数字刚刚接近1/4。在以名古屋为主要城市的爱知县,平均汽车拥有量是每户1.23辆,而就全国整体来说,相应的数字为1.0。因此,至少就对汽车的依赖性来说.名古屋有些类似于美国城市,在那里,平均汽车拥有量为每户1.60辆。  相似文献   

7.
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能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生存和发展。如何保障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是今后长时期内各国内政外交工作的重点。这一点在美国、日本、印度等许多国家得到了越来越清晰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产业竞争力表现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达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18,38(7):1061-1068
以德国大众、戴姆勒和宝马三大汽车制造商及其2008~2016年产业竞争力表现为研究对象,在R软件中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三大汽车制造商产业竞争力表现和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6年,大众、戴姆勒和宝马的产业竞争力表现经历了“衰退-复苏”、“冲高-回落”和“调整-反弹”3个小周期。基于生产制造、科技研发、资本运营和市场盈利4个竞争力维度,三大汽车制造商形成了不同的耦合适应竞争优势。在汽车产业竞争力发展上,大众、戴姆勒和宝马分别呈现出了全球扩散的产业转移、知识外溢的产业集聚和资源禀赋的区位优势等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西部资源》2012,(2):12
2011年包钢全年钢产量达到1022.12万吨,一举进入我国千万吨级钢铁企业行列,圆了几代包钢人的梦想。包钢跨上第一、第二个百万吨钢台阶,分别用了19年和10年,从500万吨到1000万吨仅用了6年。近年来,包钢从提升产能和丰富生产内涵两方面入手,树立创新观念,在培育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懈探索,使技术创新成为实现千万吨级的核心动力,达到质量、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掣肘和关键突破口,同时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域根基。本文主要结合德国德累斯顿区域和美国阿克伦城市群从锈带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剖析其资源型经济转型及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共性路径特征,总结其经验启示。研究发现,区域发展过程是路径创造与演化的过程,德累斯顿区域和阿克伦城市群均持续专注于一到两项界限分明的科技创新建立区域转型发展的磁极,本地蜂鸣与全球网络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是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采用以主体多元化、领域跨界化、结构扁平化、组织开放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创新组织模式,有效推动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形态兼顾本区域的地理空间集聚和跨区域的集群间协作;集群组织等网络化协作组织在促进本地技术创新网络、跨区域协同合作网络以及本地-全球互动网络构建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织网人”作用。建议我国资源型经济区域全面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集群策动战略,专注于一到两项界限分明的科技创新,以本地根植性为聚集核,以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导向,制定区域经济转型与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完整路径,同时加快建立集群组织、联盟组织等网络化协作组织,通过其“织网人”和“粘合剂”作用推动构建本地技术创新网络和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推进区域发展路径的演化与转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全球及中国锂离子电池专利年度分布、地域分布、技术分布、主要竞争对手、核心专利等方面进行研究,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情况进行协同性分析,对产业政策的出台及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考察动力电池技术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情况及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重点研究领域是电极;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垄断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技术与市场;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日本;学科技术及产业技术几乎同步发展,技术路线呈多元化;产业政策的出台是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锂离子电池技术处于发展期,中、小企业具有较多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2.
全球整车及其零部件贸易格局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蕾  刘毅  刘卫东 《地理科学》2016,36(5):662-670
以汽车产业为例,采用中心性、E-I指数和核心-边缘模型等网络分析方法,分析2003~2013年间,全球整车及零部件贸易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力量共同作用下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① 整车贸易和零部件贸易的全球化程度和区域化程度均有所提高,但贸易全球化特征相对更明显;② 整车贸易网络核心一直为德、日、美3国,零部件贸易网络核心则由美、日变为中、德;亚洲汽车零部件贸易网络以中国为核心迅速发展,欧洲汽车零部件贸易网络重心向东欧和南欧转移明显;③ 发动机系统组件贸易向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集中,电子电器组件贸易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集中,附加值低的轮胎和内胎组件贸易向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分散。  相似文献   

13.
美国汽车工业经历了发展、兴旺、波折三个阶段,使国内的汽车工业的格局发生集中──分散──再集中的演变,但仍保持美国汽车国内市场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两国均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且双边贸易额巨大。由于两国在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能源综合效率和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使得通过中美商品贸易,美国将大量的碳排放转移到了中国。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经济、能源与贸易3个系统,建立了基于国际商品贸易的碳排放转移模型,并分别测算了1997与2002年中美商品贸易中各相应部门的碳排放转移量。研究表明:(1)1997与2002年,基于中美商品贸易的中国产业部门通过出口转移到美国的载碳量分别达到4010.13×104 与5056.21×104 t C,分别占中国相应产业部门载碳总量的6.61%与8.33%;而美国产业部门出口到中国商品的载碳量仅为290.65×104与335.61×104 t C,相应的仅占美国产业部门载碳总量的 0.53%与 0.66%;(2)1997 与 2002 年,中美商品贸易的碳转移总量分别达 3719.75×104与4719.60×104 t C,其中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其压延加工业是主要的碳转移部门。(3)1997与2002年,通过国际商品贸易,美国分别有相当于其相应部门碳排放总量的6.77%与9.32%的碳被泄露到了中国,中国为美国的碳减排做出了很大的潜在贡献,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有效的气候与环境友好型技术援助。  相似文献   

15.
综合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体系建设及其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出,尽管各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不同,但就其环境体系模式而言,不外乎3种。其一是美国模式,即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去完成技术创新,政府主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二是日本模式,即政府直接介入技术创新活动,并制定专门的科技发展政策,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适时调整政策,进行创造性的技术开发,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三是以英、法、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其科技发展政策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计划,加强对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协调和管理。最后,在分析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该省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全球石化产业的演进历程及特征,探讨了其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归纳总结了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研究认为,全球石化产业经历了萌芽阶段、美国独霸阶段、西欧追赶阶段和生产全球扩散阶段4大发展阶段,技术、原材料、市场、跨国公司、政策等因子是影响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全球石化产业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以美欧等核心经济体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型”、以拉美和东亚地区为代表的“进口替代型”和以中东北非地区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  相似文献   

17.
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地缘政治关系时空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飞  宋雪珂  张琦琦  杨鑫 《地理科学》2021,41(4):598-605
利用全球新闻媒体数据库对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的事件关注度和事件影响力进行测算,刻画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间地缘政治关系的阶段演变特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不同阶段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地缘政治关系的网络特征及热点国家.研究发现:①1991-2018年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地缘政治关系演变划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19...  相似文献   

18.
中美两国之间激烈的贸易竞争不仅集中在双边贸易领域,而且延伸为全球市场范围内的博弈。尤其在中国周边地区,厘清两国贸易影响力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对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1996—2017年国家间商品贸易数据,利用时间约束聚类识别中国及周边地区贸易发展的阶段,构建贸易网络对比各阶段中美两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贸易发展及影响力变化。研究发现:①1996—2017年间中国及周边地区贸易呈三阶段跳跃式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②中国在周边地区贸易的总体规模和覆盖程度均超越美国,中国在周边地区贸易收支中普遍存在日益扩大的顺差,而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始终保持着稳定大量的贸易逆差。③中国在周边地区的贸易影响力实现了对美国的赶超,中国的出口影响力优势突出,而美国仍旧拥有不俗的进口影响力。④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呈阶段式跳跃发展,而美国与日本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贸易联系。中国同日本在机电产品上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达,但处于产业分工下游的相对不利地位,美国是日本的机电制成品和运输设备等高端产品的最终消费市场。研究结果对于中国维护周边地区经贸合作的稳定与发展和应对美国的冲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耀光  刘锴  王圣云  刘桓  刘桂春  彭飞  王泽宇  高源  高鹏 《地理科学》2016,36(11):1614-1621
对比中美两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发现, 2011年开始,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2 849.73×108美元),已超过美国海洋经济增加值(2 779.02×108美元)(实际GDP)。重点分析2005~2012年,中国海洋产业超过美国的演进过程,并以两国共同的6个海洋产业部门为例,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海洋产业发展历程。为了体现中美两国海洋经差异的特征与规律性,应用标准差、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美两国在海洋经济总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产业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北地区地缘关系演化过程及区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利莎  王士君  杨冉 《地理科学》2019,39(8):1284-1292
梳理相关文献,深入分析探讨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地缘关系的演化过程,刻画地缘关系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世纪10~40年代,东北地区地缘关系呈现“半畸形”开放的状态,整个地区长期处于军阀战乱与日本侵略阶段;这一时期,东北地区迎来移民高峰,农业经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但同时境内日本经济肆意扩张,大量资源与财富被掠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缘关系由50、60年代的依赖型转向80年代以后的多元和平发展;受其及政策等其他因素影响,地区内工业由蓬勃发展到缓慢波动前行。如今,东北地区地缘政治关系仍十分复杂,但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开阔;未来应大力推动东北亚国家及次区域间安全与经济合作,同时提高东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及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