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衡阳盆地下白垩统地层,当前划分为东井组和神皇山组。东并组出露范围小,一般限于盆地南端,呈零星分布,以不整合覆于前白垩系地层之上。通常认为东井组即为盆地白垩系最早的沉积。事实上,在东井组之下,还存在一套暗紫红色碎屑岩层,分布于衡南县松柏公社马玉  相似文献   

2.
衡阳盆地下白垩统地层,当前划分为东井组和神皇山组。东井组出露范围小,一般限于盆地南湍,呈零星分布,以不整合覆于前白垩系地层之上。通常认为东井组即为盆地白垩系最早的沉积。事实上,在东井组之下,还存在一套暗紫红色碎屑岩层,分布于衡南县松柏公社马玉堂附近,前国家地质总局石油地质综合大队和湖南石油地质队(1977)曾在该处测制剖面,误认为属东井组。我们在同一地点采集了古生物化石,其生物群的面貌特征和东井组  相似文献   

3.
陆相盆地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存在着显著差异,它远不如海相大陆边缘地层那么有规律分布。这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陆相盆地沉积作用方式比较复杂,除具有海相盆地的沉积作用方式外,还广泛发育侧向加积作用。这种侧向加积作用是陆相盆地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堆积方式,在曲流河、河道、湖泊中甚为发育。陆相地层沉积速率高。地层沉积厚度通常很大,一般达近千米。这是因为陆相盆地被四周的高地环绕,盆地距周围山地距离相对较近,不存在陆源碎屑物质供给不到的地区。源源不断的陆源碎屑物供给,这是陆相沉积速率高的物质基础。陆相地层远不是…  相似文献   

4.
豫西汝阳盆地蟒川组陆相地层发育大型恐龙等动物化石,含化石的蟒川组与上覆、下伏地层序列和时代存有争议。通过汝阳盆地陆相地层野外系统调查,厘定了含恐龙地层—沉积序列及时代归属。在汝阳盆地早白垩世九店组凝灰岩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3~130Ma,结合九店组—陈宅沟组—蟒川组地层序列、沉积特征和接触关系等,认为汝阳盆地恐龙动物群及其赋存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5.
吉林蛟河盆地晚中生代陆相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蛟河盆地位于吉林省蛟河县境内,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是一个北东—南西方向分布、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盆地。盆地基底为海西期花岗岩及古生代变质岩系吉林群,上覆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大致自东向西分布。含煤地层分布于盆地东、北边缘,与下伏古生代地  相似文献   

6.
最新地质调查与研究表明,赣东北江南次级盆地新元古界南华系是一套沉积超覆于基底变质岩系之上的裂谷系“楔状地层”。桃源组陆相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是该“楔状地层”的最低层位,代表了南华裂谷系江南次级盆地新一轮沉积旋回的起点。取自桃源组流纹岩样品的结晶锆石SHRIMP U Pb同位素年龄为803±9 Ma,这一年龄值基本上代表了该次级盆地新元古代盆地的开启时间。沉积相研究表明,江南次级盆地沉积作用主要由四个沉积相组合构成:(1)陆相火山岩组合;(2)冲洪积相及河湖相组合;(3)滨浅海-次深海相组合;(4)冰碛岩相组合。与扬子东南缘其它次级盆地相比,江南次级盆地沉积作用以陆相为主,但两者的剖面沉积演化序列非常相似,都经历了一个由陆相至海相的沉积超覆演化过程,代表了新元古代南华期华南古大陆解体之后扬子地块东南缘典型的裂谷盆地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湖南白垩系上统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上白垩统为陆相沉积,由红色碎屑岩组成。按其地理位置,分为湘东南、湘北及湘西三个区。各区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如下: 地区时代湘东南区衡阳盆地茶永盆地醴攸盆地株洲盆地湘北区洞庭盆地湘西区沅麻盆地溆浦盆地上白垩统车江组下段戴家坪组分水坳组锦江组神皇山组三阳港组小洞组  相似文献   

8.
江苏溧水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是由四条边界断裂包限的菱形继承式断陷盆地。火山岩系地层由晚侏罗世及早-中白垩世陆相火山活动的产物构成。火山活动分为四个旋回,所形成的地层,分别命名为龙王山组(J_3)、大王山组(K_1)、观山组(K_1)、甲山组(K_2,中白垩世)。盆地内次火山-侵入岩、脉岩广泛分布。一系列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相似文献   

9.
陆相红盆与海相盆地在层序地层的基本单元和沉积作用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层序地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具体在陆相盆地中的应用 ,应紧密结合陆相盆地自身的发育特点 ,创造出一套真正适合于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模式。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相比规律性不明显 ,“层板对比”模式不适合陆相盆地地层分布实际。准层序和岩性变换带的使用 ,是根据内陆红盆层序地层发育的自身特点 ,通过民和盆地白垩纪地层工作实践而提出的。它可以揭示陆相红盆层序地层的主控因素 ,把横向无序变为与成因相关的同期有序地层 ,使陆相层序、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研究不但可能 ,而且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0.
羌塘中生代(T3-K1)盆地演化新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羌塘盆地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陆相火山岩—沉火山碎屑岩及冲洪积相砂砾岩之下,作者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古风化壳。该风化壳穿时超覆于肖茶卡组(T3上三叠统?)及其以下的二叠系及石炭系地层之上,沉积超覆于古风化壳之上的那底岗日组陆相火山岩—沉火山碎屑岩及冲洪积相砂砾岩代表了羌塘中生代(T3—K1,晚三叠世卡尼期至早白垩世时期)新一轮沉积作用的开启。采用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方法,作者在羌塘盆地胜利河地区和望湖岭地区分别获得了一组那底岗日组玻屑凝灰岩和晶屑凝灰岩的年龄,其值为216.8±2.1 Ma和217.3±2.5 Ma;这些同沉积年龄证据证实了羌塘中生代盆地的开启时间应该为晚三叠世卡尼—若利期。羌塘中生代盆地早期沉积作用经历了一个由陆相至海相的沉积超覆过程。伴随着岩浆侵入、火山爆发及火山碎屑沉积作用,沉积超覆作用是从冲洪积相开始。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向上由浅变深的海侵序列,显示为被动陆缘裂陷盆地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陆相红盆与海相盆地在层序地层的基本单元和沉积作用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层序地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具体在陆相盆地中的作用,应紧密结合陆相分地自身的发育特点,创造了一套真正适合于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和模式。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相比规律性不明显,“层板对比”模式不适合陆相盆地地层分布实际。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在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下伏和上覆调整油气藏之间空间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及形成条件之间关系,对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空间互补分布成因及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聚集圈闭类型和侧向运移条件的差异是造成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反转断裂沟通与下伏油气藏调整程度是造成下伏与上覆调整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利用地层砂地比值大小可以确定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范围。当地层砂地比大于40%时,主要形成以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当地层砂地比小于20%时,主要形成以地层-岩性为主的油气藏。利用下伏油气藏内反转断裂分布范围便可以确定出上覆调整油气藏范围,上覆调整油气藏分布范围即为其与下伏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3.
徽成盆地系秦岭中部,展布于陕西凤县,甘肃徽县、成县、武都一带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西部成县一带较宽,约40公里;东部凤县地区则变窄,仅4公里左右,故盆地呈一棒锤状(图1),为秦岭山系中最大的一个沉积盆地。盆地中广泛分布着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图1),早白垩世地层则为盆地中最发育、分布面积最广的一套陆相含煤沉积。它主要出露于两当杨家店和凤县以东、以及成县至武都甘泉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赵亚曾、黄汲清(1931)将出露于陕西凤县一带之故道河俗称  相似文献   

14.
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对陆相前陆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与层序地层结构、不整合面与层序界面、层序地层组成与其模式、生储盖组合与岩性地层圈闭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前陆层序是盆缘构造运动的响应,由低位(冲积)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前陆盆地层序界面表现为构造或沉积不整合面,代表了一次构造幕的发生,其层序地层样式是盆缘造山带构造楔推进作用的结果,是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响应,反映了构造运动由强到弱的间歇变化。前陆层序界面代表了沉积结构的大转换,之下为构造稳定阶段的湖相泥岩或膏泥岩,之上为代表构造运动的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的巨厚磨拉石沉积充填。在构造活动期和静止期,盆地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沉积充填和地层结构特点。构造活动期以低位(冲积)体系域为主,在毗邻造山带侧以巨厚的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等冲积沉积物为主;构造静止期以湖侵体系域为主,为广泛的河流-湖泊相沉积。沉积厚度从靠近冲断带侧向盆地内逐渐变小。陆相前陆盆地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好,储集体广泛分布于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中,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湖相为主。其岩性地层圈闭主要分布在前缘斜坡带上,包括沿古隆起边缘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和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将会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伸展背景下陆相地层发育的控制:以阜新盆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相地层发育普遍雠为是受构造控制的,然而在构造背景下,其它控制因素如水位或水量,沉积物供给量等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根据Schilsche的伸展盆地定量充填模型,模拟阜新盆地沙海组和阜新组地层的形成,得出一些陆相地发育控制的一些认识。在陆相地层发育过程中,层序发育与沉积环境转化是受盆地的构造沉降与可容空间,沉积物供给与沉积物堆积速率,盆地供水量与气候以及沉积作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藏北羌塘盆地东部地区三叠系巴贡组之上沉积超覆了一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该套地层下部玄武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明显可以分为2组,一组年龄相对年轻 (220.4Ma±2.3Ma),代表了羌塘东部地区鄂尔陇巴组火山岩的喷发年龄;另外一组 年龄相对较老(241.4Ma±3.6Ma),可能与中三叠世羌塘地区普遍存在的碰撞隆升事 件有关。羌塘中生代(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盆地演化早期的沉积作用经历了由陆相 至海相的超覆过程,沉积超覆作用从冲洪积相开始,伴随着岩浆侵入、火山爆发及火 山碎屑沉积作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向上变深的海侵序列,显示裂谷盆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楚雄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理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雄盆地晚三叠世为一建立在扬子板块西缘前寒武纪基底之上的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盆地。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卡尼期沉积了一套深水的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诺利期早期以华坪隆起为界有两个沉降中心,华坪隆起以西的推覆体之上为广海陆架相的细碎屑岩沉积、远源浊积岩,以东为局限环境下的细碎屑岩沉积夹浊积岩;诺利期晚期为大规模的三角洲前缘砂体组成下超的复合体,古地理格局继续保持东西向分带,呈对称分布,盆地西部为陆相、海陆过渡相,盆地中部为海相沉积。瑞替期在原形盆地中形成舍资组的河流—滨岸沉积,在推覆体上形成白土田组的冲洪积物。总之,表现古地理变迁为一个由西东逐渐超覆、由下向上粒度逐渐变粗、由海相变为陆相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 羌塘盆地先后经历了古特提斯和中特提斯洋—陆转换和盆—山转换过程,盆地性质也相应发生了多次转变,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型复合型沉积盆地。盆地内沉积岩覆盖面积达70%以上,中、新生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古生代地层零星出露于盆地边缘及中央隆起带内。盆地基底建立在加里东褶皱变质岩系之上,泥盆纪至侏罗纪沉积海相地层,总厚达10000~12000m,分布广泛;白垩纪—第三纪沉积陆相地层,总厚为0~6000m,分布零星。盆地内至少发育了四套主力烃源岩,总生烃量为9930.92×10~8t,油气总资源量为50.92×10~8t。更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为一叠置于下扬子地块变质基底之上的中、古生代海相与中、新生代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及多期次构造改造。有关南黄海多期次盆地地层格架及分布特征、构造变形及动力机制、盆地性质及成因机制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论。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几年最新获得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南黄海有关地层与构造相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地球物理及综合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燕山晚期以来陆相断陷盆地之下并不存在印支-早燕山期的前陆盆地;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是存在的,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汇聚碰撞过程中存在壳内多层次的互相楔入构造;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广泛分布,往东抬升剥蚀,可能主要残留下古生界,中部隆起残留有完整的下三叠统-震旦系。  相似文献   

20.
施工矿区地层为白垩系神皇山组与戴家坪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砂砾岩二者呈不整合断层接触,因断裂构造发育、硅化带穿插,石英脉及方解石脉呈洞裂粒状分布于岩石中,所以岩石硬、脆、碎,大部分孔段要采用钢粒反循环钻进,孔壁坍塌掉块,钻孔漏失,使用普遍泥浆,钻具经常中途遇阻下不到孔底,给钻探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